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电影从黄土红高梁到乳房白馒头的转化
当代中国电影界的前三甲---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者,在走过了各自不同风格的艺术道路后,从不同的方向,不约而同地回归了大众俗俚文化的精神家园,完成了从入门----成熟----颠峰----还俗才尽的全过程,有了种感觉好像是从幼稚的虫蛹化身为了满天飞舞的彩蝶,找回了那梦中的花花世界和鸳鸯蝴蝶般地额夔称庆并手舞足蹈着----实则是从无私奉献的春蚕化成了了无生息的死蛆。
记得张艺谋在上世纪末的颠峰创作时期,以其浓郁的黄土文化气息,感染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思维,引发了中国黄土文化的回归热潮,无处不在地吹起了那黄土高坡的原始而高吭的西北风。不但为中国电影,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一丝具有返朴归真作用的东方古老文化的现实性回归和淋漓尽致的大众浸透,并一度使中国传统的黄河文化具有了现代的艺术演绎作用,成为了当时中国影坛的一匹黑马和一颗闪亮的明星,也成为了一代中国影人追求的精神梦想…..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通俗无俚头文化的无休止泛濫,以及更关键的中国文化界、思想界在强权高压下长久以来的沉闷和压抑,张本人有了对个人艺术创作的新解读,也许说成是江郎才尽更合适。使他觉得那种让人依然心动的经典之作再难有出现的可能,使他觉得再沿此路走下去,将可能会是死路一条。
于是,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化运作为唯一标准,以票房收入为马头是瞻的新思维。就其本人或是投资方而言,终于完成了从“真”传统的黄土高坡到“假”历史的《十面埋伏》的“完美”过渡,是艺术的“成功”兑变和转型。并从此摇身一变,脱下唐装换花脸,成为了中国又一个新电影时代的“市场先锋”。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以大投入、大制作、高票房为追求的“经济影人”,和在投资方马前鞍后为主人奔波护驾的张宝和王横式的艺术奴仆,正在为中国式的电影“好来坞”而奋斗着的“弄潮儿”。
在张艺术生涯的同时期,有着“文艺片”大家美誉的陈凯歌,也不甘寂寞、水到渠成、心安理得地融入了这场时代弄潮儿们的主流世界中,并成就了他成为中国最为臭名昭著的影视人物破坏绿色自然环境的第一人的光环和耀眼头衔。
号称为可从一极---数极---多极---太极---无极的有着思想家般的哲学修炼的陈凯歌,完善了自我哲学世界的精神进化和理论驱壳,成就了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哲学神话。并在同时,毫不忟吝地与网上小混混之胡哥们,心平气和、礼贤下士地打起了一场为了争夺生存“馒头”而战的精神官司,成为了中国新旧两种媒体形式和文化的第一次短兵相接式的生死之争----这种文化之争的精神喻义必然要大于它本身的物质意义,让我们在此试目以待中…..
还有就是以都市民俗文化为其影剧特色的冯小刚者,在看惯了都市的红男绿女和世间的滚滚红尘后,并没有成为遁入空门的得道高僧,反倒是是在世俗、市场、暴露的软馒头、硬心态的强大攻势下,彻底放弃了北国皇城的传统韵律和京派高傲的贵族颜面,不失时机地乘上了这班饱含暖香、其乐融融的乳房快车,并以巨大的黄金满城为代价,使自己沉醉于这馒头般雪白的乳房大餐中,不知今夕何夕地与张艺谋、陈凯歌们达成了艺术回归的共识,再续了回归历史、再读古装的时空演义。
观众们以自己的精神付出,重温了一遍又一遍的古装、古典再造的梦工厂的生产全过程,领略了从来不知何朝何代、何年何月的既古典又现代的性感女神们的激情表演,尽情地诠释了人生在世,唯一“爱”字的假设含义----让我们在这时光隧道中漫游吧!
国外的乳房可以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事业中,成为引导民主和科学的喻义和旗号,但在中国,它只能成为一个个让人引发“血案”和性感的肉馒头。东西之别,可谓大矣。
张、陈、冯们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抬头仰望那繁星点点的夜空时,会不会无奈地自言自语: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宿命吧!
归来吧,这里有你们安乐的梦想。让那些还在贫穷和灯火阑珊的角落中为个人艺术理想,不知天高地厚而摸索的人去探索艺术吧,因为他们只是还处于戏中所戏弄的那些还未曾开化的准人类进化节段的人们。
在精神空灵的象牙塔中摸索了良久的人们,最终却并没有找到能使他们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回归艺术、献身艺术的双全之策,在鱼和熊掌的两难选择中,在现实的召唤下,皆能从容不迫地选择财富和世俗,义无反顾地抛弃了曾经视之为生命的艺术和追求,我想这也是经过了一凡坚难的心理折磨和人格再造的过程的吧?
是啊,中国文化不但一小小的电影,其它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句话这样说:人类登上月球尚不能脱俗,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能做一个俗人----现在看来此话仍然不假。
警世钟声2006.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