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峡位于南江县城东26公里的明水河上, 是光雾山的风景名胜之一。
据地质学家分析,亿万年前的一场火山爆发,炽执的岩浆使这里形成了十二座斧劈刀切的山岭,后来由于印支地壳运动, 这十二座山岭中部塌陷形成了“V”字形的凹陷地带,加之长期雨水浸蚀,冲刷中间脆弱部分便形成一条奇妙的峡谷,这条峡谷与长江三峡中的巫峡颇有几分相似之处,且有许多奇特的地方,所以人们称之为小巫峡。
小巫峡共分三段,自南而北,依次为前峡、中峡、后峡。前峡峡口是两道几欲闭合的冲天石门,江水由此冲出,带着森森寒气。峡内悬崖逼江,蓝天一线。峡壁几乎没有任何植被,偶有苍枝倒挂, 丝丝缕缕的藤蔓, 寄生于石缝。峡底怪石嶙峋,峥嵘奇异,三五成群,相连相通, 环环相扣, 密密麻麻。小巫峡的流水虽不大,但湍急劲促,激流冲撞奔突在坑坑窝窝的巨石间,峡壁回音惊心动魄, 古人有诗这样说:“前有挺心石, 后有蛇倒退。前后两里路,走到日西坠”。
小巫峡的中峡, 两岸山势平缓, 因其东岸半坡有穿花洞, 所以取名穿花峡。 穿花峡距峡底100多米, 站在洞口可以饱览小巫峡全貌, 望着东去的流水, 不禁让人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 巫峡美景醉不归。
过了中峡, 就来到小巫峡的后峡, 后峡原有一碧潭, 潭正中有一神奇的石头, 青底白花, 活象秋菊怒放, 所以称为“菊花石”, 后来因此石得名,别称菊花峡。而今淹于水底, 很少有人目睹庐山真面目。后峡与前峡一样雄浑,只不过峡底没有那些峥嵘的怪石, 平泛的流水易于泛舟, 人在船上坐, 船在水中行, 峡在岸边望, 影在水中央。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泛舟畅游, 饱览“早晨满壁银; 中午满壁金; 傍晚满壁绫”的美景。
小巫峡溶洞群景色迷人, 现已探明的溶洞有通天洞(又名五彩洞)、穿花洞、岳家洞、阳鱼洞、猴子洞、双龙洞、苏家洞、逍遥洞、团鱼洞等二十余个, 人称:“小巫峡是溶洞汇聚之地”。我们现在已开发的主要是地下迷宫通天洞、穿花洞和别具特色逍遥洞。
蜀中一奇的小巫峡集雄峰、险谷、怪石、秀洞、湖泊、云海于一体; 其地质地貌极具科考价值。自古以来乃旅游圣地; 有天下第一奇峡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