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站:西昌
月色如水,暗香浮动。在如梦如幻的月城,洁白的枝桅花在花童们的指间辗转流动。这个城市,有着“成都第二”的说法,无论是房价还是物价,都仅次于四川省会成都,而这里,却是很多人以为贫穷落后的西昌。
西昌城里的邛海湿地公园,我是第三次去了。每当走到拦车的圆球面前,心头都会涌起一阵暖意:这个城市,为了留住自己得天独厚的美景,真是在环境保护上下足了功夫。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健身步道,以前栽的树都成活了,长得高大茂密。林间不时有白鹭等鸟类出现。晨起锻炼的大爷们脸上都挂着平和宁静的微笑,从容的走过每一步。
相比较而言,我更爱湿地公园第二期---梦里水乡。蓝天碧水下,一艘艘竹筏破水而来,寂静无声。恍惚间,似乎是到了漓江。网友们欣喜的跳上竹筏,划进草丛深处,捕捉那些美丽的瞬间:湿地内水草茫茫、林木葱葱,池塘沟洼纵横交错;高处茅蒿密密、野花点点,低处芦苇青青、荷叶田田……既有浑然天成的“野性”美,又有巧夺天工的艺术美。
据悉,湿地内有黄葛树、朴树、槐树、皂角树、黄连树等大树370株,蓝花楹、香樟、樱花、海棠等其他乔木1.5万株,场内苗木1399株,扁竹2万株。在保留及保护原生态湿地的前提下,智慧的建设们还修建了栈桥和栈道,增加湿地的亲水性和娱乐性。
离开了梦幻水乡,我们的摄友又来到了西昌的大通门。大通楼高高地耸立在古老厚重的明代城墙上,城墙上树根盘绕、青苔丛生,显示出墙体的苍老与古朴。城楼下人头攒动,车流如梭,大通楼像一位居高临下的历史老人,照看着他的儿女、呵护着脚下的一草一木。
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西昌大通门成了这座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大通门上的大通楼更是西昌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不仅仅象征着历史,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和高超的艺术品味。
红墙绿瓦,飞檐斗拱,石刻木雕,楹联诗词,彩绘图画,无不闪耀着文化艺术的光辉。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楼中墙壁中立柱上的诗词与对联,让人几多思索,几多回味。
其中清朝乾隆年间的宁远府知府查礼,便写下了一首反映西昌人民生活情景的诗:东郊霁色映春旗,雨后乡村处处宜。十里秧田平似掌,三眠柳线软于丝。弦歌不辍川兴堡,俎豆常新宋氏祠。正是农人无暇日,且同耆老话邠诗。
大通门建于明代,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洪水、地震等灾害,大通楼毁了又修,修了又毁,历尽岁月沧桑。而最悲惨的一次,是民国二十四年,驻昌国民党川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璋为了阻止红军入城,公然下令火烧西街、顺城街。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火使大通楼化为一片灰烬,数百年胜迹毁于一旦。从此,大通楼从西昌城消失了。
西昌解放后,由于经济状况的制约,也无力恢复重建。文化大革命时,大通门成了造反派的武斗据点。一些部门和单位趁混乱之机将大通门占为己有,挖毁城墙,或建住房,或盖仓库,老百姓无不痛心疾首。改革开放以后,西昌一步步走上了发展之路。1998年,中共西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毅然决定应顺民意重建大通楼。重建后的大通楼大致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复原了明代砖石城墙,搬迁了非法占用城墙城楼的单位和居民,并且还原了瓮城。重建后的大通楼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楼高23米,现已成为西昌的一大历史文化景观。
西昌,可以说是一位热情似火的姑娘,一位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一位渐渐被人所识的大家闺秀。西昌,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