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人民中路昔日烟华 看果城历史发展变化
为缓解城市交通,实现商贸与交通功能的分离,如今,人民南北中路下穿隧道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站在改建工地一旁,忆人民中路昔日烟华,恍然发现,它身上一点一点的变化,无不烙上浓郁的时代印迹和个性特征。如同一位曼妙的姑娘,走过青涩与平淡,必然会迎来惊艳绽放。 在6旬老人杨国钧家傍依着西河的阳台上,一叠厚厚的照片次第“曝光”:黑白的冷峻与沉郁,彩色的缤纷与绚丽,我们从睿智老人的收藏视角中,感受过去,对照当下,遥想未来。时代的积淀与传承,被一个个静止的瞬间,复活成一部永恒的流动画卷!
定格南充历史 六旬老人珍藏人民中路老照片
让人难以理解,一位不断报料果城昨天的老照片的老年摄影人,居然还是一位“业余”摄友。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衣食无忧的杨国钧,何以花费如此巨大的心力、怀抱如此巨大的热情,去面对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杨国钧今年66岁,女儿全家远在云南,他在与老伴一起收拾家务、与朋友散步的间隙,抓紧时间整理自己收藏的几十年前的南充地方文史资料。“我从工厂提前内退,受聘于南充市内一家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因此对地方文史非常热爱。”杨国钧说,他与人民中路几乎是同龄人,他们都存在于一座城市,人民中路的变迁,客观上也象征着他曲折的人生。
杨国钧当过兵,复员后在一家企业担任中干。那时候,不善烟酒的他开始写作,向外界推介南充文化。这种写作往往离不开拍照,于是,年富力强的杨国钧自己买了一台相机,从黑白胶片机开始,练习拍摄身边的景物。
“我有文史眼光,当然知道急速变化着的身边世界需要保留一些历史镜头。”杨国钧说,在天气晴朗并且闲暇的周末,他像记者一般走上街头,寻找自己的角度拍照。他第一次拍下人民中路镜头时,他突然想到,很多年后,这些镜头或许会引起人们的一些回忆,自己必须要把它们妥善保存。
从杨国钧展示的照片中,人民中路不是如今的高楼大厦,有些地方矮小无比,最多仅有两层楼房,而且还是瓦顶;大街上的天空格外宽阔,以致于行人蜂拥走上大街时,整条大街依然显得空旷无比。
由于强烈的历史意识,杨国钧除努力拍摄一些标志性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照片外,他还注意收集当时能够找到的更为久远的照片。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照片非常少,而且是清一色的小尺寸黑白照。在那些狭小面积上呈现出来的景物,却能给人一种极大震憾。与人民中路有关的照片共有八张,杨国钧在介绍这些照片时,目光沉稳、语言清晰,很容易就把人拉回几十年前的场景中。
几经改建易名 从茧市街→巴山路→人民中路
杨国钧镜头里的人民中路是从五星花园开始的。只有半边的五星花园挤在镜头左边,正中是已不存在的果州宾馆,右边是如今面目全非的成商百货大楼。五星花园里面没有雕像。照片发黄。
还有一张更加发黄的照片正中是大致左右对称的一个建筑,在灰蒙蒙的树丛之前,有一面大字依稀可辨:人民影都。被树丛掩映的还有巨幅女明星电影广告画。影都外杂乱停放着摩托车、自行车。
还有一张照片上有一辆正在大街行驶的公交车,背景有高耸的电线杆,有浓密的树丛,树丛上有盒子般的建筑,横向写着一排字:南充立体电影院。
杨国钧介绍,南充立体电影院位于人民中路的北段街口,与南段五星花园处的人民影都遥相呼应。但照片都是黑白色,令人无法分辨出当时都市时装究竟是怎样的流行色彩。
除了这些,杨国钧的另一组照片却色彩艳丽。上面有绿树红花,街面灰白色,街上有闪着亮光的隔离桩,市民穿着白衬衣兴高采烈走在大街上。色彩斑澜的人民中路依旧楼房底矮,但因为只有稀疏的公交车经过,大街仍然十分空旷。“这组照片拍于上世纪80年代,大街上梧桐树疯长,当时人民中路已成为南充市交通、商业领域十分重要的一条大街。”杨国钧说。
顺庆区志办退休干部潘大德曾经花费心血整理出人民中路的相关史料。人民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初为南充新城门(南充大都会附近)外茧农交易蚕茧的临时便民市场,逐渐形成南起运输公司(现南充商都)、北至邮电局的一条大街,世称茧市街。后来此街南延北拓,又形成南起大西门、北至团结宾馆的“巴山路”。
1950年至1951年,先后在巴山路中间设计两个大转盘,即现在的五星花园和人民花园。从1951年起,五星花园周边建成川北人民大礼堂,后改为人民电影院,即前文称的“人民影都”。包括人行川北分行(今银行大厦)、后改为果州宾馆的川北大旅社,后改为五星大厦的南充地区食品大楼。五星花园直径53米,1985年在花园内建成丝绸女神雕像,基座为正六面体,高3米,赤色花纹大理石,嵌有“丝绸名城”的题字。其塑像高8.5米,有3位织绸女神手托绫绸,体态丰盈,昂首苍穹,飘然若举。
人民花园始建于1958年,形成于1977年,花园直径50米,种有花草、银桦树、棕子树。1958年在花园中央再建直径为30米的水池。水池中央是层层荷叶托起的象征嘉陵江女神的汉白玉雕像,其周围建有广播电视大厦、川北大厦、中国银行大厦、立体电影院、红旗剧院等。
据潘大德考证,为拓宽巴山路,政府拆除大西门至小西门一段沿城墙边的茅草房和棚户,推掉城墙,填平城壕建成街道。1952年至1958年几经拓宽,南起大西门、北至金鱼岭的“巴山路”改名为人民南路和人民中路,并把人民花园以北的路段定名为东风路。1981年,改东风路为人民北路。人民路是建国之初南充城区建设的一条宽为32米,长为2831米的南北向最长的主干道。
上世纪50年代 人民中路融入城市内核
1956年,南充汽车客运站搬迁至人民南路后,人民中路成为成都、重庆等城市北上的重要通道,一时间车辆密集、人拥如潮。但因其街道宽窄不一,人民南路最窄处仅有4米宽,无法胜任交通咽喉重任。建设部门于是拆迁道路西侧民居,把人民南路和人民中路一律拓宽为26米。1958年,再次拓宽至32米,车道宽为16米至20米,两旁人行道各6米。1971年,将南充汽车客运站(现南充商都)至人民花园的街面,同过去的三合土一律改筑成16至19厘米厚的混凝土路面,这也是南充首次采用混凝土铺装街道。
人民中路区位优势日渐凸显,带动其周边街道的发展,逐渐奠定其作为城市核心区通道的地位。人民中路周边街道首先是三公街。三公庙位于古顺庆城西北角,是西充、盐亭、南部等地至顺庆来的必经之路,庙小名大,民国年间又形成几条小街,即三公后街(四季来背后小街)、三公外街(今保险公司至丝绸公司一段)、三公左街和三公右街(今人民中路北段)。在人民中路勃兴起来之后,三公街的交通地位逐渐淡化,通过融合、消退和收缩等方式,彻底沦为一条从属街道。
其次是什字街。什字街分两段,东段叫什字下街,西段叫什字上街,东起滨江路西至三公街与人民中路相交,全长520米,始建于清末民初,是条土路小街。其临过江楼一段最窄处为巷道。1928年扩宽为泥结碎石路面,1932年改铺为三合土路面,1978年铺为沥青路面。车道宽4米,两旁人行道宽1.5米。近数十年来,什字上街丧失继续拓宽的动力,成为配合人民中路片区路网的二类街道。
人民南北中路改造 商贸交通将实现立体化分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中路的商业业态和品质始终与时俱进。90年代以后,人民中路率先在全省建成“诚信一条街”。这里一直是南充核心区中高档百货、珠宝、家饰、食品等行业的旗帜。近年来,这里再次打造电信一条街,经营业态向专业化、集约化、品质化发展。近10余年来,南充城区的家电、服装、家装等销售大战率先在此打响。这里成为辐射全市乃至川东北的中高档商品集散地。
但是,人民中路兼交通和商业的两大功能,在给它带来繁华和荣耀的同时,也给它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对核心街区的功能作用提出更大要求。人民中路经常显现出人拥如潮、车堵如坝的艰难场景。如今,人民中路已经难于满足每日数以万计的车辆通行需求,不得不迎来新一轮的立体化改造。
“人民路的出路就是要把商业功能与交通功能彻底有效分离。”专家如是说。但是,南充城市发展的现状决定,作为人民路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人民中路对两种功能一个都无法逃离。
“修建立体化交通,把人民中路从交通功能上松绑,还原和抹浓其商业色彩,增加其对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思路既定,快马先行。工程浩大的人民南北中路下穿隧道工程已于今年上半年动工。按照预想,人民路的过境车辆被强势分流,从地下通道穿行。人民中路交通仅满足市民购物、休闲等必要需求。与此同时,一个面积不菲的人民路地下商场也将横空出世,届时会强势拉升人民路包括人民中路的巨大商气。
人民中路犹如起航之舰,正迎着朝霞,乘风前进。人民中路将成为南充城区版图上巨大的正能量,和整个城市一起脉动、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