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殿俊(1875~1934),字伯英又字址庵。四川广安人。他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四川保路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名杰出斗士。
他出身于一个“诗书礼仪在邑为大姓”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传统文化教育。十余岁时学业已初有所成,为文则思路敏捷文采飞扬,论说则语惊四座鞭辟入里。十八岁应童子试获第一;二十二岁时取酉科拔贡,是时其词章书法名噪省内;1898年,二十三岁的蒲殿俊赴北京参加朝考,因文章写得过长到时未终卷而落第。此时正值戊戌政变,维新派人士或流亡海外,或血染菜市口。蒲殿俊受到强烈震动,激发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开始大量阅读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文章和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论著。这些论著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使他叹悔过去热衷功名而产生出改革社会现状的愿望。
1899年,蒲殿俊开始在家乡进行革新文化教育的尝试。他创办“紫金精舍”,聘胡峻、张澜等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执教,除讲授经史词章外,还广及舆地、博物,宣讲“西学新书”,力矫旧学院讲学陋例。1902年,他受聘为“汉章书院院长,继续推行新式教育,并在正课之外时常讲授“时务”。1904年,他被官费选送日本留学,接触到各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和文化学说,决心走社会改良的道路以救中国。 1908年,蒲殿俊留学归国,在京任法部主事兼宪政编查馆行走。1909年,清廷令各省成立咨议局,蒲殿俊“为川人推崇省城各方纷纷函电邀其返川”。8月,他带头集资五千元创办了四川咨议局的机关报《蜀报》,自任报社社长。《蜀报》在四川倡导新思想、新知识,报导国内省内大事,宣传君主立宪,鼓吹改良,鼓吹早日召开国会;并在该报撰文介绍日本法政知识、国外科学论著,发表时事评论。此外,蒲殿俊还陆续资助办起了《白话报》、《西顾报》、《启智画报》,为四川近代社会文化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09年10月14日,省咨议局在成都召开成立大会,三十四岁的蒲殿俊当选为议长。 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辛亥夏)清政府悍然颁布‘铁路国有’令,将川汉铁路修筑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置于帝国主义控制之下。消息传到四川,一时‘函电纷驰,争议嚣然’。6月16日,在蒲殿俊、罗纶等人策划下四川成立了保路同志会,蒲殿俊被推选为会长,号召群众起来“破约争路”。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诱捕蒲殿俊等11人,镇压枪杀26人,伤者无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此时,四川保路运动迅速发展到武装起义的高潮。10月10日,武昌起义举行,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崩溃指日可待。迫于形势,赵尔丰于11月15日释放蒲殿俊,11月27日,四川宣布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殿俊出任都督,宣布四川独立。12月22日军政府派兵智擒赵尔丰,在皇城门楼下公审后将其斩首示众,大快人心,革命风暴波澜壮阔席卷全国。中国国民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说:若无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或许还要推迟一年半载。 1919年蒲殿俊谢绝了北洋政府委以重任的教育部长职务,应北京《晨报》之聘就任总编辑。他在李大钊等人协助下改组《晨报》副刊,增设“自由论坛”、“译丛”两栏,约请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鲁迅、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冰心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撰稿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文化,宣传新思想,使《晨报》面目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园地。与此同时,蒲殿俊又独办《实话报》,全登白话文稿。这一时期,他以“止水和‘蒲伯英’为著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鼓吹言论自由,宣传妇女解放提倡白话文和大众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蒲殿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最大贡献是从事传统旧戏向现代戏剧的改革。1921年5月,他与沈雁冰、欧阳予倩等人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专论戏剧的杂志——《戏剧》月刊。蒲殿俊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署名文章。他大力主张在中国舞台上演文明戏以西方话剧的形式创作中国现实社会中现实人的内容。蒲殿俊的戏剧理论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提出的现代的、教化的、改造社会的、职业的戏剧改革理论,和以民众精神为原动力的创作思想在中国戏剧界除旧布新的变革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7年蒲殿俊因母亲年事过高畏北地苦寒,日思归乡,故辞去北京文化界的一切事务奉其母回四川广安故里隐居。四川军阀和蒋介石欲利用蒲殿俊的声望,一再以重金请他出来做事,他愤于民国政治的日益黑暗,或躲或拒,宁靠卖文字为生亦不愿与之为伍。为躲避地方军阀的纠缠,1934年10月,蒲殿俊再次举家迁往北京。不料刚到北京就一病不起,同年10月29日,病逝于北京首善医院。 为纪念这场近代史上有影响的运动和以蒲殿俊为首的爱国志士,1912年4月中华民国四川军政府于成立后的次年立碑以纪。碑文简介:《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尖首方座,蓝天相衬,四面花木扶疏,极显巍峨壮丽。碑通高31.85米,为方锥形砖石结构,分台基,碑座,碑身,宝顶四部分,于碑座四面刻制机车,路轨等浮雕图案。。。。全碑显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意志和牺牲精神,永垂昭于后丗。建国后,人民政府几经维修始呈现今日之风姿,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