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钱板”,四川民间曲艺品种。表演者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打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一块竹板嵌有古铜钱而得名,又称“打连三”、“三块板”、“金鉴板”。金钱板起源明末清初,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及贵州遵义。当时的民间艺人扬永昌、闵贵廷、万年宽等人对金钱板演唱艺术颇有贡献。杨把川剧高腔定上曲牌名称,并归纳出主要板式及打法,对金钱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金钱板的唱词通俗易懂,段末一句略有拖腔。句型变化节奏鲜明,每句字数不限。全篇多一韵到底,偶有转韵。传统书目以历史故事为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传统曲目加以整理改编,传入三台的作品有《武松传》、《岳飞传》等。各地还创作了大量现代题材的新曲目,如《双枪老太婆》、《断头山》、《画魂》等。我县金钱板艺人主要有赵树理、杨志荣、王连玉、伍玉文、李哲民、康永秀、梁富安等,业余艺人有十数人之多。
四川“金钱板”产生之初,是生活在社会下层吃不起饭的人生存乞讨的产物,人们聚集在市井、街栏或集市的茶馆、酒店内寻乐,形式简便的三块竹板衍变成了边打边说且唱的“金钱板”样式,以表现下层人民的苦与乐。随着社会的开放、高科技信息文化的更新,电视进入大众的生活,层出不穷的娱乐样式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感官,这种演唱形式在城、镇的集市自然减少,偶有金钱板民间艺人出现在偏僻的山村,艰难度日,金钱板艺术陷于灭绝的境地。历史价值:四川“金钱板”是在四川这个特定的人文历史环境中产生形成的,它不但记录了四川厚重的民间风土人情、习俗典故,同时为深入探索和研究四川人文历史的精神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艺术价值:四川“金钱板”形式简便,演唱风格以纯正质朴的四川方言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说唱上,字正腔圆;打板上,节奏鲜明,技巧丰富。如三台县民间老艺人李哲民(已故)、康永秀、梁福安、王连玉等在表演传统曲目的基础上,还创作了《双枪老太婆》、《耗子告猫》、《秀才下乡》、《白毛女》、《焦裕录》、《雷锋》等生动传神的现代曲目,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