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西南商报讯 本报记者 高贵富
电动三轮以其轻便、不污染、噪声低、速度适中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尤其在农村更受百姓青睐。但是,它在带给人们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大家的生活增添不少麻烦。日前,家住四川广汉的一位群众向记者反映自己在家附近的公路上行走时,被从后面急速而来的电三轮从侧面挂倒,等他反应过来去追赶时,车子加速离开了,只好望车兴叹,车上连个牌照都没有。他说要是有人出了更大的车祸,那该找谁去?现在广汉城乡到处都是这种三轮,这种情况在人们的生活中隐患太大了,他希望有关部门来管理一下。
探访:厂家产销两旺
10月20日,记者来到了广汉市南兴镇,在街上随处可见来来往往的着绿色的电三轮,有的在街上穿梭,还载着乘客;有的在路旁停着等客。记者注意到车身后都印有厂家的名字和联系电话。在一位车主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南兴镇街头往彭州方向的一家电三轮厂。
还未进入厂门,就看见好些人在厂里的电三轮展示区来回走动,并不时交头接耳。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来选货的客人。记者看见好几辆已经喷好漆和组装好的车辆,有人力、货运,还有垃圾清运车也摆在那里。各种车辆规格互不相同,价格差异也较大。看似老板娘的中年妇女询问记者是不是来看货的,记者顺口答应是,并指着一台人力三轮问该妇女多少钱一台,她告诉记者是4500元。
在与展示区一墙之隔的里面不时传出切割机的沙沙声,并伴有铁锤的敲打声。记者顺着一个与里面相通的口子进去,看见里面二十几个工人模样的人忙个不停,有的在烧电焊,有的在割角钢,有的在组装车辆……在大约有四五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所有的工序都在此完成,生产程序很简单。有两个工人正在组装的车辆差不多快完成了,他告诉记者他们每人一天能够组装一台电三轮,此时正在组装的车辆半个小时后就可以完全出笼。据附近的群众介绍,这个厂生产几年来,起码有上万辆的车流入到不同的地方。几乎每天都有不同地方的客人来选购货。
在紧挨着这个厂家的生产区约有七、八十米的十字路口就是另外一家电三轮厂的销售部,不知是有意在此搞竞争,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原本生产厂区离这里有三、四公里的厂子,却偏偏将销售点设在此处。销售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生产量更大,光是装卸工都是二十几个,他说成都昭觉寺附近拉客的很多电三轮都是绿舟厂的。记者回到成都在昭觉寺附近果然看到很多电三轮背后都是绿舟的标志。
针对此种三轮需不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能否上户问题,两厂人员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告诉记者他们没有生产许可证。对于客人在买回去后的上户和行使问题交警怎么管理,他们说交警一般不管,要不,怎么能够生产那么多来卖出去?他们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现在在这方面,国家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政策来管理和约束。
说法:法律缺位管理有难度
就厂家生产的电三轮上路和是否需要生产许可证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当地的交警部门和质监部门。
在广汉市交警大队,李俊大队长告诉记者,对于广汉辖区的电三轮管理,他们只能依据《道法》来执行。由于电三轮是非机动车,他们是不会给它们上户的,对于很多人购买此车从事人力的非法营运问题,他表示交警队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护短,他说交警队停车场都还放着很多从事非法营运被挡回的电三轮。但是,对于打击此车的非法营运问题,交警也存在相当的难度,他戏称交警队与车主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电三轮车主发现交警,往往向小路或者偏僻的地方躲藏起来,根据国家的法规,交警又不能追赶,所以人们在广汉许多镇乡随时可以看见很多载客的电三轮。
在广汉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科的钟科长告诉记者,由于国家发改委生产许可证目录中没有电三轮这项,要求电三轮生产厂家办理许可证,质监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对于在广汉境内的简单加工装配电三轮的情况,他们对厂家也没有强制的要求,对于电三轮在出厂后可能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感到棘手和无能为力。由于法律方面的空白,质监对厂家的强制许可也是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行政许可的。
在回报社的路上,记者采访了几位骑电三轮的师傅对车子质量和使用的看法。他们告诉记者,有位师傅买了车用了不到一个月车厢下面的大梁就断裂了,幸好当时速度很慢,不然就出大事了。车子裂焊和一些小的毛病那是经常出现的,不过他们离厂家近,去找厂家修好又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