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楼主: M.H.S

人民南北中路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02:08 |
怎么没拆呢,难道是丁字户
发表于 2012-8-25 09:39 |
南充的变化真大呀

发表于 2012-8-28 23:19 |
自从顶了这贴后,机不死了,网速快了,电池也耐用了,流量也无限了,积分也涨了,山寨也变正版了,感冒也好了,精神也抖擞了,泡妞也顺利了,查查话费还多出了几百块!顶一顶才一秒钟,太值了

热心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1:01 |
    老厂和老板:顺庆区长生巷里的故事


http://www.cnncw.cn/pdf/ncwbnew/res/1/20120909/12161347162948671.gif
后排左一为何铭竹
http://www.cnncw.cn/pdf/ncwbnew/res/1/20120909/4911347162948687.jpg
原南充地区糖果厂旧址,如今已经变成了居民小区



      与南充市文化宫一墙之隔的顺庆区长生巷长生苑小区,如今是一个淹没在闹市里不起眼的住宅区。可在五六十年前,这里却是甲第连云的花园式工厂,蓊蓊郁郁的奇花异树把数重院落装扮得五彩斑斓,果实累累。那典雅堂皇的庭院里,成天机声辘辘,生产着各式糕点和糖果。这就是南充食品工业的先驱——何铭竹创办的华美食品厂,原南充地区糖果厂的前身。  8月10日下午,在南充一家茶房里,原四川省曲艺团团长何成育及其弟妹共4人,讲述了其父何铭竹不平凡的一生。
  兴办糖果厂 香飘长生巷
  1905年1月21日,何铭竹出生于营山县金垭场(现木顶乡)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勤奋,深得其父喜爱。1924年,19岁的何铭竹只身来到重庆,参加了营山老乡、军阀邓锡侯兴办的军事教育团,做了一名学员。由于为人正直热情,积极肯干,深得上司赏识,10年间由排长晋升为团长。抗战时期,他先后率部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到过长沙前线和云南边界。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王文鼎、陈君模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1942年,何铭竹离开部队,来到南充市长生巷定居。当时,长生巷是南充的商业繁华区。起先,他开了一爿米店,因为坚持诚信经营,生意日渐兴隆,规模逐年扩大。1945年,其好友陈君模在成都成立了耀华食品厂后,何铭竹受其影响,决定走产业救国之路,在南充成立华美食品厂。
  他在长生巷米店的基础上,广置土地,扩大到5亩的规模,修建了三重院落,并从成都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如新型的烤炉和压糖模具,聘请了当时滞留在成都的江浙一带的西点技师,并派侄儿去成都耀华食品厂学习中点制作技术。
  何铭竹的办厂理念是“诚信、创新、发展”,军人出身的他,本来对食品行业一窍不通,可是为了工厂的壮大,他虚心向技师学习,并到外面考察,逐渐掌握了从原料加工到产品销售全部流程的要领。为了确保质量第一,厂里不但设置了专门的质检人员,何铭竹还要亲自把质量关,购置的原料,他要亲自检查,凡是不合格的一律报废。华美食品厂用烤炉烤制的面包,何铭竹一个个检查,凡是颜色、样式、大小达不到规格的,他一律不准上柜台,交给家里人和工人们吃。
  由于华美食品厂重质量,守信誉,产品深受顾客好评,加上华美食品厂实行的是工商兼营、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在南充设立了多家门市,产品远销川东北各地。
  华美食品厂建立以后,何铭竹提出了“工厂园林化”的口号,专门从成都高薪聘请了花儿匠(即今园艺师),从成都龙泉驿等地引进了优质水果,有蟠桃、苹果、柚子、梨子、葡萄等100多株,另外还种植了10多株玫瑰。水果用于生产果汁和果脯,玫瑰则用来制作玫瑰蜜饯和果脯中的配料。据现在仍健在的原华美食品厂工人们讲,当年厂里玫瑰花开的时节,整个长生巷以及附近的街道都是一片浓香,让人流连忘返。
  热心为员工 全厂一家亲
  据原华美食品厂的老工人讲,华美食品厂从创办开始,到以后公私合营,从来没有工人辞职的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何铭竹一直把工人当成自己的家人看待。
  华美食品厂鼎盛时期共有20多位工人,一直和何家人在一起同吃同住,他的10个儿女,从小就在厂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他让子女们称工人为师傅,如果对工人有不尊重的地方,一旦被他知道了,是要受责罚的。工人的儿女们都住在厂里,住房一点不比他家那些少爷、小姐差。工人们的儿女到了一定年龄,他会送他们上学,并资助一定的费用。工人及其子女结婚,他要亲自操办。工人生疮害病,一律由厂里出钱医治。在华美食品厂,没有主仆之间的尊卑贵贱之分,大家在这里感到平等自由,互助互爱。
  至今仍让一些老工人感动不已的是,何铭竹救助一位天花患者的故事。1948年,厂里有个青年工人唐永贵患了天花,厂里有人怕他传染给其他人,就让其父把他接回附近乡下的家里。何铭竹从成都赶回南充后,得知了此事,便立即派人把唐永贵接回了厂里,并愤怒地对家人说:“唐永贵回家后,只有死路一条,你们于心何安?”他专门从厂区腾出空房,让唐永贵单独住了进去,请医生对他隔离医治。他不但把当时南充的著名中医请到家中,用名贵中草药对唐永贵进行治疗,还请来教会的医生,给他注射盘尼西林。当时盘尼西林价格非常昂贵,但何铭竹毫不在乎。经过数月的精心医治,终于把唐永贵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产业交国家 无怨也无悔
  作为南充屈指可数的民营资本家,何铭竹家财万贯,但他常年布衣蔬食,足着草鞋,只有参加政府活动时,才是西装革履,同时严格要求家人和他一样过着俭朴的生活。每次回营山,他都是轻装简从,往返200多里,一律步行,从不坐轿子或滑竿。
  他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早年说服父母,不让两个妹妹裹脚。其妻李辉,热爱读书学习,何铭竹给予了热情支持,1949年,李辉考进了川北大学历史系,这一年她已经32岁,是6个孩子的母亲,还和孩子们一起上学,在解放初期的果城被认为是妇女解放的典型。
  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何铭竹拥护党的号召,带头将产业交给国家,全家十几口人,全部搬出了南充市长生巷华美食品厂,作为老板的他,担任了分管生产的副厂长,但毫无怨言,继续为工厂献计献策。
  1957年,何铭竹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严酷批斗,后来先后到华蓥山挖煤,在嘉陵江上拉船,艰苦沉重的体力劳动,加上长期饥饿的折磨,过早地夺去了他的健康。1960年,年仅55岁的何铭竹,因患水肿病,在南充市什字上街一家医院离开了人世,临终前,未能与妻儿老小见上一面。
  改革开放后,拨云见日,何铭竹得以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而何铭竹创办的华美食品厂,也像其主人一样命运多舛,1956年公私合营,后来改为南充市糖果厂、南充地区糖果厂,最后又恢复原名华美食品厂。上世纪90年代,因经营不善倒闭。        

发表于 2012-9-10 11:46 |
古董级别的照片啊

发表于 2012-9-14 23:41 |
:o:o:o:o

发表于 2012-9-23 09:54 |
串哥 发表于 2012-6-29 2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ol:lol

热心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4:42 |
    三位南充摄影家的非洲之旅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1016/7611350318191796.jpg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1016/67511350318191812.jpg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1016/15231350318191812.jpg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1016/86841350318191828.jpg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1016/26831350318191828.jpg



     “新奇、新鲜与难忘,是我对此次非洲摄影之旅的感受。”10月15日,南充摄影家程卫东谈到此次摄影旅行的感受时说道。7月30日,南充摄影家程卫东、侯雪飞、袁孝正三人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历时10天,行程2000多公里,先后到非洲肯尼亚马赛玛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奈瓦莎湖、纳库鲁,非洲第一峰乞力马扎罗山等地,拍下包括人物、民俗、风光、动物等3万多张珍贵精美的图片。  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
  10月15日,程卫东说,在非洲,他们乘坐特制的越野车在草原公路上行驶,对沿途野生动物大象、狮子、豹子和角马等进行了拍摄。
  “每天一大早就出去,中午12点回旅店休息,下午3点再出去拍摄。我们遇见很多不知名的动物,这让我们十分兴奋。”据程卫东介绍,马赛玛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幅员辽阔,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60多万头角马成群结队地过河、200多万只火烈鸟在湖面起飞,这些是我们在拍摄中见过的最壮观场景。”程卫东说,在非洲草原,人与动物相处十分友好,有时驾车与想要过公路的象群相遇,它们会停下脚步让车辆先过。“在马赛玛拉野生动物公园里开车兜风、拍照,我们感到很幸福。”说到这里,程卫东满脸笑容。
  南充摄影家“下榻”的草原旅店也让他们倍感惊喜:“我们住的旅店简直就像建在动物园里一样,推窗是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满眼都是成群结队的角马和长颈鹿。”袁孝正说,非洲草原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让他们一行流连忘返。
  同非洲人民用心交流
  在对非洲草原野生动物拍摄过程中,南充3位摄影家与当地原始部落的人们有了面对面交流与相处的机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当地,不少原始部落的人们十分贫穷,有的人家甚至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袁孝正说,当地人家中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一张床、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以及一间用竹子和泥土造的房子就是他们的家。女人在家操持家务,男人在外表演挣钱,是当地人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很多孩子看上去都枯瘦如柴。
  “肯尼亚人民并没因为贫穷而过度开发大自然。在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方面,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的还有很多。”程卫东深有感触地说。  

发表于 2012-10-21 19:47 |
那个时代,还能看到优秀南充的企业,现在,除了圈地建房,拆房卖地,挖资源毁环境,还有什么可以说得上口的?

热心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7:34 |
   品读泛黄相片 感受北湖变迁

http://www.cnncw.cn/pdf/ncwbnew/res/1/20121021/99571350780692984.jpg
http://www.cnncw.cn/pdf/ncwbnew/res/1/20121021/1741350780693000.jpg
1986年的北湖公园内景



      北湖公园是南充市区闹中取静的绝佳去处,园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泛舟湖上更是让人心旷神怡。北湖历史悠久,汉代称“是鱼池”,明代叫“北湖”,清末称“莲花池”。历经变迁,逐渐成为观景游玩胜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湖公园全面修建,一改其“昔日莲池人迹少,一片低洼烂泥田”的状况。当时供职于南充市涤棉印染厂的杨国钧见证了北湖公园华丽变身的前前后后,并提供了当时的照片。近日,杨国钧述说关于老北湖公园的故事。

  一张老照片 定格26年前北湖全景
  10月20日,在杨国钧家中,他搜罗出不少南充老照片铺在桌上。其中有一张拍摄于1986年的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华丽转身后的北湖公园全景。
  据杨国钧介绍,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位于现南充市青少年宫的楼上。可以看到,当时新修的北湖公园东大门(靠近文化路一侧的大门)颇具汉代风格,青砖灰瓦檐牙高啄,六根大红色的柱子分外显眼。门上挂着一块金色牌匾,上书“南充市北湖公园”七个大字,是胡耀邦的题字。
  东大门外是一个小型广场,“蹲”着两座石狮,石狮高三米左右,显得格外威武。大门旁边是两扇小门,供游人进出。小门两侧则是风格相同的耳房,分别用作售票处和小卖部。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小卖部内销售的多为汽水饮料、糖果等。
  公园周边修建起了围栏,无法随意进出。直到2003年,北湖公园的四个大门才全部拆除,成为完全开放的公园,在这之前到公园内观景需要购票。
  进入东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小广场,穿过广场则是平静的湖面。泛舟湖上,浅酌一杯淡茶,然后欣赏岸边美景,别提多惬意了。除了乘船游湖之外,还可以漫步岛上。湖中共有三个小岛,即绿洲岛、浮翠岛和鸟乐国岛。除了鸟乐国岛之外,其余两个岛之间有廊桥相连,岛屿和湖岸有拱桥相连,游人可到岛上赏景。
  据杨国钧回忆,北湖公园修建前除了湖面小岛成景观外,周边绿化非常少,部分角落更是杂草丛生。
  北湖公园华丽转身后,立即吸引了市民的眼球。逢年过节更是游人如织,成为必去的地方之一。北湖公园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南充,不少外地人到南充后也纷纷到公园游玩赏景,一睹风采。据资料记载,北湖公园的修建风格获得了专家的较高评价,被誉为“川北明珠”。
  两次规模清淤 三座湖心岛屿“涅槃”
  提到北湖公园,就不得不提到湖中的三个岛屿。解放前夕,通往莲池(现在的北湖)的仅一条泥路,称为高中马路,宽不足三公尺。绕池的是一条泥土路,有的堤坎已垮塌。岸边和池中三岛,东一株西一丛分布着自生洋槐、麻柳及一些杂树杂草,全然没有名景风采。
  湖中岛屿的“重生”得归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两次建设。1950年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川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胡耀邦亲自主持制定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将莲池改扩建为城市公园,并发动群众参加义务劳动,掏挖莲池,至此,北湖水面积达到70亩。1958年北湖公园再次大规模整治开发,历时40天,湖中三个小岛“涅槃重生”。岛上建有亭、榭,并种植上刺槐、夹竹桃等植物。
  杨国钧至今仍记得当年群众激情万丈挖淤泥的场景。时值冬季,湖中水被抽干之后,群众纷纷到湖中挖淤泥。或用盆端,或用其他工具担,干得热火朝天。寒冷的季节里,大家忙得汗水直流。两次大型清淤后,又对岛屿进行了一系列打造。在岛屿上栽种各种绿化植物,还修建了茅亭。树木逐渐长大,岛屿更加显得静谧,成为市民休闲玩耍的好去处。   
  到了1985年,北湖公园启动全面修建,得到了驻市单位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改建后的北湖公园于1986年2月5日正式开园。  
  周边农田可见 与北湖共同见证老南充
  26年前北湖公园周边环境如何?当初可不像现在这般繁华。文化路上没有成群结队的私家车,也没有拥挤的人潮。文化路当时算得上是一条新路,1975年铺成沥青路面,1985年向北延伸和现在的育英路相连,同时改为混凝土路面,设有车道、人行道和隔离绿化带。
  拍照时正值夏季,人们穿着短袖短裤,显得“中规中矩”,和现在满大街的潮流服饰形成鲜明对比。自行车是当时不可忽略的交通工具,构成一道独特风景线。北湖公园开园之后人气飙升,门前广场上常常可以看到停放着单车休息的年轻人。
  出行骑的是自行车,住的也是低矮楼房。跨进东大门,穿过北湖公园到达现在的西河中路,看到的不是宽敞的公路以及西山运动场,而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田里栽种着绿油油的庄稼。农忙时节,插秧的农民随处可见。
  西河中路当时还没有修建,仅是狭窄的小道,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开始修建。沿着农田继续西行,楼房逐渐变成了砖瓦房。灰黑色的瓦片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风景,也成为了老南充人独特的记忆。

发表于 2012-10-23 22:21 |
真好,能否有些更大更清晰的图片分享?谢谢

热心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5:40 |

    42队车站 挥不去的历史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城市迅速发展,位于顺庆区人民南路的老南充汽车客运站再也容纳不下拥挤的人潮,扩建工程迅速启动,不久后实现华丽升级。  10月27日上午,年过六旬的杨国钧回忆起老南充汽车客运站时依旧热血沸腾,“乘客熙熙攘攘,周边店铺鳞次栉比,好不闹热。”
  车站升级 候车厅可容上千人      
  杨国钧提供的照片共有两张,据其介绍均拍摄于1984年9月。据《南充市交通志》记载,南充汽车客运站始建于1951年,最早位于模范街,后迁至当时五星花园百货大楼处,1956年又迁至人民南路,同年动工新建站房和停车场坝。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老南充汽车客运站显得较为拥挤,“扩容”势在必行。1981年,国家投资上百万元对车站进行扩建,1982年5月开工,1984年1月投入使用。经过全新扩建后的老南充汽车客运站新建站房6000平方米,场坝2000平方米,设有20个车位的发车站台。这也意味着,照片上显示的正是老南充汽车客运站华丽升级后的盛况。     
  照片中行道树挡住了老南充汽车客运站的大门,但客运站的风采依旧可初略看见,“南充汽车客运站”几个大字立于建筑物上,老远便能看见。            
  另外一张照片拍摄展示的则是汽车站内的候车厅一隅。但见硕大的候车厅内,依序摆放着黄色的木质条椅,地上贴着黄色和白色瓷砖。两侧墙上是窗户,由于候车厅十分“高大”,安置的窗户也有好几层;另外一面墙上是巨幅山水画,山石林立、江水静流、船只穿梭,让人心旷神怡。候车厅里随处可见候车的市民,或站或坐或躺,神态各不相同。
  热闹非凡 见证城市当年景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汽车站并不像现在这般多,赶车也不及现在方便,老南充汽车客运站规模空前,无疑成了南充人出行最重要的“关口”。
  车站人流如织,附近商店林立十分热闹。老南充汽车客运站候车室内随时都可以看到众多乘客,操着南充各地方言。候车室内,摆放着零食和饮料销售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玻璃瓶装的汽水。    
  照片拍摄于9月,正值盛夏时节,候车的人都身着短装,或是衬衣或是T恤,以白色、黑色、灰色为主色调,鲜见其他鲜艳颜色,女乘客也不例外。和现在出行提挎包、皮箱不同,当时人们出行所带物品极为简单。东西少的话就用手拎,东西多的时候或用麻袋装或用背篓装。为了遮阳,不少人还随身带着黄色草帽和蒲扇。  
  当年老南充汽车客运站和五星花园仅一步之遥,见证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同步,老南充汽车客运站升级不断。1997年,老南充汽车客运站顺应发展,实现微机售票、微机调度;当年12月被国家交通部批准为一级汽车客运站。   
  进入21世纪后,五星花园以及周边一带迅猛发展,人流量增大,加上高速公路等运输网的兴建,重新为老车站选址被提上日程。2004年4月,老南充汽车客运站关闭,新建于嘉陵区的新南充汽车客运站正式投入营运。

热心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2:08 |
忆人民中路昔日烟华 看果城历史发展变化
http://www.cnncw.cn/pdf/ncwbnew/res/1/20121202/62131354442285125.jpg
人民中路,摄于1984年


      为缓解城市交通,实现商贸与交通功能的分离,如今,人民南北中路下穿隧道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站在改建工地一旁,忆人民中路昔日烟华,恍然发现,它身上一点一点的变化,无不烙上浓郁的时代印迹和个性特征。如同一位曼妙的姑娘,走过青涩与平淡,必然会迎来惊艳绽放。  在6旬老人杨国钧家傍依着西河的阳台上,一叠厚厚的照片次第“曝光”:黑白的冷峻与沉郁,彩色的缤纷与绚丽,我们从睿智老人的收藏视角中,感受过去,对照当下,遥想未来。时代的积淀与传承,被一个个静止的瞬间,复活成一部永恒的流动画卷!

  定格南充历史 六旬老人珍藏人民中路老照片
  让人难以理解,一位不断报料果城昨天的老照片的老年摄影人,居然还是一位“业余”摄友。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衣食无忧的杨国钧,何以花费如此巨大的心力、怀抱如此巨大的热情,去面对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杨国钧今年66岁,女儿全家远在云南,他在与老伴一起收拾家务、与朋友散步的间隙,抓紧时间整理自己收藏的几十年前的南充地方文史资料。“我从工厂提前内退,受聘于南充市内一家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因此对地方文史非常热爱。”杨国钧说,他与人民中路几乎是同龄人,他们都存在于一座城市,人民中路的变迁,客观上也象征着他曲折的人生。
  杨国钧当过兵,复员后在一家企业担任中干。那时候,不善烟酒的他开始写作,向外界推介南充文化。这种写作往往离不开拍照,于是,年富力强的杨国钧自己买了一台相机,从黑白胶片机开始,练习拍摄身边的景物。
  “我有文史眼光,当然知道急速变化着的身边世界需要保留一些历史镜头。”杨国钧说,在天气晴朗并且闲暇的周末,他像记者一般走上街头,寻找自己的角度拍照。他第一次拍下人民中路镜头时,他突然想到,很多年后,这些镜头或许会引起人们的一些回忆,自己必须要把它们妥善保存。
  从杨国钧展示的照片中,人民中路不是如今的高楼大厦,有些地方矮小无比,最多仅有两层楼房,而且还是瓦顶;大街上的天空格外宽阔,以致于行人蜂拥走上大街时,整条大街依然显得空旷无比。
  由于强烈的历史意识,杨国钧除努力拍摄一些标志性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照片外,他还注意收集当时能够找到的更为久远的照片。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照片非常少,而且是清一色的小尺寸黑白照。在那些狭小面积上呈现出来的景物,却能给人一种极大震憾。与人民中路有关的照片共有八张,杨国钧在介绍这些照片时,目光沉稳、语言清晰,很容易就把人拉回几十年前的场景中。
  几经改建易名 从茧市街→巴山路→人民中路
  杨国钧镜头里的人民中路是从五星花园开始的。只有半边的五星花园挤在镜头左边,正中是已不存在的果州宾馆,右边是如今面目全非的成商百货大楼。五星花园里面没有雕像。照片发黄。
  还有一张更加发黄的照片正中是大致左右对称的一个建筑,在灰蒙蒙的树丛之前,有一面大字依稀可辨:人民影都。被树丛掩映的还有巨幅女明星电影广告画。影都外杂乱停放着摩托车、自行车。
  还有一张照片上有一辆正在大街行驶的公交车,背景有高耸的电线杆,有浓密的树丛,树丛上有盒子般的建筑,横向写着一排字:南充立体电影院。
  杨国钧介绍,南充立体电影院位于人民中路的北段街口,与南段五星花园处的人民影都遥相呼应。但照片都是黑白色,令人无法分辨出当时都市时装究竟是怎样的流行色彩。
  除了这些,杨国钧的另一组照片却色彩艳丽。上面有绿树红花,街面灰白色,街上有闪着亮光的隔离桩,市民穿着白衬衣兴高采烈走在大街上。色彩斑澜的人民中路依旧楼房底矮,但因为只有稀疏的公交车经过,大街仍然十分空旷。“这组照片拍于上世纪80年代,大街上梧桐树疯长,当时人民中路已成为南充市交通、商业领域十分重要的一条大街。”杨国钧说。
  顺庆区志办退休干部潘大德曾经花费心血整理出人民中路的相关史料。人民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初为南充新城门(南充大都会附近)外茧农交易蚕茧的临时便民市场,逐渐形成南起运输公司(现南充商都)、北至邮电局的一条大街,世称茧市街。后来此街南延北拓,又形成南起大西门、北至团结宾馆的“巴山路”。
  1950年至1951年,先后在巴山路中间设计两个大转盘,即现在的五星花园和人民花园。从1951年起,五星花园周边建成川北人民大礼堂,后改为人民电影院,即前文称的“人民影都”。包括人行川北分行(今银行大厦)、后改为果州宾馆的川北大旅社,后改为五星大厦的南充地区食品大楼。五星花园直径53米,1985年在花园内建成丝绸女神雕像,基座为正六面体,高3米,赤色花纹大理石,嵌有“丝绸名城”的题字。其塑像高8.5米,有3位织绸女神手托绫绸,体态丰盈,昂首苍穹,飘然若举。
  人民花园始建于1958年,形成于1977年,花园直径50米,种有花草、银桦树、棕子树。1958年在花园中央再建直径为30米的水池。水池中央是层层荷叶托起的象征嘉陵江女神的汉白玉雕像,其周围建有广播电视大厦、川北大厦、中国银行大厦、立体电影院、红旗剧院等。
  据潘大德考证,为拓宽巴山路,政府拆除大西门至小西门一段沿城墙边的茅草房和棚户,推掉城墙,填平城壕建成街道。1952年至1958年几经拓宽,南起大西门、北至金鱼岭的“巴山路”改名为人民南路和人民中路,并把人民花园以北的路段定名为东风路。1981年,改东风路为人民北路。人民路是建国之初南充城区建设的一条宽为32米,长为2831米的南北向最长的主干道。
  上世纪50年代 人民中路融入城市内核
  1956年,南充汽车客运站搬迁至人民南路后,人民中路成为成都、重庆等城市北上的重要通道,一时间车辆密集、人拥如潮。但因其街道宽窄不一,人民南路最窄处仅有4米宽,无法胜任交通咽喉重任。建设部门于是拆迁道路西侧民居,把人民南路和人民中路一律拓宽为26米。1958年,再次拓宽至32米,车道宽为16米至20米,两旁人行道各6米。1971年,将南充汽车客运站(现南充商都)至人民花园的街面,同过去的三合土一律改筑成16至19厘米厚的混凝土路面,这也是南充首次采用混凝土铺装街道。
  人民中路区位优势日渐凸显,带动其周边街道的发展,逐渐奠定其作为城市核心区通道的地位。人民中路周边街道首先是三公街。三公庙位于古顺庆城西北角,是西充、盐亭、南部等地至顺庆来的必经之路,庙小名大,民国年间又形成几条小街,即三公后街(四季来背后小街)、三公外街(今保险公司至丝绸公司一段)、三公左街和三公右街(今人民中路北段)。在人民中路勃兴起来之后,三公街的交通地位逐渐淡化,通过融合、消退和收缩等方式,彻底沦为一条从属街道。
  其次是什字街。什字街分两段,东段叫什字下街,西段叫什字上街,东起滨江路西至三公街与人民中路相交,全长520米,始建于清末民初,是条土路小街。其临过江楼一段最窄处为巷道。1928年扩宽为泥结碎石路面,1932年改铺为三合土路面,1978年铺为沥青路面。车道宽4米,两旁人行道宽1.5米。近数十年来,什字上街丧失继续拓宽的动力,成为配合人民中路片区路网的二类街道。
  人民南北中路改造 商贸交通将实现立体化分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中路的商业业态和品质始终与时俱进。90年代以后,人民中路率先在全省建成“诚信一条街”。这里一直是南充核心区中高档百货、珠宝、家饰、食品等行业的旗帜。近年来,这里再次打造电信一条街,经营业态向专业化、集约化、品质化发展。近10余年来,南充城区的家电、服装、家装等销售大战率先在此打响。这里成为辐射全市乃至川东北的中高档商品集散地。
  但是,人民中路兼交通和商业的两大功能,在给它带来繁华和荣耀的同时,也给它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对核心街区的功能作用提出更大要求。人民中路经常显现出人拥如潮、车堵如坝的艰难场景。如今,人民中路已经难于满足每日数以万计的车辆通行需求,不得不迎来新一轮的立体化改造。
  “人民路的出路就是要把商业功能与交通功能彻底有效分离。”专家如是说。但是,南充城市发展的现状决定,作为人民路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人民中路对两种功能一个都无法逃离。
  “修建立体化交通,把人民中路从交通功能上松绑,还原和抹浓其商业色彩,增加其对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思路既定,快马先行。工程浩大的人民南北中路下穿隧道工程已于今年上半年动工。按照预想,人民路的过境车辆被强势分流,从地下通道穿行。人民中路交通仅满足市民购物、休闲等必要需求。与此同时,一个面积不菲的人民路地下商场也将横空出世,届时会强势拉升人民路包括人民中路的巨大商气。
  人民中路犹如起航之舰,正迎着朝霞,乘风前进。人民中路将成为南充城区版图上巨大的正能量,和整个城市一起脉动、共振。
12
返回列表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