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自我认同太高,很容易表现自己的浅薄。多数人有这样的倾向,在自己所知的范围内,总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理。他们对自己已知的东西十分在意,不容人质疑,并固步自封,对自己不知的东西,毫无兴趣。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稍有不同,就急于反驳,在不在行,都要说几句。
知识令人敬畏之处,就在于它永无止境。任何一门学问,往纵深探究,都能发现新的视角,进入一个自己完全不懂的世界。大多数中国人满足于能用汉语写出一篇通顺的文章,了解身边一小部分人的生活情感,而对更广阔的世界不感兴趣。事实上,汉语只是语言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学会了英语,人就会试图学习日语,法语,德语。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感慨自己已知世界的渺小。且听说读写只是浅层的需求,新的语言文字阐述的思想知识,更让人叹为观止。
多数人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浅薄,源于生活局限与自我满足。他们以自己所知的有限世界为基础,评判是非,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事原则。当观念一旦形成,就无法再改变,并潜意识里防御他人的批判。或者,有些人能意识到这种浅薄,但缺乏勇气改变,甘心做鸵鸟,自我安慰,停留在自己认为舒服的地方。
一个好的写作者,应该乐意接受所有的批评,或者视若无睹,坚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知识更新换代是必然的趋势。一篇文章发表出来,即意味着它生命开始终结,慢慢破旧陈腐,并最终被新的知识取代。无论写作者如何爱惜羽毛,都改变不了这个趋势。当一篇东西写出来之后,就与写作者无关了。写作者应该做的,只是平心静气看每个读者对他的作品的评价,就像是在看一群人围观一个无关的路人。
试图说服读者,或者对读者的任何批评都急于反驳,竭力维护自己文章的观点,都是无意义的挣扎。读者怎么看,是他自己的事,跟自己无关。每个写作者都应尊重他人表达意见的权利,并对这些意见接受或者完全忽略。读者与写作者,如果有基本的知识更新能力,随着阅历增加,都会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并作出反省。在两个人的知识能力不对等时进行辩论,只会徒增烦恼。
人永远不应试图去说服一个对自己不重要的人。说服这种行为本身,即意味着浅薄。当一个人对他不了解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时,说服者看似在做一件让人增长知识,告别浅薄的大事,实则只是在做一个多年以后看起来十分可笑的小事。没有羞耻心的浅薄者,对他做再多的启蒙,都无济于事,效果等同于鸡同鸭讲。
很多时候,我们的话,是说给听得懂或愿意听的人的。比自己懂得多的人,会告诉我们自己的浅薄之处;比自己懂得少的人,会谦虚倾听,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知识层面不同的两个人,一般来说,无法完美沟通。如果存有例外,那只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怀有同样的敬畏。(网上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