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images.ccoo.cn/bbs/201231/20123110161851.JPG][/url] 2月13日,在仁寿县委经济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冉登祥响亮提出:以县城和文林园区为中心,建设50万人、50平方公里的“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大城市,形成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以富加镇为支撑,建设10万人、15平方公里的县域副中心,更大范围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形成东部片区经济增长极;以视高镇和视高经济开发区为支撑,建设10万人、2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形成北部片区经济增长极;以汪洋镇和汪洋循环经济园区为支撑,建设10万人、15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形成南部片区经济增长极;以龙正镇和黑龙滩镇为中心,打造“三化联动、景城一体”的示范区,形成西部片区经济增长极。
通过培育壮大这“一心四区”增长极,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这就是仁寿大手笔、大气派、大视野的“全域化”。
2月27日,仁寿县委、县政府就出台《关于加快富加发展打造县域副中心仁东增长极的决定》,强力发展县内半小时经济圈承西启东的战略要地——富加,以此改变发展滞后的现状,并且“一年树形象、三年成规模、五年大跨越”。引领该片区31个乡镇、1093平方公里、 71万人,实现多年的发展夙愿。
县委、政府行动可谓火速!为反映“一心四区”如何动作,如何发展,从即时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加速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 强力推进仁寿“全域化”》,以飨读者。
2月27日,仁寿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富加发展打造县域副中心仁东增长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充分发挥富加在强力实施仁寿全域天府新区战略中的作用,带动仁寿东部片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富加镇为支撑,建设10万人、15平方公里的县域副中心,更大范围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形成东部片区经济增长极。
为什么是富加?富加有哪些优势?《决定》中的富加未来是个什么样子?
过去:“家底”丰厚
关于仁寿的场镇发达程度,历来有“一富二汪(汪洋)三甑子(始建)”之说,其中名列第一的富加镇,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朝末年。据记载,当时一户潘姓人在富加开店,人称潘家店。后来又有傅姓人来此开店,人称傅家店。两店对立,互相竞争,潘店萧条搬离,傅店日趋兴旺,集议定场名为傅家场。道光年间,仁寿一知县认为场镇以姓氏名,易生族派纷争,便以谐音取《论语》“既富矣,又何加焉!”而改为富加场。
富加镇地处仁寿县承西启东的交通枢纽,良好的区位条件致使客商云集,形成街道。清朝初年,更有大量外省移民迁徙到富加,在此立会馆,修庙宇,集市更加兴隆。如今,走在富加集镇上,仍可以看见清朝时期外省移民和客商修建的贵州会馆、广州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等。
此外,富加镇佛教文化发达,白塔寺、川主庙等吸引了众多香客前来朝拜,人气极旺。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富加镇又成了知青下乡的一个聚集点,为广大乡村带来了生气。
凭借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富加镇一直是禾加、禄加、北斗片区日用品和农产品贸易的物流集散地,领衔着仁东南场镇的发展,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
现在:发展滞后
至1993年起,因为特殊历史事件,导致富加镇党政领导始终把保稳定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速度锐减,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其特殊地位不相称。
富加镇镇长赖利军介绍,目前富加镇工业仅有两个碗厂和农副产品粗加工,多年几乎没有工业增加值,年工业税收不过10来万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农业则以传统农业为主,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使土地撂荒,产业结构调整难以深入;场镇规模10年拓展不足0.5平方公里,境内道路硬化率不足40%;全镇尚有40%以上的农房还是土瓦房、砖瓦房、草房,农村电网改造才刚开始……
富加镇是东出仁寿的第一个交通节点,作为仁寿县城东南最大的交通枢纽,是仁寿通往重庆、内江、资中、宜宾、自贡、威远、资阳、简阳等地的必经之路,日过客货车4000多辆,人流量达50000余人次。交通是富加镇兴镇的第一大法宝,但随着周边经济发展对交通需求的增大,富加镇由原来相助发展的“枢纽”变成了制约畅通的“瓶颈”。
作为一个幅员面积71.6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的大镇,富加的兴衰不仅关乎辖区民众的生活水品,制约和影响着仁东片区的发展,更事关仁寿全域天府新区战略的顺利推进!
2011年11月底,刚任仁寿县委书记的冉登祥到富加调研,首次响亮提出将富加打造成“县域副中心”;2012年2月初,富加镇就请规划设计单位做出发展的概念性规划;2月24日,冉登祥在县委第9次常委会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一年树形象、三年成规模、五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争取今年3月确保4月启动富加基础设施建设,5年内达到县级水平;2012年2月27日,仁寿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富加发展打造县域副中心仁东增长极的决定》,富加崛起,指日可待。
未来:县域副中心
定位为“县域副中心”的富加镇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主要发展哪些产业?建成后面貌如何?
根据仁寿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富加镇的发展定位是以“两化互动、产城一体、三化联动、统筹城乡”为主线,以做牢基础、做强产业、做大城镇为突破,建成县域副中心、仁东增长极。发展范围的核心区为71.6平方公里的富加镇,辐射区包括汪洋镇、禄加镇、北斗镇、方家镇等31个乡镇,幅员面积1093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人。按照“一年树形象、三年成规模、五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通过5年努力,把富加建成产业承接洼地、交通物流要地、商贸旅游胜地、都市近郊农业基地。
产业富加。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商贸、物流、旅游、地产、现代观光农业、化工产业,形成“一园四带四线一中心”仁东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富加化工产业园区,主动承接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依托仁富路、富赵路、富禾路和富北路4条县域中心场镇大通道,着力打造四大农业产业带。到2015年,仁东片区建成万亩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个,农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一中心”即辐射东部的物流商贸中心——打造商贸物流集散地,年内启动消费品批发市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特色物流基地项目建设,到2015年,建成消费品批发市场4个,农副产品交易中心2个,特色物流基地2个。
宜居富加。按照县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富加新城,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分区,注入文化元素,形成集金融商贸、文化会展、旅游服务和高尚居住为一体的复合功能核心和城市景观综合带,打造文城一体、产城一体、景城一体的县级城市。到2015年,建成城镇道路主骨架15平方公里、15万人的宜居宜业特色城市。
畅通富加。推进交通与城镇同步协调发展,完善镇域交通网络,增强交通集散功能,强势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建成富加至辐射区中心城镇快速通道,水泥路村通率、社通率达100%,交通瓶颈制约彻底消除。打造循环开放综合交通网络,建成环网相连、内外畅通、高效快捷的畅通富加,形成县域半小时经济圈。2012年年内启动成赤高速公路富加连接线和5.8公里过境交通外绕线建设工程,年内竣工通车。2013年启动富加至周边县域中心场镇快速通道,2015年全面建成通车,建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综合交通网络。
人文富加。充分挖掘富加及仁东片区人文资源、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修缮历史遗迹,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以会馆、祠堂、庄园等为重点的追根溯源旅游线、以宗教文化为纽带的佛教膜拜旅游线、弘扬知青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历史记忆旅游线和依托仁东片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观光探险旅游线。
“建设50万人、50平方公里的“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大城市,形成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以富加镇为支撑,建设10万人、15平方公里的县域副中心,更大范围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形成东部片区经济增长极;以视高镇和视高经济开发区为支撑,建设10万人、2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形成北部片区经济增长极;以汪洋镇和汪洋循环经济园区为支撑,建设10万人、15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
“富加镇镇长赖利军介绍,目前富加镇工业仅有两个碗厂和农副产品粗加工,多年几乎没有工业增加值,年工业税收不过10来万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农业则以传统农业为主,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使土地撂荒,产业结构调整难以深入;场镇规模10年拓展不足0.5平方公里,境内道路硬化率不足40%;全镇尚有40%以上的农房还是土瓦房、砖瓦房、草房,农村电网改造才刚开始……”
口号是响亮的!数字是喜人的!忧虑还不止赖利军说的!
“县域副中心”是不是选错方向和位置了?是能出海还是能依托经济、政治发展中心?我看都不是的。发展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如果不按经济发展规律去规划我们的发展,恐怕要出问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