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朋友说,找个好天气到我们金山“风侗寨”去耍耍的时候,我差点笑出声来;因为,从小就生长在金山村的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于是,听到朋友这个想法之后,有点童心未泯、玩世不恭的我的脑海里蹦出了一连串“山寨”的概念。
在我的脑海中,“山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是少数民族同胞聚居地称“寨子”的多一些;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山寨”好像就是划地为营、占山为寇代名词;在历史长河里“山寨”有叫“山砦”,其本义是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其引申义是指与富人住的大宅第相对而言穷寨子,穷人住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山寨”似乎又是克隆、仿造的代称,现在更是流行的“山寨文化”、“山寨爱情”等新兴社会现象用语。
首先说那个“风洞”,这两个字在我概念中是一个物理学方面的高科技的东西,这个农家乐取名为“风侗寨”是不是又在故弄玄虚呢?进而一想,那个“风侗寨”的寨主是个什么模样的人呢?他的压寨夫人又是怎么样的呢?压寨之宝又是什么呢?他的那个寨子的栅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要是“克隆”的山寨,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值得品味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和朋友一起来到了我心中神秘的之地—风洞寨。说实在的,虽然从小生在金山村,但是由于家乡幅员广大,从这头走到那头,足足二十多里地,有些地方我还真是没有到过,尤其是新的乡村道路修通以后;尤其是今天要去的地方,我还没有听说过。
雨后初晴,空气清新,艳阳高照,大地生辉。一路走来,嗨,到金山村耍的人还真不少。出邛崃大约四十分钟,我们就到了金山村地界。只见冉河坝以上,两边高山耸立,前面更是有数道大山横亘眼前。眼前的情境大有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诗所描述的情境:“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好在有车可依,好在路况尚可,没有费什么力气,我们就到了金山村的第一户农家乐—孙氏农家乐,由于事前就安排好行程,我们也就顾不得停下来看看,直接由此向左拐向目的地—“风洞寨”一路爬行。路虽陡峭崎岖、蜿蜒曲折,无奈司机熟悉路况,技术娴熟。一路美景一一被抛诸车后;唯有登上顶峰的那刻,我按耐不住那颗不敢错失美景的心情,让司机停了下来;打开车门一看,哇!还真是有点天高地远的感觉,虽无“海到无边天作岸”之境,却大有“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意。举目一看,白云与蓝天为伴,青山与绿水相依;环顾四周,群山争奇斗艳,树木熠熠生辉;俯瞰谷底,两山夹一沟的图画呈现眼前,“虚怀若谷”这个词语从我的脑海中蹦了出来,只是那数百米高的落差还真的令我有点眩晕的感觉。我不敢多看,嘱托司机继续前行。虽然从小这里长大,但是已经是二十多年没有到过这里了,宏观上,有四周高山作为参照,我到不至于辨不清东西南北;微观上,眼前很多地方都已经不是我小时候熟悉的农田了,到处都是竹林和木林,高遮低挡,视野受限。如此地形地貌,我已是一头雾水,远远不如司机熟悉。正是如此,大家兴致才颇高,边走边谈,就在我们谈论的当口,好像是有个写着“黑风洞”三个字的路牌在我们面前一晃而过,我知道今天的目的地快到了。
瞬间,目的地到了。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一对大约三十多岁的人,看样子就是寨主和他的压寨夫人了。果然,这是一家夫妻农家乐,男主人姓杨。夫妻二人都是高挑的个子,显示精明能干。他告诉我们,这个农家乐是他们投资三十八万建成的,刚才我们在路上遇到的两辆子就刚好离开这里的客人,他们正在打整房间,没有想到我们会来;他还说稍后就在每个房间都安上电视;以后还准备开通网络;目前最大接待能力为24人。说话功夫,女主人已经沏好几杯热茶端到我们跟前,男主人也抬出凳子招呼我们坐下。正在这时,有人打电话找主人开车去接,女主人也下厨了,我这才有机会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风洞寨”的全貌。 从房屋旁边刚栽好的树苗可以看出,这个农家乐刚好竣工不久。六间房屋呈“一”字形状整齐排开,屋脊上正中是太阳能热水器,浅蓝色屋面,深蓝色雨棚,层次分明;浅色的墙面,深色的门窗,柔和协调;锃亮的不锈钢栏杆,闪闪发光,粉红的塑料花,扯人眼球;黑褐色房门洞开,里面标间陈设清晰可见,折叠有序的床上用品,一层不染的地面,窗明几净,显示出主人精心收拾过的痕迹。
客房北侧是鱼池,从高处接下来的水管喷出的水花在阳光下恰似白色的珍珠飞舞,时不时变幻成七色彩虹,池子里红色黑色鱼儿或聚或散,往来游乐,自由欢快。这怎么是一个“爽歪歪”能够形容的?房屋南侧是一个由四根木柱搭起来的瞭望棚,其南侧有用流利的行书写成的“风侗寨”三个字格外醒目。这个倒是有点现代中夹杂古风古韵的味道,有点影视文学艺术作品里面山寨遗风。当然,要是在这瞭望棚上面站个持枪拿矛的军士,那还真的有点......,当然,这是戏言,也就是面对此情此景有所遐想而已,不必当真!
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从门前通过,新修的路面干净整洁,两端消失在不远的森林里,我也不知道里面还有多长才是尽头。公路的另外一侧的空地一分为二,上面的一部分是硬化好的地面,算是停车场了;下面一部分是电视室和厨房饭厅。客厅的屋面是农村房屋通常设计的悬山式样,唯有与一般农房不同的是其周围装饰是直径约十公分左右的木条拼接而成,而且涂上了一层黑色的漆,显得有点新奇。客厅里放着一台三十多英寸的超薄液晶电视,客厅吊顶和四周都用墙板装饰,六人沙发摆在两边,中间是茶几。由于有卫星接收设备,电视节目和城里差不多。客厅后面是厨房,在客厅的另外一头是饭厅,厨房和客厅相连,饭厅的装饰业别具一格,红色的桌布,温馨浪漫,红色柜台,喜庆热烈,黑色围栏,视野开阔,绿色枝藤,随风摇曳;这岂非秀色可餐?岂非田园之乐?就是刮风下雨了你也不用担心,主人早就考虑到了,在饭厅外面还有一层紫色的布幔,把布幔放下来,再开上灯光,那个用餐环境又是一番风味。
一条小河从饭厅后面汩汩流过。尽管现在河水清澈见底,但是还是看的出来,不久前涨过一次洪水。因为河床上的那些杂草灌木被洪水连根拔冲走起或者被冲得倒伏在乱石之上的痕迹依然可见,那些经过一个秋冬后积累在乱石之上的杂质已经被冲洗的一干二净。这个时候下河里玩耍,当属最佳时机。来这里望山亲水还真是和城里的感觉不一样。不信你下河试试,清澈的河水会令你欲罢不能,而接触的瞬间你就会体验它的真情,她哦,就是冷美人,尽管是盛夏时节,她都是带着一丝寒意,初来乍到的你不懂水性,千万不要贪图安逸哦,适可而止吧!不信你再看看,河水那边就是一个郁郁葱葱的山头。山头下半部分稍微平整的地方已经被主人栽上了当地特有的珍稀树种—红豆杉,大约三四米高的身姿迎风摇摆;高处陡峭的地方就是若干我叫不出来的树木组成的森林,一个个身姿挺拔,伟岸英俊,远远可以听到树叶在风的吹拂之下,嗦嗦作响,或大或小,此伏彼起。坐在此地,静下心来,和着风的节拍,听听风的述说,何尝不是一种天人合一呢?何尝不是一种物我两忘呢?此刻,真是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绝佳时刻,再回头望望身后的几座山头上面的树,他们谁能静下来呢?常言说,身不由己,置身茫茫人海的芸芸众生是如此,反观世间万物,谁能逃脱这一定律呢?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一位老者。斑白的头发向后梳理的很服帖,满面红光的脸庞,笑容可掬的神态,富态而挺直的身板,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年逾七旬的农村老大爷,我还认为他是外来游客,于是就前去和他搭讪。谁知一搭讪我才知道,大爷就是这家农家乐的老主人。通过交谈我才觉得这位老人家就是这个“风洞寨”的镇寨之宝。
大爷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还没有改名为金山村以前原来水口八大队七队,名叫“雪坪”,主要是这里是全村人居环境中的最高海拔地方,几乎每年这里的冬天都要下雪,一到下雪的日子,这些山坳里的地上都会铺上一层厚厚的雪,看起来就像一马平川,有点像林海雪原的味道,当地老百姓的习惯称之为“坪”,“雪坪”由此得名。他说眼前这条公路再往南走三公里多一点就到了一个叫茅岗的地方,由此爬上木梯垴就是通往南宝山移民新村的。
我问大爷:“知道不知道当年红军到过金山村的历史呢?”大爷哈哈一笑说,“咋不知道呢?”其实,红军到过我家乡的事情已经七十多年了,大爷那个时候恐怕才出生,他所知道的红军的故事也是听老一辈人讲的。见我有些狐疑,大爷抬手一指前面最高山上的一处暴岩说说,“看见没有,那个地方叫“蜂桶岩”,就是当年红军打过仗的地方。”我当然知道这个地方,我同样知道这个故事,再看大爷,只见大爷的眼角也露出一丝得意,似乎在说这个问题难不倒老夫我哦。接下来,我们还摆到了这里的曾经有过的小学,摆到了这里曾经有过的小水电站,这里曾经有过的大户人家......。每每摆到这些,大爷如数家珍,乱熟于心,款款道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留待诸君日后自己问去。
再问大爷,“这附近还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地方呢?”大爷顺手往我们来时的方向一指说,“前面三百米,有个地方叫风洞”。大爷这么一说,我如获至宝,于是就要大爷进一步说个究竟。大爷说,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就是有个直径大约二尺左右的山洞,一年四季都往外冒气,奇怪的是冬天冒出来的是热气,夏天冒出来的是凉气。这个,我还真没有听说过,我只能感叹,大自然如此神奇,造物主大概是特别钟爱金山村吧,要不怎么会把如此奇特的自然景观留在金山村了呢?至此,我突然明白了“风洞寨”的含义,我心中的“风侗寨”之疑团也全部解开,更是由衷的佩服主人的高明。
这个时候,“寨主”回来了,我就和他开玩笑说,“你咋不把那个天然的空调连接到农家乐呢?”他哈哈一笑说,“我就是有这个打算咯”。写到此,我的内心对此充满了期待,把那个大自然的空调接入客房,那是怎么样的一个“爽”字了得的呢?要是你有一天到此,看到我们这个戏言真的成为现实了,你也不要奇怪;天工造物,化神奇为我所用的故事多的是了。要是没有接过来,你也不要奇怪,大家到此一游,一睹奇观,不也乐乎?
接下来,我还了解到一个“天佑金仙寺”的故事。就在离“风洞寨”大约两里地的地方,曾经有个寺庙叫“金仙寺”。该寺庙建于明代,素有“老峨眉”之称,下辖三个寺庙,鼎盛时期庙里和尚很多,有“大和尚万万五,小和尚不肖数”之传说。据说,为了修建庙宇,全庙和尚从水口唐瓦厂一个挨一个排了30华里,不用人背马运,而用人手接力的方式传瓦盖房,由此可见其庙里的和尚之多,庙宇规模之大,的确不同一般。可惜的是,此庙毁于明末,更可惜的寺庙内的文物也葬身庙后池塘,无缘重建天日。
据说张献忠剿四川期间,寺庙长老为了保留庙内文物,令人将庙内所有菩萨和文物藏于庙后的池塘内。50年代,当地人曾组织村民挖掘那些文物,弄了半天,就在要见证奇迹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就在这天中午临近时分,饥肠辘辘的众人听到有人来通知吃饭了,大家自然就放下工具回去了,就在那些人刚刚离开的那一刻,刚才老天还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眨眼之间居然是乌云密布,瓢泼大雨,很快使那个池塘便积满了水。众人辛苦了半天的功劳化为泡影,挖掘行为只好作罢。该池塘至今仍然存在
金仙寺遭遇毁坏已经很不幸,庙内的文物遇到兵连祸结,更是不幸之不幸的了,奈何冥冥之中,如有神助,一场不约而至的大雨使得那些文物得以和寺庙长相守,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吧!今天,该地方仍然是善男信女朝拜之地。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段源自佛教的经典对白,这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和其师兄神秀的对白,写出来,供大家参悟:
五祖弘忍准备传弟子的时候,神秀题了一首谒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备注,菩提树就是智慧树之意)
六祖惠祖看到了,托人在地上写下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个中玄机,实属高深莫测。各位看官,自有结论,无需我在此多言。
回家的路上,朋友问我,今天感觉怎么样?我说了一个字:“爽”!我问朋友今天一行六人180元钱的消费水平怎么样?朋友说了一个字:“值”!
在此,温馨提醒各位驴友,“风侗寨”之行,沿途风光无限,无奈山高路陡弯多,小心驾驶为妙;在此友情告知各位驴友,由于目前接待能力有限,有意前往的驴友可以提前联系,“风洞寨”联系电话:杨素春,13980927062;杨春福 1592807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