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瓦屋山下的复兴村是一个有着许多故事和传说的古村。这里是一个男女老少都热爱歌舞的村,是一个被作家、摄影家、画家们多次踏访的村,也是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村,一个传说中青衣羌族后裔在大山中繁衍至今的古村……日前,带着几分疑惑,我们走进了居于瓦电水库西南面、依山傍水的复兴村探秘。
从雨城区望鱼古镇车至紧邻的洪雅县瓦屋山镇,因瓦屋山电站环湖路在建设之中,路况不是很好。隆冬时节,我们经过一路颠簸,终于抵达了瓦屋山镇复兴村。
一进村,热闹的锣鼓声响起来。当地村民站在大路两旁,热烈鼓掌。穿着艳丽羌族服装的山妹子们迎上来,一边唱着清脆的山歌,一边端着小杯的蜂蜜酒,一人一杯,劝着一大群游客模样的客人喝。
晚饭后,院坝里堆满了人。那些成都来的游客和村民一起摆起了龙门阵,小孩子们跑进跑出,手里握着一些野花,空气里飘散着馥郁的香味。
月亮慢慢从山坳里升起来,黛色的山影重重叠叠,瓦屋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就凝固成一幅天然水墨画。
音乐放起来,七彩灯光旋转起来,欢乐的气氛包裹着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当地出色的“山歌手”张富军、尹成静,以美妙的歌声拉开了欢迎游客的晚会序幕。
当地村子里67岁的老人毛清全唱起了山歌。唱了两首后,大家起哄要他唱情歌,坐在花台边上的一位大娘自告奋勇站起来,拍拍衣袖,接过话筒就与他搭档唱起情歌来。
幽默有趣的情歌对唱,引得大家开心的笑声、掌声一起响起来,一个成都来的“小客人”忙跑上去献花。
瓦屋山歌:
诉说2000年的喜悦与忧伤
“清早起来雾沉沉,误把树桩当成人。抱倒树桩亲个嘴,过后想起好笑人……”在洪雅县瓦屋山下,过去每当人们劳作之余,这种粗犷又带着原生态韵味的山歌便每每在山间响起。
据介绍,现在在复兴村,当地不仅六七十岁的老人能唱山歌,年轻人也能唱,连八九岁的小孩子都不例外。
而在当地人代代传唱的歌曲中,现存瓦屋山山歌有《报门歌》、《打笋歌》、《送情歌》等300多首,其歌词多用“赋、比、兴”手法,内容多为恋歌或情歌,主要反映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状况。
在复兴村,除了热辣的情歌而外,还有各种劳动歌,如《打笋歌》:“六月打笋笋不生,七月打笋笋上林,好吃不过摇尖笋,好耍不过跑山林……”山歌反映了人们的勤劳勇敢和劳苦艰辛。
据介绍说,瓦屋山山歌总体上来讲是一种带哭腔的山歌,听起来既有楚歌的韵味,又有羌人的音色。在唱法上,山歌有四种音调,“耶…喂…啊”均为山歌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常用字眼,而这种哭腔较浓的声部,与川西北山歌(民歌)有很大的区别。有学者认为,这是瓦屋山区特别是复兴村独有的“楚歌”之一。
“楚歌”为什么会在瓦屋山下的复兴村保存下来呢?
原来,相传在2200多年前,秦始皇灭楚国后,将楚王之族全部押送到严道古城。楚人到达严道后,将先进的冶炼铜矿技术和文化传授给当地青衣羌人,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楚羌两地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既有楚歌韵味、又有羌人音色的羌风楚韵——瓦屋山山歌,一首首曲子就是由此发展而来。
2007年6月24日,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复兴的锣鼓和瓦屋山山歌在成都演出。不少都市客人听完后,连连称赞:“真是原生态的民间山歌!”
复兴响器:
楚羌文化的“活化石”
在复兴村里,除了山歌引人注目外,一种留传千年的民间艺术——复兴响器,使这个古老的村落显得更加古朴而神秘。
一位当地老人说,复兴响器乐谱取材于大自然的动物和山水之音,如花灯响器《白鱼子上滩》,就是以鱼在河里游动的韵律编写而成的,而在乐谱《猪搭嘴》曲调中,人们仿佛能听到猪吃食时“咕咚、咕咚”的声音。至今,复兴人们总共记录有复兴响器50余种不同的乐谱。
“打起花灯响器《白鱼子上滩》,鱼听到声响,鱼的尾巴就会随着节拍摇摆……”
据介绍说,复兴响器如果与笛、箫、二胡等乐器配合作曲打唱,更能令人震撼,回味无穷。
“比如,村民们家中有女儿出嫁时,与唢呐打吹的《离娘调》、《哭儿包》等曲调,会让新娘悲喜交加,既高兴、又难以割舍亲情地离开家嫁出去……”
“复兴响器的击打和说唱,还与川剧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据考证,川剧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复兴响器有真名曲谱记录下来的就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此有学者推测,复兴响器也是研究川剧的“活化石”。
目前,复兴村人成立了一个“青羌艺术团”,专门负责组织老艺人出外表演、培训年轻人,让复兴响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成了村里所有人的共识。
“我们对于未来很有信心,相信复兴响器一定会更好。”从复兴村走出去、并且最早向外界推出“复兴响器”品牌的王文君说。
复兴之谜:
穿越历史和传说而来
“复兴村的地界上有神秘的‘迷魂凼’,人们到了那儿后,往往都是进得去就出不来……甚至指南针等仪器都无法正常使用,这至今都是一个未知的地理现象。”
当听说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之后,一群喜欢户外活动的“驴友”来到了瓦屋山下的复兴村探秘。
从复兴村出发,不久后来到一个叫“鸳鸯池”的地方,进入了瓦屋山区的第一个“迷魂凼”——
由于“迷魂凼”完全是一片原始森林,里面除了参天大树以外,密密麻麻的几乎全是比一般成年人还高的箭竹,一望无边,令人无法行走。
当地向导拿着平常砍柴用的弯刀一路劈砍,才开出一条狭窄的通道来缓慢前行。同时,“驴友”们每走上一二百米就用红布条作着记号。然而,经过了接近5个小时的行走后,大家都惊讶地发现:又回到了刚出发的地点!
而从复兴村往瓦屋山上走,竟然有三四个这样的“迷魂凼”,在上瓦屋山的路上布下了一处处“迷宫”。
由于担心往深处去会遇上更大的危险,人们只得重新回到了村民的家中住下。
到了第二天,清早起来,村子特别宁静。两三个“驴友”走上田埂去呼吸新鲜空气,居然发现有3个老人在遛狗。
当地村子里的人们说,遛狗这个习俗,现在城里人很常见,但在古代一般是贵族或者皇族才玩的把戏。而在复兴村,人们遛狗的习惯却是代代相传——因为传说中,复兴村是楚国贵族的流放之地,所以这种习俗保存至今也不足为怪。
此外,复兴村当地还有些地名也充满了谜团:比如严道古城、后花园、八金峰、官坪房等,一个个小地名背后似乎都有待人们去考究的内涵。
唱山歌的毛清成老人说:在复兴村,原来还挖出过不少古香炉、黄金酒杯、银制品等,都被收荒匠弄走了。
“复兴村的八金峰,传说山中藏有八百万黄金;复兴村还有和荥经一样的邓通铸钱遗址、严道古城遗址,荒芜了许多年,早已人迹罕至。”
从2002年开始,复兴村以独特的地理和乡村文化魅力,吸引了眉山、乐山、成都、德阳等地的摄影家、音乐家、书画家前来采风。不少的外地游客也开始走进这个充满谜团的村庄。
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观光、旅游、休闲的客人服务呢?据说是古青衣羌族人后裔的复兴村人自发集资,组织了一个18人的参观学习团,前往北川羌寨参观学习。复兴村人还邀请了专业人士来为他们进行培训。
如今,复兴村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村民们开始把房屋装修好,让前来旅游的客人住。如今,瓦屋山下的复兴村人,已经开始一步一步地走近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