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个婆婆在校门口闲聊,内容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好管。当谈到自己的儿子时,其中一个婆婆说:“我的那个儿子,读书的时候,老师喜欢得很,又不调皮,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赌博而且现在都没有这些习惯。他读书从没有交过钱,都是免了的。”——很是自豪!可接着就叹了一声气,说:“就是挣不到钱。到了好几个单位上班,都几百块钱一个月,几年前修房借的钱到现在都还没有还清。家里恼火啊。今年开学了,娃娃交的书本费都是到处借的。”然后两个婆婆又谈到邻居家的某某以前好坏好坏、现在又怎么怎么会挣钱……
婆婆的话打开了我的思绪。我想到了已经毕业的学生,也想到了现在的学生。在已经毕业的学生中,真正已经在社会上立稳脚跟或者说活的风光的,很大一部分是原来的所谓“刺头”,换一个说法,“刺头”们基本上都还混的不错,而以前感觉很听话的,大部分没有那么潇洒:有的担心下岗,有的在单位里总不尽人意……,总而言之,从总体上看,在学校表现得差的要比在学校表现得好的生活好一些。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评判标准出了什么问题?那又该这样做一个老师?
何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说,教师除了教书,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以外,还要学会一定的社会知识,学会到社会上以后怎样才能继续发展的技巧。教师就是一个匠人,在教徒弟的时候,不是把自己的手艺教给了弟子就算完成。其实,单从艺技上来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艺能否精到,关键还是弟子的悟性、天分、投入等因素的综合结果,师傅并不是决定性。教会弟子手艺以后,再把弟子的习惯培养好,同时教会弟子怎么抢到生意,揽到工程,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师傅。
教师与学生也如此。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是学生在学习中智商、情商的投入。教师除了把自己的文化知识交给学生以后,更多的是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03年,我刚回学校,领导叫我去当初二有一个班的第四任班主任。班风如何可想而知:集体逃课、打架斗欧、赌博酗酒、拉帮结派、不服老师管教、游戏上网、厌学等等,基本处在失控状态。第一天就有学生公然在我的眼皮底下打牌赌博,还叼着烟,完全一副你敢把我怎么样的架式。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调教,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班上的风气好转,上面的那些现象基本没有再发生,我根据在外多年的感受,改变过去单纯从纪律、学习上要求学生,而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改变了对学生考评的方法,一改过去单一的考评方式,使学生转变以前的人才观念,激发内心深处对美好的东西进行最求的方面。到初三,我就很轻松了,学生的自理、自治能力基本形成,没给我找什么麻烦,直到顺利毕业。现在,这批当年的“调皮蛋”,有几个已经当了小“老板”,有几个在单位里也混的不错。他们见到我,都说当初交给他们的招数还不错。
婆婆的感叹,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怎样去教会一个学生应付、适应社会?像前面那一位既听话又无坏习惯的学生是不是就是我们培养的方向和目的?.我们有十几亿的人口,是不是每一个都当科学家?是不是每一个都当管理人员?如果不是,那我们的教育方向又该怎样转变?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又该怎样制定?一个教师的好与差,除了学生成绩的好坏标准外又该怎样评判?我们的教育要怎样走,才能让婆婆的叹息少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