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岳县蓝灵广场旁的一栋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唐承义,头发已经花白的他戴着老花眼镜正在修改弟子们的讲解词。在他的书房里,竹子做的书架上放满了有关石刻和石刻研究的各种书籍。与记者聊起安岳石刻,唐承义感到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用脚丈量 用胶卷记录 完成安岳石刻首次普查 唐承义是土生土长的安岳人,厚厚的老照片记录了这位老人的历史:1954年从安岳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从事了教师、文工团团长、宣传部干事等工作。1980年,安岳县成立文管所时,唐承义自告奋勇担任了文管所的所长。“大家都觉得文管所是清水衙门,没有人愿意来。我历来比较喜欢历史,文管所成立时,就自告奋勇来了。”唐承义说,“文管所成立时只有5个工作人员,于是我们分成两个组,一名女同志和一位老同志留守办公室,我和另外两人就开始了文物普查。” 摸清境内的文物情况是唐承义他们的首要工作。“那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安岳石刻有多么宝贵,都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调查工作困难重重。”那时从安岳只能坐车到各中心场镇,从中心场镇到其它乡镇就需要步行,唐承义和文管所另外两位工作人员靠着一双脚挨个到乡政府去询问有没有“菩萨”,“那会儿你对人家说‘石刻’,没几个人懂,你要问他们附近有没有菩萨、古庙、牌坊,他们一下就晓得了。” 就这样,凭着一部黑白相机,前后历经2年,唐承义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安岳县石刻文物的第一场普查,并由他撰文编著了一本名为《安岳石刻》的小册子,记录了安岳县境内的石刻文物的数量、位置、现状等情况,为安岳各处石刻建立了“身份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