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32|评论: 7

[信息动态] 重庆晚报要闻《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川剧团》见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7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6月3日《重庆晚报》一版头条,二版全版登载了“救救川剧  瓷器口川剧团今天最后一场”的报道:创始人贺清福开公司赚钱于1993年创建剧团;年轻人偶尔也来观看;68岁李明秀认真扮戏  感到心酸;老观众  川剧已渗透进了生活 想听;最后一场  台下一名铁杆观众激动大呼:那怎么行?记者手记  这面文化旗帜  大家不想让它倒下;晚报大号黑体字疾呼吁“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川剧团”。
    (我定了份《重庆晚报》,今天才看到消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6-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重庆晚报电子版查了,确实有这篇报道。全文如下:
磁器口川剧团今日最后一场,之后停演
台下一名铁杆观众激动大呼:那怎么行?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川剧团

http://www.cqwb.com.cn/cqwb/res/1/20120603/51521338655809758.jpg
  演员们在台上认真表演
http://www.cqwb.com.cn/cqwb/res/1/20120603/66971338655809773.jpg
  游客与老川剧演员合影,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点将在磁器口消失,什么时候能够再见,目前还是未知数。
http://www.cqwb.com.cn/cqwb/res/1/20120603/53071338655809773.jpg
  游客对老川剧演员很感兴趣
http://www.cqwb.com.cn/cqwb/res/1/20120603/12171338655809789.jpg
  一名川剧老演员在小院内抹口红,这把镜子已伴随她多年。
http://www.cqwb.com.cn/cqwb/res/1/20120603/42701338655809789.jpg
  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磁器口川剧团今日最后一场,之后停演
  台下一名铁杆观众激动大呼:那怎么行?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川剧团
  昨日,重庆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6988接到一名读者来电:“我是磁器口古镇川剧演出团的演员,我们的演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由于经济等原因,川剧演出团将于3号表演最后一场演出后停演。”
  昨天下午1点,重庆晚报记者来到沙坪坝磁器口的创意产业街,在一个二楼的大院内,磁器口古镇川剧演出团的负责人贺清福正在张罗着折子戏。记者注意到,这个能容纳150多人的剧场比较旧。
  69岁的贺清福是这个川剧团的创始人,大家都叫他“贺老大”。贺清福告诉记者,他从小喜欢川剧,曾经开过公司,把赚来的钱都用来创办剧团。
  剧团是1993年创建的,那时候每场演出都是满座,观众很多。贺清福数得出自己年轻时候沙坪坝、江北一带比较有名的剧团,有十几个。而现在,坚持至今的只剩下3个了。
  创始人
  开公司赚的钱办剧团 满座
  年轻人
  偶尔也会有人来观看 很少
  如今,贺清福也无力支撑。昨天,一直到演出开始,内场最终来了近50名老观众。贺清福说,他们每个星期演3场,基本上都是这么多人。身在著名景区,为什么经营不下去?记者注意到,前来参观的游客不少,但很多人拍几张照就走了。
  “观众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偶尔也会有年轻人,但是很少。”贺清福一边清点着票钱,一边说。剧团的演员有二三十个,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有的演员是自愿演出,有家庭相对比较困难的,剧团要给车马费,有演出时剧团负责演员的伙食。“我们原来的门票是8元,最近一两个月涨到10元。”贺清福说,尽管如此,还是支付不起每月的房租水电费和其他开销。今年9月份,合同到期时,房租要由现在的每月1100元涨到3000元,剧团目前无法维持,只有停演。
  新演员
  68岁李明秀认真扮戏 心酸
  在后台的化妆间,68岁的演员李明秀见到记者很激动:“昨天,团长说这两天是最后两场演出了,我想不通,很难过,川剧是中国的瑰宝,难道就这样落寞了?”
  她讲起了自己的川剧梦。父亲喜爱川剧,常常邀朋友一起听戏,李明秀从小就受到熏陶。尽管喜欢,但父亲却不让她学。“直到退休了,我才开始学习唱川戏。”李明秀说自己是半路出家,是个才唱了8年的“新演员”。 李明秀拿出化妆盒,给记者展示一件件头饰,用线和亮片串成的头饰,还有各种颜色穿在一起的耳环,大多都是她自己制作的。
  李明秀昨天扮演的是仙女,她熟练地拿出眼线笔,在眼睛上勾画,描眉。然后用手把眼角用力往上提,再用细绳摁住,包住头。看着利索的动作,完全不像是快70岁的老人。
  “以前夏天的时候,戏院茶馆里面天天传出‘锵撤锵撤’的声音,每天都可以唱戏听戏。”老演员甘老师回忆起从前的时光,沉默了一会。她现在身体不好了,但一站在戏台上精神劲就来了。采访时,两名老人不停地问:“为什么打开电视,能看到越剧,几乎没有看到过川剧?为什么这么好的传统文化喜欢的人越来越少?有谁能支持我们继续唱?”
  77岁的演员周良民拿出一件红色的旧袈裟说,这是朋友在一次庙会活动上送给他扮戏的:“这件袈裟是清朝的,已经100多年了。看到川剧日落西山,我觉得很心酸。”周良民拿着烟斗,翘着腿,最后用两句打油诗形容了自己的生活:吞云嚎手吐白凤,班衣采戏老顽童。
  老观众
  川剧已渗透进了生活 想听
  记者注意到,来这里听戏的老观众进来总会主动找“贺老大”交钱,甚至还主动帮忙卖票。
  昨日下午2点,《七仙女下凡》第二本开始上演。贺清福拿起话筒,先告诉观众,由于经济原因,川剧团维持艰难,无力再为大家表演。但他们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帮助,希望能重新找到地方安置剧团。
  这时,台下的老观众们显得有点激动。一名老人大声喊了一句:“那怎么行?”80岁的老人刁清海说,他从小喜欢川剧,现在退休了经常到川剧院、茶园、双碑看戏,每个星期至少要到磁器口看两场。“没有川剧团,我们这些老人没得地方听戏,以后关了,我就有几天没有戏听了。”老人说,川剧已经渗透了他的生活。但是现在不仅没有演员,也没有听众接班了。
  记者手记 >>
  这面文化旗帜
  大家不想让它倒下
  曾经有媒体关于川剧起源的报道,有的说最早起源于先秦“下里巴人”的歌舞,有的说是来自唐代的“蜀戏冠天下”,更多人则是把川剧自成一派的时间定格在清乾隆年间,百家争鸣。
  无论从何时算起,川剧,这种平民文化,在它几百年的演进过程中,植根在了大大小小的茶馆里,流行在寻常巷陌,传唱在老百姓的口舌之间,也曾经为那个文化生活很贫瘠的时代,带来了一抹绚烂的色彩和无数美好的想象。
  也许像磁器口古镇川剧演出团的还很多,无论是用自己多年经商的财富,来支撑自己爱好的贺清福;还是那些自掏腰包的“角儿”自愿演出;或者是无数老票友自发捧场;大家都是为留住这靡靡之音,不想让这面文化旗帜倒下……
  

  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史宗伟 实习生 陈如绘 摄影报道

发表于 2012-6-7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flash] 好感动哦.gif [/flash]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2-6-8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工 发表于 2012-6-7 20: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去重庆晚报电子版查了,确实有这篇报道。全文如下:
[/td][/tr]

值得深思 !

:'(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报报道是郑大爷反映的结果吧?晚报有一句话用词不准确:“大家都是为留住这靡靡之音”,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川剧可不是靡靡之音哈!

发表于 2012-6-8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野老叟 发表于 2012-6-8 0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晚报报道是郑大爷反映的结果吧?晚报有一句话用词不准确:“大家都是为留住这靡靡之音”,靡靡之音是亡国之 ...

晚报不是我投的稿是他们另找人去报社投稿,要求采访的,我有半年多,没去瓷器口演出了,因为班子里有"坏人"不愿意与坏人处在一起,他们的事,早已没管他咯!哈哈!只是为川剧越来越倒霉,愤愤不平!

发表于 2012-6-8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言难尽!

发表于 2012-6-9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把剧团也有弊病,都在充大王,比如这瓷器口川剧团,有一个人,叫孙尹贵,是重庆市“群众川剧团穿吼班的(得胜会)因为个子太高,穿吼班也不配堂,不到50岁就被强制退休了,此人就跑火把,跑了20年,该人就蹦专家大王咯!带着一个坏婆娘,(没结婚同居)这坏婆娘是家属,不打不唱,跟着估吃估喝,每吨吃饭时,要把每桌的菜都吃交,戏老板是牛脚踩在乌龟辈,说不出,因为要用这孙乌龟呀!这孙乌龟可以穿很多配角,换了帽子又是差人,挂个口条又是中军,火把剧团人少,恰恰需要这种人员哦!这坏婆娘在演出时,还去打观众,质问观众怎麽不给她“孙老头”献花“观众说,凭甚麽给你孙老头献花,唱不出来,凉黄顶杠左,占齐了,又没有功夫,于是孙乌龟的这个坏女人就打这位观众了,戏也停了,这孙乌龟排戏牵条,给演员说,你是”兵部待郎“哈哈!是兵部侍郎呀!又给演员说:这场戏,你”忏悔“他说的是千悔,一个半文盲,还充”导演“又不懂历史,更不懂韵脚,更不用说”诗词歌赋了,这也是川剧的悲哀呀!“瓷器口川剧团”焉能不垮哦! 嘿嘿黑1.gif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