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交通局
关于“通江人”反映青杠林社道路建设问题的回复
通江人:
首先,感谢您对通江交通事业的关注和关心。您在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发帖反映至诚镇鸳鸯村六社(小地名青杠林)公路不通农产品难变钱、八年持久战修的却是断头路、修通路需要干部支持协调等三个问题,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关于反应不及时问题
2006年4月14日的《巴中日报》刊出《青杠林人的痛,八年难圆路通梦》后,巴中市委常委、通江县委书记唐豹同志就随即作了批示,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李模建庚即安排县委政研室、县交通局的工作人员在副县级干部、县通村公路协调领导小组专职副组长王再生同志的带领下深入至诚镇鸳鸯村6社,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并召开了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议,着力解决该社群众行路难。随后,调查组对该社未通路情况形成了调查报告。
二、关于我县农村公路建设问题
全县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辖49个乡镇524个村,总人口73万,是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05年底,全县通车里程虽达2900公里(其中省道310公里,县道335.5公里,乡道386.4公里),但没有一条乡道水泥路(油路),524个村中尚有162个村不通公路,需建设的村道公路里程达950公里,已建的村道路多数属于机耕道,通行能力极差。2005年4月,总理视察通江后,在国家交通部和省、市的帮助下,我县抢抓机遇,开始了新一轮交通建设大会战,力争用三年时间,到2007年末,共投资7.8亿元,完成建设项目437个,建设总里程2283公里,实现乡乡通水泥路(油路),村村通公路。其中,今年我县将建成通乡水泥路14条150公里,建通村公路设133条757公里,建成西部通村畅通工程示范路完成9条46.2公里,总共需投资近2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4亿元,缺口达6000万元,而我县2005年财政收入仅3254万元。因此,我们按照温家宝总理2005年4月视察通江时关于“公益事业要靠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农民以自己的双手改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直接受益的、像乡村道路这样的公益设施,不能算增加农民负担”的指示精神,采取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动和组织村民自愿修建农村公路,苦干实干,彻底打破制约通江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目前,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三、关于青杠林社道路建设问题。鉴于目前国家财力实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农村公路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6〕20号)规定,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乡道、村道)资金实行补助,且需项目申报、立项和实施程序,需要严格执行项目计划。社道路不属于国家项目资金补助范围,还需充分依靠发动群众来解决。经核实,我县在上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中,已将鸳鸯村村道路纳入了2007年规划,并将于2008年实施建设。在上报规划的的鸳鸯村道里程中包含了青杠林社道路建设。
四、关于舆论监督问题。我们欢迎舆论监督,也需要舆论监督,更需要尊重事实、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的舆论监督,以此推动全县交通建设,真正促进通江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通江交通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通江县交通局
二OO六年十月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