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348|评论: 73

巴中新农村:青杠林人的痛,八年难圆路通梦(已回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1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中新农村:青杠林人的痛,八年难圆路通梦
 

摘自2006年4月14日《巴中日报》头版头条


                                          青杠林人的痛,八年难圆路通梦


    山花烂漫。4月1日一大早,记者辗转来到通江县至诚镇鸳鸯村六组,这里的小地名叫青杠林。“要致富,先修路;修路难,民心寒。”在这个百余人的小山村,人人都感受到了苦战八年而修不通公路的切肤之痛。


                 公路不通农产品难变钱


    青杠林地处离通江县城东80余公里的大山深处,系至诚、洪口、龙凤场三个乡镇的结合部,海拔880余米,人口 145人。土地肥沃,水利设施作用发挥好,出产年年有余。但因为不通公路,村民们一直过着饱而不富的日子。
    70岁的老农李金阳正在耕秧母田,一身是泥。老人告诉记者,因为路不通,成本高,贩猪和贩粮的生意人从不到青杠林来。要想把自己的农产品变成钱,只有靠肩挑背磨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给等候在公路边的贩子送去。每次卖猪老人都如临大敌,要提前一天花钱四处请人帮忙,准备好绳索抬扛和烟酒。到交猪时,由四条精壮好汉抬着猪一步一步下山,折腾半天才能交到贩子手里。“我们的一头猪比通公路的社要少近100元的收入。”老人掰着指头一笔一笔算开销:人工费 40元,烟酒30元,掉膘消耗近30元。
    “我们的洋芋、水稻本来品种都很好,几乎每年都有好收成,许多户还有几年前的存粮,但就是卖不了。主要就是运输难、消耗大,不合算,所以不愿卖。购买肥料等农资也存在这个问题。”村民赵帮才在一旁补充。
    “想建新农村吗?”记者问。李金阳老人的回答是:“我们做梦都在想!先人说得好;富与贵,世人之所欲;贫与贱,世人之所恶。但是路不通,想又有何用。”老人念过私塾,粗通文墨。


              八年持久战 修的却是断头路


    青杠林其实有一条长达5公里长的毛坯公路,该路起于龙凤场乡的梳头石,止于至诚镇的青杠林,简称梳林路,但这是一个中间通两头不通的半拉子工程。
    在该组组长李安宽的带领下,记者踏寻了这条毛坯路,亲身感受了青杠林人的当代红旗渠精神。山势陡峭,巨石突兀。5公里的路,百余人的社,没有外援,没有现代化的施工工具。李安宽告诉记者:“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挣钱了,除了儿童,常年在家的劳力就只有四十几个半百以上的老人和妇女了。这些都成了修路的主力军。”
    说起修路的艰辛,村民们围着记者你一言我一语,激动不已:40多个劳力一齐上,就连75岁的赵明碧老人也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男劳力从山顶用绳子吊下来,在半山腰打炮眼;女的背土方、搬运块石。第一个硬仗是打獐耳岩,赵必强、李安聪、赵帮永等几个年过五旬的庄稼汉,经过连续33天的奋战,放了近500炮,硬是拿下这个百余米高的陡岩。就是用这样原始的施工方法,一锤一錾,一锄一镐,投工一万余个,前前后后自发集资人均达120元,合计总投资近10万元,从1999年冬开工至今已八个年头。当初参加修路的一些老人已经作古,一些姑娘已经外嫁,不少青丝已成白发,这些年来,青杠林人象一个个移山的愚公,年复一年挖山不止,修路不息。
    为了给公路让道,村民们不计个人得失:李安宽、赵必发、李邦明、赵必会等忍痛向百余株正值丰产期的梨树、苹果树、板栗树、核桃树挥斧,赵必瑞、王光秀、易礼芳毅然将长势茂盛的金银花、杜仲等药材铲掉……
    这个半拉子工程,目前急需解决两个“接头”问题。在靠青杠林这端,一条深三十米、宽50余米的山沟拦住了去路,无法与另一边的干线公路实现对接。这里需要架设一座桥。因工程量太大,村民只有望沟兴叹。在靠梳头石的一端,尚有290余米的接头路,按当初的协议,应由同时受益的龙凤乡酒店垭村修建,但因后来该村的主要干部调整,修路便成了青杠林人的一厢情愿,酒店垭村再没有人问津了。


              修通路需要干部支持协调


    记者纳闷,青杠林人积极自发修路,这里的乡村干部在干什么呢?他们出面组织发动了吗?他们出面为青杠林人协调解决了什么问题没有?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自这条路开工以来,鲜有乡村干部光顾和指导,更无资金与政策支持。村民们说,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和后台。为了争取资金,他们托人到县里去找人帮忙跑资金,用血汗钱买几百元一条的中华烟,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赵帮法老人诉说了原委:2000年前后,该社人均农税提留、两工款、特产税之类合理不合理的负担高这数百元,加之一些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激起了这里村民的民怨。他们上访到了市县,市县纠风部门派员调查核实,为青杠林人减去了4万多元的不合理摊派。但这次减负,得罪了乡村的个别主要干部,这些干部达成了一个共识——越是告状的地方就越不管!
    提起告状,一些村民便有些后悔——都怪当时心急才把上面的头头给得罪了。但告状的发起人李安聪却坚定地说:“不告状就降不下负担,也就修不成现在脚下的这条毛坯路了。告得值!”
    “听说新任镇党委书记万学成是个开明的领导,不晓得他的态度咋样?”村民们个个眸子里都闪着期盼。
    “现在你们最期望解决什么问题?”
    “最需要上面给我们解决开山的5吨炸药和一台打炮眼的空压机,还需要5部小推车和10套钢钎二锤。这几年修路都把大家弄穷了,我们的工具都破损了没法再用,这些钱我们筹不起来啊。只要有了这些东西,力气我们有的是。另外希望上面协调动员酒店村与我们联合把靠梳头石那端的290米接头路修成。”组长李安宽的心愿并不高。
    就在记者离开青杠林前,该组留守的村民又聚在一起研究下一步的修路方案。古稀老人赵帮法说:“我也要天天上工,我就不相信我等不到通路的那一天!”

  发帖人附记:

    该报道刊出近半年了,虽然在党报的头版,但至今无人过问“青杠林”这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小山村。领导们习惯了锦上添花,习惯了“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习惯了在交通要道上大搞形象工程,习惯了在市、县、乡(镇)周边搞“齐檐座脊”、“打井建池”之类的“新农村”……

  只有一个信息反馈:记者照顾面子写的“新任镇党委书记万学成是个开明的领导”,而书记万学成看到这篇报道后,认为扫了面子,至今下乡到该村,不踏进“青杠林”半步!更不说给“青杠林”解决个什么问题了!

  其实,“青杠林”人只需要区区几万元,就可以圆了他们祖祖辈辈的“路通梦”!

  大春收完了,“青杠林”人又想修这条总是修不成功的路了,他们能盼望到点什么吗?就象今年大旱盼雨一样。

  若有热心人愿意相助,可与本人联系(为防骚扰,仅提供电子邮箱:bzwsp@163.com),亦可与青杠林的赵帮法老人联系:13568487274(移动座机)。

附相关帖文链接:

通江县交通局关于“通江人”反映青杠林社道路建设问题的回复.doc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6-9-21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特别是乡村公路建设,楼主反映的情况是全省偏远农村都存在的普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各级的政府高度重视.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公益设施的投入,不要一提到农民的事情就一事一议,工业反哺农业,政府要有实际行动!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问题,我在本网已经发了一篇题为“农村公路建设农民之惑”的帖子,反映了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困境与艰辛!愿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让大家多关注关心农村交通问题!希望版主能向有关部门多呼吁!愿青林的农村能早日通公路!

发表于 2006-9-2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总理来巴中视察时叮嘱我们的当地领导,要切实解决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现在的情况是下面的领导们口号喊得比谁都响亮,可就是落实不了

发表于 2006-9-2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巴中好象是定的交通年呀,大力修建村社公路!南江的好多地方都搞好了嘛!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哥,你不知道哇,南江与通江不同啊!南江是温总理入巴的首站,又有旅游资源,青杠林没有这等福分啊!不过听说温总理走过后的通江浴溪,那山路都搞得比大马路还好啊!看来只有把温总理请到青杠林去走一遭,那青杠林的路就会迅速变成柏油马路的……

  可是温总理他老人家多忙啊!全国的山山水水那么多,960万平方公里啊,他走得完么?何况他还要到全世界去访问啊!

  二哥,你说我们忍心让温总理他老人家那么累吗?总理说,就派至诚镇“新任镇党委书记万学成”、或者派通江的书记或县长帮他点忙,去走一趟吧!

发表于 2006-9-2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领导们多些雪中送炭,少搞些锦上添花!农民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

  也希望各企事业单位伸出你援手,朴实的农民们会给你们树碑立传,祖祖辈辈对你们感恩戴德的!把你们的甘霖洒到最干涸的土地上吧,亲爱的慈善人士们!

  但愿青杠林人不要再“九年难圆路通梦”或“十年难圆路通梦”了!

发表于 2006-9-23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记:

    该报道刊出近半年了,虽然在党报的头版,但至今无人过问“青杠林”这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小山村。领导们习惯了锦上添花,习惯了“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习惯了在交通要道上大搞形象工程,习惯了在市、县、乡(镇)周边搞“齐檐座脊”、“打井建池”之类的“新农村”……

  只有一个信息反馈:记者照顾面子写的“新任镇党委书记万学成是个开明的领导”,而书记万学成看到这篇报道后,认为扫了面子,至今下乡到该村,不踏进“青杠林”半步!更不说给“青杠林”解决个什么问题了!

  其实,“青杠林”人只需要区区几万元,就可以圆了他们祖祖辈辈的“路通梦”!

  大春收完了,“青杠林”人又想修这条总是修不成功的路了,他们能盼望到点什么吗?就象今年大旱盼雨一样。

    太生动了,报道和感言都是精彩的文笔,值得收藏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6-9-23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头衔:民兵排长
等级:版主
谢谢版主老兄的鼓励!
谢谢网友们的支持!
“通江人”这厢有礼了!

发表于 2006-9-25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领导们多些雪中送炭,少搞些锦上添花!农民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

  也希望各企事业单位伸出你援手,朴实的农民们会给你们树碑立传,祖祖辈辈对你们感恩戴德的!把你们的甘霖洒到最干涸的土地上吧,亲爱的慈善人士们!

  但愿青杠林人不要再“九年难圆路通梦”或“十年难圆路通梦”了!

   说得好!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发表于 2006-9-2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版:你的影响力大,帮忙给转给相关部门嘛!巴中人民感谢你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野版”!再一次深深感谢“二哥”等众多虽未谋面但心灵相通的网友!这也是来自以巴中“青杠林”为代表的贫困山区老百姓的感激!

    但愿“通江人”的执著能感动上苍,能为以巴中“青杠林”为代表的贫困山区老百姓摇唇鼓舌,尽一点绵薄之力。

    再一次深深地感谢!我将每天来这里体验各位朋友的关怀……

发表于 2006-9-2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江人辛苦了!

你如此辛苦的调查采访报道,为民呼喊,你是最伟大的人

虽然现在看报道似乎没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我想,通过我们这么反复的呼吁呐喊,一定会有成果的

相信巴中的领导,会带领巴中人走向致富的道路的!

发表于 2006-9-27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言...

愿"青杠林"人早日圆了这难圆的梦...

发表于 2006-9-27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

发表于 2006-9-2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

发表于 2006-9-2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野笏版主将此帖置顶,为不负各位网友所望,对“青杠林”人修路的艰辛有更直观的了解,再发一组现场采访时拍的照片。


满怀希望前来迎接记者的青杠林村民,这里也是未来公路的接入点。(为人所共知的原因,把记者的身影做了处理)


这是龙凤地界的接头路,现在没人承头修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几百炮打下的獐耳岩,垒砌而成的“堡坎”。

 
远处是当地的著名景观“美女梳头”。

 
路啊路,何时通到青杠林?

 
村民们为修路而不惜挖断的堰塘倒洪管。

 
倒洪管竣工碑的碑文上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青杠林人的事就难了!“八年啦!别提了”。

 
记者去采访时,梨花盛开、菜花金黄,现在又要种油菜了,青杠林人还要等几载菜花开?

 
淳朴的村民与记者合影(记者的身影做了处理)

 
这里是条深沟,“公路”到此嘎然而止。这里需要一座桥,一座党群、干群的“连心桥”。

 
淳朴的青杠林人在眼巴巴的、恋恋不舍的目送记者,希望我们的呼吁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可是至今我们问心有愧啊!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6 23:58:1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记者首次采访时的初稿,附在这里,网友们或许能更多地了解一些。

两万元,难倒小村庄稼汉

         “要致富,先修路”,这对于我们大多数身处交通便利之地的人来说,好象只是一句口号,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有这么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山村,人人都感受到了不通公路的切肤之痛。

         “要致富,先修路”,这对于我们大多数身处交通便利之地的人来说,好象只是一句口号,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有这么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山村,人人都感受到了不通公路的切肤之痛。

         “要致富,先修路”,这对于我们大多数身处交通便利之地的人来说,好象只是一句口号,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有这么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山村,人人都感受到了不通公路的切肤之痛。

         “要致富,先修路”,这对于我们大多数身处交通便利之地的人来说,好象只是一句口号,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有这么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山村,人人都感受到了不通公路的切肤之痛。

         “要致富,先修路”,这对于我们大多数身处交通便利之地的人来说,好象只是一句口号,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有这么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山村,人人都感受到了不通公路的切肤之痛。

     这个小山村,准确地说,是一个村民小组,农村也叫“社”(农业生产合作社)——通江县至诚镇七村六社,小地名青杠林。             

被人遗忘的角落

     记者是在青杠林走亲戚时,很偶然了解到这个社不通公路的境况的。

     青杠林地处通江县东部,系至诚、洪口、龙凤场三个乡镇的结合部,海拔1100余米,原有人口145人。

     “现在只要一百零几个人罗!”老社长赵帮才悠然叹息。他说,因为不通公路,好多年轻人迁居到其它地方,甚至江苏扬州一地就去了几户;现在留守的基本上是老人和一些孩子,有几套四合院,都只有一个老人守房子。没人守的房子,被风吹跑了屋瓦,被雨淋垮了墙壁……处处残垣断壁,一片萧条。

     还在家中为父母砍春柴,正准备出去务工的赵必会,指着一套比较抻展的房子说,这户人有一间转阁、两间正房、一间堂屋、一间横房,还有一间横房已安好了屋基,再奉送全套九成新的家具,连2万元都没人买!而原来仅仅修造转阁时,这户人就花了一万五以上。象这种情况的还有几起。另有几户年轻人前几年就把屋基打好了,想改善一下环境,起个小平房什么的,娶个老婆,就是因为不通路运不来原材料,以致至今未成,娶老婆的事也一凉再凉。

     记者在七旬老人赵帮法家看到,火塘上烘着几十块腊肉,全是肥的,就问“瘦的呢”?老人长叹道:“就是因为路不通,把猪养肥了运不出去,我们又没劳力,就只有杀了,把猪腿、肚腹、瘦肉排骨甚至尾巴耳朵等城里人爱吃的背上街卖了,剩下的就是这些肥片片了。去年杀了两条300多斤的,现在圈里还有几条,恐怕每条也有300斤了!”

     说起背肥料、卖粮食之类因不通路带来的苦恼,村人更是争先恐后。更有甚者,这里有线电视不通,“锅盖儿”(小天线)遍布;农网改造只安了个电表,电价仍然是每度一块三;停耕还林造了册没人领到钱粮;电话不通……

     青杠林,就象一个停留在上世纪的孤岛,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

不愿苦熬的村民

     说这里不通公路,但村里却有“公路”,只是两头不通而已。村里的公路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在赵必会的带领下,记者踏寻了这条路的大部分,亲身感受了青杠林人的新世纪的“红旗渠”精神。

     他们把这条未竣工的村道公路爱称为“梳林公路”,因它起于龙凤场乡“梳头石”(因有石阵如美女梳头而得名),止于青杠林,全长5公里多。

     在青杠林这头,有一条深达二三十米的沟而无法与另一边的公路相接,两个路头如牛郎织女对望而不能牵手。这里需要一座桥,亦或是用土石磊起来,下面留涵洞过水。

     在靠龙凤场的一头,  岩嶙峋,巨石突兀,象一个个拦路虎,阻挡了村民们改变现状的梦想。

     赵必会说,这条路是青杠林人从1999年冬开工的,至今已七年了。当初参加修路的一些老人已经作古,一些姑娘已经外嫁,一些老住户已经搬迁,不少青丝已成白发,而这条“毛路”却仍未竣工。七年多来,青杠林人象蚂蚁搬泰山一样,年复一年挖山不止,修路不息。

     说起修路的艰辛,曾任过村干部的易礼芳激动不已:女的背土方、搬石头,背都搓掉皮,男劳力从山顶用绳子吊下来,在半山腰打炮眼……就是用这样原始的施工方法,一锤一錾,一锄一镐,投工一万余个,前前后后人均投资120元。5公里多的路,100来人的社(除去务工的,劳力屈指可数),没有外援,没有现代化的施工工具。

     “急需炸药,急需买炸药的钱。”赵必会说,他们大致匡算了一下,两万元就基本上够了,其余的土石方工程,老百姓愿意也乐意去做,哪怕再苦再累,毕竟这是为自己“置家业”,毕竟通公路是青杠林人长长久久的梦想啊!

     可是,到哪里去筹这买炸药的两万元呢?

难以言说的根由

     两万元难倒了小村庄稼汉!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高山小村孤立无援?是什么原因让这里的村民们七年多来望路兴叹?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小村面貌依旧,“新农村”只是黄梁梦境?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自这条路开工以来,上级领导很少来光顾和指导,更无资金与政策支持。近几年,上级下拨了粮食直补资金,全社老百姓一致同意拿来买炸药修路(虽然是杯水车薪),结果却被村干部抓去抵了工资,至今杳然。

     村民们说,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和后台。为了争取到资金,他们委托人到县里去找人帮忙跑路跑钱,用汗水钱去买几百元一条的“中华”烟,结果“倒蚀一把米”,无果而终。

     赵帮法老人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让人茅塞顿开——

     2000年前后,该社人均农税提留两工款特产税之类合理不合理的负担高达400-600元,加之一些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激起了该社的民怨。他们上访到乡、县、市,上级纠风部门派员调查核实,为一个100多人的社就减去了4万多元的不合理摊派,从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减负运动”。也就是这次减负,让一些“关键”的领导人达成了“共识”,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

     “他们爱告状,就让那里一直穷下去!”

值得期待的明天

      记者离开青杠林的前夜,该社留守的老百姓又聚在一起研究修路。虽然是靠肩挑背磨,也要把不用花钱的土方工程搞完。古稀老人赵帮法说:“我也要天天上工,我就不相信我等不到通路的那一天!”

     这时,他那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正在播放全国“两会”的新闻,温家宝总理和交通部领导说,要把解决老百姓“行路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春天来了。

     春风要上青杠林?

     春风要绿青杠林?

     小村青杠林在翘首期待。

        ——此稿写于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

        ——此稿写于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7 15:26: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2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个梦“愿青杠林的公路早日修通,让青杠林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行走肯尼亚——我在非洲贫民窟的教书生活[zt]

行走肯尼亚——我在非洲贫民窟的教书生活[zt]

发表于 2006-9-27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哎,是政府不管?还是要老百姓自己集资?

行走肯尼亚——我在非洲贫民窟的教书生活[zt]

行走肯尼亚——我在非洲贫民窟的教书生活[zt]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