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143|评论: 8

求关于民国会理中医钟如璧的资料(其他中医也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关于民国会理中医钟如璧的资料(其他中医也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钟旭东是他胞兄。

发表于 2012-3-9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不错,谢谢您的努力,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理城乡防病治病,历来均靠中医中药,明清时期逐步发展,以医为业者日多。儒生研习中医理论继而从医者极受敬重,称为儒医。至清宣统三年(1911),全县已有中医内科医生79人,外科医生37人,内、外科医生24人,杂医3人,针灸2人。民国前期,中医药一度得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民国2年(1913)全县有中医77人,营运中药材庄号14家,中药咀片堂店49家,草药铺11家。至民国8年已增为中医104人,中药材庄号61家,咀片堂店102家,草药铺35家。民国14年中医增至203人。会理中学还将中医药知识列为讲授课程。中医药业组织早年为药王会,设有会长,每年农历4月28日(相传是药王孙思邈的诞辰)聚集在药王庙(今人民医院)开会,举行祭把活动和商讨工作。民国中期,成立国医支馆和医药同业公会。民国时期,中医师多在县城和农村集镇开设药铺。坐堂诊病售药;少数携带药箱到农村巡回赶集,为人治病;部分不挂牌的被誉为儒医,只在家为人诊脉处方。县城较有名的药铺有怀仁堂、林春堂、益灵堂、大生堂、万春堂、杏林春、怀安春、卫安堂、德安堂、保和药室、崇兴药房、寿康药房和景和药室等。民国32年8月1日开业的宏济国医医院,设门诊、住院两部和总务、医务、业务三股,设有病床,并附设戒烟所,月收住院病人20余人次,月门诊约500人次,是会理中医院住院设部之始。清代至民国时期,全县知名的中医有王雪樵、钟旭东、钟如璧、吴海秋、吴仙禽、彭恩溥、黄乐山、柳春华、罗锡九、左光岳、吴佩衡、邹佩珍、李泽生、左文台、严灼然、柳锡昌、丁槐承、王有恒、苏尚群、张崇禄、胡星辉、太绍歧等。解放后,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1950年,县成立卫生防疫支会(后改称卫协会),组织中医药人员开展巡回医疗、预防接种等工作,为扑灭斑疹伤寒、疟疾、天花,麻疹等传染病作出了贡献。1952年,开始在城乡组建中医联合诊所,开展医疗预防业务;召开中医代表会,为发展中医药献计献策。1956年夏,会东县一位22岁的女下部刘玉瑛孕期长时间不规则流血,医治无效,转到会理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月余,病情无好转,医院会诊认为是难产先兆,母于均有危险,需及时手术,可保大人乎安。病者亲属不同意手术,经医院老中医彭恩溥诊断,用中药治疗,保胎止血,病情逐渐好转,至时分娩,母子平安,开县人民医院中医治疗的先例。其后,县中医院成立,招收中医学徒50名,学习一年后,充实基层医疗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至民国时期,全县知名的中医有王雪樵、钟旭东、钟如璧、吴海秋、吴仙禽、彭恩溥、黄乐山、柳春华、罗锡九、左光岳、吴佩衡、邹佩珍、李泽生、左文台、严灼然、柳锡昌、丁槐承、王有恒、苏尚群、张崇禄、胡星辉、太绍歧等。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时过境迁,老中医们的资料散落,望朋友们关注关注。若他们的后代能传播老中医们思想,那该多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理名医邹佩珍

●邹景熙

  古人云:“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也就是说人生来到世上为什么不有所建树?意味人生要有所作为,我父亲一生践行中医,他以济世活人为一生的最高职责,为此他付出了毕生心血,为人民治病而有所贡献。父亲叫邹宝玉,字佩珍(1886年—1950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会理第一名中医,他一生为家乡父老医病,造福于社会,得到了很高的名望,我为有这样的好父亲而深感荣耀。

  父亲出身于书香门第,记得家里还保留有一双清朝时候的官靴,我还曾穿着玩过。父亲青年时代教过几年私塾,廖翰林的后代廖庆恩是他的学生。他一边教私塾,一边自学中医。父亲三十岁左右开始行医,在西昌当了几年军医,因奶奶生病,父亲才回会理,后来在鹿厂办瓷厂,取其父之名为“玉华瓷厂”,但父亲却把厂交给大哥邹景衡(字湘萍)经营,自己仍一心行医。

  只有明智的人,生命才会卓越,才会不同凡响。父亲通过努力和智慧克服困难,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探索,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名中医。其医术的知名度在附近几个县都有影响。我在盐源工作期间生病,常去找盐源名老中医徐献芝看病,问起我是会理人,姓邹,徐老医生问我知不知道会理解放前有个名医邹佩珍,我说就是我父亲,谈及父亲时,徐老医生也是一片敬佩之情。更想不到的是,七十年代的一天中午我在盐源街沿上躲雨,一位五十多岁摆摊的男子问我:“邹老师,听口音你是会理人吧?”我回答:“是”。他却紧接着说:“姓邹的不多,解放前会理有个名医邹佩珍是你们一家的吗?”我回答:“正是我父亲。”他说他做生意到会理得了重病,朋友介绍他去找父亲看,才吃两付药就好了,说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在会理师范学习期间,因运动不当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在县医院住院,长期吃药打针,扎银针,在边岐周和许尔吉两位医生处吃了上百付中药,边医生曾深情地对我说:“要是你父亲在世,早把你医好了,不会让你受这么多罪。”

  在会理上点年纪的人很少有不知道父亲的,父亲以高明的医术为家乡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挽救过无数人的生命。我的亲戚程谦佩说她丈夫兰蔚伯在外传染上伤寒,并将疾病传染给全家5口人,在生命垂危之际,是父亲开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并将全家5口人全医好。我的同学花仲霞说,她堂兄花荣富二十几岁时得重病,拉了不少血,已不省人事,生命危在旦夕,请我父亲诊断,第一剂药用了大剂量附片,他家的人说怎么敢吃这么多附片?管他的,死马当成活马医,把药喂他吃了,谁知一付药吃下就止住了血,人也苏醒了,第二付药吃后更渐病情好转,可以吃东西了,再吃两付药就痊癒了。花荣富的孃孃,八十多岁的花凤芸说,花荣富二十几岁时得的是伤寒,拉血、出红汗,老衣都做好准备后事了,是邹大爹把他医好的。苏澄是我尊敬的老师,八十年代我们住进修校,与他是邻居。他说他二十几岁时得重病,当时在昆明吃了许多药都无效,后来回会理吃了我父亲近十付药就好了,并将他珍藏的处方笺送给我作纪念,我很感动,因社会变迁,我们没有父亲的任何遗物,唯一的一张相片,都是亲戚兰友云送来的,苏老师在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吃了那么多苦,家也搬了若干次,可仍保留着给予他健康的这张处方笺,可见这张处方笺在他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我当然将这张处方笺好好珍藏。杨根培医生说,解放前他老丈人张维新外出做生意被抢,只穿一条短裤跑回家,经受气、急、冷、饿的煎熬,吃下一碗汤圆就病了,请了两位医生看说是虚症,用附片、人参等药无效,都已在料理后事了,请邹医生看后说是实症,吃了三付药就好了。

  父亲医德高尚,济贫施药,有很好的口碑。父亲贫富皆医,有钱人请他看病是用轿子来抬,就是县长和当时最有权势的苏家也不例外。父亲晚上吸完烟要练上几个小时的气功,睡得很晚,白天十一点过才起床,饭后由朋友陪着喝茶、吸烟,接着不断有病人来求医。谢启科医生和解放前的邻居熊四哥(熊世鑫)都对我说,若遇穷的病人还为其出医药费,是在处方笺上注明,并在自己长长折叠的折子上登记(我也记得父亲的这种折子),叫病人拿到我家对门的左家药铺捡药,后来父亲和苏尚琼合开了寿康药房(现北街百货公司处),这些处方就在寿康药房捡药,这些药费都记在父亲账上,由他支付。熊四哥说邻居看病好些都是父亲付药费的,包括他家在内。

  父亲看病不收脉理钱(挂号费),病人好了,逢年过节有许多人来送礼,春节和中秋送来的糖果,什么饼子、红面花儿、白面花儿、玉兰片……总是把柜子装得满满的,父亲叫母亲送些给族人中经济困难的几家。当然也有人从成都、昆明等地带来一些稀有的礼品,还常有人送来花洋布料和连衣裙给我们姐妹三人,农村送鸡、送蛋的也常有。

  最近我走访了八十七岁的表兄康家鑫,他是退休教师,自学中医,现在也有不少人到家中请他看病。他精神矍铄,步履轻盈,说话时几乎是出口成章,以下对父亲的评价基本上是我记他的原话,他说大表爹是医中圣手,人称太医。解放前国民党中央军76军师长夏德贵的参谋长得了绝症,当时医疗权威会理卫生院将血化验后说只有送成都医,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夏愁眉不展,有人说:“会理有个名医可能医得好他的病,只是他不敢来见你(当时国民党在搞禁烟运动,夏是执行者)他是吸了烟才看病的”。夏说:“我特准他吸烟,快请他来看。”于是用轿子抬来,并摆上烟盘子让表爹先吸烟后看病,两付药就把参谋长的病医好了,所以老百姓说:“邹医生是奉旨吸烟”。

  他还说表爹说病人什么时候气绝,病人就什么时候气绝,会东铁匠村王纪录是当时苏家的连长,他的排长得了重病,王请大表爹去看病,当时我正在表爹家玩,就跟着轿子到了北关当时会理最大的旅馆镒成店(现在城北菜市场内)。表爹看后说已得绝症不可医治,明天太阳当顶就要断气,果真到时气绝身亡。

  家鑫表兄还说:“表爹真是奇人。别人吸烟黄皮寡瘦,精神萎靡,表爹吸烟红光满面,白里透红,精神饱满,可能与他练气功有关。”他说几次黄昏时见父亲盘腿练功,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练功时旁若无人,专心得很。他说这些也正是我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他还说他现在为人看病分文不取,也就是受表爹的影响。

  父亲的朋友很多,他看病的书房里总是很热闹,不少人跟他学医,有苏尚琼、左德育、边岐周、谢启科等。

  感谢父母给我聪慧,有特别的记忆力,每当我打开记忆之库,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就一幕幕浮现于脑海,甚至连许多事情的细节仍然那样清晰。

  父亲每天忙看病,经常是下午四五点钟就有轿子来接走,晚上回家已较晚,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管教我们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但我心目中的父亲和蔼可亲,从不打骂我们,我几乎没有见父亲发过脾气。记得晚上父亲和我们一起在院里看天上的星星,看三排星、北斗星等,并给我们讲这些星星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我当时似懂非懂。假期里因第二天不用早起上学,我们就缠着父亲讲故事,讲故事时父亲盘腿坐在大床的一头,我和四姐也盘腿,并坐在对面,三姐坐床沿。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讲“西游记”和“人猿泰山”,我喜欢听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一个跟头打十万八千里的神奇,我羡慕“人猿泰山”中人能在树尖上踏着树叶飞走,经常想哪一天我也能在空中飞,在树叶上走,乃至我前大半生都经常在梦里飞翔。孙悟空不畏艰险和妖怪作斗争的故事深深打动我幼小的心灵。我和四姐从小至今都有爱看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看落日的彩霞,看云朵一会像狗、一会像马……变化多姿的情趣,我俩勇敢喜欢冒险的性格,以及我喜欢看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的兴趣,都是在父亲那里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教育我们要尊敬父母和长辈,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先到父母面前立正并恭恭敬敬地行九十度的鞠躬礼,对父母亲身边的长辈也须每人喊过并敬礼,然后才能放下书包去玩。从小父亲就要求我们认真读书、写字,读书要读出声,每天要端正地写一页大字半页小字,除夕和年初一、二在外,年初三那天,父亲把我们三姐妹叫到书房里,每人面前摆上一张红纸,父亲在他每天开处方笺的雕花大墨盘里倒上水,用香墨慢慢地把墨汁磨好,然后让我们仔细看他写字,并一边写一边给我们讲笔画的写法,落笔的轻重,他平时开处方写得很潦草,可为我示范时却一笔一画地认真慢写,写完放下笔,让我们跟着念:“新春发笔,落笔生花,花开富贵,富贵荣华”。念完后我们在父亲的指导下认真地仿父亲的字样写下这句话。往后我们又在新的一年开始了每天读书写字。至今回想起,父亲那漂亮的楷书还依稀记得。

  父亲疼爱我们,除生病时精心为我们治病外,他认为我们三姐妹先天不足,每年冬季在他进补时也要让我们吃点补品,因此我们能健康成长,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和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父亲六十四岁时得了重病,最后半年的时光多数时候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记得那段时间他的徒弟们常来陪他,左三哥左德育每天都有半天陪伴在他身边。在弥留之际,他要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他们,使其后继有人。一九五零年春天父亲与世长辞了,那天早上来为他送行的人很多,除亲友外,许多是被他救过命的老百姓。记得送行的队伍排成两行拉着欠(长长的白布),排了北街大半条街。父亲从医三十几年,将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社会,会理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他,并在他去世三十几年后在县志上记上了他对人民的贡献。直到如今还有不少上年纪的老人在我面前赞颂着他的医术和医德,我也深深怀念着自己敬爱的老父亲。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佩衡,很出名,资料也很多,就不多说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