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528|评论: 38

[原创]“闷墩儿;闷呆儿”————四川方言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8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闷墩儿;闷呆儿”————四川方言考证之二


闷墩儿,是四川人比较常用的方言之一,意思是指意那种办事情莽撞和为人处事傻呼呼的人。目前《成都话方言词典》中,又把“闷墩儿”写成“闷呆儿”。

严格说,“闷墩儿”这个四川方言是个误写,正确的字义应该是“牧犊儿”。这就是说,古代四川人发音的应该是“木犊儿”,后来,随着人们对这一方言词汇的词源的逐渐淡忘,所以就被人们逐渐发音成为“闷墩儿”了。


可能一些人还知道,陕西曾经有个著名的方言艺人,叫做“王牧犊儿”,其实,这个“王牧犊儿”的发音和字义,都是正确的,其意思与四川方言中的“闷墩儿”是一个意思。反而,是四川人自己把自己本土方言中的“牧犊儿”错误写成为了“闷墩儿”了。

“牧犊儿”这个词汇最早见于《华阳国志·蜀志》:“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之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奉我矣,王将得蜀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得请石牛。惠王许之。乃谴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谴还之。乃嘲笑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华阳国志》中的这段话,是记载的古蜀历史上的一段传说,说的是秦惠王时期,那时候的蜀国地域广大,还占有现在陕西汉中至秦南地区的褒中一带(大致在现在陕西宝鸡到汉中一带),有一天,蜀王在褒中一带打猎,与当时占有陕西地区的秦惠王相遇。当时的秦国人是从西北高原下来的游牧族,比起当时已经进入发达水利农业时代的蜀国要显得经济落后了许多,因此,当时的蜀国人普遍瞧不起被他们视为是野蛮人的秦国人。但是,当时的秦国人是雄心勃勃要统一中国所有地区,因此,他们就要比蜀国人更加善于使用心计,秦国人铸造了五个石牛,说是能够便金,就是能够从肛门拉金子的意思,秦国人要将这种便金石牛送给蜀人。蜀人信以为真,便差遣五个壮丁去秦国迎接这五头便金石牛,结果,就因此而修建了石牛道,也就是现在成都市通往陕西的出川道路。蜀王将石牛迎接回成都以后,才发现石牛根本不能够便金,于是,蜀王就将石牛又还给了秦惠王,还嘲笑秦国人是做事莽撞和傻乎乎的“东方牧犊儿”。而秦惠王则讥笑道:我虽然是牧犊儿,但是,我却要占领你蜀地的!不久,秦国就沿着蜀国人修建的石牛道而迷灭亡了蜀国。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知道,现在成都市的金牛区和五丁街及其五丁桥,都是根据这段历史传说而产生的。

西元316年,秦国司马错带领秦国军队灭亡蜀国,这样,蜀地就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了。但是,蜀地蔑视地称呼东方的那些还未开化的游牧族的“牧犊儿”词汇则长保持下来,成为了后来蜀地人的一种专门指意行为莽撞和为人处事傻乎乎的一个方言了,从此,这个方言在四川地区广为传播。现在,这个“牧犊儿”的方言则已经异化成为了“闷墩儿“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华阳国志》的作者常常璩是晋朝时期的蜀郡江源县人,江源县,就是现在四川的崇庆洲。当然,古代的江源县的地域可能比现在的崇庆州更大,可能现在都江堰市和邛崃大邑的一部分当年也属于江源县。这就是说,”牧犊儿“一此虽然最早见于常璩的《华阳国志》,但是,这并不是说常璩就是“牧犊儿”方言的创造者,很可能早在古蜀国时期,这个方言词汇就已经存在于蜀地民间的老百姓之中了。

2006年11月18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8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因”————四川方言考证之一


相因,是四川人运用得最广泛的方言之一,其意是指意“便宜;低贱”的意思,目前,《四川方言词典》和《成都话的方言词典》都只纪录了“相因”的低贱意思,却没有对其词义和词源做任何考证。

“相因”这个词汇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语言学家扬雄的《太玄》,在扬雄的太玄81首的最后的“养”首中的赞辞中有“次七:小子牵象,妇人徽猛,君子养病。测曰:牵象养病,不相因也。”。

扬雄,字子云(西元前53年——西元18年),扬雄是现在四川郫县友爱乡子云村人,他青年时代长期在成都求学和治学,所以,史书上都称扬雄是成都人。在朱熹理学兴起的元朝之前,扬雄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里的地位甚高,他被王安石称之为“千古一人”,意思是千年才能够产生得出一个的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还被历史上许多能够读懂了他的著作的人称之为仅次于孔子那样的中国圣人。

四川和成都市是扬雄的故乡,再加之扬雄是40岁才出川去当时大汉的首都长安做官,所以,扬雄和他的老师严君平,事实上奠基了中国的蜀学文化道统,而蜀学文化道统,则是与汉朝时期的推崇孔孟的齐鲁之学和推崇老庄的楚学是平行的另一大中国思想文化学派。自古以来,严扬奠基的蜀学道统不仅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对四川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四川人如果不了解严君平和扬雄,特别是四川文化人不了解严君平和扬雄的思想,那是很可笑的!

虽然现在扬雄的《太玄》中有“相因”这个词汇,但是,从词义上看,扬雄的“相因”词汇与“便宜;低贱”并无什么关系!所以,目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方言词典》和由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成都话方言词典》中的“相因”这个词汇,应该是错误的字义!

正确的“相因”这个四川方言,应该是“相应”或者“向阴”及其“相阴”。这个“相应”为什么是“便宜;低贱”的意思呢?

“相应”这个词汇,也是出自于扬雄是《太玄》的“应”首的首辞中:“应:阳气极于上,阴信萌乎下,上下相应”。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易经中,阴阳的概念是这样表达的,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降为地,所以,阳为高贵受到涵义,阴为低贱的涵义。

扬雄的《太玄》是一部以81和729首赞的数理模型去表达日月黄道运作原理的典籍,所以,在“太玄”中,扬雄按照81日法将一年四季切分成了81首的节段,然后,他将最后的“养”首独立,其他80首成两组40首分别对应,各自代表黄道上的日南段和日北段的季节段,这样,就出现了“中则阳始,应则阴生”(《太玄·选衡》),这“中”,则代表一年的开头,就是冬至的这天,也是日北的极点;“应”则代表一年的中段,就是夏至的这天,也是日南的极点。这就是说,在《太玄·应》这一首之中,是代表太阳开始阳极而转阴的一个极点段,所以,“相应”,就是向阴的意思,再因为阴代表低贱,所以,这个词汇就被老百姓转用到了社会生活中去表达低贱的意思了。

由于扬雄是四川历史上的大儒,再加之他是中国蜀学道统的奠基人,所以,他的许多著作中的词汇,都被转用到了民间成为了中国语言的一部分,这,我在今后的四川方言考证中还将证明到。其实,历史上的名人名著中的语言,成为后来人民约定俗成的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任何国家的语言学史上都是很常见的。再因为扬雄是四川人,他40岁才出川,所以,他使用的许多语言,其实本来就是当时的四川地方语言,因此,代表低贱的“相应;向阴,相阴”,也有可能是先于扬雄就出现的四川民间语言,只是,目前我们只能够从文献中考证出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扬雄的著作中而已!

2006年11月17日

发表于 2006-11-1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6-11-18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介绍![em02][em02][em02]
f14

发表于 2006-11-18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一定就正确!

发表于 2006-11-1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因”代表便宜,是近年煤体搞错的,正确应当为“相宜”,文革之前成都的报纸和解放前的成都“新新新闻”均未见“相因”之说,而全是“相宜”代表便宜。为什么相宜的“宜”字在老成都口中都读为“因”音呢,这是成都口音的问题,比如老成都叫外婆为“卫(weiˇ)婆”是然。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8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deshun,你以解放前的报纸作为判断标准,这是不对的!有什么理由说解放前的那些记者关于"相宜"的说法,就是正确的呢?他们关于"相宜"的词源考证又是什么呢?

另外,关于四川部分人将外婆叫成"卫婆",这是错误的字义,应该是"伪婆",这与现在一些客家人将外公外婆叫做"假公;假婆",是一样的 原理,因为,在古代词汇中,"假;伪"都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近似的意思,比如,现在西藏中还有一种本土原始民族叫做“卫藏”,这意思是说,他们和以康巴人为代表的藏族不是一回事,但是,他们也是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伪藏是西藏本土民族,康巴藏族则是由雅砻江上游地区的族群攻入西藏之后的新族群。同理,韩信当年之所以自称为“假齐王”,王莽之所以自称“假皇帝”,都是近似的意思,并不是贬义词,要不,他们岂不是在自寻其辱么。

社会上开始将“伪”和“假”视为是贬义词,可能都是宋明理学之后的事情了。因为,当时理学提倡“真;诚;信”的社会价值观,再加之宋明理学是贬低汉朝假皇帝王莽的,所以,“假”和“伪”是就成为贬义词了。

所以,“伪婆”和“假公;假婆”,也就是孩子的外公外婆,就是与孩子的父亲的父母是公公婆婆近似的祖父。其实,这样的叫法,可能比外公外婆更加合理些。只是,现在已经约定俗成“伪”和“假”是贬义词了,所以,外公外婆也就不太可能纠正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告”————四川方言考证之三

“告”,是四川人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言之一,其指意的是“试行;较量;请教;探询”的涵义。

“告”,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汇。其实,四川方言中有许多词汇,都是非常古老的汉语。

秦国在西元前316年灭蜀之后,蜀地就已经成为秦国的一个郡,而秦国后来统一中国之后,又实行了“书同文”的文化改革,再加之当时的蜀地不仅是秦国最富饶的地方,还是整个中国最早进入发达水利农业的地方,而文化的发达往往又是以经济去作为自身基础的,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当时的四川地区是个文化发达地区。这样,四川地区的许多方言就进入了当时秦国推行的“书同文”的文化改革的重要主体语言之一了,四川的一部分地方方言以后成为了中国通行语言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笔者甚至还有个推测,即,根据1982年在四川青川县发现的青川木牍中的秦隶文字的方块汉字看,可能后来流行中国的隶书文字,也就是我们今天依然使用的方块汉字,都有可能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四川地区(当时的蜀郡),因为,当时秦王朝的官方和秦国通行文字,还是简笔字形的篆书,只有当时蜀地的青川县最早出现了这种以八方图形为字形格式的方块汉字的隶书文字。至于四川是否是中国方块汉字的最早发源地,这,还需要今后的考古证据和文字专家们的共同认识去决定,特别是需要对四川地区的“巴蜀图语”与方块汉字的关系作仔细的推证,这里,笔者就不多谈了。

四川人说试行某件事情,就说“告一下”,或者说当事人去向某人请教和较量,也说“告一下”,或者说去探询某件事情,也说“告一下”。这个“告”究竟是什么古语涵义呢?

根据中国最早的系统字书《尔雅·释言》中定义说:“告、谒,请也。”,《尔雅》还说:“命、令、禧、畛、祈、请、谒、讯、诰,告也”。《尔雅》中对“告”的定义的其他词汇都比较好理解,”而“谒”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古代字书诠释说,“谒”就是探索访求的涵义,《增韵》说:“谒。访也。”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说文》解释说:“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东汉许慎这段对“告”的解释,就很不好理解了,那么,许慎为什么会根据牛触及人和牛角触及牛枷的横木的情况去定义“告”呢?其实,在四川安岳县的“紫竹观音”遗址处,你就知道许慎为什么这样去定义“告”了,在四川安岳的“紫竹观音”的众多塑像中,就有好几幅行牛耕作的图像。原来,古代教育人,牛耕是一个重要的教材案例,怎么样去正确使用牛耕作田地,是当时教育人如何正确行为的重要教材实例之一。牛的角触及到耕作者,或者牛枷横木触及到了牛角,代表的都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所发生互相作用的一种情况和现象。如果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的这种关于“告”的实例诠释,你就比较容易理解《说文》中对“告”的定义了。

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是四川,因此,道教中关于“告”的诠释,往往与四川人方言很一致,比如,。《云笈七签·道教序》曰:“教者,告也”……,这里说的“教”就是一种当事传教人与教众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当然,“较量”这个词汇,应该也是由“教”这个词汇转变而来的。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知道,四川方言中的“告”是一种古代汉语,指意的就是互相作用和“试行;较量;请教;探询”的意思。

2006年11月19日

发表于 2006-11-19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7楼的说法,我觉得太有道理啦。

发表于 2006-11-19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又长见识了,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四川人,真长知识喔。请问楼主,哪里买得到《四川方言词典》和《成都方言话词典》?谢谢了

发表于 2006-11-1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楼,《四川方言词典》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都话方言词典》是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但是,我写的这些东西,都是这些词典中所没有的!这两本词典都没有对方言词源作探讨。这些考证,是我多年来在作其他学问查各种资料的时候无意间积累下来,专门去查找这些方言资料,很有些困难!其实,目前中国有一本最大的方言词典,是日本人和中国人联合搞的,但是,我看过,这本巨大的方言词典,依然没有四川方言这些资料。因为,考证,并不是定论,也可能还有其他说法的!

发表于 2006-11-1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因也好,伪婆也好的确存在口音问题。整个川西平原一带,包括周边,多少都有此口音。比如说话完毕后的那个“告”字,其实就是“是不是”“对不对”的意思。另外一种叫法在四川也很常见,“该唆”也是老一代常用的。和“告”的意思大抵相同。

发表于 2006-11-1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遊记第八十四回中这段话也有相应这词语啊:“赵寡妇道:‘我这里是上、中、下三样。上样者:五果五菜的筵席,狮仙斗糖桌面二位一张,请小娘儿来陪唱陪歇,每位该银五钱,连房钱在内。”行者笑道:“相应啊!我那里五钱银子还不彀请小娘儿哩。’”

发表于 2006-11-19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中国有地方语很多,但是我觉得四川话和粤语能让好多的人听得明白,好好说好我们四川话吧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6-11-2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又长见识了,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em06][em06]原来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朒朒(呷呷)”————四川方言考证之四

“朒朒(gaga)”是四川地区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方言,主要使用在幼儿中,指意的是肉食。

目前,四川和成都的方言词典中都收入了这个词汇,一些国家性的汉语词典也收入了这个词汇,由此可见,这个词汇还不仅仅局限于四川地区,可能还在其他地区有所使用。

仅仅从“朒”的汉语词汇上考证,是指意人们在农历月朔前后见于东方的月亮的一种天文现象,或者又指意的是亏缺和不足的一种生活现象,好像“朒”这个词汇与肉食根本就联系不起来!

“朒”怎么会在四川地区成为专门指意肉食的一种独特词汇呢?而且,目前也很难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到这种指意肉食的词汇,这,会不会是写错了字了呢?

笔者经过自己多年来对四川方言的兴趣,注意到这样的几个情况,中国民间把猪等大型动物的肉称之为“大肉”,将那些鸡鸭鹅等的肉称之为“小肉”,这种大肉和小肉的说法,几乎是全国通用语言,所以,显然,大肉小肉这种说法可能是外来语言,不是四川本土方言。而且,四川的成年人之间也没有“朒朒”这个说法。那么,“朒朒”会不会是一种古蜀国遗留下来的古语呢?

古蜀国又称之为“鱼凫国”,现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中就有在当地发掘出来的“权杖”,这把黄金权杖的外面,就雕刻有鱼和凫的图形。而且,很巧的是,三星堆古城遗址,就在鸭子河的旁边,根据当地老百姓介绍,这条鸭子河以前河很宽,一直是野鸭聚集的场所,即使现在该河流已经干涸了许多,但是,鸭子河上还是当地人们养鸭子的重要场所,也不时会有野鸭子飞来混迹于家鸭子中间。

笔者还注意到,川西一带的农村,在改革开放前几乎每家和每个生产队单位都养鸭子,这显然与川西地区丰水有关系。而且,川西地区农民的主要肉食,也是鸭子,他们把鸭子叫作“鸭娃儿”,这是一种对鸭子很亲昵的叫法。如果把川西地区农民这种长期养鸭子和以鸭子为自己主要肉食的习惯与古蜀国的“鱼凫”联系起来,好像这个“朒朒”的方言就可以理解了。

古蜀国的“凫”符号,实际上是一种生产符号,意思是说,古蜀国时代,这里的人们是以打鱼和利用鱼鹰抓鱼为生的,当然,现在从三星堆权杖上的“凫”的图案上看,这个“凫”还不是鱼鹰的模样,而是鸭子的模样,这就是说,三星堆上的权杖符号证明,那时的人们所说的“凫”并不泛指水鸟,而是指意的鸭子,而且,三星堆古城遗址旁边原本就是鸭子聚集之地。也就是说,可能在三星堆时代,川西地区的人们就已经普遍家养鸭子了,这,也与川西地区水田和沟河纵横的地理自然情况完全相符合。

如果确定了川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养鸭子作为人民群众主要肉食来源之一的事实,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证出这样的结论,即,“朒朒”这个词汇,可能是“呷呷”这个词汇的变异字义,而“呷呷”则是模仿的鸭子的叫声,所以,四川方言中的“(呷呷(朒朒)”原本主要是指意的鸭子肉食,后来,就在语言变化历史长河中就逐步变异成为专门指意肉食的词汇了。

2006年11月20日

发表于 2006-11-2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em03][em03]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