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记忆六)
那时候南充的生活水平不高,一般的居民家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没有电。稍微现代一点的东西都带一个“洋”字,汽油叫做洋油,火柴叫做洋火,细棉布叫做洋布,肥皂叫做洋碱......等等。现在回想起来,没水、没气、没电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呀?说起来还真有一点意思。
当时南充居民的生活用水靠河水和井水。每家每户的厨房里必备一两个陶制的大水缸,用来盛水。水缸上面盖一个木盖防尘,木盖上放一个舀水用的木瓢或是铜瓢。河水里的杂质比较多,一般要烧开喝。井水一般都是喝生水,口渴的时候打开水缸盖,舀一瓢凉水咕咕地喝几大口。奇怪的是那时候经常喝生水,很少拉肚子,可能是井水没有被污染,加上经常喝增强了抵抗力的缘故吧。
南充城区东边紧靠嘉陵江,有取之不尽的水源 ,离江边较近的居民直接到嘉陵江里去挑水吃。那时候南充有一个特别的行业,就是专门替人挑水送水谋生的挑水工。南充的很多小街小巷里都有水井,离江边较远的居民多数都吃井水。水井很深,井台用石板砌成,水井边上通常都种有一颗枝繁叶茂的黄角树,在炎热的夏天,走近水井就有一种凉爽的感觉。坐在阴凉的黄角树下,喝上几口冰凉的井水,浑身清凉,
嘉陵江水一年当中多数时间都比较清,但是一到夏季就不行了,河水里有大量泥沙,水质浑浊,呈土黄色。挑回来的河水倒进水缸里之后,必须先把水澄清后才能用来洗衣、做饭,叫做“澄水”。当时澄水用的是一种简便的土办法:手里拿着一块明矾,伸进水里贴着水缸的内壁一圈一圈地摩擦,把缸里的水沿着同一个方向不停地搅动,直到水缸中间形成一个深深的漩涡为止。等到水面平静下来以后,缸里的泥沙沉到缸底,水就慢慢地澄清了。这件事小孩子最爱干,因为很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