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佛古镇文化
书中的铁佛古镇
春天来了,山川笑了,田野绿了,心儿醉了,我们歌唱,我们舞蹈,我们在春天里自由奔跑;一支墙头的红杏报告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看那漫天飞舞的彩蝶传递喜悦,我们在万紫千红花开遍野的春天里向寒冬挥手告别。(铁佛古镇田园实景)
我在春天等你
秋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待到明年三月,小镇的春天,这里会开满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漫山遍野金黄的油菜花中,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古老建筑,让每一位想逃离钢筋水泥楼群的人们,都能置身于田园情趣与风光之中,找到心的归宿。
小镇时光
小镇风光
一直都特别喜欢古镇的老房子,一直很向往习惯了喧闹中的那一份静谧,老房子所体现出的韵味,是一座小镇的魅力,是铁佛古镇无可取代的的文化。
石板路 青石巷 老瓦房
繁华如梦,世事看透心了然,何不烟花三月去古镇
二、豆腐西施—魏紫云
人常说豆腐西施,我想如果西施是位灵巧婀娜的小姐,那么石中的湖水便是她那明眸皓齿,天上那朵紫云则是西施眉梢上一颗痔。“一口石磨子推大了5个儿女,美好生活总是用汗水去争取”。虽然铁佛古镇豆腐西施已不再,此情此爱一切这么自然,恍惚间回到旧时,重温往昔绮丽。
手工水磨豆腐—紫云豆腐的传奇
多少青春描绘一幅唯美画卷,多少岁月铸就一个关于美食不老的传奇。“一口石磨子,推大了5个儿女,一口石磨子,养育了全家子,美好生活都是用汗水去争取”当年豆腐西施魏紫云,94岁高龄长者。紫云豆腐细腻深藏的故事谁又能不为之恋恋不舍,其专注认真虔诚的唯美画面令多少品尝者浮想联翩。
我们常在感叹许多美味的失传,此乃机械之过也。软滑化口的豆腐,得益于魏紫云长者对手工水磨豆腐原始的传承,源于豆腐西施——紫云姑娘善良、淳朴的心灵。
还是家乡好,一道菜吃了多少春秋冬夏,一颗心出去又回来,来来回回心中总挂牵着奶奶,想起紫云豆腐的清香,想起我的资中铁佛老家。紫云—豆腐宴系列:白油豆腐、水煮豆腐、家常豆腐、豆腐包子、干巴豆腐、豆腐土鸡蛋、清水豆腐汤、香甜豆腐脑,都是紫云小镇的诚意之作。
小时候,总喜欢依偎在奶奶身边,听奶奶讲曾经60年代的艰苦岁月,让我们从小学会珍惜感恩幸福生活每一天。小时候,总喜欢用牛角梳为奶奶梳理着银丝一般的白发,奶奶总是笑眯眯的从身上掏出糖果给我们吃。长大后,出门在外,奶奶更牵挂我们了,每一次回到家里,都迫不及待亲亲奶奶,拥抱奶奶……
三、紫云小镇、光武经典三十年
因为铁佛古镇豆腐西施—魏紫云,才有了紫云小镇。 才有了1982年春天,紫云小镇扎实的出生……
过年了,最高兴是妈妈牵我去赶场,买一件新衣裳心头喜洋洋;小时候,最高兴的是吃上爸爸亲手做的菜,那是爸爸年青的时候,兄弟姊妹幸福围坐一桌埋头唏哩哗啦,盘子空了,爸爸笑了……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生道”,创业近三十年来,铁佛古镇赋予了“紫云小镇”一个最扎实的出生,紫云小镇秉承一颗虔诚、敬业、执著之心,对川菜饮食文化始终坚持谦卑、真诚、严谨的态度。
“二十年前我来铁佛古镇一家老馆子,那个粉蒸肥肠好吃得很,你们这里弄得还要好吃”。 一道小菜,吃了一辈子,这位尊贵的客人,您可知道您现在光临的这家饭店就是您当年来过的老馆子,这么多年过去了,改进创新的只是形象和经营模式,始终不变的是它如一的品质。
蜀水长、巴山高,川香、川辣情难了…… 陌生的城市,有没有巴山的夜雨,有没有故乡的美食,离别的日子,相思涨满了秋池。是巴山的夜雨滋润巴蜀大地,孕育了紫雲小鎮翠绿的诗情和画意。
成渝路上,冬菜飘香,那是故乡的芬芳朝朝暮暮萦绕在心上。紫云烧白得益于远近驰名的资中冬尖,得益于大千故里沱江水的温柔。由鲜嫩的资中冬尖打底,上等鲜猪肉经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冬尖的清香和上等的猪肉相得益彰。加上至少长达6小时的蒸制,色香味俱佳,值得一品。
紫云小镇以辣而不火、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腻为饮食的努力标准。仅仅“口腹之欲”的色香味只是基本要求,唯有站在养生、满足身体内在对营养的渴求,才算功德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