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城乡防病治病,历来均靠中医中药,明清时期逐步发展,以医为业者日多。儒生研习中医理论继而从医者极受敬重,称为儒医。至清宣统三年(1911),全县已有中医内科医生79人,外科医生37人,内、外科医生24人,杂医3人,针灸2人。民国前期,中医药一度得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民国2年(1913)全县有中医77人,营运中药材庄号14家,中药咀片堂店49家,草药铺11家。至民国8年已增为中医104人,中药材庄号61家,咀片堂店102家,草药铺35家。民国14年中医增至203人。会理中学还将中医药知识列为讲授课程。中医药业组织早年为药王会,设有会长,每年农历4月28日(相传是药王孙思邈的诞辰)聚集在药王庙(今人民医院)开会,举行祭把活动和商讨工作。民国中期,成立国医支馆和医药同业公会。民国时期,中医师多在县城和农村集镇开设药铺。坐堂诊病售药;少数携带药箱到农村巡回赶集,为人治病;部分不挂牌的被誉为儒医,只在家为人诊脉处方。县城较有名的药铺有怀仁堂、林春堂、益灵堂、大生堂、万春堂、杏林春、怀安春、卫安堂、德安堂、保和药室、崇兴药房、寿康药房和景和药室等。民国32年8月1日开业的宏济国医医院,设门诊、住院两部和总务、医务、业务三股,设有病床,并附设戒烟所,月收住院病人20余人次,月门诊约500人次,是会理中医院住院设部之始。清代至民国时期,全县知名的中医有王雪樵、钟旭东、钟如璧、吴海秋、吴仙禽、彭恩溥、黄乐山、柳春华、罗锡九、左光岳、吴佩衡、邹佩珍、李泽生、左文台、严灼然、柳锡昌、丁槐承、王有恒、苏尚群、张崇禄、胡星辉、太绍歧等。解放后,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1950年,县成立卫生防疫支会(后改称卫协会),组织中医药人员开展巡回医疗、预防接种等工作,为扑灭斑疹伤寒、疟疾、天花,麻疹等传染病作出了贡献。1952年,开始在城乡组建中医联合诊所,开展医疗预防业务;召开中医代表会,为发展中医药献计献策。1956年夏,会东县一位22岁的女下部刘玉瑛孕期长时间不规则流血,医治无效,转到会理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月余,病情无好转,医院会诊认为是难产先兆,母于均有危险,需及时手术,可保大人乎安。病者亲属不同意手术,经医院老中医彭恩溥诊断,用中药治疗,保胎止血,病情逐渐好转,至时分娩,母子平安,开县人民医院中医治疗的先例。其后,县中医院成立,招收中医学徒50名,学习一年后,充实基层医疗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