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75|评论: 2

[转帖]一个遨游数学王国的农村打工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1 22:10 | |阅读模式
一个退伍复原的农村小伙子,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迷上哥德巴赫猜想,其研究论文和发明专利成果累累。但是,因经济贫寒,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至今仍在一家广告公司打工,月工资不到500元,可他依然迷恋着数学研究,这就是——
  10月2日,一个不满30岁的小伙子拿着厚厚的一个资料袋走了记者办公室,自报家门:“我是广元市元坝区卫子镇扳石沟村4组的农民,叫吴鸿邦。曾经当过兵,退伍复原后,在广元一家广告公司打工,2005年被聘用到广元外国语学校当生物实验室的实验员,今年上个月,我又辞去了工作到了另一家广告公司打工,月工资不到500元。我没经济实力,申请的发明专利7项,其中有6项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但我没有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由于交不起专利维持费,以前获得的3被注销。只有今年的《非线性减震仪》专利,已被知识产权局通过初审。我这些年打工的钱全用在了科研上,现在基本处于穷困僚倒的状态,但我十分喜欢数学研究。”
http://www.sconline.com.cn/nsichuan/newpic/200610/200610191606511.jpg
吴鸿邦在演算数学题
  记者翻开他的资料袋,只见里除了一本暂定名《学科系统、统一数论》(约400万字)的书稿外,就是专利证书。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素数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核心理论工具),专利号是961037458;另一项专利是“地轴偏差仪”刊登于1997年专利公报第62页……
  然而,更让记者吃惊的是,今年4、5、6、7、9连续五个月,他都有数学论文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并获奖:4 月,他写的《学科猜想10例》,被中国教育论坛编委会评为“中国教育科研成果征文”一等奖;5月,《解读“数学反例”》,获“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一等奖;6 月,《挖掘一个定理,解决千年难题》,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7月,北京世纪方略教育研究院给他颁发了《学术带头人》证书;9月,他的论文《“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获全国教师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
  吴鸿邦介绍了他迷上“哥德巴赫猜想”的经过。“在我心中,很早就对未知世界充满了神奇向往。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都是我崇敬的人,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象他们一样,在科学发展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1990年的一天,他在劳动之余在一块石头演算一个平方值时,突然发现它可以用加法方式进行数位组合,惊喜之后,他回家整整运算了一个通宵。很快,他发现1—100内的平方有多种象板块一样的组合功能。于是,吴鸿邦对数学探索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http://www.sconline.com.cn/nsichuan/newpic/200610/200610191606512.jpg
获奖证书及论文集
  1991年,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困难。刚读完初中二年级,他就缀学在家劳动了。吴鸿邦说:“尽管我的文学功底远高于数学功底,由于姐姐出嫁,哥哥们相继成家,父母年岁已高,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我的身上,成为文学家的梦想也就淡忘了,但我还是继续写诗,并以此来抒发心中的苦闷。”但在劳动之余他仍然潜心钻研数学,运用原来的发现他拟建了相关符号和定义,并给予了相应公式,称之为“平方拆裂定理”。后来,他又推至100以上,发现它们同样如此。
  很快,他发现1—100内的平方有多种象板块一样的组合功能。这一发现,使吴鸿邦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有了特殊的认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他到处搜集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把辛苦挣来的钱集累起来买书刊、或借抄别人的书籍,没日没夜地钻研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才认识了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4.2.1定理、61743演变规律,以及12345679X3n的物流分布原理、加法代替乘法原理,并认识了一些单个数据,如号称“新哥德巴赫猜想的数据7”以及黄金比例1:0.618等等知识。
  吴鸿邦迷上了数学后,更是夜以继日,白天在石头上演算,晚上藏在被子里做证明题。在这个数学王国中不断有新发现:他在证明4.2.1定理中,在选数时,发现了“素数空列分布原理”从而建立了“素数尺”理论;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认识了“尾数定义”与“区域定义”并由此建立了相关定义与定理。“我最难忘和最高兴的是,1991年春节的最后一个晚上,我终于证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中,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双生素数对’分布公式,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猜想,即‘任何一个大于7以上的奇素数,一定由三个奇素数组成,且其中有两个相同的奇素数存在。’这一定理,又很快被我素数尺中的“素数周期集成公式”所突破。我发现了“素数分布公式”,这是一个前人所想解决又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于是,我将‘素数尺’的运用推向了顶端。利用相关定义,我终于用‘置换公式’成功地将陈景润所得出的结论直接转换到1+1=2的答案上来,我不敢相信自己,但我确实成功了。”
  取得成果的吴鸿邦分外兴奋。于是,他到处投稿,希望得到支持,可是各个单位都以不能理解作为借口给抹杀了。尽管如此,吴鸿邦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并没降低。他买不起计算器,就用笔算;一张演草纸几乎演算多次才能丢。据吴鸿邦自己说,他为此用了的草稿纸收起来不下一小汽车,仅园珠笔就用光了300多支。“令我欣慰的是,这一个个世界级定理被一一证明并撕破,而且发现了这当中关键一环,那就是以上这些整数定理,都是一个系统链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下,它们都有独到之处,在整个环节证明中它们也有简易之处。谁是它们的最终核心,成了我要认识的下一个目标。”
  1992年,吴鸿邦的数学探索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在纷繁复杂的勾股定理证明中,他得出了两个“轴式连求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天文学引力极限公式”、“地质漂移速度公式”,证明了“地心拱压系数”,从中发现了“行星运动第二定理公式”。于是,他将地震、三个公式进行了统一量化,将地质结构进行层离公式量化,并证明了序与乱之间的常数公式受多因素调节以及物重与稳定的相对关系公式。运用这些公式,他建立了生物群结构数学和统一学理论。并成功将行星轨道量子化,建立了天体起源的整个数学进化过程,创建起银河系恒星运行与中心系运行的两种公式。有了这两种公式,他便确定了“开普列的三大行星定理”的局限性。
  1995年,19岁的吴鸿邦当兵到了内蒙古阿拉善盟公安消防支队服役。在部队期间,他仍没放弃对数学的钻研。无论是训练或执行任务之余,他不是到部队阅览室查阅资料,就是没日没夜地演算。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刻苦钻研,成功地将太阳系、九大行星质量进行数学置换对称,预证了如果第10颗行星存在的各个数据,发明了“无关论公式”(任何一个数据纳该公式结果都变成一个相同的数据)建立起“黑洞吞蚀外物模型”,发现了“宇宙辐射背景与黑洞吞蚀公式之间的转换”,以及绝对零度间的效应,并从地质结构、板块漂移、地层关系间运动差距等理论上建立地震日历预测表。有了这一个表,它将改变地震预测无法提前到若干年的难题;他建立的“地月冲撞数学模型过程”可解决“板块的撕裂过程”、“地核运转高于外围形成地磁的过程”以及南北极相似性、海水来自何处、火星上为什么有海水冲刷的过程等难题。有了这些知识,吴鸿邦将其用于实践,申报了“素数尺”和“地轴偏差仪”等专利。1997年11月,他的“地轴偏差仪”获中国发明协会优秀科技成果银奖。1998年,他退伍回到了广元市元坝区。在家里他便开始将这些年的“心血”整理成书稿。
  在吴鸿邦的资料里,记者欣喜地看到,他建立的物流分布理论、“11的差位方法”,解决了10范围内无法解释的系数分布过程以及多种科学中一些问题局限性原因。成功地将天文、物理、地理、化学、生物和天体进化、生物进化、物质分布以及交叉学科的命名,全部用数学分析,统一到一个“贾宪三角系数展开过程”之上,从而形成了统一论。并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本近400万字的书稿——《学科系统、统一数论》!
  对话吴鸿邦
  记者:你的论文评选是否具有权威性呢?
  吴鸿邦:我不这样看,或许我的论文评选机构不是国家最权威的,但是,我这些论文,国家权威机构并没给出答案。现在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们敢于录用并发表,至少表现出这家评审机构对科学勇于推进的勇气,科学的发展需要更多人去探索和完善。
面对眼前的这位贫寒的民间科研人员,记者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所痛心。吴鸿邦沮丧地说:“对于我来说,成功只是数学上禁区突破后带来的喜悦。我知道,一个无学历、无身份的农民研究这些问题是何等艰难。在部队,我加速完成了整理工作,复员后,我准备让它获得新生。但经济能力十分苍白,想把这本书出出来也无能为力,我多么希望社会能给我们这些民间科研人员一些支持和鼓励的呼声啊!”他也自豪地说:“陈景润曾经在重病期间断言:在20世纪前,无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但我的证明实现了。我感到困惑的是,谁能站出来为我们说句子公道话,难道我们真的对这些号称世界级的定理无能为力吗?难道它们只属于个别科学家的专利吗?我敢这样说一句,在我的相关数学王国里,有的所谓数家或许还是一无所知。”
  相关链接: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设想: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简称1+1;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简称1+2。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明确表示他深信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中第八个问题中的一部分。此后20世纪的数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辉煌成果。目前,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是走不通的。
  2000年3月,英国费伯出版社和美国布卢姆出版社宣布了一条消息:谁能在两年内解开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古老的数学之迷,可以得到100万美元的奖金。但至今没有下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6-10-22 10:09 |

我看了,

应该向这个人学习哦.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10:44 |
广元人的骄傲,值得拜读![em02]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