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演绎贡米新传奇
20年前,他创办了永兴粮食加工厂;20年后,他一手带大的贵州茅贡米业公司已经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茅贡”牌大粒香米连续5年获得“中国稻米博览会十大金奖大米”、“全国市场放心米”及“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人物语录:
1.企业是我一手创立的,但是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我能接受企业由别人来掌管。
2.在某些时候,100万是可以和1000万划等号的。
3.看到公司现在的发展,我很高兴,在这同时,我也失去了很多:别人在玩的时候,我在工作;别人在聊天的时候,我在思考;但我从不后悔。
4.只有亲身体验过艰苦的生活,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5.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人物简史:
周建华,男,1961年生,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流河渡村人。17岁高中毕业后到云南当兵;1983年转业后分配到粮食行业,先后任粮站站长、粮管所所长等职务,曾获湄潭县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遵义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现任贵州茅贡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1年12月8日,隆冬的贵州省湄潭县,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室外温度已经滑落到了5℃以内。在室外说话时,每个人面前都会升腾起阵阵“白雾”。
“我今年已经50岁了,怎么看着不像吗?”在茅贡米业的厂区内,在这个冬季,看着眼前这个只穿着一件衬衫,精神倍棒、干劲十足的周建华时,记者怎么也没有把他和“50”这个数字扯上关系。
办公室里没有开空调,穿着衬衫的他正坐在电脑前处理公司事务。后来公司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周总冬天在办公室很少开空调,除非是特别冷的时候。
“要不我带你去厂区看看吧,这样更直观。”当记者坐下来询问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时,周建华披上一件外衣,主动要求带记者到占地150亩的厂区转一圈。就这样,从米胚芽油生产车间到原料仓库、大米生产加工车间、装袋车间,再到成品库房,记者跟随周建华在150亩的厂区内走了一遍,每到一处,他都一一向记者做着专业而细致的介绍。
参观完毕,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当被问及穿这么薄冷不冷时,周建华的回答让人对眼前这位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老总另眼看待:“没事,和我的下河习惯相比,这不算什么。”周建华说的“下河”其实就是冬泳,他告诉记者,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6年。
严肃而又显正气的外表,沉稳、谦虚的处事风格以及活跃的思维,乐观、坚定、充满智慧的周建华,带领茅贡米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向着“中国第一米”品牌发起冲击。
兵哥转业“恋上”粮
由于家庭环境差,打周建华记事起,一家人的日子就很困难。作为长子,家里的很多事自然而然也落到了他的头上。除了完成每天的学业之外,家里的体力活基本都是他包干。
1979年,18岁的周建华没有去参加刚刚恢复了两年的高考,而是选择了走进军营。
“当时家里比较贫困,我们兄弟姐妹6个,作为老大,我必须考虑走什么路才能及早减轻父母的负担,当兵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一条捷径。”周建华坦言。
就这样,周建华来到云南,成为了一名守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战士。在部队的日子里,周建华不但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还炼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技能,在多次评比中获得了技术能手的称号。他的勤奋努力,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好的机遇———从部队进入军校学习。
“当时,从部队进入军校上学成为很多人的梦想,并且也不是太困难,再加上我的军事技术比较好,所以成为了热门人选。”但最终,周建华还是放弃了这次深造的机会,原因很简单,因为父母没有正式的工作,他必须早一点挣钱,来帮助父母照顾一家人的生活。
1983年,周建华退伍回到老家,被分配到了湄潭县茅坪镇粮管所工作。在当地这个偏远的乡镇,周建华正式开始了自己与粮食打交道的工作,而他在部队上近4年的经历,也给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仅仅工作了1年之后,周建华明显感觉到自己在粮食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导致自己在工作中力不从心。于是,他背起行囊,来到了贵阳市,成为了贵阳粮食技校机械加工专业的一名学生。
时隔5年,再次进入学校,异常兴奋的周建华对这次机会倍加珍惜。
1986年,进修两年的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然后直接就被分到了永兴茅坝粮站任站长,继续着自己与粮食行业的缘分,这一干就是6年。
这6年中,周建华与茅坝结下了不解之缘。茅坝,是湄潭茅坝米的原产地,茅坝米因为在明嘉庆年间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而美名远扬,故称为“茅贡米”。茅贡米色泽光亮,晶莹饱满,做出来的米饭油亮粘润,天然清香,入口松软有弹性,回味香甜悠长,为米中精品。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在湄潭办学时,校长竺可桢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誉之为“黔中之宝”。对当地大米资源的认知,为周建华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1992年,当时的永兴镇粮管所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共有职工和离退休人员84人,负债170多万,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用周建华自己话来说就是人员多而杂,负担重,亏损大,属于全县最差、最穷的粮管所之一。面对这样的现状,周建华临危受命,被调往永兴粮管所任所长。
到任后,了解情况的周建华坐不住了,再这样下去,不要说职工福利,连基本工资也保障不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早谋出路。善于收集信息的周建华从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捕捉到了市场经济的信息———计划经济将会被打破,吃大锅饭的日子将渐去渐远。
说干就干,周建华根据粮管所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茅坝米的资源优势,与当时的县粮食局工业处联营成立了永兴粮管所精米厂,对方出设备,他进行资金投资,对大米进行深加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在周建华的努力下,永兴镇精米加工厂创办成立,当年就成为全县第一家扭亏为盈的粮管所,在当时的湄潭引起了不少轰动。
同时,周建华率先对职工进行优化组合。对职工以分流、待岗的形式,精简了10多名职工;并实行按劳分配,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通过努力,粮管所效益连年增加。也就是在那时,茅贡米业有限公司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贵州首先推出了小包装大米,并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1997年,永兴粮管所精米厂在改革中单独分离了出来,组建成了茅贡米业有限公司,产品质量得到大大提高,公司效益更是逐年上升。
周建华坦言,从高中毕业到现在,当兵、当粮官、搞改革、办厂、再到后来成立茅贡米业公司,这些都离不开他坚定不变的毅力,而这样的毅力除了自己不服输的性格,更来自几年当兵经历的磨练。
舍官从商搞创业
在周建华的所有经历当中,有一段经历不得不提,这其中充满了戏剧性,也正是这个戏剧性的经历,让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说起这段经历自己都觉得好笑,我当县粮食局的副局长才当了1个月就辞职了。不但位子没暖热,连工资都还没来得及领。”说起自己当年的这段小插曲,周建华还是忍不住乐了。
由于在永兴粮管所的出色表现,周建华被提拔为县粮食局副局长。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周建华从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得到了启发,使他改变了抱着“铁饭碗”不放的思想观念,于是便在上任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迅速辞职,投身商海。
2004年,顺应国有企业进行改制的大潮,已经经营了7年的茅贡米业准备拍卖来寻找新东家,这让周建华紧张不已。除了他与茅贡米业已经结下的深厚感情之外,改制以后新老板能将茅贡米业带向何方?茅贡米业的老员工们能否会过得更好?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让周建华很是担心。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周建华在与同在粮食行业工作的妻子商量过后,夫妻二人双双辞职,拿着两人辞职后得到的8万元,开始到处筹钱准备买下茅贡米业公司。
当时,粮食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景气,一些职工由于对改制后的企业前途不抱太大希望,于是就主动提出买断自己的工龄。这时,当看到周建华为拍下企业正在四处奔波筹钱时,他们主动提出可以把买断工龄的钱借给其使用。
“许多员工还将自己的血汗钱全部借给我。如果不是公司所有员工的帮助,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茅贡米业也不会走得这么顺畅。”谈及此事,周建华充满感激。在拍卖会当天,周建华以340万元的高价,将生产设备都已经走近报废边缘的茅贡米业公司成功买下。
而周建华对茅贡米业所投入的心血,从改制前就可见一斑。2000年,为了扩大规模和寻求更大的发展,在周建华的领导下,公司对机器设备进行了第二次技改,并且注册了“茅贡”品牌商标。由于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产品品质大幅提高,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保持了大米营养体系的完整及口味的纯正。产品以其高品质、低价格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面对市场的风风雨雨,周建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了追求品质,他走出湄潭,到全国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寻求合作,寻找适合在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于是,农业专家来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合适的品种。
同时,他开始了订单种植的尝试。然而,订单农业虽好,但种植风险大,一开始,周建华遭遇了不少挫折。2002年,农民的种植技术没有跟上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永兴德隆村绝收了354亩优质水稻,茅贡米业补偿近30万元,这给了周建华一个沉痛的经验教训。并且,每年订单稻谷不能完全收回的现状,也让茅贡米业损失不少。
即使受到打击,但骨子里充满不服输性格的周建华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干下去的信心。
他认为茅贡米业发展的思路是对的,关键是应当循序渐进,提高种植户的法律意识,在企业和农户间,营造诚信已势在必行。
经过深入调研,在资金紧缺、人手有限的条件下,周建华仍然派出农技人员外出学习,并从县农业局借调农技师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
他亲力亲为,和农技师一起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从领种、播种到收割都要全程监控,并以事物演示或图版等形式向农民介绍有关知识,使农民的种植更加科学化。同时,公司对农户采取分片管理,每个职工必须对自己片区内的农户户数、居住地点、种植面积了如指掌。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架起了一座公司与农户间的连心桥。
通过跑市场,访专家,周建华拟订了茅贡米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即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订单农业”实施经验、“中国第一米”的品牌效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利用好各种因素,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精品农业,在取得绿色食品的基础上,探索有机栽培技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成功买下茅贡米业成为企业法人之后,周建华在创业过程中也吃尽苦头,遭受了不少挫折,但最终苦尽甘来。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周建华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小包装精制大米,稻谷分品种存放的理念。仅2005年,营业额就达1000多万元;2006年,公司成功搬迁到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又站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当年实现营业额3000多万元。
在茅贡米业办公楼内的一面墙上,挂满公司曾获得的种种荣誉:2001年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2005年被评为中国放心米、2008年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并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这其中有一个奖项让周建华很是自豪,从2003年到2007年,“茅贡米”连续五届获得中国十大金奖大米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惟一连续五届获此殊荣的企业,“茅贡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稻米加工是一个微利行业,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茅贡米业重点开展了米糠副产品的精深加工。
2010年7月,建设一条年产2000吨茅贡牌精制米糠油生产线,成功开发出来的“米胚油”,不仅填补了西南市场的空白,也为消费者献上一个健康营养的产品。2011年5月,“茅贡”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贵州省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农产品类品牌。
从办精米加工厂、建立茅贡米业有限公司到现在的10多年里,茅贡米业的迅速崛起,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还辐射了周边地区。2010年,茅贡米业营业收入突破1个亿,和上万农户签定了种植合同,核心基地20000亩,订单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图谋发展惠乡邻
2010年10月,湄潭县遭遇了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由于当时正值稻谷的收割季节,连续的降雨让农户无法及时收割稻谷,许多谷子发了芽,这让不少农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在得知这一情况以后,周建华没有犹豫,在最初和农户们定下的收购大米最低保护价的基础上,果断地按照高于市场上一倍的价格对稻谷进行收购。据了解,仅2010年湄潭县种植稻谷的农户因灾害所受损失就达到了600多万元,而这巨大的亏损由茅贡米业全额承担。
承担订单农户损失,这只是茅贡米业发展中惠及农民的一个缩影。在周建华看来,走出个人致富的阶段后,企业已经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时候。
在周建华的努力下,茅贡米业的签约农户从2000年亩均增收200元、2001年累计增收100万元、2002年的160万元、2003年的200万元、2004年的260万元、2006年的300万元、2007年的400万元、2008年的580万元、2009年的720万元,这逐年增加的数据,彰显出周建华的人生价值———在自己富裕的同时,带领乡邻致富。
2010年,茅贡米业累计增收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订单种植的农户95%以上实现增收,企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运输业,解决了近150个劳动就业岗位,上缴税金上千万元。
目前,茅贡米业是一家集产、供、销一体化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但面对未来,周建华仍雄心勃勃:“到2012年底,将完成年加工13.5万吨的加工生产线和5万吨的储备库建设,建成后将成为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带动10多万农户,每年给农户增收近亿元。在十二五期末,企业产值达到7亿以上。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真正做大做强茅贡米业,向着‘中国第一米’靠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