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5)“打碰钱”·“打电话”
我们这些娃儿们除了捡柴割草就是玩耍,寻找刺激。
“打碰钱”一一是“刺激”中的主要项目,因为它有输赢,带一点“赌博”色彩。
故名思意,“打碰钱”一要有钱,二要“碰”。钱是铜钱,圆的,直径大约4厘米左右,解放后不再流通了。“打碰钱”最多的时候是在正月间。因为刚过了年,娃儿们身上都会有几个铜钱,“香香”也还没吃完,如炒花生、葫豆、碗豆、红苕炮果、水果糖等。和我玩得最多的是邻居的一个哥哥。他家比较富有,父亲曾在烈面场上开过店,每逢过年不光“火炮”多,而且铜钱、水果糖也多,很令我们羡慕。
若想“打碰钱”了,我们就互相邀约,身上带上铜钱和“香香”,在竹林里、山坡上找一块不大不小的地坪。在地坪的一头安上一块比较平整、略微倾斜的石块。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就可以PK了。记得有一次,我手拿铜钱的边沿轻轻地朝石块上一砍,铜钱加速向前滚着,然后又慢慢地减速停了下来倒在地上。接着,那位哥手拿铜钱朝着我的铜钱方向砍去,倒下后两个铜钱相距不过一米。这时,他站在他的铜钱的位置上,拿起铜钱描准我那铜钱扣去,稳稳当当地扣上了,重叠了,算他赢了。我二话没说,从兜里掏出一把花生给他。接下来,该他开头了。当他砍出的铜钱倒下后,我对准目标砍下铜钱,两者相距有两米多。这么远要扣准,两个铜钱要重在一起很不容易,考手艺了!我拿起铜钱,屏住呼吸,像打枪一样瞄得准准的,不重不轻地向他那铜钱扣去,中了!我情不自禁地欢跳起来。他也为我高兴,说“刚才的花生还给你,奖励一颗水果糖!”……我们一来一往“打”了半天,最后盘点战果时还是那位哥赢得多。
“打电话”是另一种玩法。
那时我们听“当官”的说,有一个稀奇的东西叫“电话”,是用电线和电杆连结起来的,两个人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说话都能听见,感到十分神秘。记不起是哪位伙伴告诉我“可以制作土电话,很有效”,并详细介绍了方法。我信感新鲜,于是乎想试一试。
我从母亲的麻篮里偷来一个染了的蓝线,据说只有染过的线才能做“电线”。有了“电线”,再做两个“话筒”,即在两个直径3~4厘米、长5~6厘米的竹筒一端紧紧蒙上一层薄而有弹性的纸,纸的中心穿一个针眼大的小孔。接下来,将“电线”的两头分别经针孔穿进“话筒”,用小栓固定起来。一个完整的“电话”便大功告成了。
电话做好后我喜出望外,叫来邻居哥哥,各自拿上“话筒”在几十米外打起了“电话”。我对着“话筒”向他细声说:“喂,你听得到吗?”我把“话筒”放在耳边,听他从“话筒”那边回答道:“听得到,很清楚呢!”“今天中午你家吃啥子哟?”“吃红苕干饭。你屋呢?”“我们吃红苕稀饭。”“明天下午我们‘打碰钱’要不要得?”“要得!”“就在你屋后头的竹林坝坝。”“要得!”……我们交替进行着对话和接听,十分有趣。
“土电话”我们玩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我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