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刘浪在成都开完会,应邀回到母校——西华师范大学,围绕“新型有机光致变色材料——设计、机理与构效关系”为西华师大师生作了一堂精彩的学术报告。 随后,刘浪匆匆赶回营山县双溪乡老家探亲。“刘浪,这个女子不简单,成为了中国有名的女科学家!”双溪乡的父老乡亲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明星”而自豪。记者前往采访,见到刘浪后,被她的真诚、谦虚、幽默和爽朗笑声所感染,颠覆了脑海里对科学家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的评价,饶有兴致地听她讲述了自己用勤奋和执著书写科学人生的一些故事。
年纪轻 她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2011年12月2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来自全国6所高校、4家科研院所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从133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该项具有中国青年科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殊荣。38岁的刘浪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新疆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女科学家。
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这样描述:刘浪教授与同事们发现了一类以吡唑啉酮为母体的新型固态有机光致变色材料,进行了分子设计、合成和变色机理研究,并以此为配体进一步构筑了一系列结构新颖、功能各异的配合物,在发光材料、抗癌药物、多孔材料等方面获得了开发和应用。
起点低 她从专科生读到博士
刘浪出生于营山县双溪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条件艰苦,小时候她的梦想就是要“走出农村、改善环境、改变生活现状”。“上初中时,我看到做化学实验像变魔术一样,把一种无色的物质变成有颜色的,我觉得很奥妙,很好奇。”刘浪如是说。没想到就是这一次小小的触动,让刘浪将探索科学奥妙当做了毕生的事业追求,成就了一位优秀的女性科学家。
高考前,刘浪病了一场,她考上了四川师范学院专科,两年后顺利升为本科,1998年又到新疆大学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她留在了新疆大学工作。2005年3月,她攻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9月顺利完成学业。2005年,刘浪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学科骨干,又被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晋升为教授。
现在的刘浪任新疆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清洁能源材料与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进功能材料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成果丰 她在教学科研中成绩突出
刘浪扎根西部边陲,积极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带领她的团队围绕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功能配合物和纳米材料开展科学研究,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主持了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项科研课题,参与了1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先后在美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于2003年、2007年和2011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刘浪2011年获第十届“新疆五四青年奖章”。
博士、教授、科学家是刘浪的社会身份,她还有女儿、妻子和母亲这些家庭身份。“作为女人,家庭牵扯的精力非常大,所以很多女人在科研上很难坚持。我能够坚持下来,离不开丈夫和父母的支持。”回忆往事时,刘浪感慨地说。
谈及今后的发展,刘浪笑着说:“一个大的皇冠戴在头上,在高兴的同时也备感压力。获奖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但获奖是终点也是起点,我要从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方向转变,体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让科学研究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