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10日美国侨报,内容有改动
2012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8%;食品价格上涨3.4%,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2.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8月份ppi同比降3.5%
创下34个月新低。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2%,创9个月以来新低。
cpi、ppi、pmi三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依然,不容乐观。中国经济走向,决策层早有预见,这个经济周期的来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系统性传导使然。在美国经济恢复疲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阴霾没有消弭之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引擎喑哑无力;2008年4万亿大规模投资的提振或曰兴奋作用消弭而且带来了难以消化的后遗症;经历上一个周期的通胀煎熬,国民收支上不平衡,难以释放出有效的消费力。
拉动中国经济三大引擎的“功率”和“扭矩”,无法达到最佳状态,而中国近年来高速发展积累的社会矛盾,也成为制动宏观经济运行的“坎坷”。因此,中国经济遭遇瓶颈拐点,符合经济学动态调整的规律。人们关心的是,面对这轮不容乐观的经济周期,中国经济是硬着落还是软着落?
国际社会议论纷纷,观察家们也众说纷纭。唱衰中国经济者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硬着陆,面临崩溃。抛开政治意识形态的滋扰,理性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没有谁会期望中国经济一蹶不振。因为,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纽带形成的利益攸关关系,也为中国和其他经济体构筑了荣损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平台。
但中国经济突破瓶颈拐点的希望不能完全寄望于这个平台,还是要靠发掘内功来实现软着陆和稳增长。默克尔在华刚拿走35亿美元空客合同,欧洲就对中国光伏产业痛下双反表明,全球经济形势恶化之下,各经济体依然难以摆脱贸易战的自利冲动。
既然出口引擎靠不住,中国就要考虑激活其他两个引擎。但问题在于,上一轮大规模投资带来的经济过热、地方负债过多等恶质因素尚未消解,再叠加“铁公基”式的大规模投资,是在重蹈揠苗助长式增长的覆辙,是饮鸩止渴。因此,政策面对此有些投鼠忌器,收放难免犹疑,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却是难以Xiuxiu:海湾园http://www.haiwanmudi.com 遏止。
据统计,近日发改委集中审批了一大批投资项目。6-8月份,除了广东、甘肃和吉林等地的13个公路改扩建工程获得批复,18个城市的25个轨道交通项目也获得核准,这些基建项目总投资额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此前,也有媒体报道,发改委一天批复7000亿元大项目的消息。但值得一提的是,发改委已经多次强调不会再出台所谓大规模投资的“2.0版”。笔者以为,4万亿规模的救经济举措不可重来,因为这轮经济周期的沉疴足以证明开水放闸式的投资一点都不“经济”。但是关上“铁公基”闸门,也不现实。即以轨道项目投资而论,笔者所在的徐州市,无论从综合实力(gdp超4000亿元,一般财政收入超4000亿元)、城市规模、交通状况和人口,修建城市轨道项目都很必要。但徐州轨交项目已报未批,可见有些投资项目国家审批上还是相当理性严谨的,并非为了经济增长而无节制地放水。但必须指出的是,地方版的大规模投资项目,不能一批了事,而要纳入常态化的风险监控,从融资到建设,从建设到民意,从民意到决策,从决策到监督,公权与民意的博弈一定要充分,融资的效益与债务一定平衡,政绩与效益一定要对等。
此外,让中国经济突破瓶颈的手段还未用足。大规模减税的空间充裕,金融调控手段尚未用完,13亿人的庞大内需体量还有宏大潜力。这些稳增长的潜力,是确保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不竭动力。
多管齐下增内功,是政策面亟需思考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