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35|评论: 0

<原创>竹麻号子唱起来之二.四十年明白一件事,此生值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1 08:50 | |阅读模式

     现在回忆起来,我早在冥冥之中就和“纸”结下了缘。小时候,经常听到外婆讲外公背“背子”赶山的故事(“背子”是俗称,指的是用背篼装满“草纸”、大米等等东西到几十里上百里之外的芦山县大川及其里面更远的地方去买),主要是说外公如何如何的不容易创立家业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还小,也没有问问那个“背子”装的是什么。
      在我的映象中,“竹麻”就是当时农村百姓穿的草鞋所用的主要原料;工匠把那些慈竹砍回来后,以其竹节长度锯成节,然后找匠人来通过火烧,然后再铁钳剥下其表面上的那层材质,我们就称之为“竹麻”。
      当时,也没有把竹麻和造纸联系起来。对于那些竹麻造的那些草纸,在是年幼无知心灵里面,那些东西好像都是和鬼神有关的迷信用纸,出于对鬼神的恐怖,唯恐避之不及,谁还有心思刨根问底;其实,后来看起来,这些纸张的用途还远远不止作为祭祀之用,那个时代的妇婴用纸,商家包装用纸、读书人的写字用纸、百姓墙壁和窗户上的挡风用纸都离不开它们。或许外公过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也就无从了解那些故事的来龙去脉和酸甜苦辣。
      在我老家水口镇金山村天下第一保保长彭天禄故居后面有道山脊,我们从小都叫它“黄锅岗”。听母亲讲,外公还在世的时候,我们家就在那里建起了起了“篁锅”(huáng guō)来造纸。当然,造纸的原料也不是丘陵地区常用的慈竹,而是当地的竹子,俗称“白枷竹”。当时,外公请了四个当地人作为帮手,在那里造纸的时间大约十多年,一直到解放后成立“互助组”为此。
     几十年后,我才明白那个地方应该是“篁锅岗”,也就是在一个山脊上开设了造纸用的“篁锅”而得名。年少无知的我,也从来没有问过其中究里,想当然的认为是“黄锅”、“黑锅”之类的。于是,就在我的词典里囫囵吞枣、似是而非地称呼了几十年“黄锅岗”。
      现在想起来,可笑之至,啼笑皆非。所谓“学而不思者罔”,大概我算是其中典型之一;又所谓“朝闻道夕死足矣”,毕竟在我有生之年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虽然迟了一点,但是比那些到死都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来说,我算是体验了大家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至理名言;一想到此,我还是应该感到欣慰的。写到此,我有些于心不甘的念头,于是查阅了“篁锅”的相关资料附于后面:
     “篁锅”篁,泛指竹子;篁锅,用木材作为材料制成的锅。它是我国古代手工造纸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主要用途是蒸煮竹子,样子活像蒸米饭用的蒸笼。造纸大致可分为七十二道工序,十五个环节。其中包括“砍竹麻”、“脱青”、“捣竹子”、“上篁锅”、“洗灰”、“漂白”、“除砂”、“抄纸”、“榨纸”、“刷纸”、“上墙”等工序。造纸工具则包括“料池”、“篁锅”、“石臼或石碾”、“纸槽”、“纸帘”、“大壁”、“纸架”等。图是造纸用以蒸煮竹子的木制篁锅,样子像蒸米饭用的蒸笼。据说,以前每年到了5月砍竹子时,人们就边喊号子边围着篁锅填料,一般的篁锅能装两三万斤原料(竹子),最大的篁锅据说能装下10万斤竹子!蒸煮的时间一般一次一周,还要反复地发酵,清洗,然后才能捣碎和抄成纸,再贴在墙上阴干。现在,篁锅被高压蒸锅代替了,一批原料只需蒸煮一天时间,大大缩短了造纸工期。
      现在想起来仍然留有一丝遗憾的事情是,在这些幼年残存下来的零零碎碎的记忆里,没有过“竹麻号子”的点滴故事。
      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我和草纸结下了缘的事情就有了记忆。这个是来源于吃白糖和黄糖时候留下的记忆。那个时候,草纸是商家包裹东西的必备之物,类似于今天的购物袋,什么白糖、黄糖等等东西都要靠它们来包裹。由于这些东西都容易融化,往往还没有吃完就有一部分和草纸融合为一体。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这些小孩是不会放过这些细节的,往往在糖吃完之后,把这些连糖带纸的东西一起嚼着吃了,之后是带着甜到心底的满意活蹦乱跳的玩去了。
      当然,伴随以后读书生活的开始,我和纸更是结下了终身的缘分,这里暂且不表。
造纸作坊.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