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浩轩
6月2日下午6点左右,记者在仪陇县新政镇赶上了最后一班开往仪陇度门镇的乡村公交车,经过大约20多分钟的车程,来到位于嘉陵江边的杨家岸村。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楼房映入记者眼帘,四周还建有围墙。一打听,记者得知这是该村建设的集中居民点,该村四组的160户村民都住了进来,每户住房都有120余平方米。
“你看,那些人群,都是去跳坝坝舞的,他们每天吃了晚饭,都要去跳舞。”一位叫李梦生的老人对记者说,他们村和其他村不一样,留在家里,没有外出务工的男女特别多。在过去,依靠嘉陵江,村里的年轻男子大多是船工和渔民。
当记者向他们打听现在当地是否还有渔民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村里一共有3位渔民,捕鱼最在行的是一对出了名的‘捕鱼父子’,老爹有63岁了,叫朱家能,女婿叫冯国东,今年36岁,正是身强力壮的年龄,捕鱼厉害得很。”李梦生带着记者,沿着集中居民点旁边的一条小路,往嘉陵江边走去,不一会儿,宽阔的江面就出现在记者的眼前。左面是气势磅礴的新政电站,红白相间的闸道屹立在江面上。右面的江水顺势而下,可抵达古老的新政码头。这时,只见3艘渔船正在江面上作业。沿着河道的石梯,记者走向岸边。一位身穿黑衣、戴着草帽的女子正站在红色的渔船上,整理着渔网,而在旁边的一艘大小一样的渔船上,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正埋头收拾着捕鱼工具。
“东娃子,快把船靠上岸来……”随着李梦生的一声吆喝,冯国东立即将渔船驶向江边,当他明白了记者的来意时,立即热情邀请记者上船,和他们去体验一次“下网”的过程。冯国东从裤兜里掏出手机一看,说:“哎哟,都7点过了,我们要开始今天第一轮下网了。你在船上一定要坐稳哟!”冯国东和妻子朱海英比划了两三下,只见朱海英立即从那艘红色的渔船上跳到旁边的黑色渔船上,紧跟在我们这艘渔船后面。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伴着发动机突突的声音,渔船慢慢向嘉陵江中心驶去。
冯国东一边从船里拿出一张渔网,一边对记者说:“你来得正是时候。禁渔期刚过,我们渔民才开工几天,这段时间,我定点供应鱼的两家餐厅,指明了就要江里面野生的黄辣丁,还有嘉陵江的特产——翘壳鱼。每天能捕十多斤鱼,老板还嫌不够!”冯国东站在船头,将一张双层渔网的一个角慢慢撒向江面,江面上立即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一会儿,渔网上的白色“浮子”又漂荡在江面上了。这时,朱海英从小渔船上跳上了我们乘坐的这艘红色渔船,从船舱中间拿出3盏电瓶灯。“天还没黑,第一轮下网大约只要两个小时。等天色暗下去,这些电瓶灯就要发挥作用了。”朱海英笑着说道。只见船舱里铺着小碎花床单,见记者好奇,朱海英热情地介绍道:“这是我们睡觉的地方。小床前面的小木箱子,就是我们的简易厨房。你别看地方小,我们一家人在渔船上生活,方便得很呢!”
冯国东在渔船上熟练地操控着一张张渔网,朱海英在旁边“打下手”,为丈夫照明、递捕鱼工具等。“下网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特别是夜深了,要摸黑下网,如果再遇到刮风下雨,有时一晚上就白忙了。”朱海英感叹道,小时候看着父亲长年累月在江上捕鱼,母亲当渔家女,协助父亲捕鱼,她还觉得特别有趣。后来,她和丈夫冯国东结了婚,开始了渔民生活,她才发现,这工作真是“累并快乐着”。
时针悄悄指向晚上10点,冯国东的第一轮“下网”工作已结束。“大约3个小时后,我们又要过来收网,到时就晓得有哪些鱼儿愿意上钩了!”冯国东一边说着,一边又将船驶向前方。这时,朱海英摘下草帽,走向船头,坐在他们的“厨房”边,打开小型液化气罐的开关,利用小灶,开始为丈夫准备宵夜。“再等几天,我们就要搬家了。今后,我们渔民的生活就方便了!”冯国东笑着说,去年底,他花了2万元,买了一艘二手客船,以后,他们的起居生活就可以在大船上了。趁着休息时间,冯国东再次驾驶着渔船,带记者前往他们的“新家”。
顺着电瓶的灯光,记者看见,一艘绿色的客船停靠在岸边,该船大约长10米、宽3米,足足有30多平方米大小。走上客船,冯国东立即打开船上的电灯。船头有一间操作室,沿着操作室旁边的三步阶梯,来到船舱内,只见两边各有5扇小窗户,已安装好白色的塑钢玻璃,船舱两边保留着原来的客座,并统一刷成了绿色。该船舱内,有近20多平方米可供他们居家使用。“靠近操作室这里可以搭一张床,中间可以搭一个方桌,我们一家人不仅可以在这里吃饭,也可以让两个孩子在船上做作业,船舱的尾部这一面可以安装一个平板电视,厨房就可以放在船尾。”站在船舱中,冯国东一边比划着,一边高兴地说,他捕了20多年的鱼,最遗憾的就是无法在渔船上和亲朋好友一起吃一顿饭。现在,有了这艘客船,就方便多了,自己再也没有遗憾了。
来自:仪陇网 http://www.ylw114.com/bencandy.php?fid-41-id-13283-page-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