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子;啥子;鸟牺;拈艮儿;什么”——四川方言考证之七 “抓子、啥子”,是四川方言中最为常见的两个方言,其中,“啥子”这个方言已经走向全国,成为了中国语言的一个部分,但是,“抓子”这 词汇,还大多仅仅局限于四川地区使用。
“鸟牺、拈艮儿”,这两个词汇,主要使用在川西南地区,大概在现今邛崃、蒲江、大邑、新津、崇庆州、都江堰、眉山、丹棱、名山等一带地区还使用得比较广泛。 “抓子、啥子、鸟牺、拈艮儿”,这四个词汇,都是“什么”的意思。 “抓子;啥子;鸟牺;拈艮儿;什么”这五个词汇中,“什么”,是全国通用语言;“啥子”基本上是全国通用语言。这五个词汇中,除了“鸟牺”这个词汇甚古和是自然现象语言外,其他四个词汇,都与卜筮直接相关。
川西南地区中的“鸟牺”,又常常被发音成为“娘牺”,由于四川地区的本土语言是没有后鼻音的,所以,这个“娘牺”显然是经历了北方外来人的音变之后才产生出来的。这就是说,川西南地区的问什么的“娘牺”,其实,就是“鸟牺”。而“鸟牺”则是很古老的中国语言,这个问人什么的“鸟牺”语言,非常形象,就是把人们的疑问比喻成为像飞鸟栖居的那样,是不知道确切结果的,永远是有疑问的。笔者估计,川西南一带至今依然使用的问什么就问“鸟牺”的语言,很可能就是四川上古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本土方言。 而“抓子、啥子、拈艮儿‘什么”,这四个词汇,应该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卜筮之风俗和推牌九之风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卜筮之风很盛行的地方,特别是古代农村,不少农民几乎到了凡事都要问卜和卜筮的地步。同时,中国城乡,特别 四川城乡地区更是存在着群众喜欢玩推牌九和达麻将游戏的习惯,即使是城乡中的那些街头艺人,比如制作糖画糖饼的街头艺人,那也习惯使用卜筮之法去进行自己的营业,比如,四川地区中的糖画艺人就把写有各式各样糖画的牌子装在竹篓子之中,顾客给一定数量的钱财,就自去竹篓子中“抓子”,也就是自摸那些牌子,你抓到什么牌子,糖画艺人就给你制作什么糖画。又比如,你要糖画,你就可以自转动糖画艺人设置的十字架转动机构,十字架尖头转动到什么地方,糖画艺人 给你制作什么糖画,这个转动十字架的过程,其实就是“什么”,就是利用十字架磨动问询结果的意思。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糖画艺人行艺和营业中使用的“抓子”和转动十字架的“什么”,并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卜筮风俗中原本就存在的一种卜筮现象。“什么”中的“什”字的字义,是代表无极四方的意思,“什么”中的“么”是代表磨那样的转动的意思。 在古代中国的卜筮风俗中,不管当事人问什么,你都要先抓子和自丢子,当事人的自丢子,就是“撒子”,就是现在的“啥子”的词源所在。然后,卜筮人再根据你的抓子和撒子所表现出来的点像,去打卦卜筮,然后,卜筮师再根据这些卦像去回答当事人的疑问。“拈艮儿”,则是过去以往的四川地区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利用于卜筮方法去决定事物的方法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拈纸团”的意思,就是大家当决定不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便采用将结果写在纸团上搓成为纸团,然后大家再去拈纸团以最终决定事物 的习俗,这种习俗,就是四川方言中的“拈艮儿”,这种语言,现在主要使用在川西南地区的农村中,城市中已经不常见了。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由于中国是个卜筮之风俗很盛行的地方,所以,许多卜筮方法和习惯用语,也会被转用到中国通用语言中使用。当然,不是卜筮就是什么不好的迷信形式,其实,卜筮,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主要是因为人类永远不能够精确知道未来情况而不得不使用卜筮去决策自己行动的一种人类生活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最终确定,但是,也有概率规律可以供给人类利用的,现在工程数学中的概率论,就是来自于这种人类中的卜筮习惯。 “啥子”,其实很可能是误写,本来的语义应该是“撒子”。“抓子”却是一直没有改变其字义,当然,这种方言也一直没有成为中国通用语言。 2006年1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