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子
青藏高原之末,梁州边地,四川古雍州会理,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物阜民丰,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有时,我还是喜欢把“会理”说成“涅底”。不是我懂彝族的语言,而是我懂“涅底”就是彝族人民对“会理”的 称谓”,在彝族语言里“涅底”是“永远的春天”的意思。 设想,当我们乘坐上会理古城这艘巨轮,听着从数百年前传过.凌霄楼悠扬的钟声,在春天里,我们航行在丝绸之路,沐浴着起于青藏高原之末无比清新的春风,欣赏着苍翠秀美的景色,品尝着红如玉、晶如水、甘如饴,中国金奖,国际闻名的会理石榴······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美事呢! 没去过四川凉山州会理县的人,或许会把这座古城想象为大山脚下的峥嵘,寒江边的疏落,烈日下的灼烤,高原风的颤栗,即便有石榴树,也不过是山坳中的几许翠叶,几点微红。 去过会理,你会惊讶,你会唏嘘,她给你的不仅仅是春天的阳光,更不是古老中的沧桑。甚至你会感到:会理,就是从远古走来的一位时尚姑娘! 说她从远古走来,是因为会理城已有两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既是川滇两省交界的重镇,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100多公里蜿蜒的地方。在形如船的古城中,清代建成的凌霄楼,晨钟暮鼓依然如有悠扬之声,隆隆之响;最有韵味的是古城小巷,这里尚存完整的古巷多达17条,巷内多为清代建筑,巷口四个马店犹存。从科甲巷走出的贡生、举人、进士多达390余人,铺垫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巷子里的清代文化建筑,最为突出的是国内仅存的纪念中国文字创造者仓吉的祠庙,堪称中国“汉字祖庭”,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仓圣宫旁的瀛洲园,为清末五省会馆联名兴建的城市园林,“玉华池”、“驻鹤亭”、“金镜阁”、“藉香桥”、“半城春色”石牌坊等建筑古韵盎然。
或许少有人想到,除了石榴树外,在会理的古民居中还有着不少年代久远的古树古井。“永远的春天”的“涅底”,永远有着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阳光、四季之花卉,珍稀名贵树木不乏其数,它们就像古代的名门淑媛,在21世纪依然风姿卓约。 “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这句清代皇帝对“会理”的诠释犹存深意。如今欣逢盛世,百花妖娆,今天的会理已经成为彝、藏、羌、苗、回、蒙古、土家、傈僳、满、瑶、侗、纳西、布依、白、壮、傣族等民族和谐、共同奔向富裕的美丽的地方。 榴花烧云映天红, 蟠枝老叶挂灯笼。 古城沧桑传佳话, 会理盛世承春风。 春天里,会理这位美丽的姑娘头顶石榴红云,脚踏富饶的大地,向世人舒展着无穷的魅力。这里,永远是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