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719|评论: 30

人民南北中路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2-6-2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629/4901340902593187.jpg
  1976年,南充五星花园已经成形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629/36321340902593203.jpg
  1982年,人民中路两边高楼不多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629/84431340902593218.jpg
  1982年的人民南路,看上去很“乡村”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629/97611340902593218.jpg
  1989年冬天,南充普降瑞雪,人民花园银装素裹


        (图片由谢奇提供)



     从1950年南充打通人民南北中路,数十年经济发展,城市变化,南充城里这条全长2831米的城市交通要道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人民南北中路地下通道以及地下商业的开发,人民花园、五星花园的拆除,城市标志性雕塑的搬迁,人民南北中路将再一次发生从地面到地下的重大变化。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记忆,人民南北中路见证了南充的城市变化,浓缩了南充商贸繁荣的历史。  从茧市街、巴山路到人民南北中路
  作为南充资深摄影家、南充日报记者谢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用镜头和文字系统地记录南充的城市风貌。他手里几乎有那个时代南充每一条街道的旧照片。人民南北中路以及五星花园和人民花园,一直就是谢奇记录南充城市变化的重点。谢奇说,要回溯人民南北中路的过往,得从茧市街说起。
  至今,仍有不少“老南充”习惯把人民南路和人民中路以及五星花园一带称作茧市街。从谢奇所搜集的史料来看,民国初年,南充城古貌依旧,从大西街口至什字街西头皆为城墙,只是在城外修建了公路。1921年前后,南充在如今的新世纪商场附近一段城墙边,建起若干商铺。每年新茧上市,附近农民就背运至此出售,各丝厂、作坊也都在此设斗(当时收茧用的量具)收茧,其余时间则为米市,茧市街也就由此传开。到1923年,从人民中路到人民南路一段被正式命名为茧市街。
  1950年,南充成为川北行署区驻地,这是一个省级行政区,下辖南充、遂宁、达县、剑阁4个专区。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南充古城墙于此时相继拆除,政府规划并动工修建了南起大西街口,北至金鱼岭的一条大街,全长2831米,宽32米,命名为巴山路。后以五星花园、人民花园为界分段改名为人民南路、人民中路、人民北路,茧市街从此消失。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南充分行在此设立的网点仍名为“茧市街支行”,仅有这点还顽强地保留了南充的历史印记。
  曾经的记忆渐渐远去
  关于人民南北中路以及五星花园和人民花园,谢奇拍了很多老照片。其中一幅关于人民中路的照片拍摄于1982年。从图片上看,道路宽敞,绿化也不错,人民中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中间的机动车道差不多宽,画面上除了公交车便是自行车,人行道与街道间隔有围栏,路人倚栏看路上车来车往,很是闲适。
  人民中路路两边的行道树非常茂盛,道路靠左原来的南充市百货公司在绿树衬托下显得很是气派,这栋欧美风格的大楼从上世纪90年代初被拆除重建,此后又多次拆建,才建成了今天的成商百货大楼。
  今年77岁的刘世蓉老人当年也如照片中的人一样爱倚栏看街上的人和车。在她的印象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民中路很宽阔,但高大建筑不多。除了南充市百货公司和邮电局的楼房气派一点外,其余的房子都不咋样。临街还有不少瓦房,瓦房下层是商铺,上层则是库房或住家,瓦房之间留有通道为防火之用。在五星花园有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电影院,大厅有2800人的座位,一场几毛钱的电影,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已是难得的奢侈。
  相比人民中路,人民南路就略显“寒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南路在南充不繁华也不热闹。五星花园虽已成形,但周边不远处就能看到农田。谢奇曾于1989年在当年的立体电影院楼上居高拍摄了一张人民花园的雪景图片,镜头里的人民花园四周,高楼不多,房子皆被白雪覆盖。今年36岁的张余明对于小时候常在人民花园水池玩耍的情形仍记得很清楚,每逢节假日,池中喷泉便会开放,五色彩灯,音乐喷泉,在夏夜,是无数南充人纳凉观景的好去处。
  大规模改造成为闹市中心
  据谢奇介绍,人民南北中路大规模改造和修建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两座雕塑先后落成,路边老旧建筑陆续拆除新修高楼,目前除了银行大厦外,沿线老旧建筑基本已消失殆尽。随着新的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建筑拔地而起,人民南北中路成为南充的城市南北干道,五星花园商圈也成为城市核心商圈。
  人民南北中路地下通道以及五星商圈的新一轮改造已经铺开,这里即将成为川东北最大的商贸中心。曾经的人民南北中路,就像这一幅幅图片,将永远存留于南充人的记忆之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6-29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化大啊

发表于 2012-6-2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2-6-29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12-6-29 21:3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6-30 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生今世已惘然  山河岁月空惆怅
             0df431adcbef76092e71a33b2edda3cc7cd99e1f.gif

发表于 2012-6-30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D:D:D

热心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720/33911342717493875.jpg
  

       南充城里的形象建筑  “这幢银行大厦可以说是南充解放后最早修建,也是最漂亮的一幢‘形象’建筑。”提起银行大厦,今年80岁的石龙章老人话语滔滔。据他回忆,银行大厦是为1950年3月23日在模范街下街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川北分行而修建的。1951年9月,石龙章从绵阳市盐亭县来到南充,就读于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川北分校。他在校读书时,银行大厦正在建设,为了看修楼,他还和同学走了不少洼地,翻墙进入工地。当时南充最热闹的地方不是五星花园而是模范街下街一带,五星花园是一大片农田,现在的五星大厦,当时是一所职中的操场,现在的人民南路两边全是低矮的简陋平房。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1952年9月1日四川省成立当天,在南充市茧市街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学习结束后,一部分人到县上工作,我则留在了南充中心支行。”石龙章说,银行大厦从1950年川北分行成立后就开始筹建,当时的川北分行地点在现在南充市妇幼保健院附近,由于那里地势狭窄,办公房子不够,于是才决定在茧市街重修大楼。
  “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融资,如果建筑没有气势,别人就不敢来存钱。尤其是在建国初期,大家很看重银行的‘实力’。要树立银行的气势和信誉,就要修大银行。”石龙章说,基于这个想法,当时南充银行大厦就是按省级银行的规格来设计的,他们还参与了建设。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刚刚修好这幢大厦,川北分行就被撤销了,银行大厦就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的办公地点。
  实力设计师担纲设计
  石龙章对接受记者采访十分慎重,为了提供关于这幢银行大厦设计、修建的详实情况,他特意提前一天打电话到成都,联系上了当年设计南充银行大厦的设计师的学生,了解到更多关于大楼设计和设计师的故事。
  石龙章说,南充银行大厦的设计师名叫马卓华,是一位实力设计师,很多房子在设计技术上都离不开他。
  “南充银行大厦背靠西山,面向江东,直视嘉陵江对岸的宋代白塔,堂堂正正‘坐’中间,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石龙章老人绘声绘色地这样描述当时银行大厦外貌给人的感觉。占地53亩的“雄鹰”,那展开的两翼延伸出两条街道:一条是涪江路,一条是人民南路。石龙章说,银行大厦的设计初衷是中间7层,两边5层,不过在大楼快修好的时候,有人认为银行大厦不能修得太洋气太打眼,因此大厦最终被“砍”了两层,成了现在的中间5层,两边3层。
  据石龙章回忆,当年修建银行大厦,用的木料是从苍溪县和剑阁县原始森林里砍伐的大柏树。当年带队去苍溪、剑阁县砍树的负责人回来后曾给石龙章透露过这一段情节:那时候,原始森林没有砍树的限制政策,需要多少就能砍多少,砍下来的大柏树去头去尾再锯成方形,用火去掉木性基本定型后,再从嘉陵江顺江而下运到南充。
  据石龙章回忆,银行大厦的修建,很少使用钢筋,楼板采用锯齿缝合形,大厅的门窗有4米多高,楼梯的梯步上钉有铜条。“看了全国那么多银行,南充中心支行的房子修得最好。”当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人员来南充检查银行工作时,曾如此评价南充银行大厦。
  大厅有回音声声悦耳
  在石龙章的记忆里,1981年嘉陵江涨大水,南充市区地势低洼的地方都被洪水淹没,就连文化路上的南充日报社、北湖宾馆一带都要撑船,但上涨的洪水离银行大厦的金库还有30多厘米。“这说明银行大厦当时选址就选的是南充城区地势最高处,当时模范街、涪江路都被淹了,银行大厦就像一座‘孤岛’。”石龙章老人笑着说,为防万一,银行还是组织人员将金库里的钞票用麻袋装好后搬运到了更高的楼层。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相关领导派人找到马卓华咨询:“当年房子设计的7层,现在能否再加两层上去?”马卓华当时答复:“1952年修7层没问题,现在30多年过去了,地质结构有什么变化也不清楚,如果再加两层楼,估计会有安全问题。”因此,银行大厦加盖楼层一事后来也就不再提及。
  1991年,银行大厦进行改造。“原来银行大厦是没有一楼的,本是一楼的地方都垒了3米多高的石头。”石龙章说,银行大厦基座露出地面的石坎有2米多高。银行找来建筑师设计,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打孔造房,沿涪江路和人民南路打造出22家临街店铺用于营业。“这幢楼很坚固,在不影响上面建筑结构和整体风格的前提下,银行硬是打造出了临街店铺共400多平方米。”
  曾经在银行大厦工作,石龙章老人对此特别自豪。他告诉记者,大楼进门的大厅里,原来有4根大柱,大厅里很空旷,说话都能听到回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银行员工在煤油灯下用紫檀木做的算盘算账,大厅里“噼里啪啦”的拨珠声非常悦耳,打算盘也会产生回声,听起来让人特别舒服愉快。石龙章说,当时服务柜台很高,基本齐胸。业务办好了,用夹子夹好,“唰”地一下滑向下一道工序,大厅里,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热闹又繁忙。老人回忆说,当时银行工作讲求“三铁”,即铁账、铁款、铁算盘。在银行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工资才是钱,其他的都只能当个“东西”或“工具”。“他是我们银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银行南充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石龙章老人的“银行生涯”。
  苏式风格的建筑
  对于银行大厦为何会具有前苏联的建筑风格,石大爷告诉记者,1951年,中国与前苏联非常友好,加之前苏联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学习“老大哥”,建筑风格也不例外,体现的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筑风貌。
  “这幢银行大厦代表了川北和南充的形象,也代表了那段历史和过去艰苦创业的岁月。”采访时,石龙章从信封中拿出一张白纸小心摊开,中间用透明胶整齐地贴着一张照片,他指着照片上自己所站的位置以及照片上的字迹显示:1952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挂牌成立。这是石龙章和干部职工当时以银行大厦为背景的合影,至今近60年了,的确非常珍贵。

发表于 2012-7-2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化还是大。

发表于 2012-7-20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P:):D:'(

发表于 2012-7-20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u=913920848,2873469852&fm=51&gp=0.jpg 专业灯饰安装《水晶灯,欧式灯,平板灯》,为网上购灯服务,QQ1227057998

发表于 2012-7-21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一个

发表于 2012-7-21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充市不管如何发展,五星花园周边都将永远是重庆的“解放碑”!成都的“春熙路”!

发表于 2012-7-21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圍觀中.

热心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家大院见证一个家族几个世纪的兴衰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823/15681345653192859.jpg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823/37101345653192859.jpg



      2011年底,南充市住建局对全市老(古)建筑进行了一次普查,从宋代修筑的白塔到现存50年以上的近现代民居,共计430处古建筑让南充不负“历史文化名城”之美誉。在这次普查中,一处淹没在楼宇间的残破大院浮出水面,并成为普查的一大亮点,它就是位于顺庆区小北街的冯家大院。这个如今已鲜为人知的冯家大院,也有过光鲜夺目的曾经,更见证了一个家族几个世纪的兴衰。  在拥有众多古老院落的南充,冯家大院对大多数南充人来说却很陌生,除了曾经居住在附近的老街坊还有模糊的印象外,就连资深“老南充”也难以说出其中一二。
  走在小北街,两旁都是七层以上楼房,冯家大院难以寻觅。经过艰难地打听,才在模范巷与戏迷巷之间一段找到一条与之平行的小巷子,径直走到底、左转,几间残破的黛瓦平房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四周被楼房围成井口状的大院,两间连在一起的破旧院落“蜷”于“井底”,这里就是所剩无几的冯家大院。冯家大院现存于世的最高辈分老人、89岁的“国”字辈冯国勋带领笔者参观了大院,并描述了这里曾经的模样。所剩的冯家大院是三间相连的一进三套四合院,进院之前有一段长长的通道,据说原来通道与街道的连接口有两扇高大的院门,这里因此也被称为“冯家朝门”,朝门以内的通道是为走轿落轿所用,通道连接外院,外院两边各有耳房,供轿夫和部分佣人居住,但现在残破的院门千疮百孔,内院笼罩在楼房的阴影下,走水的阳沟里“铺”着厚厚的青苔,潮湿的土墙根处被植物覆盖,甚至长出小树。3个院落一字排开,不到3分钟就能全部逛完,天井中横七竖八拉着不少绳子,上面晾着各种衣物。因为这部分大院是民国初年翻修过的,格局就和一般的旧式民居无异,普查中也认为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只是从挑檐、抬梁等处的兽状装饰物,以及窗楹、柱子等处的雕花可见昔日的光鲜场面。院中现居住着约10户人,他们大多都不姓冯,都是19世纪、20世纪陆续借居冯家的远亲或租户,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们大多选择躲避,认为住在这样破旧的房子里是一件“羞人”的事情。“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没有配套设施,潮湿、阴暗。”一位正在给屋顶补漏的李姓居民说道。不过,在引导笔者的冯国勋老人眼中,这残破的大院却有另一番模样刻在他心里。
  据资料记载,紧靠天府之国背面的陕西省榆林县有一“冯家堡”。冯家堡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光武帝刘秀在云台二十八将的辅助下,东征西战,剿灭了绿林、赤眉等割据政权,击败匈奴,平定天下,恢复了汉室江山,定都洛阳,称东汉。开国二十八将中为首的冯异,文韬武略,战功卓著,为人谦逊,居功而不自傲,被人称为大树将军。冯异深得光武帝的赏识和信任,被任命为第一代主簿、征西大将军,后又定封异阳夏侯,派驻西北疆,其长子冯彰嗣等驻守京城以北的榆林,镇守边关,筑镇北台要,以长城为依托抵御匈奴的骚扰入侵。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在榆林的冯氏家族经数十代繁衍,逐步形成了一个特大的冯氏村落,人口达到数万之多,方圆数十里,工农兵学商齐备,成为一个独立独特的经济体——冯家堡,这对安定、繁荣一方起到了特殊作用。“湖广填川”时,冯家堡冯氏家族派去大批族员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四川拓展家业,其中冯仕奇与侄子携带巨资和家丁若干,经西安、宝鸡,从剑门关入川,沿嘉陵江而下,虽沿途美景如画,但最后却独被嘉陵江中游环境舒适、小有发展的顺庆府吸引并在此落足。接着,他们购田置地,买山建房,并在当时的顺庆府中心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冯家大院。扎根后,作为顺庆府冯家大院第一代家长的冯仕奇编写了家谱,并用一首20字诗编成了冯氏的字辈排列表,“仕盛廷章弋,映明尚秉国。大树绍家声,果洲延世泽。”寓意这支冯氏家族不仅要在果州大振家业,更要人丁兴旺、世代生辉。
  在之后的年月里,冯氏祖先靠收田租、经营铺面等维系着家族的经济和运转,因为有雄厚的家底,经营一直良好,男子兴家立业,女子大多嫁入川籍豪门。清咸丰、道光年间,冯氏一“映”字祖辈冯映学上京应试并中进士,在朝为官,与朝中唯一的四川籍宰相关系甚密,更得到不少馈赠殷实了家底,后来,冯映学又被派往云南楚雄任知府。按家谱上所记录的,冯家大院原规模巨大,面对内小北街,背靠顺庆古城群,城群外临嘉陵江。整个大院内分前中后3个大厅,3个大天井,两边是耳房,再外就是配套的花园绿化带,大院内还有戏台等奢侈的设施。大厅建筑宏伟,中厅高达10米以上,立柱直径约半米,下有墩石,梁上有雕花、贴金,厅内挂巨匾,大院内可居房屋达九十间,占地面积达九千米平方尺。“我幼时进院内都还有金碧辉煌之感。”冯国勋告诉笔者,而这里所记录的也只是小北街其中一处宅院的规模,随着家族越来越大,分支越来越多,仅在城区内,冯家还在小西街、马市铺、府街等有宅院。但也正因为家族的庞大,负担和斗争也日益激烈,雄厚的家底没有经住时间的考验,在清中晚期渐渐没落,分成若干小家,到了“尚”、“秉”等字辈时开始了大规模卖地、卖房养家的现象,又由于南充市政建设改造的需要,冯家大院周围配套的绿地不断“消失”,冯家大院也就在那个时候开始大规模“缩水”,外姓家族渐渐入住院内,院内房屋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解放初期的老户籍资料中,整个冯氏家族成员都被戴上“破产地主”的帽子,但在这个头衔下,冯氏家族却过着贫苦的生活。
  冯国勋为其分支的国字辈长兄,此外还有4个弟妹,当生活的担子落到他们这一代肩上时,生活已经到了最艰苦的年月,家底已经荡然无存。为养家糊口,冯国勋在当时的土产站当厨师,每月的收入要供养膝下1子5女,妻子樊玉群在照料家庭的同时还要清运垃圾补贴家用,家中孩子多为“大带小”。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求安身,仅存的少许古董也被迫丢掉。家里常常是一套衣服6个子女轮流穿,很多普通家庭用的东西、享受的美食在这冯家大院内却成为难得一见的“奢侈品”。改革开放后,子女们都长大成人,纷纷离开大院,为自己的新生活打拼,冯家后人们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
  最后的离别在1990年,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冯家大院西面主宅部分被拆除,两年后,八层高的楼房拔地而起,还房全部被分到了其中一个单元内,冯国勋也搬到还房的六楼居住。再之后两年,四周均建起了七八层高的楼房,未改造的“冯家大院”就这样被围在“井底”。
  岁月变迁,社会发展,今天的冯家人过上了普通人家的生活,冯国勋成了冯家仅存的“国”字辈。如今,“树”字辈的最长者也近而立之年,只是该辈全为女性,之后再续“绍”、“家”、“声”等辈已无可能。
  不过资料显示,入蜀的冯氏家族早在辉煌年代就有了若干分支遍及南充乃至四川,“仕盛廷章弋,映明尚秉国。大树绍家声,果洲延世泽。”这首寓意冯氏家族世代生辉的字辈诗也将和冯氏家族的生活一样继续下去。
  作为在世的冯家大院最高辈分者,作为见过大院辉煌的最后一本“活教材”,冯国勋每年都会受到不少问根寻祖、写书编撰者的求教。冯国勋仍然住在还房的6楼,虽然子女都有能力让他到环境更好、楼层更低的地方颐养天年,但他却依然坚守在这块见证冯家兴衰荣辱的土地上。他每日在窗口俯首可见“井底”的“冯家朝门”,即使尽是灰黑的破瓦屋顶,他也能在其间回味冯家大院乃至整个冯氏家族曾经的辉煌。

发表于 2012-8-2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我大南充

发表于 2012-8-23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顶了这贴后,机不死了,网速快了,电池也耐用了,流量也无限了,积分也涨了,山寨也变正版了,感冒也好了,精神也抖擞了,泡妞也顺利了,查查话费还多出了几百块!顶一顶才一秒钟,太值了

发表于 2012-8-23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家大院太破烂了。

发表于 2012-8-25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拆呢,难道是丁字户
发表于 2012-8-25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充的变化真大呀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