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防灾救灾大演练全面实施
各地进入“学练结合”阶段
【开栏的话】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和“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我省将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这是省委、省政府为广泛普及群众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公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增强各级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今日起至5月中旬,本报开设“普及防灾救灾知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专栏,邀请相关专家介绍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多角度、全方位聚焦大演练筹备、推进工作及大演练盛况。敬请关注。
(记者刘星)4月8日,记者从省政府应急办获悉,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定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前举行的全省防灾救灾大演练全面实施。各地各部门从前期“以演练促建设”筹备阶段进入“学练结合”的宣传教育阶段。
这次覆盖全省范围的防灾救灾大演练是我国首次大规模防灾救灾应急演练,涉及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和党、政、军、警、民跨界合作。没有现成规律可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是本次大演练面临的实际困难。大演练将测试和提升各级政府的应急决策指挥能力,专业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大演练以省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为标志,市(州)、县(市、区)都将组织综合演练和集中演练,同时组织群众性演练。针对不同的演练特点,将采取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深浅结合的方式进行。
去年8月全省防灾救灾大演练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各市(州)、县(市、区)及时启动大演练相关筹备工作。各地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或负责政府常务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的演练筹备工作小组,加大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力度。召开专题会议等,对演练工作作出部署,分解落实任务,并以本区域内易发频发的灾害隐患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演练科目,拟定演练内容,明确演练范围,选定演练地点,制定和完成了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通过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通讯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等,完成了演练的筹备阶段。
截至3月底,阿坝、广元、甘孜等市(州)和绵竹等县(市、区)已陆续开展单科目、小规模的桌面推演和带装演练。各市(州)均确定了一个县(市、区)作为市(州)综合演练点,并把演练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村组、学校、机关、企业等基层单位和其他社会群体。驻川部队和武警也做好参加演练的各项准备。在4月9日启动的宣传教育阶段,各地将进行学练结合,在演练准备中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和提升能力,通过演练使我省防灾救灾工作达到一个新水平。
省政府应急办主任、全省防灾救灾大演练筹备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严卫东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演练的安全问题,要求对演练的场景地和情景设计都要进行安全技术论证和安全评估,对那些设计环节复杂、难度较大、安全风险高的演练科目,落实严密的安防措施,决不允许存在安全隐患,并充分考虑演练时可能出现的大风、冰雹、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采取措施减少和消除极端天气对演练安全的影响。对参演人员进行安全强化教育,所有参加演练的机具事前必须进行检修测试,确保演练安全进行、万无一失。
组织开展好全省防灾救灾大演练活动
——魏宏就2012年“5·12”全省防灾救灾大演练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刘星
在今年“5·12”前举行全省性的防灾救灾大演练,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部署。近几个月来,全省各地一直在认真筹划,抓紧各项准备工作。最近,省防灾救灾大演练筹备工作小组决定,在全省范围集中开展一次防灾救灾大演练宣传月活动。为此,4月8日,记者就大演练活动和宣传月活动的有关问题,采访了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防灾救灾大演练筹备工作小组组长魏宏。
记者:社会十分关注此次全省性的防灾救灾大演练活动,请问为什么要举行这样一个活动呢?
魏宏:在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前,举行全省范围的防灾救灾大演练活动,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主要基于这么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我们以这种方式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及“全国防灾减灾日”,再一次向全国发出四川人民永远铭记灾难、怀念遇难同胞和对帮助过灾区的人们表达感恩致谢的声音,同时也体现、提振全省人民应对各类灾害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大演练活动进一步总结和发扬我们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和方法,把演练作为最生动、最直接的防灾救灾培训全面推行,进一步增强我省广大群众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全社会应对自然巨灾能力。
四川是一个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危害大。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绷紧防灾应急这根弦,都不能放松防灾应急工作。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实践和大量国内外抗灾案例告诉我们,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自然巨灾,常态下政府主导的全域全民防范非常关键,灾害来临时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公力救助能力、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开展贴近实战的全省全民大演练,必将有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综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有力提升各类专业队伍的救援能力,切实增强广大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演练活动。
记者:请问这次全省范围的防灾救灾大演练活动具体是怎么安排考虑的?这次活动有什么主要特点?
魏宏: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这是一次全省范围的大演练活动。大演练范围广、科目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演练针对性强,在我省属于首次。演练集中安排在四月底到五月上旬,大演练活动总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省、市(州)、县(市、区)分别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演练或应对本区域易发频发灾害的集中演练,主要检验政府的组织救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着力提高公共救助能力。二是组织以学校、企业、社区群众性避灾避险疏散和集结逃生演练,着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尤其是学校将实现防灾避灾演练的全覆盖。
这次大演练活动从组织策划来看,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规模大。全省将广泛组织各级各类演练的应急队伍参加演练,各地方基层单位将广泛组织学校、企业、社区、乡村群众参加,仅省级和成都市合作的综合实战演练将组织上万人参加,各种防灾救灾演练活动将覆盖党、政、军、警、民和志愿者队伍。二是范围宽。全省以省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为标志,共安排近200个点上的集中演练。演练基本覆盖我省常发易发的灾种,参加者包括了社会各行业,动员组织了我省各层面的应急力量。三是实战性强。这次全省性综合演练有的将按照预先安排进行,有的将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有的应急队伍的集结演练事先不作安排,临时通知要求专业队伍携带装备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指定地点;有的是模拟应对灾害全过程全要素的演练,有的又是针对某个阶段和环节的演练。比如,组织群众避险避灾疏散,就不一定全过程全要素参与,重点是帮助群众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自救互救技能。
记者:演练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应对灾害发生。这次演练将如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魏宏:演练是模拟现实进行的。只有贴近现实情境,针对实际问题,才能保证演练的效果。为此,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在演练内容上,突出以应对处置特大地震和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为重点;以本区域、本行业可能出现或客观存在的灾害隐患为基础;并延伸到可能由此引发的交通、通讯、电力、油气中断、火灾和卫生防疫等突发事件。二是在演练的场所、对象和区域上,突出以人员集中场所为重点,以城乡居民为主要对象,延伸到学校、街道社区、乡镇村组、机关、企业等基层单位和其他社会群体。对于城市大型商场、批发市场、大型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重点要开展模拟紧急疏散,训练逃生技巧,帮助群众熟悉掌握逃生路线,辨识逃生标识。三是关键环节上,加强救援队伍集结训练。历次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证明,各种救援力量特别是专业救援队伍能否快速集结是影响应急救援成效的关键,也是考验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本次演练将采取通知专业救援力量携带装备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指定地点集结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按实战要求检验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其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发挥骨干作用。
记者:这次大演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避险活动,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请问这次大演练的群众性将如何体现呢?
魏宏:开展大演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应急意识,掌握避险逃生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因此,群众是大演练活动的主体。省委、省政府要求这次大演练活动必须充分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我们将在三个方面突出演练的群众性:一是内容贴近群众,县(市、区)以下各级、各部门及有关单位组织开展的演练充分体现出本地易发多发频发的灾害特点,增强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关联度,激发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工作面向群众,直接面向企业、学校、村组等基层单位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让更多的群众行动起来,扩大演练的覆盖面和涉及面,增强演练的实效性;三是方式适合群众,重点开展好方便群众参加的紧急避险疏散演练,通过确定临灾避险场所,主要组织群众开展只集结不出动、既贴近实战又简单易行的演练,教会群众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有序避险、逃生自救,帮助群众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自救互救技能。
记者:省里决定从四月上旬到五月上旬集中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活动的宣传月活动,这次宣传月活动将采取哪些宣传、教育和培训措施?
魏宏:演练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教育培训方式,根本目的是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实现途径是学、演、练结合。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范围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而且我们认为,这种宣传、培训过程其实也是大演练活动的准备过程。从省里来讲,我们将采取四方面措施加强这项工作:一是省政府应急办针对这次大演练活动和四川农村、城镇常见的灾害特点,专门组织专家编撰了《四川农村应急知识手册》和《四川城市应急知识手册》,在宣传月中,我们将免费赠送给群众,同时将相关应急知识书籍、资料、影像制品发放给群众;二是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防灾应急知识,通过参加演练实际运用,巩固提升、真正掌握;三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让防灾应急知识的教育培训进学校、进课堂,真正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局面;四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宣传栏、墙报、标语等多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全方位深入开展应急防灾避险科普宣传,使防灾应急意识和知识深入人心,进而放大演练的带动效应。
我们还应看到,大演练的准备过程,也是做实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提高防灾救灾能力的过程。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结合演练活动,进一步加强防灾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基层防灾避险设施建设,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抓紧完善紧急避险场所建设,可以依托公园、广场、体育场所、学校操场及停车场所,确定、改进、完善一个避难场所。要添置必要的应急设施设备,加快政府应急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