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57|评论: 19

昔日广元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7 12:58 | |阅读模式
 
  ●一个西部山区的城市会有什么样的商机?

  ●3000多浙商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贫瘠之地作为西部淘金的第一站?

  ●在西部开发的背景下,先进的商业理念和落后的商业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冲突,谁胜利,谁妥协?

  ●他们的经历对后来者意味着什么?

  
  2002年3月,被誉为“中国经济良心”的吴敬琏在闻名全国的《我从未说过中国股市要推倒重来》一文中,谈到西部开发时,特别谈到了一个城市——广元。吴敬琏说,在这个边远的山区城市,活跃着3000多浙江商人和200多家浙江企业,他们多数都赚了钱。

  广元是个什么地方?它用什么吸引了这么多浙商?浙商们用什么办法“多数都赚了钱”?它代表了西部的什么?

  2002年7月,循着吴老文章中的线索,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西部,发现连绵起伏的大山之中,星罗棋布着这样一批城市:三线城市。

  曾几何时,他们是三线建设的重点,辉煌时期,他们撑起了中国的重工业,也撑起了当地的经济。但好景不再,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型企业的相继外迁,三线建设的辉煌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一群经济结构被撕裂的城市,它们在西部起伏的山峦中步履艰难。

  广元就是这些步履艰难的城市之一。

  广元是四川出川的交通枢纽,位于川陕甘交界处,离举世闻名的九寨沟仅一步之遥。自唐朝以来,广元就是川北门户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辐射成都、重庆、陕西和甘肃。

  广元曾经很辉煌,20年多前,广元拥有如今的家电巨无霸长虹集团,拥有一个员工达几万人的大型造币厂,为数众多的兵工企业使得广元成为一个重要的三线城市。

  但如今,这些辉煌如烟消去。2002年,四川省统计局公布全省十大城市收入排名,广元以4843元位居全省之末,如此境地让广元人备感汗颜。

  事实上,这样的尴尬不少三线城市都感受过,于是透视广元,也就是透视西部,了解广元的商人,就可以发现这些西部城市复兴的踪迹。

  观念落差是最大商机

  对于东部商人而言,西部最大的机会是什么?就是它的贫穷。贫穷的关键原因就是观念落后。广元发展史上其实并不缺乏机会,但广元人却将机会变成了笑话。

  20多年前,长虹公司并不在绵阳,在广元。而长虹之所以迁出广元,则近乎一个笑话。长虹曾向当地政府提出在厂区通向市区的河上修一座桥,但地方官员却认为,如果修好这座桥,长虹职工的购买力可能引起市区菜价上涨,影响市民生活,因而拒绝修桥。长虹断然撤出了广元。产值上百亿的企业就这么白白的被自己“送”走了,现在广元人想起来就心痛。

  第二个笑话是造币厂征地,原因和长虹相似。造币厂向当地提出征地100亩~200亩,但当时的官员却以影响当地经济为由予以拒绝,结果,造币厂搬走,几万工人撤得干干净净。

  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很多企业步其后尘,纷纷撤离了这个山区城市,而广元曾经厚实的三线经济结构开始变得支离破碎。

  至今,这两个故事依然作为当年广元思想僵化的经典范本。在记者采访的一段时间里,它们在80%的采访点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重复。

  但是,这些笑话在浙商眼中却是机会。他们认为,西部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观念,僵化的观念只会让机会擦肩而过,而先进的理念却可以将商机挖掘出来。温州商城的开发和经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温州商城建于1999年,开发商是温州人翁银巧。他吃了广元房地产老城开发的第一个螃蟹。

  广元房地产开发曾是死水一潭。1996年,一美籍华人曾开发一个名为“星江大厦”的楼盘,但结果骗了几千万贷款逃之夭夭。由此,广元人对外地人开发房地产极具戒心。但本地人资金不够,实力不足。于是,直至20世纪末,广元房地产市场依然十分沉闷。

  僵局之下,广元人在等待中期待变化,但浙江人却制造变化引发商机。1998年,翁银巧趁虚而入。

  他发现,偌大一个广元居然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场,作为川北的货物集散地,居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批发市场。于是,他开始筹备在商业集中的老城开发温州商城。

  广元老城是一个顽固的地方,多年以来,没有一次大的开发,但是,1998年,在政府支持下,翁银巧拿到一大块地皮。这对广元来说是个震荡。政府打破了自长虹迁走之后的思想僵化形象,市民则第一次与开发商亲密接触,用地盘换收益。

  但同时,流言也开始流传,说翁银巧“玩空手道”,套银行的钱赚广元人的钱。流言最盛之时,业主们甚至找到翁银巧要求退款。

  东部理念和西部的传统陋习产生了冲突,温州商城面临抉择。翁银巧分析后认为,与其纠缠,不如借力打力,变谣言为商机。

  为此,他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自己投入6000万元,保证工期按时完成。随后,向广元银行贷款500万元。500万元贷款对于总投资上亿的温州商城而言微乎其微,但是对和银行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以及给市民良好的信用形象极有好处。广元人开始知道,翁银巧是守信用的,温州商城是有前途的。

  楼盘建好后,迅速销售一空。

  温州商城可以说是浙商进入广元的第一战,从中可以发现东西部商业理念和商业手段的巨大落差。

  和温州商城的开发相比,商城本身的经营也颇有借鉴意义。

  楼盘建好后,同为温州人的薛红寿将上万平方米的二楼一口吃下。浙商有抱团打天下的传统,有人建楼就有人跟进经营,整个一商业流水线,每个人瞄准一个环节。

  薛红寿并不直接经营,他将二楼装修招商,他搭台,广元人唱戏。一方面回避了和外地人直接竞争,另一方面保证了收益。和一楼的零散户相比,他的眼界和气魄显然高出一筹。

  温州商城是目前广元生意最好的商场。薛红寿说,同是卖童装的,临街店面租金每年5万~6万,而温州商城租金是每年2万~3万,但销售额却比外面高好几倍,“因为我这里已经形成了规模和信誉。”

  对此,成都副市长何绍华颇有感慨,“广元位于西安和成都之间,是成都与西安之间物资交流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这样的商业地位,西安人没看到,成都人也没有看到,偏偏让温州人看到了。”

  有人说,东西部的观念落差有15年。而15年可以做多少生意啊!

  坐商和吉普赛人

  广元是一个恬静的城市,山青水绿,民风悠然自得。广元最实惠的交通工具是脚踏三轮车,1元钱就可以在老城转悠一圈。坐在三轮车上,常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得力西、正泰、红蜻蜓、森达,这些国内知名的浙江品牌不时出现在广元的大街小巷,让人眼睛一亮。在雪峰工业区,甚至看到一家娃哈哈的分公司,现代化的车间让人疑心是否走错了地方,这是广元,不是杭州!

  至于到处可见的以浙商为旗号的小型加工厂就不胜枚举了,比如宁波字牌厂,在一些角落,甚至还有“温州发廊”。当地人含芝说,浙江人做生意几乎是无孔不入。

  进入广元的浙商分两种,一种是官方招商进来的。广元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西部大开发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三线大企业从这些城市迁走后,给他们的补偿。补偿方式是动员东部大企业到西部投资,填补三线企业的真空,而当地历年投资沉淀下来的资产正是盘活的好目标。

  自1996年起,浙江开始对口支援广元,广元也开始向东部企业大开门户。1996年,浙江组团考察广元,有几百个商人随团,结果有200多家谈成。这些企业一般投资于长线生意。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娃哈哈广元分公司。

  问起娃哈哈投资广元的原因,该公司经理余强兵说,他只是管理工厂的,不是做生意的。1997年5月的一个晚上,娃哈哈老总宗庆后叫来余强兵,让他到广元筹建分公司,于是,他就走马上任了。政府方面的说法是,这是因为政府的诚意,反正娃哈哈要在西部建厂,设在哪里都一样,于是诚意成了打动娃哈哈的最大理由。

  但只要研究一下全国地图,就会发现打动娃哈哈的不仅仅是诚意。余强兵说,广元分公司年产值1.5亿元,但在广元本地销售不到200万元。因此,广元分公司可以看作其全国战略的一颗棋子,而棋子的重要性就在于是否摆在交通枢纽上。娃哈哈产销分离,生产厂散布于全国各地,营销由杭州总部统筹,因此,余强兵只管产而不管销。此为长线生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家大企业把西部的交通枢纽都布上了棋子,西部战略就成功一半了。

  第二种是民间自发的,有人称他们为中国的吉普赛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浙江人就开始迁徙到各地做生意。其典型迁徙方式是,先来一个,扎根之后,再动员亲戚朋友,大家都稳定了,再把全家人接来,形成独有的家族式商业迁徙。由于本小无根,他们只能从事快买快卖的短线生意。他们主要从事服装、皮鞋、小饰物、玩具、小五金和小百货业,他们最主要的资源就是源于家乡的商业天分、资金和商业关系,他们凭着这几件传家宝闯荡天涯。

  广元有3000多浙商,这种吉普赛人似的浙商占了70%左右。龙得利皮具老板叶克龙就是其中一个。拜访叶克龙颇有些喜剧色彩。记者第一次拜访,说想采访浙江的叶老板,一个叶姓年轻人应声而出,但他却说他不是浙江的,记者感到很意外。对记者的疑问,年轻人想了一下恍然大悟地一笑,“我爸是浙江人,我不是。”

  叶克龙来广元很早,最初,他只是一个连广元个体户都瞧不起的小摊贩,如今,他拥有几家店面和几家知名皮具商的广元代理权。叶克龙的生意做大了,也生根了,于是儿子就淡忘了对祖籍地的印象。

  而像叶克龙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很多,这也是浙商的一个特色。他们拥有浙商的商业传统和本地人的身份,和外地人做生意,是浙商人,和本地人做生意,是广元人。简直是左右逢源。

  于是,有人称之为西部商经。

  在西部生根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外来的和尚有野心。两种矛盾的心态始终盘亘在广元人的心头。

  对浙商的大规模进入,广元人先是感到惊喜,然后是压力。惊喜的是生意还可以这样做,而感到压力的是,浙商的短平快生意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掠夺式的倾销。自1999年起,一种奇怪的眼光就开始投向了浙商,他们开始感受如芒刺背。

  7月11日,温州商城办公室,薛红寿正在生闷气。天气渐热,他想装个中央空调改善购物环境,让更多广元人到这里“纳凉”。但此举遭到一楼几家经营户强烈反对,原因很简单,二楼装空调会抢走一楼客源。对此,薛红寿难以理解:“装空调只会吸引更多客人,对大家都有好处嘛!”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曾有一段时间,浙商的生存环境是大环境优厚而小环境微妙。

  市府副秘书长黎明说,广元市政府对外来客商的开放程度甚至超过了温州。比如全四川闻名的领导挂牌制度:每一个大的外来企业,都发一个牌子,牌子上刻有一位领导的姓名,该企业相关事情由挂牌领导直接过问,凡是职能部门要检查,需征得挂牌领导同意。

  但是诚意太盛,也易伤己。当地人流行着一句话:浙江人惹不起。

  对此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理由。浙商的动作很大,经常用倾销方式销售商品。他们经常组织大批廉价物品来“哄乡下人”。渐渐的,浙江商人赚了,本地商人亏了,一直内部流动的钱慢慢流出了广元,广元人开始警觉和反感,他们认为这种掠夺式生意简直就是吸血鬼,赚走了广元的钱,却没有给广元做贡献。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用成熟的商业手段到不发达的地方做生意,用资本和信息优势进行掠夺式销售,这种例子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结果是,当地商业看起来繁荣,但是市民购买力却越来越弱,而敌意却越来越强。

  这种敌意记者深有感触,在每一个采访点,这几乎都是他们第一个阐述的话题。面对开始变异的环境,浙江人开始用他们自己方式和当地融合。

  首先,浙商自己团结起来。1999年,浙商成立了广元浙江企业联合会,有60多家大企业入会。其次是和本地人交好,交更多的朋友,孤立少数敌对的人,这以小企业和小商人为主。对于加工型企业,他们通过让本地人加入到生产中来,在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拉近和本地人的关系。

  1999年,浙江黄岩罐头厂在广元旺苍建立蘑菇生产基地。第一年,当地人相当抵触。由于当地供应原料不足,当年亏损300万元,第二年,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动员下,有一些农民开始试种,有了榜样,众多农民相继效仿,局面马上打开。

  在浙商主动示好的同时,广元人也开始和他们靠近,会做生意的浙商成了他们效仿的榜样。

  个体户马先生说,他邻居是个温州人,“两夫妇既要带孩子又要做生意,整天忙忙碌碌,根本见不到人影。广元人到成都进货,一般第二天才熨衣服,但他们从来都是连夜熨好,天亮时挂到架上。几年时间,夫妇俩看着看着就发了。”受此启发,马先生从国企辞职做起了生意,有了邻居的言传身教,他的生意做得挺红火。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一批批浙商的到来不断冲击着这个城市,也改变着这个城市,东西部理念的碰撞和磨合正让这个城市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

  这是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

  新的烦恼

  旧愁刚去,新愁即来。2002年,广元浙商遇到了新的烦恼。

  1999年,《广元时报经济特刊》一头版文章说,翁银巧第一次到广元是被“骗”来的。当然,这是作者说的反话,因为市政府的诚意使得他心甘情愿留了下来。但这次到广元采访,记者也听到了同样一句话,一个浙商告诉记者,他是被朋友“骗”来的,虽然赚到了钱,但市场远远没有想象中的好。

  7月10日,记者到广元招商局了解浙商近况,但只拿到一份2000年的总结材料,新材料暂时没有。

  记者依据一些零散线索四处拜访1996年~1998年期间“温州旋风”的风云人物,但很多人无迹可寻。曾经引起轰动的飞渡啤酒趋于倒闭,曾经红火的温州大酒楼已经易主,曾经是招商模范的赛格广场冷冷清清,偌大一座楼没有几家客户和住户。

  一系列现象表明,广元的浙商普遍遇到了困惑,而困惑的起因是广元本身的经济底蕴和西部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

  首先,以本地市场为主的短线生意的生存周期大致在3年~5年,起得快,落得也快。广元经济基础薄弱,进入初期,浙商能够得到高利润率回报,但一般3年之后,市场趋于饱和,增长就会趋缓。

  其次,本地人开始觉醒,商业理念和商业手段的落差逐渐缩小,原有优势开始削弱。浙商们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面对新的烦恼,浙商又一次开始变化,一部分人向生产型企业转型,一部分人选择了撤退,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了等待,他们的先期投资比较大,资本被占住了,撤不出,只有撑下去,等待形势好转。

  但这些应对之策从长远来看,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那么出路何在?

  因此,我们将目光从浙商这个群体移到他们所在的经济背景。发现当企业或者生意成长到一定规模或者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的未来就和当地发展大势息息相关了。而立足当地,放眼周边或者整个西南西北,或者是全国,成了每一个到西部投资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尾声

  从重庆至广元,需要经过许多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浙商的身影。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得更广阔些,其实,在西部的多数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同样的身影。

  有人说,对于西部开发而言,这些具有草根精神的浙商是探路者,是催化剂,是兴奋剂,他们代表着一种不折不挠的自由经济精神,鼓舞了自己,也影响着别人。
 
 

[转帖]虚拟女朋友(未成年人勿下!)情人节的专用,18岁光棍的节日礼物

[转帖]虚拟女朋友(未成年人勿下!)情人节的专用,18岁光棍的节日礼物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6-10-17 13:47 |

20多年前,长虹公司并不在绵阳,在广元。而长虹之所以迁出广元,则近乎一个笑话。长虹曾向当地政府提出在厂区通向市区的河上修一座桥,但地方官员却认为,如果修好这座桥,长虹职工的购买力可能引起市区菜价上涨,影响市民生活,因而拒绝修桥。长虹断然撤出了广元。产值上百亿的企业就这么白白的被自己“送”走了,现在广元人想起来就心痛。

  第二个笑话是造币厂征地,原因和长虹相似。造币厂向当地提出征地100亩~200亩,但当时的官员却以影响当地经济为由予以拒绝,结果,造币厂搬走,几万工人撤得干干净净。

  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很多企业步其后尘,纷纷撤离了这个山区城市,而广元曾经厚实的三线经济结构开始变得支离破碎。

  至今,这两个故事依然作为当年广元思想僵化的经典范本。在记者采访的一段时间里,它们在80%的采访点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重复。

观念的落后导致决策的可笑!!领导者应该三思!!!!

发表于 2006-10-17 16:52 |

好文章,顶了!!!!!!!!!!![em02][em02][em02]

以后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文章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06-10-17 19:50 |
 

     观念的落后导致决策的可笑!!领导者应该三思!!!!

                                 

                                ——正确!

[em06][em06]

发表于 2006-10-17 23:44 |

希望为政的能来这里看看贴!

发表于 2006-10-18 23:24 |

顶,让更多的人看看,什么叫发展的眼光。

发表于 2007-3-5 18:33 |

慢慢来啊

发表于 2007-3-9 18:21 |
[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7-3-9 20:31 |
 这样搬出的企业好象不只这两家吧!前车之鉴啊,但愿这样的闹剧不再上演!

发表于 2007-3-10 22:44 |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发表于 2007-3-11 10:53 |
入木三分!!支持!!!!!!!!!!!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3-18 15:48

心痛呀

发表于 2007-5-16 00:10 |
支持楼主!好文章。

发表于 2007-5-16 15:53 |
但是诚意太盛,也易伤己。当地人流行着一句话:浙江人惹不起。

发表于 2007-5-16 12:50 |
態度改變觀念!觀念影響行動!細節決定成敗!

发表于 2007-5-17 11:06 |
我热爱的广元啊,你的胸怀何时才能完全敞开啊

发表于 2007-5-18 14:00 |
写的好

发表于 2007-6-3 00:09 |

<20多年前,长虹公司并不在绵阳,在广元。而长虹之所以迁出广元,则近乎一个笑话。长虹曾向当地政府提出在厂区通向市区的河上修一座桥,但地方官员却认为,如果修好这座桥,长虹职工的购买力可能引起市区菜价上涨,影响市民生活,因而拒绝修桥。长虹断然撤出了广元。产值上百亿的企业就这么白白的被自己“送”走了,现在广元人想起来就心痛。>

这是最让我心疼的,那个当官的真该死.不过现在好象长虹要在广元建厂了,好象现在已经开工了.做PDP电源的.

发表于 2007-6-3 16:45 |

      读了这个帖子有点激动。。。眼泪出来了。。。这样的好帖子建议置顶!!!

      很多情况如楼主所述,我们的广元曾经是很辉煌的,广元是当时最著名金三角电子工业城,是国家级三线建设重点城市。电子工业,核工业,水利发电,纺织印刷,机械,加工,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等企业数不胜数。就拿商业来说,当时的成都,重庆,陕,甘等地的大型商家都是来我们广元采购。广元拥有百货站,五金站,石油站,冷冻厂等三个二级站的充足商品储备供给。是广元地区著名的三站一厂的市场经济杠杆。那时的采购员出差到外省居多,听说是广元二级站的来宾一般是很重视的。

     就广元市区来讲,当时的国营821厂,现在的081基地,(原来叫0821)包括了以下众多分厂。如:109厂.102厂.103厂.120厂.105厂.112厂.213厂。还有许多我已经不记得了。当时统称为00厂矿(注:广元话叫0为洞)这些企业现在是迁移的迁移,倒闭的倒闭。。。寒心啦!现在这些厂矿企业地址犹在,但其荒凉程度可见一斑.....真个是蛛丝儿结满雕梁了.......

      发展地方经济重点要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一个城市从辉煌到衰落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是广元地区市民的悲哀。。。唉!!!也是我这个作为广元人的悲哀。因为,我是那么爱你——广元!真愿意你重展雄风!再次辉煌!!!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4:00 |
[em03]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