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中)到江口这段“米仓古道”的走向问题 一、常年或季节性水道。原木、枋材、待售的新船(装好货物)必须利用洪水、深水季节,从南江、通江、巴州(中),在江口集中(添给养)后顺水下白衣出境,去重庆、汉口等地销售。回程不逆水行舟,只带一些便轻物资或贵重物资走万县、梁平、大竹、绥定,或广安、南充回家乡。 货船,除春冬枯水季节外,通常可以沿上述通道按沿途一些小市场价格行情,可以就地销售,自己返回原地重购货源;如当地行情疲软,其船还可继续下行,寻市场或向当地船帮“提过档”追寻利润;也可从水路达到目的地,也可一站(场)一站联运,利益按运里摊分。个别滩浅河段,还可在当地买货,请人拉滩(即纤夫)上行,但必须是有利可图。行船和生意过程有纠纷,则由当地“船业公会”出面协调解决。 二、水陆两便通道。南江、巴中向重庆等地运出的山货在洪水季节或遇险必须改道,或者为便捷、安全、有利,通常是水陆兼走,如巴中起从陆路到甘泉,直下曾口,在曾口分路:(1)陆路可以到金碑(爬桥子)至澌岸,过河翻“横山子”(上七里下七里),再走风厢溪到兰草,走苟溪口、到坦溪,翻越孤山坪(上七下八)达龙潭溪跨礅子(现毁)过汉王庙到达江口,为一天半路程。官吏和一般做小生意者皆走此路。(2)在曾口乘船可以直下澌岸、兰草、坦溪。因坦溪以后的河弯滩陡,行船反而误时也很风险,只大船、重载船则继续下行,从水路直达江口王家沱,但如是“背二哥”乘船到了坦溪,他们也可下船,改道翻孤山坪走陆路到达江口。 三、连结主干线上的支线。其实米仓道之所以形成千丝万缕,千差万别的支线(路),也是由米仓山南麓一带多“川”字形山势和崇山峻岭占总地面积的30%左右,深丘占50%左右的地貌而逐步形成的。如每个主线的场口都还有市场,这里的买卖货物,大多数是被外来的小商小贩买走了的,他们据赶场日期的货物价差和市场人气的稀密,东边买,西边卖,头天买,次日卖,以“养儿不算饭食钱”的心态,图几个油盐钱,治个头痛脑热,这也是山区农民的一个自我调节生活的基本方式。也由此,这一根主藤上结了多少瓜,谁也无法计数清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米仓道,就是古今大巴山人的一条生存和生命通道。 (暂未发表。请别乱用,欢迎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