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91|评论: 3

外国人在成都很有归属感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8 11:35 | |阅读模式
目前,成都越来越包容了哈,。外国友人些对成都的评价可高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1:36 |
文化韵味展现独特之美

  采访对象:埃及人穆萨

  □见习记者 王珑霏

  漫步在人行道的石板砖上,徘徊于老巷子里,安坐在街边的茶馆中,时光仿佛在悄悄变慢,阵阵“成都韵味”也随着盖碗儿茶茶香,飘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7月14日,记者采访到了一个叫穆萨的埃及人,他对记者说,他去过很多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美”,而成都,这座拥有三千余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却更让他着迷。“成都浓厚的文化氛围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新的元素!”记者在和穆萨的交谈中,发现这个来中国5年,在成都就待了3年的外国人,言辞间流露出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无限热爱。

  做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穆萨是地道的埃及人,栗色的皮肤,深褐色的“波浪”卷发,宝蓝色的大眼睛,这都让他带着一丝异域的风情,而他骨子里也有着地中海人的浪漫与奔放。

  穆萨告诉记者,在埃及有好多人都知道,中国制造的东西质量不是很好,这也许是因为埃及人不够了解中国。“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就有一个理想,让更多的阿拉伯人了解现在的中国,了解现在的成都。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把中国的电影,中国的文学都翻译成阿拉伯语。”穆萨希望通过自己,能让更多的埃及人和阿拉伯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希望中国打开文化交流的大门,让两个古老的国家,再一次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受神秘非洲大陆的生机与活力。

  穆萨还盛情邀请记者到埃及去旅游,“红海、地中海、卢克索、圣庙……都是非常美丽的地方。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古代埃及人留在大地上的智慧。”

  感受成都时空交错的美丽

  “中国和埃及都是文明古国,都有着灿烂的文明。作为一个在成都生活的埃及人,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去了解现在成都人的思维方式。”穆萨饶有兴趣地对记者说,“现在成都经济发展得特别快,但是成都人还是会有那种中国传统的想法,所以成都和欧洲的一些城市不太一样,因为它有文化,也和其它的文明古国的城市不一样,因为它有现在。”

  穆萨对于成都的文殊坊,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我惊呆了!我完全没有想到,在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心,竟然会有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城中城。”朱红的大铁门,青石镶砌的地板路,雕刻着繁复花样的窗台,漆黑的楠木梁柱……构成了文殊坊的基本色调,折子戏、捏泥人、烙糖饼……这些充溢着老成都氛围的活动,让生活在成都的外国朋友,感受到了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韵味。

  “高楼大厦让成都这座城市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不过它却不同于其他现代化城市,因为成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穆萨说,现代化城市到处都有,每个地方都可以按纽约的模式发展,但是成都完全没有必要建设成为下一个纽约,成都城市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说到成都的文化,宽窄巷子是我的最爱!”老街、老树、老院子……宽窄巷子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在成都市井文化中颇具代表性。“民俗的东西更能体现一个地方的人的成长和智慧。”穆萨对记者说,“到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哪座城市能与成都相比,历史与现代完美的融合,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幻觉。”

  “请叫我老班”

  采访对象:喀麦隆人班达

  □本报记者 李国华 文/图

  成都历来都是一个和谐相融的城市,哪怕对外来人口都极其友好,因此,在与国际高度接轨的蓉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甚至不少外国人在成都扎根,与蓉城妹儿喜结连理,过着幸福的生活。

  外国人生活在成都,他们与成都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一种自然和谐的关系。很多老外,甚至他们的孩子不仅会讲普通话,还会讲四川话,彻底地融入了中国,融入了四川,融入了成都。

  来自喀麦隆的班达就是其中的一员,当这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非洲小伙行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时,大家都会很友好地和他打着招呼,甚至有一些市民还主动邀请他合影。

  班达是他到成都后就一直沿用的中文名字,没有中国人所谓的“赵钱孙李”之类的姓,他也十分享受这个名字,哪怕是被别人含混地喊为“板凳”,他照样十分乐意的答应。他从足球发达的喀麦隆到成都已经生活了6年,从事的主要是英语口语教学。在刚到成都的时候,成都足球场上还活跃着一个同样来自喀麦隆的球星——黑蝴蝶马麦罗,班达也喜欢在有比赛的日子到现场为他加油助威,毕竟在异乡能够遇到同乡也算是一件幸事。

  最初的日子,班达的中文水平只相当于一个刚会说话的小孩,连简单的“你好”、“再见”都说得怪模怪样,听上去很拗口。而对于成都人熟稔的麻将更是第一次看到,更别说遍地喝茶的胜景,这个散发着浓郁休闲特色的城市,成为了他在异国的家。

  尽管一些生活习俗还会保持着喀麦隆的习惯,但是从最初的不习惯,到现在的游刃有余,班达俨然成为了一个地道的成都人,或许这一切都源于他喜欢学习、观察的本性。

  往返于家和自己从事教学的学校间,尽管很多时候都是出门打车,但是赶公交车的时候转车也难不倒他,到哪里转多少路车,到哪里下车,班达变得越来越熟悉了,就连市区不少街道的历史典故,他也开始掌握。他的汉语水平逐步提高起来,以前需要的助教现在也没有必要了。

  “成都的发展确实很快,有些地方一段时间没有去就又变了。”很显然,成都走向世界生态城市的脚步,让老外们既着迷又兴奋。每天晚上,班达都要到成都的各大酒吧喝啤酒,与大家交流信息,也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节假日的时候,他也不忘邀约一些成都朋友,大家一起吃烧烤,喝酒,共同庆祝。

  中国的礼仪非常多,这些都需要慢慢学习,班达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慢慢适应。邀请朋友来访前,他会将家中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打整,然后买一些水果和瓜子、糖等,就连细节性的东西都不放过。在朋友告辞时,他也一定坚持要送到楼下,必要的礼仪一点都不缺失。

  现在,班达在成都有了自己的家,娶了一个成都妹儿做老婆,并有了一个混血儿女儿,家也就成了他在成都的全部。尽管他家门口的二环路现在正处于整修期,交通较为拥堵,但是班达却显得兴致勃勃,毕竟这样的日子只是暂时的,以后的交通将变得更为发达,“成都是充满变化的,家乡的有条不紊是无法相比较的”。

  在交谈中,班达表示,成都人非常友善,他在这里也有了许多真正的邻居和朋友,和楼下的小卖部老板都可以聊天。只要没有课的日子里,他都会到成都的大街小巷去转转,熟悉成都的环境,了解成都的历史和变化,让自己更加深入地融入到这个城市中。以至于现在很多时候,在和朋友的交谈中,他了解的成都比地道成都人都还多,他也经常笑谈自己才是资格的成都人。

  由于经常在楼下的小卖部购买东西,小卖部的老板对班达的活力和礼貌也非常欣赏,“我觉得他们外国人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他们都挺开朗和善”。越来越多的成都人对老外的新奇心态已经完全消失,他们甚至开始用探究同胞友人一样的心态审视着身边的洋邻居们。

  “成都的人非常和善,工作机会非常多,也十分休闲,特别是人们的生活特别闲适,肯学习,发展也很快。”当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够用英语对话,班达就感到非常满足,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成就感。

  班达说,他现在已经是成都人了,这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看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他也感到十分的兴奋和自豪,“我相信,成都将会更加国际化,更加生态化,我也为自己是成都的一员感到幸运,今后我还会多和自己国外的朋友交流,将成都多向外推介,让他们了解一个全新的成都、巴适的成都。”

  班达最后笑着告诉记者:“我以后就叫你老李,你以后就叫我老班哈。”真让人忍俊不禁。

  在这里 我不再是“老外”

  采访对象:美国工程师约翰

  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肤色,他们常被人们惯称为“老外”。可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的国际化都市形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成都就业、创业。而成都这座城市所独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让这些“老外”很好的融入到这座城市之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逐渐融入到中国的城市中。近日,本报记者约见的这位外国友人约翰却戏称,成都情结已让他不再是“老外”。

  选择成都开创事业

  瘦高的个子,金色的卷发,蓝色的眼睛……从外表看,约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外”。“Nice to meet you!”当见到约翰时,记者用了一句不太标准的英文和他打了个招呼。

  可意外的是约翰并没有用英语与记者寒暄,却语出惊人的说了一句成都话,“哥子,你好!”“我还是用成都话接受你的采访吧,都是‘四川人’,方便点。”

  约翰的一席话,顿时雷倒了记者。

  原来,约翰是来自美国加州的一位软件工程师,目前就职于成都高新区某著名IT企业,成都的工作、生活已让他感到很滋润。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外国人也许仅仅是金发碧眼,操着一口听不懂的外语,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约翰说,就是因为这样的不同,让中国人对他们感到既陌生又好奇,并把他们称为“老外”。

  6年前,28岁的约翰研究生一毕业就找到了一份世界著名IT企业技术岗位的工作,由于工作比较出色,在美国没多久,约翰便被公司派往公司驻中国的分支机构工作。

  “当时公司可供选择的中国分支机构有很多,比如:北京、上海、天津等,我选择了一直都向往的城市成都,”约翰说,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或多或少,或长或短他都去过,可成都却是他心中唯一的向往。“当时一心想着来成都吃顿火锅,看看卧龙的大熊猫。”

  能来成都工作,这让约翰感到十分幸运。

  就这样打破语言瓶颈

  “以前在网络上看过四川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特别是成都的茶馆很令我好奇。”约翰说,到了成都,他深深的发觉当初自己的决定果然没有错。“这里不仅环境好,气候好,人也不错,当时我觉得这里的发展潜力也很大。”在约翰看来,未来,成都必将会成为IT行业的发展高地。

  约翰所在的公司位于成都市高新区,从事技术工作的他,每日都会与各种软件程序打“交道”,而公司的同事大多数以中国人为主,大家与约翰相处得十分融洽。

  约翰说,自己刚来成都时,由于刚开始学习汉语,大家用英语对话,但是总感觉彼此间有距离感。“同事和我说话用英语,他们之间却用四川话说说笑笑,轻松自如,顿时让我感觉和他们不一样。”约翰说,他以前有时候走在成都的大街上,想找个中国人聊聊天时,却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没有翻译在场,当我接近一个个热情的中国人时,凑上去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没办法和他交流,连说带比划别人也不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

  语言的障碍,让他感到非常郁闷。于是他便痛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汉语,能用四川话和他们交流那就更好了。此后,约翰便利用工作之余,前往附近的大学学习汉语,不到两年时间,约翰便能用较为标准的汉语与同事交流。这时,一些同事也主动教他说四川话。

  “他就是我的四川话老师,很多都是他教我的。”这时,约翰拉着王东林告诉记者,来成都都6年了,成都人说话他差不多都能听懂,也能和大家交流自如。

  “我就是成都人”

  “这是我的爸爸、妈妈、哥哥,他们都在美国……”当提到自己美国的家乡时,约翰高兴地从手机里调出他家人的照片给记者看,脸上却写满了“愧疚”。

  由于在成都工作,约翰并没有每次大小假都回去和家人团聚,这让他感到十分遗憾。“爸爸、妈妈来过一次成都,他们对成都的印象非常好,还是他们鼓励我来这里工作,也希望我能在成都成家立业。”

  现在还是单身的约翰,希望能在成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虽然现在我的国籍还是美国,但我从来没认为自己还是‘老外’,成都这座城市已给予了我许多许多,让我时刻以一位成都老百姓来看待自己,朋友、同事也把我当成都人。”

  ……

  因为爱上成都这座城市,约翰决定以后还要将父母请来成都居住。

  近年来,随着英特尔、富士康、戴尔、联想等巨头企业在成都设生产基地,成都已在全球IT产业制造业中占据重要一席……约翰告诉记者,如今的成都,特别是高新区已成为成都IT产业的聚集地。“无论是在高新南部园区还是西部园区,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IT企业随处可见。”

  前不久约翰得知,从外包加工企业到电子信息终端制造企业,从前端研发到终端制造,四川,特别是成都已经拥有了一条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在他看来,这一系列事件意味着四川晋升中国IT产业第四极大局已定。“未来四川、成都肯定发展会更好,潜力也会更大,”

  约翰说,在成都开创了自己的IT事业,回想起当年的决定他始终认为是正确的。

  成都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历史与现代兼而有之的“多面”,更在于它的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开放。“的确,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约翰希望在成都辛勤工作的国际友人们,能结识更多的成都友人,慢慢地了解成都,爱上成都这个安逸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1:40 |
文化韵味展现独特之美

  采访对象:埃及人穆萨

  □见习记者 王珑霏

  漫步在人行道的石板砖上,徘徊于老巷子里,安坐在街边的茶馆中,时光仿佛在悄悄变慢,阵阵“成都韵味”也随着盖碗儿茶茶香,飘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7月14日,记者采访到了一个叫穆萨的埃及人,他对记者说,他去过很多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美”,而成都,这座拥有三千余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却更让他着迷。“成都浓厚的文化氛围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新的元素!”记者在和穆萨的交谈中,发现这个来中国5年,在成都就待了3年的外国人,言辞间流露出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无限热爱。

  做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穆萨是地道的埃及人,栗色的皮肤,深褐色的“波浪”卷发,宝蓝色的大眼睛,这都让他带着一丝异域的风情,而他骨子里也有着地中海人的浪漫与奔放。

  穆萨告诉记者,在埃及有好多人都知道,中国制造的东西质量不是很好,这也许是因为埃及人不够了解中国。“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就有一个理想,让更多的阿拉伯人了解现在的中国,了解现在的成都。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把中国的电影,中国的文学都翻译成阿拉伯语。”穆萨希望通过自己,能让更多的埃及人和阿拉伯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希望中国打开文化交流的大门,让两个古老的国家,再一次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受神秘非洲大陆的生机与活力。

  穆萨还盛情邀请记者到埃及去旅游,“红海、地中海、卢克索、圣庙……都是非常美丽的地方。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古代埃及人留在大地上的智慧。”

  感受成都时空交错的美丽

  “中国和埃及都是文明古国,都有着灿烂的文明。作为一个在成都生活的埃及人,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去了解现在成都人的思维方式。”穆萨饶有兴趣地对记者说,“现在成都经济发展得特别快,但是成都人还是会有那种中国传统的想法,所以成都和欧洲的一些城市不太一样,因为它有文化,也和其它的文明古国的城市不一样,因为它有现在。”

  穆萨对于成都的文殊坊,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我惊呆了!我完全没有想到,在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心,竟然会有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城中城。”朱红的大铁门,青石镶砌的地板路,雕刻着繁复花样的窗台,漆黑的楠木梁柱……构成了文殊坊的基本色调,折子戏、捏泥人、烙糖饼……这些充溢着老成都氛围的活动,让生活在成都的外国朋友,感受到了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韵味。

  “高楼大厦让成都这座城市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不过它却不同于其他现代化城市,因为成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穆萨说,现代化城市到处都有,每个地方都可以按纽约的模式发展,但是成都完全没有必要建设成为下一个纽约,成都城市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说到成都的文化,宽窄巷子是我的最爱!”老街、老树、老院子……宽窄巷子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在成都市井文化中颇具代表性。“民俗的东西更能体现一个地方的人的成长和智慧。”穆萨对记者说,“到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哪座城市能与成都相比,历史与现代完美的融合,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幻觉。”

  “请叫我老班”

  采访对象:喀麦隆人班达

  □本报记者 李国华 文/图

  成都历来都是一个和谐相融的城市,哪怕对外来人口都极其友好,因此,在与国际高度接轨的蓉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甚至不少外国人在成都扎根,与蓉城妹儿喜结连理,过着幸福的生活。

  外国人生活在成都,他们与成都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一种自然和谐的关系。很多老外,甚至他们的孩子不仅会讲普通话,还会讲四川话,彻底地融入了中国,融入了四川,融入了成都。

  来自喀麦隆的班达就是其中的一员,当这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非洲小伙行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时,大家都会很友好地和他打着招呼,甚至有一些市民还主动邀请他合影。

  班达是他到成都后就一直沿用的中文名字,没有中国人所谓的“赵钱孙李”之类的姓,他也十分享受这个名字,哪怕是被别人含混地喊为“板凳”,他照样十分乐意的答应。他从足球发达的喀麦隆到成都已经生活了6年,从事的主要是英语口语教学。在刚到成都的时候,成都足球场上还活跃着一个同样来自喀麦隆的球星——黑蝴蝶马麦罗,班达也喜欢在有比赛的日子到现场为他加油助威,毕竟在异乡能够遇到同乡也算是一件幸事。

  最初的日子,班达的中文水平只相当于一个刚会说话的小孩,连简单的“你好”、“再见”都说得怪模怪样,听上去很拗口。而对于成都人熟稔的麻将更是第一次看到,更别说遍地喝茶的胜景,这个散发着浓郁休闲特色的城市,成为了他在异国的家。

  尽管一些生活习俗还会保持着喀麦隆的习惯,但是从最初的不习惯,到现在的游刃有余,班达俨然成为了一个地道的成都人,或许这一切都源于他喜欢学习、观察的本性。

  往返于家和自己从事教学的学校间,尽管很多时候都是出门打车,但是赶公交车的时候转车也难不倒他,到哪里转多少路车,到哪里下车,班达变得越来越熟悉了,就连市区不少街道的历史典故,他也开始掌握。他的汉语水平逐步提高起来,以前需要的助教现在也没有必要了。

  “成都的发展确实很快,有些地方一段时间没有去就又变了。”很显然,成都走向世界生态城市的脚步,让老外们既着迷又兴奋。每天晚上,班达都要到成都的各大酒吧喝啤酒,与大家交流信息,也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节假日的时候,他也不忘邀约一些成都朋友,大家一起吃烧烤,喝酒,共同庆祝。

  中国的礼仪非常多,这些都需要慢慢学习,班达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慢慢适应。邀请朋友来访前,他会将家中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打整,然后买一些水果和瓜子、糖等,就连细节性的东西都不放过。在朋友告辞时,他也一定坚持要送到楼下,必要的礼仪一点都不缺失。

  现在,班达在成都有了自己的家,娶了一个成都妹儿做老婆,并有了一个混血儿女儿,家也就成了他在成都的全部。尽管他家门口的二环路现在正处于整修期,交通较为拥堵,但是班达却显得兴致勃勃,毕竟这样的日子只是暂时的,以后的交通将变得更为发达,“成都是充满变化的,家乡的有条不紊是无法相比较的”。

  在交谈中,班达表示,成都人非常友善,他在这里也有了许多真正的邻居和朋友,和楼下的小卖部老板都可以聊天。只要没有课的日子里,他都会到成都的大街小巷去转转,熟悉成都的环境,了解成都的历史和变化,让自己更加深入地融入到这个城市中。以至于现在很多时候,在和朋友的交谈中,他了解的成都比地道成都人都还多,他也经常笑谈自己才是资格的成都人。

  由于经常在楼下的小卖部购买东西,小卖部的老板对班达的活力和礼貌也非常欣赏,“我觉得他们外国人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他们都挺开朗和善”。越来越多的成都人对老外的新奇心态已经完全消失,他们甚至开始用探究同胞友人一样的心态审视着身边的洋邻居们。

  “成都的人非常和善,工作机会非常多,也十分休闲,特别是人们的生活特别闲适,肯学习,发展也很快。”当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够用英语对话,班达就感到非常满足,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成就感。

  班达说,他现在已经是成都人了,这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看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他也感到十分的兴奋和自豪,“我相信,成都将会更加国际化,更加生态化,我也为自己是成都的一员感到幸运,今后我还会多和自己国外的朋友交流,将成都多向外推介,让他们了解一个全新的成都、巴适的成都。”

  班达最后笑着告诉记者:“我以后就叫你老李,你以后就叫我老班哈。”真让人忍俊不禁。

  在这里 我不再是“老外”

  采访对象:美国工程师约翰

  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肤色,他们常被人们惯称为“老外”。可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的国际化都市形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成都就业、创业。而成都这座城市所独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让这些“老外”很好的融入到这座城市之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逐渐融入到中国的城市中。近日,本报记者约见的这位外国友人约翰却戏称,成都情结已让他不再是“老外”。

  选择成都开创事业

  瘦高的个子,金色的卷发,蓝色的眼睛……从外表看,约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外”。“Nice to meet you!”当见到约翰时,记者用了一句不太标准的英文和他打了个招呼。

  可意外的是约翰并没有用英语与记者寒暄,却语出惊人的说了一句成都话,“哥子,你好!”“我还是用成都话接受你的采访吧,都是‘四川人’,方便点。”

  约翰的一席话,顿时雷倒了记者。

  原来,约翰是来自美国加州的一位软件工程师,目前就职于成都高新区某著名IT企业,成都的工作、生活已让他感到很滋润。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外国人也许仅仅是金发碧眼,操着一口听不懂的外语,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约翰说,就是因为这样的不同,让中国人对他们感到既陌生又好奇,并把他们称为“老外”。

  6年前,28岁的约翰研究生一毕业就找到了一份世界著名IT企业技术岗位的工作,由于工作比较出色,在美国没多久,约翰便被公司派往公司驻中国的分支机构工作。

  “当时公司可供选择的中国分支机构有很多,比如:北京、上海、天津等,我选择了一直都向往的城市成都,”约翰说,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或多或少,或长或短他都去过,可成都却是他心中唯一的向往。“当时一心想着来成都吃顿火锅,看看卧龙的大熊猫。”

  能来成都工作,这让约翰感到十分幸运。

  就这样打破语言瓶颈

  “以前在网络上看过四川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特别是成都的茶馆很令我好奇。”约翰说,到了成都,他深深的发觉当初自己的决定果然没有错。“这里不仅环境好,气候好,人也不错,当时我觉得这里的发展潜力也很大。”在约翰看来,未来,成都必将会成为IT行业的发展高地。

  约翰所在的公司位于成都市高新区,从事技术工作的他,每日都会与各种软件程序打“交道”,而公司的同事大多数以中国人为主,大家与约翰相处得十分融洽。

  约翰说,自己刚来成都时,由于刚开始学习汉语,大家用英语对话,但是总感觉彼此间有距离感。“同事和我说话用英语,他们之间却用四川话说说笑笑,轻松自如,顿时让我感觉和他们不一样。”约翰说,他以前有时候走在成都的大街上,想找个中国人聊聊天时,却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没有翻译在场,当我接近一个个热情的中国人时,凑上去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没办法和他交流,连说带比划别人也不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

  语言的障碍,让他感到非常郁闷。于是他便痛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汉语,能用四川话和他们交流那就更好了。此后,约翰便利用工作之余,前往附近的大学学习汉语,不到两年时间,约翰便能用较为标准的汉语与同事交流。这时,一些同事也主动教他说四川话。

  “他就是我的四川话老师,很多都是他教我的。”这时,约翰拉着王东林告诉记者,来成都都6年了,成都人说话他差不多都能听懂,也能和大家交流自如。

  “我就是成都人”

  “这是我的爸爸、妈妈、哥哥,他们都在美国……”当提到自己美国的家乡时,约翰高兴地从手机里调出他家人的照片给记者看,脸上却写满了“愧疚”。

  由于在成都工作,约翰并没有每次大小假都回去和家人团聚,这让他感到十分遗憾。“爸爸、妈妈来过一次成都,他们对成都的印象非常好,还是他们鼓励我来这里工作,也希望我能在成都成家立业。”

  现在还是单身的约翰,希望能在成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虽然现在我的国籍还是美国,但我从来没认为自己还是‘老外’,成都这座城市已给予了我许多许多,让我时刻以一位成都老百姓来看待自己,朋友、同事也把我当成都人。”

  ……

  因为爱上成都这座城市,约翰决定以后还要将父母请来成都居住。

  近年来,随着英特尔、富士康、戴尔、联想等巨头企业在成都设生产基地,成都已在全球IT产业制造业中占据重要一席……约翰告诉记者,如今的成都,特别是高新区已成为成都IT产业的聚集地。“无论是在高新南部园区还是西部园区,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IT企业随处可见。”

  前不久约翰得知,从外包加工企业到电子信息终端制造企业,从前端研发到终端制造,四川,特别是成都已经拥有了一条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在他看来,这一系列事件意味着四川晋升中国IT产业第四极大局已定。“未来四川、成都肯定发展会更好,潜力也会更大,”

  约翰说,在成都开创了自己的IT事业,回想起当年的决定他始终认为是正确的。

  成都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历史与现代兼而有之的“多面”,更在于它的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开放。“的确,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约翰希望在成都辛勤工作的国际友人们,能结识更多的成都友人,慢慢地了解成都,爱上成都这个安逸的地方。

发表于 2012-7-19 18:50 |
成都妹娃子多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