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63|评论: 11

巴山民歌千古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3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之际,大巴山人民便有“隔山对歌”之风习,到了明清之际,歌风更盛。一到农忙播种收割季节,田野里、山坡上到处山歌嘹亮。或一人自唱,或一问一答,众人帮腔,相互调侃,风趣幽默,气氛活跃。

  “山歌不唱冷秋秋,唱支山歌解忧愁,解得忧来解得愁,唱得河水倒转流”,“下田得把山歌唱,不唱山歌心头痒……”

  于是,山上山下,歌声四起,此起彼和,响遏行云,尽日不休。巴山人民将劳动同娱乐巧妙地结合,用唱山歌来交流感情,消除疲劳,鼓舞士气,才得使山歌能够从久远的年代传来。

  民歌产生在民间,多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传唱者不断地对其加以修改和扩充,从而导致民歌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大巴山的民歌主要由号子、情歌(山歌)、小调几种组成,尤其以情歌最具特色,诙谐含蓄,情真意切,可以说感天动地,是人民自由的歌唱。这是由大巴山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孕育而成。她既有北方民歌的豪放与高远,又具江南水乡民歌的缠绵与清亮。她既是对秦巴山区山重水复的赞美,又是对这横亘天地的巴山高险沉重的咏叹。她更多的是见证了古老的巴山,民族的融合、硝烟战争、朝代更替、沧海桑田……她更多地倾诉着巴山人民的生活苦难、人性感悟、天地自然、劳动重负、世代梦想、宗教情感……她养育过败北的将帅、被废的太子、流落的皇帝,也成就了一代君主,感动和震撼了所有民间百姓的期盼与夙愿!

  一是歌唱自然。传统农耕时代,人们往往寄希望于上天。日月是上天的象征,也是季节和时间的概念。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派生出对日月的崇拜,民歌也深深地打上了他们崇拜与敬畏太阳的烙印。很多民歌中都有关于太阳、月亮的描写,如“太阳出来四山黄,唱个山歌送太阳……”“太阳出来照白岩,跟着太阳去砍柴……”“本来不是快乐处,太阳大了莫奈何”。表现手法上有将太阳比喻成君王,有把太阳比喻成情郎,“太阳出来一盆火,晒得贤妹无处躲”,“情歌问我哪里去,我去西天拴太阳”;将月亮比喻成相爱的女子,“月亮无油她也亮……身上无花自然香”。大巴山的民歌很多都是以太阳形态和时序开头来抒发人们的情感,这是巴山民歌显著的地域风情和特色。

  二是歌唱劳动。劳动人民处在生活的底层,经历了长期的生产劳动磨砺后,用他们心灵的感悟凝结成千古绝唱。他们歌唱劳动的艰辛,歌唱劳动的快乐,歌唱劳动成果;唱出心中的积郁,释放身体的疲惫,解除沉重的负累,驱赶心中的不平;从家庭琐事到环境改造,从田间劳动到挑水打柴,从耕田犁地到织布纺线,从劳动对象到劳动工具,从单一农业到手工副业,到处都有民歌的激情,到处都是民歌的产床,到处都是民歌的营养。尤其是代表巴山民歌特色的《背二哥》,荡气回肠,真实地描述和记录着巴山人民苦难的行程。“弯弯背架一张弓,背起背架走汉中”,“通江河,南江河,最穷不过背二哥”。“今天陪你耍一天,明天要翻九重山,莫怪为夫没心肝,丢下背架缺油盐。”“太阳出来四山红,肩挑背磨到汉中,问你为啥这样苦,一家老小谁来供。”深刻叙述了川陕边境的脚夫的苦难生活。大巴山区交通不便,全靠背二哥把四川的土特产背到陕西,又把陕西的货物背回四川。巴山《背二哥》这种独立歌体,充分表现了行路艰难和背二哥生活的穷困、爱情的质朴,历史地再现了巴山这一特殊的劳动场景。

  三是歌唱爱情。从人性的角度考察民歌,人们渴望爱情,赞美爱情,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类高尚而永恒的主题。“姐是牡丹花一朵,郎是太阳才出山,二人都在马背上,赛过两个活神仙。”唱出了正在爱情甜蜜生活中畅游的情人们,愉悦超然和谐的情爱生活;流传在大巴山的叙事民歌《月儿落西下》、《十里坪》几乎家喻户晓,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爱情故事,为人类的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撒播了精神的种子,深深影响着这个传统道德观念十分浓郁的乡土,本土化的情爱叙事民歌也十分丰富。“太阳落土四山阴,为许情哥挨一顿,打死也要嫁情哥,火烧芭蕉不死心”,“桐子开花里头红,情妹挨打为自由,只要二人情意好,挨打吃亏没来头”,“门家院子挨院墙,苦瓜丝瓜栽两行,郎吃苦瓜苦想姐,姐吃丝瓜思念郎。”《送郎歌》等反映了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和真爱的感人故事。此外移情别恋者和负心人也是民歌的重要题材。所以,真实而本色、智慧、含蓄是巴山民歌最大的特色,尤其最具震撼力的爱情歌曲,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只有流淌于心间的柔美情感,似巴山深处的一股清泉,叮叮咚咚,清脆悦耳,从古至今从未干涸与止息,这便是巴山民歌的源头。

  四是歌唱生活。平淡无奇的生活,民间习俗,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都是民歌赖以存续的基础,也是巴山民歌咏唱的范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首《豆芽葱蒜叶》民歌,从大巴山唱到了北京城,再唱到莫斯科。大巴山的民歌在现实和理想中快乐歌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产物,是巴山人民世代的梦想和真理的诉求。表现出乐观人生和豁达胸襟,幽默诙谐,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山歌无本句句真”,“唱得黄河水倒流”,“湖广走到四川来,只靠山歌做盘缠”,“你唱文官对武官,我唱凤凰对牡丹”,“今天打个歌牙祭,唱起山歌好干活”,“高山点灯不怕风,下河砍柴不怕龙”,“太阳落土郎莫忙,打把金钩钩太阳,太阳挂在金钩上,郎心挂在姐心上。”这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们,引领着巴山民间潮流,他们用民歌承载山民情怀,彰显胸襟,是一种情感化、艺术化、音乐化了的语言。巴山民歌不仅是山民生活的部分,也是生命的部分。“在极度封闭的大山里,在几座山没有一户人家,甚至几十里没有一个村落的大山里,不能想象没有了山歌会是一种什么情景。”民歌传递的是一种浓郁的远古生活气息。

  五是心灵呐喊。劳动人民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终日劳累,创造了社会财富和灿烂的文化,却过着牛马般的生活,政治上没有发言权,“穷人身插两把刀,租税重,利钱高,穷人面前三条路,投井、上吊坐监牢”《穷人叹》、《穷人的腰杆都压弯》《白耳歌》等民歌表达了巴山人民对剥削者、统治者的反抗、愤懑。人民以歌声抒发感情,减轻心中的忧愁。尤其是封建社会生活中的妇女,在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四重压迫下,民歌就成为她们重压下的痛苦呻吟。可以说,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民歌是人民生活的镜子,是人民的喉舌,是人民的忠实伴侣。民歌是人民心灵的呐喊,她与民谣一样都生长在老百姓心里,丰富而真实。

  地域出民歌,苦难出民歌,风情出民歌,民间出民歌。民歌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她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里,传递着人民的心声,诠释着许许多多远去的故事。她质朴、快意、通俗、鲜明的风格在信息和交流受阻的时代,振奋和鼓舞了中华各族人民。每首民歌的诞生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自然、社会、民俗、宗教、文化瑰宝。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歌正在经受信息时代的挑战与考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乡村山野。这种消亡的加剧,使民歌急速遗产化。当前许多学者对文化“物种”濒临的消亡,表现出种种有见地的焦虑和忧患,为抢救与保护呼吁奔走,强烈呼吁:保护和抢救,保存这千百年来人民真实的声音。

  巴山情歌(摘选)

  □ 黄定中  收集整理

  想郎想得血喷心

  想郎想得血喷心,手拿剪刀剪人人,

  人人搁在被窝里,夜夜把他贴在心。

  不害相思也害痨

  青冈林里青冈条,砍了青冈搭拱桥,

  哪个从我桥上过,不害相思也害痨。

  巴心巴肠巴肋巴

  青筋藤儿岩上爬,忽然想起那冤家,

  冤家给我说的话,巴心巴肠巴肋巴。

  何时同床共枕头

  往年与姐隔条沟,今年与姐隔壁头,

  隔幢壁头还嫌远,何时同床共枕头。

  路旁石头望成灰

  天上落雨又打雷,一日望郎多少回,

  山山岭岭望成路,路旁石头望成灰。

  麻柳皮儿像棕线

  麻柳皮儿像棕线,一天相思没有见,

  吃饭想起饭难咽,睡着都在眼睛边。

  好像喝了迷魂汤

  想郎想得心发慌,好像喝了迷魂汤,

  走路忘了跨门坎,煮饭忘了滤米汤。

  三魂七魄到你怀

  我与贤妹隔道岩,看到人多不好来,

  虽然不能陪妹耍,三魂七魄到你怀。

  相思病儿上了身

  闷闷沉沉眼不睁,相思病儿上了身,

  灵丹妙药医不好,看姐一眼好三分。

  想郎想得莫奈何

  月亮出来像面锣,想郎想得莫奈何,

  堂前吃饭咽不下,半夜孤单睡不着。

  想死多少年轻人

  小妹长得白如云,想死多少年轻人,

  多少活的想死了,多少死的想还魂。

  淌不完的眼泪水

  茅草籽儿满天飞,好久没与妹打堆,

  说不完的知心话,淌不完的眼泪水。

  二十九夜睡不着

  太阳落土往下梭,手拉杨柳望情哥,

  情哥出门才一月,二十九夜睡不着。

  姐吃韭菜久想郎

  情姐门前一座梁,芹菜韭菜栽两行,

  郎吃芹菜想情姐,姐吃韭菜久想郎。

  好像隔了三十年

  大雾濛濛不见天,流水滔滔不见船,

  三天不见情姐面,好像隔了三十年。

  怀抱铺盖一场空

  昨夜一夜梦不凶,梦见小郎在怀中,

  醒来才是一场梦,怀抱铺盖一场空。

  除非盼到月亮落

  今天陪你做天活,回去一夜睡不着,

  街沿有个亮窗子,除非盼到月亮落。

  好像豆腐才开包

  贤妹长得白漂漂,好像豆腐才开包,

  妹是开包嫩豆腐,轻轻一压水长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6-8-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象"巴山民歌"这样的非物质文化精品已经渐渐离人们的生活远去.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在衰落.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新陈代谢吧...虽然如此.但善良的巴山人民风依然质朴.他们正用豁达与热情谱写着新时代的一曲曲情歌......

发表于 2006-8-2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成了仓库里的古董了,谁还会去在意他们呢?记得小时候好像还听说娶亲的都要对歌呢。

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

发表于 2006-8-3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7-12-10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

发表于 2007-12-1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有回乡下去了,也好久没有听到了民歌了。

发表于 2007-12-1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情哥有点肉麻哟。。。。。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7-12-1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美丽!!

发表于 2007-12-11 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传成

发表于 2009-6-10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抢救巴山民歌,申报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11-9-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妹是开包嫩豆腐,轻轻一压水长滮。

发表于 2011-9-6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句啊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