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华山剑

[原创]“闷墩儿;闷呆儿”————四川方言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0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云娜在2006-11-18 14:53:00的发言:
谢谢楼主介绍![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6-11-20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巴适!安逸!有学头!

发表于 2006-11-21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闷墩儿”,楼主的说法恐怕有些问题。湖广填四川是众所周知的,亦即现在的四川人少有真正的土著。所以,“闷墩儿”由古代的“牧犊儿”演化而来有待商榷。我倒是想起小时候一位同学常学的湖南老师骂学生的湖南腔:“你是呆吗、是愣吗、是眸头(MOUTOU木头)板板吗、是雷巴(LEIBA泥巴)登登(墩墩)啊?”我想,“闷墩儿”和“牧犊儿”应该是含义不同的两个词汇。“牧犊儿”应该是说人“土”、“乡巴佬”、“未开化”、“野蛮”,轻蔑、侮辱的成分多;“闷墩儿”则是说人不会说话,尽犯傻,只会出死力,干笨活,同情的成分多,甚至有赞赏为人憨厚、踏实的意思。

发表于 2006-11-2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应该考证一下;

不过,一切必须以现在人们的通常认识、理解为准。

有一个笑话说:人们在使用语言之初,关于究竟把由猿变化而来的这种高智商灵长类动物称为“人”呢还是称为“狗”争论了很久;

[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龟儿子(鬼儿子)”——四川方言考证之五


“龟儿子”,是四川方言中骂人的一句常用方言,但是,长期以来,这句方言的意思一直不明,大家只知道骂对方为“龟儿子”是在侮辱对方,但是,究竟什么是“龟儿子”呢?却几乎无人说得清楚。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骂人者如果试图从尊卑和长幼的角度去占对方便宜的话,那么,这“龟”自古以来就不是卑劣的象征物,恰好相反,“龟”还是中国民间中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比如,龟大多长寿,如果你骂对方是“龟儿子”,如果龟是几百岁了,你岂不是在自寻其辱么!这就是说,很显然,目前一些四川方言和成都方言的词典中写的“龟儿子”,是写错字了!那么,“龟儿子”的正确字义应该是什么呢?其意思又是什么呢?

笔者经过自己的考证认为,四川方言中的骂人骂对方“龟儿子”,正确的字义,应该是“鬼儿子”。下面,我谈谈这个“鬼儿子”的词源问题。

中国早在周朝时期,周朝人士就已经对中国周边的那些尚未开化的野蛮部族有一个固定的称呼,叫做“鬼方”,《周易》曰 :“高宗伐鬼方, 三年而克之 。”。史书解释道:“鬼方,小蛮夷;高宗,殷之盛天子也。以盛天子伐小蛮夷,三年而后克,言用兵之不可不重也。”(《汉书·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所谓的“鬼方”,大致有这样的几个意思,一是指意这些未开化部族还处于自然采集和渔猎生存阶段,他们还不懂得养种植生产;二是指意这些未开化部族还处于“民知其母却不知其父”的乱婚历史阶段;三就是指意这些未开化部族普遍有敬仰各式各样和希奇古怪的鬼神的习俗。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把一个部族是否进入确定的婚姻阶段视为是一个民族是否开化的重要标志的,而中国古代所指意的那些“鬼方”部族的最重大特征之一,就是他们部族男女还没有进入确定的婚姻历史阶段,青年男女的性交媾也普遍是混乱和没有约束的,即使这些“鬼方”产生了家庭,那也一定是母系家庭,也就是部族成员都是只知道其母而不知其父的。

四川地区的古蜀国曾经参与周武王讨伐殷商,后来被秦国灭亡之后又最早成为秦国的部郡之一。大汉王朝的兴起,也是“汉兴于蜀汉”的,所以,四川地区很早就已经是“中国人”了,这样,四川地区的民间就一直存在着蔑视“鬼方”的习俗,因此,四川人如果称人是“鬼儿子”,那么,就是在骂对方是只知其母和不知其父的“杂种”的意思。所以,四川方言中的“龟儿子”,应该是“鬼儿子”,指意的是“杂种”的意思!

当然,也不排除四川的“鬼儿子”还与道教中关于“鬼子”的诠释有一定关系,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因此,道教中的许多语言和教义词汇也可能成为四川方言中的词汇。比如,道教经典的《云笈七签·紫微宫降太上去三尸法》中对于“鬼”有这样 的诠释:“上尸彭倨名青服,中尸彭质名白服,下尸彭矫名赤口。此三尸状如小儿,或似马形状,皆有须发,毛长三四寸。人既死,遂出作鬼耳,如人生时形象,衣服长短,亲人见之,谓是亡人还家,实非亡人灵也。”

《云笈七签》对鬼是这样诠释的,说是人死之后,三尸的“鬼”便出窍了,三尸的“鬼”都形同小儿。如果按照这样的诠释,那么,四川方言中的“鬼儿子”就还有“你不是人”的意思。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目前四川方言中的骂人的“龟儿子”方言,应该是错误的字义,本义应该是“鬼儿子”,指意是“杂种”和“你不是人”的意思。

2006年11月21日

发表于 2006-11-2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极品指天椒在2006-11-19 21:59:00的发言:

我们中国有地方语很多,但是我觉得四川话和粤语能让好多的人听得明白,好好说好我们四川话吧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6-11-2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

发表于 2006-11-2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考证很有意思,是查证和积累了很多资料的。

闷墩儿,可能还在于“闷”,压三天也打不出屁来,是性格;墩儿,是体形,似木头,是直说人的性格木讷。至于“牧犊儿”,不外乎骂他“只不过是放牛娃儿”,透出一股傲慢。应不是其原意。

相宜(因)。“宜”应为多音字。

“告”,应为‘给牛上枷担’。动作在一个“上”字上,才有了‘较量’的意思。

‘家公’,“家”可能不能为“假”吧,由此推出“伪”也就更为牵强。“家公”的出处很多,主要还在一个“公”字上,这“公”字应为“翁”。至于“伪婆”的“伪”,应是“维”字,川人读“维”为“卫”音(如‘维护’)。“维”字,是系,是纲,有传承之意。如果再“古”到母系社会,就说远了。不过,客家人在书信中还没有人在书面上写出这个‘wei’字的,难怪有歧义。

“龟儿子”,是指成都人的。古时,成都人不以为骂。反而是豪称“正宗”“正源”最土著的纯正子孙。成都别号“龟城”,传说张仪筑城,神龟出水;更有蜀(川)主鳖灵。湖广人填四川后,外来之人笑指土著成都人,成都人是不以为意而反以为“翘”的。时过境迁,现都成了“龟儿子”,因此,至今街坊笑谈,谐指对方“龟儿子”的多了,也多不以为杵,也是老辈们的口头禅影响太深了的缘故吧。

另外,《四川方言词典》和《成都方言词典》哪里有卖?我一直想有上一本,却一直寻不到,谁能告知,先谢过!

发表于 2006-11-2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没有无用的学问,即使是雕虫小技也可做出大学问。楼主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

另外,龟儿子的含义,我以为就是骂人“婊子养的”。称呼妓女的配偶为乌龟、王八古来有之,后来将老婆与人有私的男人也称乌龟、王八了,因为乌龟、王八为绿色,故又有“戴绿帽子”之说,具体起于何时没有考证过。类似的称谓还有“王八蛋”,“王八羔子”,“龟孙子”等。四川人多骂“龟儿子”。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2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sumsn,语言学研究,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其实都不是雕虫小技,因为,这涉及到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和田野调查,及其两者之间的大量语言的比较,而且,还涉及河复杂的音韵知识和文字知识。所以,写这样的文章的难度是很大的,我也就是在不经意之间对四川方言关注而已,但是时间也至少有二十年了。如果有谁要专门搞这方面研究,那想出成果往往是很难的,恐怕他不能够指望自己能够依靠这样的研究去吃饭和升职的。四川的杨雄写太玄那样的高难文章也只使用三十年吧。但是,他一生中从26岁搜集方言到他72岁死之前,他的《方言》也还没有落稿,可想这语言研究的难度有多大了。

相比之下,真正的雕虫小技文章,是那些官样文章,就是报纸上的那些官样套话文章是最好写的,只要抄拼剪就可以了。

还有,这“雕虫小技”也是四川方言之一!“雕虫小技”就是由扬雄的《法言》而走向全国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2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欺头”————四川方言考证之六


“欺头”,是四川人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言之一,意指“便宜”。但是,长期以来,这句四川方言的词义不明。目前的《成都话方言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欺头(魌头)。旧时做法事抛在地上辟邪的鬼头模样的食物(名叫魌头),旁人可以拣食,因其形容得之容易,故引申为便宜。”

《成都话方言词典》的这种解释是不是妥当呢?《词源》中也有“魌头”这个词汇,但是,《词源·魌头》是这样解释的:“魌——溪。魌头——形状丑恶的面具”。由此可见,古代祭祀中的确有“魌头”这种物品。东汉郑玄也证明说:以惊欧疫厉之鬼,如今魌头也。(《周礼·夏官方相氏》)

“魌头”是否被做成为食物以供给人们食用,过去以往的中国民间老百姓是否真的存在着“吃鬼”的习俗,笔者不得而知。因此,我们只能够说《成都话方言词典》中关于“魌头”的解释,也是一种解释吧。如果有谁知道四川地区以前有抢食“魌头”这种厉鬼形状食物的情况,希望他出来说明一下,这对于我们了解四川以前的风俗,也是有好处的。

不过,笔者根据自己的考证,认为四川方言中的“欺头”很可能是另外的两个词汇的误写,一是“祈头”,二是“溪头”,“祈”和“溪”,古代都发qi音,这就是说,现代汉语中的溪(xi)这个音义恐怕是宋元之后才发生北方话音变的。宋朝之前,汉字的“溪”就是应该被读成为qi音。

“祈”,在古代字义中是“大”和“众多”的意思,所以,“祈头”,就应该是大头的意思。因此,四川方言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汉语语种之一,四川方言中的“吃祈头”一词,应该是指意的是“吃大头”的意思。

而四川方言中另一“吃溪头”词汇又是什么意思呢?笔者认为这来自于四川地区特有的放水习俗。大家知道,在四川农村中,每年春天的春耕之前,各村社都要放水浇灌田地,因此,四川地区的农村村社成员每年春天都要派出自己的放水员和守水员,为什么要守水呢?就为了防止水沟上游的人“吃溪头”,因为,每年春天放水,各村社都要抢水抢季节抢种,因此,在溪水上游偷水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把这种偷水占下游人们便宜的事情称之为“吃溪头”,久而久之,可能四川农村里的这种特有的方言,就流传于四川民间普遍使用了,以此词汇来说明那种抢占他人便宜的情况。

2006年11月22日

发表于 2006-11-22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华山剑在2006-11-22 6:11:00的发言:

sumsn,语言学研究,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其实都不是雕虫小技,因为,这涉及到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和田野调查,及其两者之间的大量语言的比较,而且,还涉及河复杂的音韵知识和文字知识。所以,写这样的文章的难度是很大的,我也就是在不经意之间对四川方言关注而已,但是时间也至少有二十年了。如果有谁要专门搞这方面研究,那想出成果往往是很难的,恐怕他不能够指望自己能够依靠这样的研究去吃饭和升职的。四川的杨雄写太玄那样的高难文章也只使用三十年吧。但是,他一生中从26岁搜集方言到他72岁死之前,他的《方言》也还没有落稿,可想这语言研究的难度有多大了。

相比之下,真正的雕虫小技文章,是那些官样文章,就是报纸上的那些官样套话文章是最好写的,只要抄拼剪就可以了。

还有,这“雕虫小技”也是四川方言之一!“雕虫小技”就是由扬雄的《法言》而走向全国的。

误会了。我的意思并非说方言研究是雕虫小技,相反,我是想强调它的重要。我的议论是就认为这个讨论不重要的看法而发的。我本应在后面续以“何况”的内容的。

发表于 2006-11-22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06-11-22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华山剑在2006-11-22 6:11:00的发言:

sumsn,语言学研究,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其实都不是雕虫小技,因为,这涉及到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和田野调查,及其两者之间的大量语言的比较,而且,还涉及河复杂的音韵知识和文字知识。所以,写这样的文章的难度是很大的,我也就是在不经意之间对四川方言关注而已,但是时间也至少有二十年了。如果有谁要专门搞这方面研究,那想出成果往往是很难的,恐怕他不能够指望自己能够依靠这样的研究去吃饭和升职的。四川的杨雄写太玄那样的高难文章也只使用三十年吧。但是,他一生中从26岁搜集方言到他72岁死之前,他的《方言》也还没有落稿,可想这语言研究的难度有多大了。

相比之下,真正的雕虫小技文章,是那些官样文章,就是报纸上的那些官样套话文章是最好写的,只要抄拼剪就可以了。

还有,这“雕虫小技”也是四川方言之一!“雕虫小技”就是由扬雄的《法言》而走向全国的。

误会了。我的意思并非说方言研究是雕虫小技,相反,我是想强调它的重要。我的议论是就认为这个讨论不重要的看法而发的。我本应在后面续以“何况”的内容的。(中间耽搁了一下,超过了允许的编辑时间,现在接着说。)我想,方言研究除了语言方面的意义外,它对于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以前某报也辟有方言专栏,朋友间也不时琢磨一些方言的含义、来源,但多囿于娱乐,起点不高,故而亦多轻率、武断。像华君这样下工夫研究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当然,这只是一个外行的井蛙之见,一定还有许多为之付出心血的人,不然,何以有那许多方言词典、书籍的问世呢。无可讳言,对于华君的意见,我并不能够完全接受,一些解释还有待证实。但是,华君的观点、方法以及投入无疑是治学之道。诚然,研究者不为结果烦恼。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华君的研究已经让我们这些外行分享了许多前所未闻的知识了。可见无论结果如何,真诚的努力绝不会没有收获的。

发表于 2006-11-22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em03][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抓子;啥子;鸟牺;拈艮儿;什么”——四川方言考证之七


“抓子、啥子”,是四川方言中最为常见的两个方言,其中,“啥子”这个方言已经走向全国,成为了中国语言的一个部分,但是,“抓子”这 词汇,还大多仅仅局限于四川地区使用。

“鸟牺、拈艮儿”,这两个词汇,主要使用在川西南地区,大概在现今邛崃、蒲江、大邑、新津、崇庆州、都江堰、眉山、丹棱、名山等一带地区还使用得比较广泛。

“抓子、啥子、鸟牺、拈艮儿”,这四个词汇,都是“什么”的意思。


“抓子;啥子;鸟牺;拈艮儿;什么”这五个词汇中,“什么”,是全国通用语言;“啥子”基本上是全国通用语言。这五个词汇中,除了“鸟牺”这个词汇甚古和是自然现象语言外,其他四个词汇,都与卜筮直接相关。

川西南地区中的“鸟牺”,又常常被发音成为“娘牺”,由于四川地区的本土语言是没有后鼻音的,所以,这个“娘牺”显然是经历了北方外来人的音变之后才产生出来的。这就是说,川西南地区的问什么的“娘牺”,其实,就是“鸟牺”。而“鸟牺”则是很古老的中国语言,这个问人什么的“鸟牺”语言,非常形象,就是把人们的疑问比喻成为像飞鸟栖居的那样,是不知道确切结果的,永远是有疑问的。笔者估计,川西南一带至今依然使用的问什么就问“鸟牺”的语言,很可能就是四川上古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本土方言。

而“抓子、啥子、拈艮儿‘什么”,这四个词汇,应该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卜筮之风俗和推牌九之风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卜筮之风很盛行的地方,特别是古代农村,不少农民几乎到了凡事都要问卜和卜筮的地步。同时,中国城乡,特别 四川城乡地区更是存在着群众喜欢玩推牌九和达麻将游戏的习惯,即使是城乡中的那些街头艺人,比如制作糖画糖饼的街头艺人,那也习惯使用卜筮之法去进行自己的营业,比如,四川地区中的糖画艺人就把写有各式各样糖画的牌子装在竹篓子之中,顾客给一定数量的钱财,就自去竹篓子中“抓子”,也就是自摸那些牌子,你抓到什么牌子,糖画艺人就给你制作什么糖画。又比如,你要糖画,你就可以自转动糖画艺人设置的十字架转动机构,十字架尖头转动到什么地方,糖画艺人  给你制作什么糖画,这个转动十字架的过程,其实就是“什么”,就是利用十字架磨动问询结果的意思。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糖画艺人行艺和营业中使用的“抓子”和转动十字架的“什么”,并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卜筮风俗中原本就存在的一种卜筮现象。“什么”中的“什”字的字义,是代表无极四方的意思,“什么”中的“么”是代表磨那样的转动的意思。

在古代中国的卜筮风俗中,不管当事人问什么,你都要先抓子和自丢子,当事人的自丢子,就是“撒子”,就是现在的“啥子”的词源所在。然后,卜筮人再根据你的抓子和撒子所表现出来的点像,去打卦卜筮,然后,卜筮师再根据这些卦像去回答当事人的疑问。“拈艮儿”,则是过去以往的四川地区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利用于卜筮方法去决定事物的方法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拈纸团”的意思,就是大家当决定不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便采用将结果写在纸团上搓成为纸团,然后大家再去拈纸团以最终决定事物 的习俗,这种习俗,就是四川方言中的“拈艮儿”,这种语言,现在主要使用在川西南地区的农村中,城市中已经不常见了。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由于中国是个卜筮之风俗很盛行的地方,所以,许多卜筮方法和习惯用语,也会被转用到中国通用语言中使用。当然,不是卜筮就是什么不好的迷信形式,其实,卜筮,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主要是因为人类永远不能够精确知道未来情况而不得不使用卜筮去决策自己行动的一种人类生活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最终确定,但是,也有概率规律可以供给人类利用的,现在工程数学中的概率论,就是来自于这种人类中的卜筮习惯。

“啥子”,其实很可能是误写,本来的语义应该是“撒子”。“抓子”却是一直没有改变其字义,当然,这种方言也一直没有成为中国通用语言。

2006年11月23日

发表于 2006-11-23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诂字释词,确实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文心 雕 龙”!往往为一个字而捋断几根须,这其中甘苦,也只有自得其乐啰!

看来先生不是专业的。(我的意思是说:在如今连幼儿教师评职称都要以洋洋洒洒的论文而“上”的状况下,如果以此为生,这廿年可就“惨”了!—一训释文章只能是“豆腐干”,可上不得‘案板’给评委们翻炒的。)

如果真是业余的。除了庆幸,还有乐趣,也蠃得平生的丝丝慰藉。廿年来持之,如华山之峰砺剑,其韧,其高远,虽然有些孤寂,也应有出锋的一天。(不是吹捧:在这浮燥的时代,能耐得住落寞,没有几个人了。照当今状况发展下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及钻研,只有靠不是专业的专业人员(才)继承下去了!——不是涮“坛子”,我还从来没有在这“网”上“吹捧”过什么人的。)

本人多年来厌烦看报,特别不看假大空吹吹擂擂的一二版,闲时捞捞泡菜坛子,酸咸燥辣,百味横生,你这几段,也带来了几分醇和。

故此发言

发表于 2006-11-23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吃魁头”

“吃魁头”是川方言中常用语。

静彧先生在描叙成都六十年代中期的方言小说《烦人晓事 . 猗沦》(见本坛“文学沙龙”)中对“吃魁头”有一自注:魁头:1、横眉楞眼的大头鬼,以小鬼为食;2、以此形象作成的面具,用以祭拜,镇压和避邪。3、飨鬼的食物。由此而产生“吃魁头”,喻其越位而得到的非份之物或取其不义或不礼的东西。

本人赞同静彧先生的“释义”。

  “我遇到你个大头鬼呀!”这是现在还有人骂的。过去,就有“大头鬼”的说法。不过,一般都认为这种鬼很善良,一般不害人。如夜半遇之“倒路鬼”,缠磨半夜,往往使你避免了前面的凶险。

过去人们认为,厉疫凶死和夭折小儿变为游魂野鬼,是要纠缠夜行人的。自然,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崇拜的“灵”的衍生下,应该在“野”的对立面有一个“家”鬼。但“家”之“鬼”只能为“神”!怎么能成“鬼”呢?当然,只能寄希望隐含着有这种神通的“鬼”了。

过去在川东北有一种“傩戏”,其主要内容为头带大头面具“驱鬼”,镇鬼,(后来也演义一些故事)避邪。以后,在一些戏剧在上演前后也要加跳一点这种内容的(如发展到跳“加官”),似乎神灵上身了,可以使看戏之人来去平安。

其实,这大头鬼,就是“魌”,为鬼之头,现在川人还有骂“鬼头子”的。它领鬼,镇鬼,还吃不听话的小鬼。还真有点象“钟魁”。

这种鬼的外形是横眉棱眼,大口,大耳,面目和善。还真有现在三星堆面具的神韵。(我小时候见过两种面具:木雕和布壳压制描画的。当时绝对不晓得有什么“三星堆”)现在,我还真怀疑这似乎和“祖宗保佑”有点什么内在联系。

过去送亡人上山要洒买路钱。这送“魁头”,也是奉给路边野魂饿鬼的食物。不外乎在外出时一路平安,过去很多人在路途上遇到不详事也是在回家后要抛洒点食物在路上以示答谢的。最简洁的方式是“洒米”。有驱,送,谢的味道。

这抛洒的食物是飨鬼的,不是人吃的。楼主引用的解释或阐释对吃的“主体”都错了。从古至今,祭拜,敬的东西,敬后敬的人都可以吃,但不是本份。飨鬼的东西,在抛洒之前人可以吃,算是“吃福喜”,在抛洒之后人就不该吃了!——能和鬼“抢”食吗?!这“仪式”后抛洒之物,也叫“魁头”。

“吃魌头”,就恰恰在于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不是本份呀!所以,“吃福喜”和“吃魁头”历来是贬意的。前者是可吃而混吃,后者就是非礼而不义了。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3-7 13:42
[em05][em05][em05][em05]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