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822|评论: 7

记青川宣传战线上的铿锵玫瑰——柳桂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1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青川宣传战线上的铿锵玫瑰——柳桂华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4年了,这四年间,在全国各界的援助和四川人民的努力下,曾经满目苍夷的土地已经变成了美丽的新家园。当年的重灾区青川,利用灾后重建机遇,重点开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如今的青川已走出阴霾,成为一片旅游、投资新热土。在这发展的背后,是各行各业无数个重建者的艰辛付出。青川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便是其中一位。“5·12”地震中,柳桂华家中的房屋坍塌,损失惨重,亲戚中伤的伤、亡的亡,但当她想到废墟中还有那么多生命需要抢救、灾区还有那么多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时,她擦干眼泪,义务反顾地冲在了抗震救灾工作最前沿。在震后第一时间跟随领导赴乡镇调查灾情、安抚灾民;协调来自国内外数以千计赴青采访的记者;深入重灾地区摄影采访,搜集青川灾情的第一手资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报道灾后的青川。“铿锵玫瑰”、“灾区‘巾帼’新闻战士”,这些都是媒体对她日夜奋斗在青川灾后宣传战线上的褒扬。灾后,她被评为广元市表彰的“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同时被授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柳桂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觉和细腻撰写了大量深受好评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她用智慧和才干展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她以勤劳和汗水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她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5.jpg
       柳桂华正在板房办公室里忙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7.jpg
柳桂华在房石镇公路塌方现场摄影
8.jpg
柳桂华在凉水镇采访受灾群众
9.jpg
柳桂华在马公乡道路抢通仪式上采访掠影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6.jpg
柳桂华在温州援建的青溪镇采访援建干部王军
3.jpg
柳桂华为在青川灾区的新闻工作者和志愿者发放雨具和雨伞
4.jpg
柳桂华和猛虎师抗震救灾官兵在一起
1.jpg
柳桂华采访青川赴浙江参加夏令营的中小学生

2.jpg
柳桂华邀全国著名书画家及省、市文联领导到青川开展采风、慰问、创作活动

柳桂华在黄坪乡枣树村采访精神家园重建。冉放摄.JPG
柳桂华用相机记录着青川的崛起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铿锵玫瑰废墟中绽放
――记青川县委外宣办主任柳桂华
四川新闻网青川3月9日讯(曾德冲 记者 李京枝 万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并强烈波及青川县。突如其来的灾难,倾刻间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数万人失踪、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间房屋倒塌……
  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青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的柳桂华,家中的房屋坍塌,损失惨重,亲戚中伤的伤、亡的亡。但当她想到废墟中还有那么多生命需要抢救、灾区还有那么多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时,她擦干眼泪,义务反顾地冲在了抗震救灾工作最前沿。
  “5.12”地震发生后,柳桂华第一时间跟随县四大班子领导深入木鱼、红光、房石、曲河、前进、关庄、竹园等乡镇调查灾情,看望安抚灾民。5月12日晚,柳桂华作为县上的突击队员,跟随县委副书记李中书在山珍市场废墟中抢险救人、通宵达旦、彻夜未眠。后又不顾疲劳,连续作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投入到全县抗震抢险第一线。
  认真搜集青川灾情的第一手资料。在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通讯、网络和电视的情况下,柳桂华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余震不断和随时山体滑坡的危险,及时深入木鱼、红光等重灾区摄影采访,她不怕苦、不怕累、顶烈日、冒酷暑、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新闻现场,搜集青川灾情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了后期的宣传报道有依有据。
  千方百计安抚受灾群众,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报道青川灾情。柳桂华同志与全县各级干部一道,深入重灾区的废墟中、部队官兵的宿营地、中小学校、物资供应发放点、医疗救护点、居民安置点以及新闻中心,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心系灾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决策部署;宣传灾区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干部群众奋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工作动态;宣传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在灾区人民群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感人场面;宣传各地各部门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灾区人民奋起自救互救、舍小家顾大家的顽强品格。采访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医疗救护工作者、新闻记者、各条战线的志愿者及广大灾民,及时报道青川抗震救灾的办法、举措、成绩以及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5.12”地震以来,柳桂华在基层拍摄的照片近万张,累计在市以上报、刊、台、网络等媒体发稿360多件,为推进青川的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认真组织做好国内外、省内外媒体记者的接待及对外宣传工作。“5・12”以来,柳桂华与县委宣传部全体同仁一道,共接待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日本朝日新闻、韩国东亚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上海东方早报及广元日报、广元电视台等100多家700余人次。截止目前,这些媒体记者已累计在市以上报、刊、台及网络上稿6000余件。及时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宣报道了青川的灾情和抗灾抢险情况,为争取社会捐赠和各方援助,推进青川抗灾抢险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6月8日,在一次采访途中,柳桂华不幸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摩托车撞伤,虽腿、脚、腰部等多处受伤,但她强忍着疼痛,即使天天打吊针,仍每天坚持工作到深夜。
  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稿件、一张张震撼心灵的图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镜头、一句句情深意长的话语,以最快的速度把灾情客观、及时地向外宣传报道,同时,以最真诚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为来自全国的各大媒体记者服好务,成为柳桂华在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
  由于柳桂华还负责县文联的工作,在紧张忙禄的外宣工作之余,她还见缝插针,积极创作和搜集整理有关抗震救灾的优秀文艺作品。目前已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创作诗歌、散文40余篇,与合浙江杭州女作李素红、陕西西安女作家杜文娟一道深入青川灾区走访慰问灾与灾民促膝谈心。现场采访在青川灾区援建的部队官兵、医疗救护队员、建筑工人、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采访了解他们在灾区艰苦的生活、辛苦的工作和感人的事迹。并正在撰写有关青川“5・12”的纪实文学和散文书籍,近日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柳桂华患有心肌炎、胆囊炎、腰椎肩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多种疾病,加之生活无规律,长期睡眠不好,使她感到身心疲惫,体力严重不支。但她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地工作。北京、杭州、成都、绵阳、广元的许多同事、朋友劝她出去休息几天。她总是说:“目前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怎么能在这种时候离开呢?只要坚持下去,我们就会胜利;只要坚强挺住,明天会更美好!”
  柳桂华就是这样一个坚强而执着的人,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奔波忙碌。她以坚韧不拨的毅力和玩强拼搏的精神在灾区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她在一堆堆废墟中践行着入党誓言,她在一幢幢危楼旁演泽着亲民爱民。她把无私大爱和无畏大勇写在了灾区的废墟上,写在了青川灾后重建工作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记青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柳桂华
曾德冲
      新闻记录历史,文艺折射现实,历史和现实记录反映了这场抗震救灾中的宣传和文学艺术工作者。
      面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她作为一名灾区的宣传文艺工作者,像英勇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
                                                                                                                                                                   ——题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并强烈波及青川县。突如其来的灾难,倾刻间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数万人失踪、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间房屋倒塌……青川成为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灾害,让许多人刹那间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房屋、失去了家园。
      汶川大地震像一道无声的命令,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数以万计的新闻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赶赴青川灾区。身为青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的柳桂华在第一时间身先士卒站在了抗震救灾第一线。
      “5·12”地震中,柳桂华家中的房屋坍塌,损失惨重,亲戚中伤的伤、亡的亡。但当她想到废墟中还有那么多生命需要抢救、灾区还有那么多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时,她擦干眼泪,义务反顾地冲在了抗震救灾工作最前沿。
      “5.12”地震发生后,柳桂华第一时间跟随县四大班子领导深入木鱼、红光、房石、曲河、前进、关庄、竹园等乡镇调查灾情,看望安抚灾民。5月12日晚,柳桂华作为县上的突击队员,跟随时任青川县委副书记的李中书在山珍市场废墟中抢险救人,通宵达旦、彻夜未眠。后又不顾疲劳,连续作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投入到全县抗震抢险第一线。
      认真搜集青川灾情的第一手资料。在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通讯、网络和电视的情况下,柳桂华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余震不断和随时山体滑坡的危险,及时深入木鱼、红光等重灾区摄影采访,她不怕苦、不怕累、顶风雪、冒酷署、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新闻现场,搜集青川灾情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了后期的宣传报道有依有据、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报道青川灾情。柳桂华同志与全县各级干部一道,深入重灾区的废墟中、部队官兵的宿营地、中小学校、物资供应发放点、医疗救护点、居民安置点以及新闻中心,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心系灾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决策部署;宣传灾区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干部群众奋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工作动态;宣传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在灾区人民群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感人场面;宣传各地各部门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灾区人民奋起自救互救、舍小家顾大家的顽强品格;宣传青川人民在灾后重建中展示出的“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豪迈气概和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采访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医疗救护工作者、新闻记者、各条战线的志愿者及广大受灾群众,及时报道青川抗震救灾的办法、举措、成绩以及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采访了全国的志愿者和浙江援建者共130多名,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宣传报道了他们在青川大地上建幸福工程、铸爱心丰碑的典型事迹。“5.12”地震以来,柳桂华累计在市以上报、刊、台、网络等媒体发稿860多件,为推进青川的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认真组织做好国内外、省内外媒体记者的接待及对外宣传工作。“5·12”以来,柳桂华与县委宣传部全体同仁一道,共接待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日本朝日新闻、韩国东亚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上海东方早报及广元日报、广元电视台等300多家4000余人次。截止目前,这些媒体记者已累计在市以上报、刊、台及网络上稿万余件。及时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宣报道了青川的灾情和抗灾抢险以及灾后重建情况,为争取社会捐赠和各方援助,推进青川抗灾抢险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08年6月8日,在一次采访途中,柳桂华不幸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摩托车撞伤,虽腿、脚、腰部等多处受伤,但她强忍着疼痛,即使天天打吊针,仍每天坚持工作到深夜。
      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稿件、一张张震撼心灵的图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镜头、一声声情深意长的话语,以最快的速度把灾情客观、准确、及时地向外宣传报道,成为柳桂华在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
      由于柳桂华还负责县文联的工作,在紧张忙禄的外宣工作之余,柳桂华注重充分发挥文联的组织、管理、协调、服务职能,积极“上联、下联、左联、右联、内联、外联”,一方面广泛组织本地文艺人才积极撰写、制作文学作品,打造文艺精品;另一方面,主动邀请省、市及中央级文学艺术单位的专家领导来青川指导文联 工作。接待了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浙江省文联、浙江省作协的40多位领导,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到青川采风的文艺工作者8批130多人次,另外她还见缝插针,积极创作和搜集整理有关抗震救灾的优秀文艺作品。目前已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创作诗歌、散文200余篇,出版了反映抗震救灾的系列文学作品《青川情》、《樱桃红了》、《东河口绝恋》等书籍;指导县摄影协会成功创刊了《青川摄影》,并亲自担任责任编辑,成为国内第一本由县级摄影协会创办的专业摄影杂志,受到省市县领导和有关专业人士的好评;组织县音乐舞蹈协会、戏曲协会会员编排了“浙川同心,山歌再起”文艺节目,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文化下乡”慰问演出;邀请了北京残疾人艺术中心、宁波文化艺术团、温州文化艺术团到灾区开展慰问演出;2010年春节,邀请了衢州市文联到青川开展了“衢州—青川两地全国书法协会会员灾区送春联”活动;组织书法协会会员为浙江援建指挥部和灾区群众义务书写对联;邀请了全国的著名摄影家、画家、书法家、舞蹈家、歌唱家到青川开展了 “慰问、感恩” 采风创作活动,为青川干部群众和浙江援建干部赠送书画作品50余幅。2009年“5.12”周年之际,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的关心支持下,青川县文联和作协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成功举办了《幸存者说》、《东河口绝恋》、《青川情》、《樱桃红了》四本书首发式。她还与浙江作家朱岳峦,杭州女作家李素红,陕西作家赵阳、杜文娟等一道深入青川灾区走访慰问灾与灾民促膝谈心。现场采访在青川灾区援建的部队官兵、医疗救护队员、建筑工人、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采访了解他们在灾区艰苦的生活、辛苦的工作和感人的事迹。由她负责编编撰的有关青川“5·12”灾后重建的纪实文学——《浙江援建情》和长篇报告文学《大援建》两本书籍,已出版发行,受到浙川两地领导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
      柳桂华患有心肌炎、胆囊炎、腰椎肩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多种疾病,加之生活无规律,长期睡眠不好,使她感到身心疲惫,体力严重不支。但她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地工作。北京、杭州、成都、绵阳、广元的许多同事、朋友劝她出去休息几天。她总是说:“目前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怎么能在这种时候离开呢?只要坚持下去,我们就会胜利;只要坚强挺住,明天会更美好!”
      “5·12”地震后,柳桂华自始至终坚守在灾区,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采写稿件、参加救援、投身重建、编写书籍,她的肩上担负着多重任务。她和所有的宣传、文艺工作者一样,致力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彰显了一个“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怀。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说她是:“铿锵玫瑰在废墟中绽放!”柳桂华说:“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在人民需要的紧急关头,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牺牲和奉献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空洞字句。”
      柳桂华总是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把该做的事情尽量做实做好,尽量让每个来访的记者、作家、文艺家都满意,全力推进灾区的宣传文化工作。这样,她才感到踏实、感到欣慰。她常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所以有人说她就是一“铁人”。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社长郑德刚说:“柳桂华是灾区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青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健说: “浙江人的‘四四五’精神在柳桂华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柳桂华就是这样一个坚强而执着的人,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奔波忙碌。她以坚韧不拨的毅力和玩强拼搏的精神在灾区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她在一堆堆废墟中践行着入党誓言,她在一幢幢危楼旁演绎着亲民爱民。她把无私大爱和无畏大勇写在了灾区的废墟上,写在了青川灾后重建工作中。
      据悉,“5·12”地震后的两年里,柳桂华撰写和刊发的新闻稿件、文学作品已达100多万字,拍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图片达6万余张。柳桂华在这之前连续12年荣获青川县委、县政府授予“新闻宣传特殊贡献奖”后,2008年,她又被评为广元市表彰的“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同时被授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柳桂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觉和细腻撰写了大量深受好评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她用智慧和才干展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她以勤劳和汗水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她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柳桂华说:“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宣传和文艺工作者,本来就应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群众的要求就是宣传文化工作者的首要职责,人民群众的满意就是新闻工作的最高标尺。”
                                                                                                                                                 (此文被四川巾帼豪情一书采用)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过她读懂青川
                                                                                                唐彪                                                                                                   
     她,说话快人快语,做事干净利落,随时精神抖擞,举手投足间显示出待人接物的谦和,脸上露出的笑容洋溢出无尽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她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着新闻人特有的犀利;她敏锐的思维和不凡的谈吐,展示着一个优秀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才气;她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的快节奏、快速度、高效率受人称道;她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更是远近闻名,有口皆碑。这就是我们许多到青川的媒体记者对青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县委外宣办主任柳桂华的映像。
     能写,因为新闻消息、人物通讯、散文诗歌,她都娴熟于心;
     能摄,因为新闻图片、纪实图片、风景图片,她都信手拈来。
     写作和摄影,世上最能描绘美的两种艺术被柳桂华一手掌握。
     新闻消息、人物通讯、散文诗歌、杂文评论,新闻图片、纪实图片、风景图片……柳桂华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全放位、多角度、多形式记录下了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侧面和每一个变化。《穿越灾难》一书(对书内的作品及成书的艰辛进行简要介绍),既是柳桂华写作能力和摄影能力的充分展现,更是青川县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不仅如此,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7年的柳桂华还扮演着青川县宣传部副部长、青川县文联主席、县委外宣办主任、新闻记者等多重角色。
     作为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外宣办主任,柳桂华与宣传部、外宣办的同志一道出色的完成了中外媒体接待、服务工作。仅地震后的2008年,青川县委宣传部就接待媒体记者3000余人,加上2009、2010两年接待的媒体人,震后已累计接待接待记者达4400余人。为了更好的宣传青川、推介青川、提高青川知名度,除积极为记者提供新闻素材外,柳桂华还陪同记者一道深入实地采访,为推进青川灾后重建、推进青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县文联主席,柳桂华主动发挥文联管理、协调、服务、联络的作用,广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上级文联的争持,加大文学艺术人才的培训力度,或请进来教,或派出去学,使许多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积极为青川县文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创作环境。目前,青川县摄影协会、书法协会、音乐舞蹈协会、戏曲协会、作家协会等会员已增加到214人。邓建新、段雪朝、王开晋等摄影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中,邓建新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山歌再起》、《浙川一家亲》等文艺节目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同时,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带头创作文学书籍和文艺作品,2010年,有她负责编著的反映浙江援建青川和浙川人民携手并肩共建新家园的50 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浙江援建情》和7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援建》已出版发;今年她创作的60万字的散文集——《青川浩歌》有已出版。着实可以用“佳作迭出,捷报频传,成绩卓著”来概括。
     作为记者,柳桂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林业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社会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党建》、《四川经济日报》、《四川商报》、《四川林业报》《华西都市报》、《西南商报>>、《广元日报》等全国、省市各级报刊、杂志、网站媒体发表新闻、散文、诗歌、评论等作品10000余件,累计达600余万字,为宣传青川资源优势、宣传青川三个文明建设成果、宣传青川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提高青川知名度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此外,她还认真做好《今日青川》的编辑工作,与宣传部的同志一道累计编辑出版《今日青川》200余期,营造了青川人民“感恩自强谋发展,凝心聚力抓重建”的良好氛围,为推进青川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巾帼豪情’先进个人”、广元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中国环境好新闻二等奖、四川省好新闻一、二等奖,近年来柳桂华的工作获得各级肯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赞誉。而这其中,1999年至2009年连续10年被青川县委、县政府评为“新闻宣传突出贡献奖”最足以诠释柳桂华对青川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因为爱,柳桂华的一腔热忱串联起了副部长、文联主席、外宣办主任、记者等多重角色,当代著名书法家向月樵为她题字——《厚德载物》;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国作家协会茅盾文学奖评委、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开四为她题字——《桂华主席,文艺之光》;浙江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浙江省建设厅厅长谈月明专门赠诗——《映日荷花别样红》;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强为她题字——《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借用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郑德刚的话说“柳桂华是灾区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因为爱,柳桂华用写作和摄影真实的记录,她的笔头和镜头下,有地震后的悲伤,有废墟中的震撼,有重建家园的浩歌,有经济发展的强音;有部队官兵的紧急救援,有浙川人民的携手并肩,有全国人民的无疆大爱,更有青川人民的感恩奋进……
     在柳桂华的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青川人民的两副标语精神,那就是——“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柳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透过她我们感受到了青川人民那种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精神和自立自强、迎难而上的豪迈。
     著名作家艾青曾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眷恋青川的山水,深爱青川这篇土地,透过她,我们读懂了青川!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灾区“巾帼”新闻战士
熊芙蓉
     你本该让那一头涟漪着细碎波光的飘飘长发,配一枚翡翠发夹,衬托你水嫩白净的肌肤,着一身飘逸长裙,婉约你曼妙的身姿,在那山清水秀的日子里映衬着阳光挥洒开去,轻纱卷碧烟般地,吟演一曲让人意旌神迷的轻歌曼舞!
     在我看来,你拥有了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拥有的一切先天条件,拥有了更多的生存技能。你本该优优雅雅,然而,你却总是匆匆。脚步匆匆,行色匆匆!是能者多劳是责任使然还是造化弄人,还是“能写、能摄、能说、能做”,会的太多?
     记得2004年,我刚到报社时举行的的一次年终团年聚会上,你那一头飞流直下的飘飘长发和连珠炮似的敬酒词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人介绍:“青川记者站站长柳桂华”。 从此我记住了你。去年118日,广元日报社与市电信局联合组织全市新闻界人士开展庆祝第九个记者节活动,你在青川县偏僻的白家乡下乡途中,风尘仆仆赶到广元的活动现场,一番关于青川抗震救灾的即兴演讲,让现场的领导和同行们深受感动,拍手叫好,赢得了一次又一次长时间的欢呼和掌声,赢得了在场领导和同行们送来的一束又一束鲜花和一次又一次赞赏。你的个性特点就像你的衣服颜色一样鲜明,让我对你的印象更加深刻。
     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走进青川采访,住进了帐篷新闻中心以后,我又看见了你总是忙碌着的身影。那时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生活很不方便,全国各大媒体记者蜂拥而至青川,扮演着青川宣传部副部长、青川县文联主席 、记者多重角色的你,尽管工作很多很繁杂很忙碌,你声音嘶哑、精疲力竭。但是你总是尽可能地照顾着每一位住进帐篷新闻中心的记者,至今我们报社的几位记者都念念不忘地震后几天到青川采访,你冒着余震,在坍塌了一半的木楼里为他们拿出一袋牛肉干和一个沙琪玛,塞给他们充饥,晚上找一旧大衣盖在瑟缩在树下的记者身上。在平常时候,这些根本微不足道,可是在那种非常时期,你的举动带给人的温暖就会无限放大,至今讲起来仿佛你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一般。而对于我就更不用说了,有时在帐篷中心写稿,为了抢敲几个字,你把饭就端到电脑前了,——从那个彩条布搭就的低矮的灶台边。
     在大多数人看来,地震对你仿佛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你没有改变,还是那一头瀑布般的长发,还是那张春风拂面的笑脸,还是那出口成章的感恩谢语,排比押韵的赞美之辞,还是那一副永不疲倦、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
     你总是在忙,忙完采访忙写稿,忙完稿子忙报纸,忙完报纸忙策划,忙完策划忙协调,忙完协调忙开会,忙完开会忙接待……脚步匆匆、行色匆匆。
     其实你也很爱美,你也很喜欢穿上能显示女性苗条身材和妩媚姿态的裙裾。但因为常常要上山下乡、走访农户,你很少去打扮。因为忙,还偶尔闹出你认为很难为情的笑话。一次是我亲眼所见,你将衬衣穿反,那是一件红色的长袖衬衣。也许是因为这件衬衣的做工很精细,穿反了自己不觉得别人也不容易发现,但是肋下的商标却暴露了这个秘密,你说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不可饶恕的一个错误,你下意识地一惊,便羞怯地向大家致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还有一次是我听到你给县上一位领导道歉说:“对不起,胡县长,我昨晚给你打电话确实以为才10点过,因为我打电话之前刚刚看了时间不多一会。”原来你给别人打电话时已经凌晨一点过了,幸好青川县的领导干部们自地震后都有昼夜不关机的习惯,你说作为下级在晚上9点以后打搅领导也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但是事情紧急、必须请示,你只有打,确实没想到是凌晨一点了。我知道,你常常这样,不知不觉就工作到了深夜; 20099月中旬的一个暴雨之夜,你在办公室忙着,不知不觉间又到了凌晨两点,窗外的雨还在一股脑地下着,突然一个惊雷炸声响了起来,紧接着全城停电,你不得不丢下手中的工作准备回家,可是当你打着雨伞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却发现所有同事都走了,闪电雷鸣、雨大风疾、山洪咆哮、黑咕隆咚,街上什么车辆也没有,全城看不见一个人影。恐惧,一种从未有的恐惧拽住了你,你只有就着手机照明,惊慌地赶回住地。
     起初我也不甚理解你,甚至心疼地冲你发火:“难道就舍不得放弃一些,有必要事毕亲躬么,你是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吔!” “事情太多,他们也忙不过来啊!”你只是笑着回答。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但是灾区的事情就是再有十个柳桂华也忙不过来啊!你父母总说,打小你就牵挂的太多,生怕身边的人过得没有你快乐。其实我知道你是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把该做的事情尽量做实做好,尽量让每个人都满意,全力推进灾区的宣传文化工作。这样,你才感到踏实、感到欣慰。你常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所以有人说你就是一“铁人”。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社长郑德刚说:“柳桂华是灾区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青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健说: “浙江人的‘五干’精神在柳桂华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或许只有我,或者像我这样与你走得很近的人,不经意间触碰到你心灵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在夜晚写完稿子的时候,在同去青川农村采访的路上,在我住进宾馆你偷空来洗澡的当儿。那偶尔的一个眉心打皱,隐藏着多少女儿家的千肠百结;那永远装在手提包里的“喜哥”(现在的丈夫)和女儿的照片(这些照片从废墟里刨弄出来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的手提包),述说着你对家人那种放不下的牵挂;那偶尔也带着青川方言的“龟儿子”口语,真切地流露出只有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表达的情愫。
     在女儿只有九岁的时候,那个英俊帅气、才华横溢、体贴有加、百般呵护你的丈夫,溘然离世,将全家的重担残酷地交到你瘦削的肩膀上。你在万般无奈的境况下不得不坚强地振作起来,努力地学习,忘我地工作,一个人履行着两个人、两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赡养、抚养。或许是天生的侠骨柔肠,生来就是柔中有刚;或许是这一次的特大心灵地震,使你练就了坚强,尽管“5.12”特大地震使你的财产损失数以百万计,亲人有伤有亡,你又一次遭受了天灾地难的重创。要知道,对于你来讲,这是两次“地震”的叠加伤害,已经伤到别人不忍提及、自己不堪回首的地步。唉!最深最深的伤痛啊!
     你还是在忙,脚步匆匆,行色匆匆,用无尽的工作把自己装得满满当当。偶尔挤出一点闲暇,也只有在医院里才能找到你,用火罐拔出血泡来缓解肩周炎、腰肌劳损的疼痛。《广元日报》上每周少不了你几篇报道,《今日青川》更是期期大篇幅,假如一段时间《四川日报》、《人民日报》没有青川的报道了,你又开始忧心忡忡了。
     在一次去杭州出差应友人之邀夜游西湖的时候,皓月当空,灯火璀璨,小船穿梭,长期被繁忙和劳累包裹的你仿佛走进人间天堂,万千感慨喷涌而出:
“清点半生积余
多感时间吝啬
生命的乐章,不敢
再任意挥霍一个音节
难道没有休止符么?
有的,眼下
西湖赠我一轮皓月
……
哦,西湖月
是涅槃诞生后一次深情的沉淀
将灾区人灰暗的心境镀以透明的整洁
还是如潮的奏鸣前能量的集聚
以汇成人生旅途澎湃的冲越
我深知啊
倘若跋涉的信仰‘休止’于美景花榭
心的律动将会在安谧中衰竭;于是
我赶紧把所有懈怠和慵懒叠进挎包
赶紧将有些冰冷的双手搓热
权当皓月如一枚光明磊落的铆钉
把锲而不舍的追求
铆在我生命乐谱的扉页”
……
     “西湖月”,你生命中多么美好而又短暂的一个休止符。
     你仍旧在忙,脚步匆匆,行色匆匆。读了你的这首诗,我懂你了,原来你怕,怕心的律动会在安谧中衰竭,所以赶紧把所有懈怠和慵懒叠进挎包,上紧生命时钟的发条。
     今后我不再劝你,忙去吧!也许忙碌的工作才是你独特而永恒的韵律。

发表于 2012-5-22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为楼主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