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18|评论: 0

[交流共享] 【菊坛佳话】王琴生畅谈梅兰芳艺术之美 ( 泰州戏曲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1 08:57 | |阅读模式

  王琴生畅谈梅兰芳艺术之美

               2012-6-1
泰州戏曲

摘要
:     92岁的谭门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王琴生先生深情地追忆1946年至1958年与梅兰芳大师同台献艺的12年。他从美的化身、美的创造和美的戏德3个方面畅谈了梅派艺术之美。         ...





    92岁的谭门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王琴生先生深情地追忆1946年至1958年与梅兰芳大师同台献艺的12年。他从美的化身、美的创造和美的戏德3个方面畅谈了梅派艺术之美。
                         美的化身
    王琴生认为,梅大师的舞台形象是美的化身。这与梅大师边习昆曲边攻京剧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因为昆曲的古典韵味极浓,唱词典雅,表演优美。梅兰芳生于京剧世家,自幼耳濡目染,11岁首次登台,就是在昆曲《长生殿》的《鹊桥密誓》一折中串演织女。从此,他便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拜著名昆旦齐蕙兰为师,学会20多出昆曲剧目;后又与昆曲名家俞振飞先生一起研习昆曲,并与俞先生合演昆曲《游园惊梦》等剧。
    王先生与梅大师合作,是由著名琴师徐兰沅介绍的。1946年4月,梅大师在北京请徐先生推荐一位谭派老生同台奏艺。适值王琴生也在北京演出。徐兰沅热情地介绍说,王琴生13岁学戏,先学铜锤花脸,18岁变声后,改学老生。24岁拜谭鑫培之子谭小培为师,同时也向师兄谭富英学戏,戏路宽广,唱、做、念俱佳。梅大师当即首肯,极表欢迎。梅、王两位先生首次合作是在上海南京大戏院演出京剧《汾河湾》,继而合演《宝莲灯》、《打渔杀家》、《御碑亭》、《法门寺》、《四郎探母》、《武家坡》、《大登殿》、《抗金兵》等剧。
    从长期合作的实践,王琴生概括梅派表演艺术美的特点,首先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梅大师的每一个动作,一个指法,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是严格按照戏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感情需要而精心设计的,完全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合乎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因而能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在演出中,梅大师不仅自己把剧中人物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且对同场演员,甚至一个次要配角,一个宫女,一个龙套,都照顾得非常周到。梅大师的表演能驾驭和调动全场演员和乐队的能动性。他的唱腔、念白、舞蹈、眼神、手势,都能恰如其分地把他内心情感传递给同台角色和乐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动作的共振效应。因此,梅派神韵是内涵艺术之美。其次,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能从艺术美学的高度进行缜密的构思,展现其美的形象。梅派名剧《贵妃醉酒》是梅大师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悉心研究、大胆创新的硕果之一。他摒弃了剧中“诲淫”的糟粕,而着力表现杨玉环愁肠百结的宫怨之情。梅大师的舞蹈动作,也是根据人物的感情需要和性格刻画而精心设计的。如《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就有别于武术中的舞剑,而是一边舞剑,一边使观众在优美舞姿的回旋之中,观察到虞姬强忍悲痛,假作欢颜的复杂表情,把坚贞柔婉的虞姬艺术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留给观众无限回味的余地。总之,梅大师的舞台动作有多有少,晚年达到了“手无虚指,目无空发”的艺术境界。
                        美的创造
    王先生说,梅大师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常说,舞台就是艺术的海洋,游得好,就能搏浪前进,达到胜利的彼岸;游得不好,就会逆流而退,呛水下沉了。梅大师在艺术事业上不因袭旧规而匠心独运,锐意创新。在《三堂会审》中,梅大师就把刘秉义所穿的蓝袍改为红袍。据说,《三堂会审》源于梆子,从前,梆子小戏服色单调,只有红、蓝两种颜色,所以会审中两老生一红一蓝,示其区别,京剧沿之成习。梅大师考证刘秉义、潘必正二人的官阶相同,袍色本应一致,故而改蓝为红。这就使王金龙、苏三、刘秉义、潘必正服饰均为红色,谓之“满堂红”。
    梅大师对演唱时的发音和口型也很有讲究。京剧旦角最忌张开大口,表露牙齿来演唱。因为既不美观,音色也不佳。梅大师演唱时口型很小,很秀气,但唱出来的声音甜厚达远,韵醇味足。他在化妆上也勇于创新。梅大师是长方脸型,每化一次妆都有所改进。他坚持一点一滴的改革,特别是前面的水花,青年、中年时期贴得高,晚年贴得低。水花也变化了,贴的方法也变化了,显得特别美。所以他年过花甲,化妆上台,仍然光彩照人。梅大师唱古装戏时,则戴头发做的后刘海,而唱梳大头的戏时,就戴丝做的后刘海,从不露出后脖子,这是梅派化妆风格的一大特点。为了符合剧中人物的时代风貌和舞台效果,无论天气多热,他都坚持戴上后刘海演出。丝毫不马虎。在舞台服饰上,梅大师也刻意追求色彩协调。他头上插的花,两鬓角戴的花,与服饰相配,交相映辉,美观大方。由于梅大师专注于舞台艺术,不分巨细,精心琢磨,努力进行美的创造,所以能在舞台上和观众的心目中永远树立美的艺术形象。
                        美的戏德
    美的艺术也来自美的心灵。王琴生由衷地赞美说,梅先生是一代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首先,表现在他不以著名表演艺术家自居,而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艺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听取同行和广大观众的意见。1952年梅大师在武汉大舞台上演《凤还巢》。王先生在此剧之前演完了《连营寨》,便到前台楼上观摩梅大师的演出。本来那句原版“何况那朱千岁甚是不端”,一向都是满堂彩,但那一天却无彩声。王先生很奇怪,仔细琢磨,原来梅大师每次唱到这句时,都是脸朝外,手势也冲外指;而这一天,他一边唱,脸一边朝着端**中间的老旦偏过去了,彩声也就没有了。在吃夜宵时,王先生提及此事,并直率地提了意见。次日,仍上演《凤还巢》,梅大师就改了过来,果然又赢得了满堂彩。其次,还表现在他待人至诚,互勉互励上。在演出过程中,同台演员不慎出点差错,他从来不发脾气训人,而是尽力设法圆场,下台后还关照几句,安慰一下。1952年在青岛演《龙凤呈祥》时,小太监上场应说:“太后有旨,请郡主前去拜堂!”而扮小太监的演员,第一次与梅大师同台,特别紧张,脱口而出:“太后有旨,请娘娘前去拜堂!”竟把未结婚的孙尚香叫成“娘娘”,引起倒好。他回到后台,忐忑不安。梅大师温和地安慰他:“别难过!下次再演,还是由你来扮小太监,就不会念错了!”
    梅大师常说,艺术上的竞争不是勾心斗角,而是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程砚秋先生整理全本《窦娥冤》后,梅大师认为,该剧更适合程派艺术特长。于是他不再上演《六月雪》(即《窦娥冤》)这个剧目。不仅如此,他对其它行当和兄弟剧种,也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积极吸取他们的艺术精华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并根据自身条件和剧情需要,加以咀嚼消化,发挥创造,化成梅派的艺术风格。梅大师毫不保守,对向他求教的演员及其弟子,热情地传授自己的艺术和经验。梅大师为人处世,平易近人,急公好义。他听说谁有了什么困难,就主动地给人帮助,绝不宣扬自己。国家有什么事找他协助,也义不容辞。这是梅大师一生做人的优良品德。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