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期国家地理,长期对古镇的研究考察,我们对古镇有着特殊的感情,去年12期曾经发表过天府古镇一文,这次再写四川的古镇,颇有难度。一是避免重复,二是不可能把成都平原的古镇割裂开来。《中国国家地理》不是普通的科普刊物,不是简单的介绍地理知识,更多的是从人们关注的地理知识中表达出精彩的地理观念甚至地理思想,是科学普及和学术思想的结合,同时要用可读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我们把四川的古镇主要分为5类:1、进则天下,退则天府的蜀道关镇(以昭化-剑门关为代表);2、计里画驿的南丝路市镇(以上里、中理、下里、新场、新添为代表);3、嘉陵江畔的移民舟镇(以周子古镇为代表);4、羁縻边疆的西南重镇(龙华、福宝、尧坝等为代表);4、秦巴深处的传奇山镇(以恩阳、大竹清河古镇为代表)。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设想是把古镇作为重要的聚落形态,展示其在沿盆地环形分布的形态和盆地内外进出之间的动态描写出来。所以在古镇图文介绍时可以看到蜀中古镇的渊源及类别。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纵论天下大势,在谈到四川时充满着激情与遗憾,他认为四川争衡天下,上可以称王,下可以称霸,然而四川又不能坐守,象剑门关天下险、瞿塘峡天下雄这些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险要,都是守不住的,“恃险坐守,必至于亡”,眼看着一次次被别人攻进来,四川人为何不沿别人进来的路打出去,争霸中原。
其实,顾祖禹的论断说白了是封闭与开放的问题,地理形态看,四川是相对封闭的盆地,在常璩的《华阳国志》中就把四川描述成一座天然的城池,北面以汉中褒斜谷为前门,西南以熊耳、灵关(雅安宝兴、天全一带)为后户,中间以峨嵋山为城廓,西部有汶川藏区的牧场,南部以云南贵州的南中地区作为苑囿,“城池’前面还以岷江、渠江等为池沼,好似天然的护城河,可见,他已经清楚的把四川扩展至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地的山原壮形。
正是由于这样的地形,从来没有哪一个区域象四川这样渴望着内外的交流,四面古道联系着八方来风,北有金牛道,南有南丝路,西有茶马古道,东有联系长江的东大道。但是,在内与外,进与出之间,开还是闭一直是四川历史的纠结,古蜀文明的兴衰就是很好的说明。商代晚期,杜宇开始以成都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王朝,教民务农,国力兴盛,但是,由于蜀地洪灾严重,杜宇治水的水平有限,于是,从长江荆楚一代引进了“水利人才“鳖灵,结果,水患治好了,鳖灵却通过王权战争赶走了杜宇,杜宇只好隐居到西部岷山,化为杜鹃,终日哀啼,这就是“杜鹃啼血”的故事。到了战国末期,开明王朝与秦国通好,还互送礼物,结果秦惠王相送几头会“屎金”的牛过来,蜀王开辟道路去迎接,结果中计,迎来了大兵压境的铁骑,开明王的安阳王子率领三万余人南迁至今天的越南,称雄百年。这个故事说明,封闭与开放不是现代人说得那么轻松,杜宇一开放王朝就取代了,开明一友好蜀国就灭亡了,这些四通八达的古道不是简单的历史谈笑,身临其境,怀着历史的同情心去领会,也许才能深解其意。
每一个地方政权都会被统一,每一个历史朝代都会被更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行走在四川盆地的边缘,你会深切感受到,在众多的关隘或者交通节点上,一座座遗留的古镇触动着四川历史的神经,有封闭的军镇,也有开放的市镇,既是环绕四川的坐标,也是进出盆地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