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记青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柳桂华
曾德冲
新闻记录历史,文艺折射现实,历史和现实记录反映了这场抗震救灾中的宣传和文学艺术工作者。
面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她作为一名灾区的宣传文艺工作者,像英勇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
——题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并强烈波及青川县。突如其来的灾难,倾刻间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数万人失踪、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间房屋倒塌……青川成为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灾害,让许多人刹那间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房屋、失去了家园。
汶川大地震像一道无声的命令,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数以万计的新闻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赶赴青川灾区。身为青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的柳桂华在第一时间身先士卒站在了抗震救灾第一线。
“5·12”地震中,柳桂华家中的房屋坍塌,损失惨重,亲戚中伤的伤、亡的亡。但当她想到废墟中还有那么多生命需要抢救、灾区还有那么多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时,她擦干眼泪,义务反顾地冲在了抗震救灾工作最前沿。
“5.12”地震发生后,柳桂华第一时间跟随县四大班子领导深入木鱼、红光、房石、曲河、前进、关庄、竹园等乡镇调查灾情,看望安抚灾民。5月12日晚,柳桂华作为县上的突击队员,跟随时任青川县委副书记的李中书在山珍市场废墟中抢险救人,通宵达旦、彻夜未眠。后又不顾疲劳,连续作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投入到全县抗震抢险第一线。
认真搜集青川灾情的第一手资料。在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通讯、网络和电视的情况下,柳桂华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余震不断和随时山体滑坡的危险,及时深入木鱼、红光等重灾区摄影采访,她不怕苦、不怕累、顶风雪、冒酷署、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新闻现场,搜集青川灾情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了后期的宣传报道有依有据、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报道青川灾情。柳桂华同志与全县各级干部一道,深入重灾区的废墟中、部队官兵的宿营地、中小学校、物资供应发放点、医疗救护点、居民安置点以及新闻中心,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心系灾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决策部署;宣传灾区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干部群众奋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工作动态;宣传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在灾区人民群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感人场面;宣传各地各部门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灾区人民奋起自救互救、舍小家顾大家的顽强品格;宣传青川人民在灾后重建中展示出的“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豪迈气概和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采访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医疗救护工作者、新闻记者、各条战线的志愿者及广大受灾群众,及时报道青川抗震救灾的办法、举措、成绩以及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采访了全国的志愿者和浙江援建者共130多名,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宣传报道了他们在青川大地上建幸福工程、铸爱心丰碑的典型事迹。“5.12”地震以来,柳桂华累计在市以上报、刊、台、网络等媒体发稿860多件,为推进青川的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认真组织做好国内外、省内外媒体记者的接待及对外宣传工作。“5·12”以来,柳桂华与县委宣传部全体同仁一道,共接待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日本朝日新闻、韩国东亚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上海东方早报及广元日报、广元电视台等300多家4000余人次。截止目前,这些媒体记者已累计在市以上报、刊、台及网络上稿万余件。及时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宣报道了青川的灾情和抗灾抢险以及灾后重建情况,为争取社会捐赠和各方援助,推进青川抗灾抢险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08年6月8日,在一次采访途中,柳桂华不幸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摩托车撞伤,虽腿、脚、腰部等多处受伤,但她强忍着疼痛,即使天天打吊针,仍每天坚持工作到深夜。
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稿件、一张张震撼心灵的图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镜头、一声声情深意长的话语,以最快的速度把灾情客观、准确、及时地向外宣传报道,成为柳桂华在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
由于柳桂华还负责县文联的工作,在紧张忙禄的外宣工作之余,柳桂华注重充分发挥文联的组织、管理、协调、服务职能,积极“上联、下联、左联、右联、内联、外联”,一方面广泛组织本地文艺人才积极撰写、制作文学作品,打造文艺精品;另一方面,主动邀请省、市及中央级文学艺术单位的专家领导来青川指导文联 工作。接待了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浙江省文联、浙江省作协的40多位领导,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到青川采风的文艺工作者8批130多人次,另外她还见缝插针,积极创作和搜集整理有关抗震救灾的优秀文艺作品。目前已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创作诗歌、散文200余篇,出版了反映抗震救灾的系列文学作品《青川情》、《樱桃红了》、《东河口绝恋》等书籍;指导县摄影协会成功创刊了《青川摄影》,并亲自担任责任编辑,成为国内第一本由县级摄影协会创办的专业摄影杂志,受到省市县领导和有关专业人士的好评;组织县音乐舞蹈协会、戏曲协会会员编排了“浙川同心,山歌再起”文艺节目,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文化下乡”慰问演出;邀请了北京残疾人艺术中心、宁波文化艺术团、温州文化艺术团到灾区开展慰问演出;2010年春节,邀请了衢州市文联到青川开展了“衢州—青川两地全国书法协会会员灾区送春联”活动;组织书法协会会员为浙江援建指挥部和灾区群众义务书写对联;邀请了全国的著名摄影家、画家、书法家、舞蹈家、歌唱家到青川开展了 “慰问、感恩” 采风创作活动,为青川干部群众和浙江援建干部赠送书画作品50余幅。2009年“5.12”周年之际,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的关心支持下,青川县文联和作协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成功举办了《幸存者说》、《东河口绝恋》、《青川情》、《樱桃红了》四本书首发式。她还与浙江作家朱岳峦,杭州女作家李素红,陕西作家赵阳、杜文娟等一道深入青川灾区走访慰问灾与灾民促膝谈心。现场采访在青川灾区援建的部队官兵、医疗救护队员、建筑工人、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采访了解他们在灾区艰苦的生活、辛苦的工作和感人的事迹。由她负责编编撰的有关青川“5·12”灾后重建的纪实文学——《浙江援建情》和长篇报告文学《大援建》两本书籍,已出版发行,受到浙川两地领导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
柳桂华患有心肌炎、胆囊炎、腰椎肩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多种疾病,加之生活无规律,长期睡眠不好,使她感到身心疲惫,体力严重不支。但她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地工作。北京、杭州、成都、绵阳、广元的许多同事、朋友劝她出去休息几天。她总是说:“目前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怎么能在这种时候离开呢?只要坚持下去,我们就会胜利;只要坚强挺住,明天会更美好!”
“5·12”地震后,柳桂华自始至终坚守在灾区,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采写稿件、参加救援、投身重建、编写书籍,她的肩上担负着多重任务。她和所有的宣传、文艺工作者一样,致力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彰显了一个“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怀。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说她是:“铿锵玫瑰在废墟中绽放!”柳桂华说:“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在人民需要的紧急关头,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牺牲和奉献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空洞字句。”
柳桂华总是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把该做的事情尽量做实做好,尽量让每个来访的记者、作家、文艺家都满意,全力推进灾区的宣传文化工作。这样,她才感到踏实、感到欣慰。她常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所以有人说她就是一“铁人”。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社长郑德刚说:“柳桂华是灾区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青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健说: “浙江人的‘四四五’精神在柳桂华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柳桂华就是这样一个坚强而执着的人,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奔波忙碌。她以坚韧不拨的毅力和玩强拼搏的精神在灾区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她在一堆堆废墟中践行着入党誓言,她在一幢幢危楼旁演绎着亲民爱民。她把无私大爱和无畏大勇写在了灾区的废墟上,写在了青川灾后重建工作中。
据悉,“5·12”地震后的两年里,柳桂华撰写和刊发的新闻稿件、文学作品已达100多万字,拍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图片达6万余张。柳桂华在这之前连续12年荣获青川县委、县政府授予“新闻宣传特殊贡献奖”后,2008年,她又被评为广元市表彰的“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同时被授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柳桂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觉和细腻撰写了大量深受好评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她用智慧和才干展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她以勤劳和汗水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她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柳桂华说:“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宣传和文艺工作者,本来就应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群众的要求就是宣传文化工作者的首要职责,人民群众的满意就是新闻工作的最高标尺。”
(此文被四川巾帼豪情一书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