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坝古街在原洪雅县罗坝镇(今已并入槽渔滩镇)场镇上,离洪雅县城以西约20多公里,紧邻青衣江,距槽渔滩仅2公里左右,周围多山,现是槽渔滩镇政府及派出所、工商所、信用社等所在地,它也因此成为槽渔滩景区的一部分。原罗坝镇与柳江镇、高庙镇曾同时被《眉山文物揽胜》一书列为历史文化名镇,罗坝古街在当今旅游潮中,引起了越来越多洪雅县外人的关注。记者于2006年12月中旬阳光和暖的一天,去感受了一番,这是记者最难忘的一次旅行,因为它给人的烦恼和惊喜都同样刻骨铭心。 去趟罗坝不容易:客运车辆久拖不出洪雅城 那一天,约11点58分,记者从眉山来到洪雅,刚下车就在洪雅车站搭上一辆线路牌标着到槽渔滩的客运车,车上没有其他乘客。这车缓慢地从站口通道行至站外公路左转驾驶十余米,便停下来等客,待上得几人后驶上宽敞通畅、直通青衣江新大桥、长约不到2公里的大道。与记者一样,有些肚饿、归心似箭的乘客以为这下该快走了,殊不知这车依然慢行,12点12分才到洪雅广场,12点29分到桥头八角庙收费站。折算时速最多为5公里!扣除两红绿灯等候,拖延出城时间至少20分钟。这途中其他车辆同样如此闲溜达一路上客,有的甚至转头回去上客,看见管理部门的车辆和人员时才行快些。到得罗坝时已是1点15分,全程综合时速不到20公里!哪位非自驾车和包车的游客受得了? 罗坝古街街口故事:灵官楼拆而复建,丧失文物保护资格 匆忙吞下一碗面条,记者便来到槽渔滩镇政府,在一位镇干部陪同下实地查看罗坝古街。 顺着青衣江岸,记者来到罗坝古街上街街口,只见一座崭新的、四柱支撑的重檐歇山顶式仿古木结构楼矗立街口,上书“灵官楼”几个镏金大字,显得蔚为壮观,楼下方则是一个通道,若是有道大门则跟古城池相仿了。这楼主体于2006年10月下旬落成,但因缺钱还未全部完工。据街道老居民和知情人士介绍,过去的灵官楼是罗坝古街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也在此。它坐北向南,无台基,高两丈余、横近三丈,建于乾隆道光年间。其重檐歇山顶式结构在川西南民间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清代只允许皇宫(室)建筑采用此形制,大约因过去这里山高皇帝远,才没被举报。因栉风沐雨百余年而巍然挺立,它在1986年被洪雅县人民政府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罗坝镇政府落实了专人保护并划定保护范围,1990年代进行过三次维修,但因椽、檩、壁风化日重,出现整体倾斜10多度,镇政府希望采取“落架维修”,曾上报需维修经费3万多元。2003年10月,县上来人调查,认为已经严重破败,影响过往群众安全,且已经失去原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于是将其撤消了保护单位资格并于11月拆除。而当地居民非常怀念和珍惜这个祖先曾留下的老古董。2006年,在85岁的老居民牟玉枝、60岁的金绍祥、60多岁的欧跃松三老人带头倡议和奔忙下,当地群众和一些单位纷纷捐款、捐米粮,按照记忆中的模样将其重建起来。虽然不是保护单位了,也让他们感到安慰和自豪。牟玉枝告诉记者,已经花三万多元,现在还差万多元的木材钱,有些焦愁。 从街面到屋顶:沧桑古街看点多 其街面是中间凸两边渐渐倾斜的鱼脊形石板街,街沿以条石铺坎。据说这是民国时一位驻地军官下令铺的;而罗坝古街则是清代时建的。保存较完好的老屋屋檐(从檐口到墙壁一两米的水平空间)的装饰形式记者见到至少四种:一类是凹弧形木块铺成,一类是凸弧形木块铺成、一类是笔直木板平铺成,同时还在檐口每隔一段距离垂一约尺许的雕花木柱,上面都有颗大钉(小铁环),据说是挂灯笼的物件。这里的老屋檐口装饰比柳江老屋的丰富得多,即使是著名的曾家园,其屋檐也用的最简单的笔直木板平铺法。而弧形木块需要迂制加工,因此更复杂也更美观。这里过去很繁华,水运发达,是乐山运盐、酒、布匹、粮食上雅安的必经地,可谓寸土寸金。因此其老房子一般都是面狭身长形,面即店面,前开铺后设旅店,天井非常小巧精致。 在石板铺就的罗坝街上和老房子中,大石块合砌成的长方形水缸很常见,跟仁寿民间整块石头掏挖成半圆、圆和方形缸殊异。其蓄水平时供生活所需,火情起时又是消防必需品。不过,街上的石缸大都已废弃,只有屋里的仍然沿用,有的缸壁已长满青苔和杂草,映衬着清水,给人深沉的凉意。沿街老屋到处可见顺墙搁放的小木船。有的在地上有的吊檐下。沿江有个别老屋的外墙上还横挂着约1米长的圆形蜂桶,就着冬日的暖阳,小蜜蜂嗡嗡地进出着。 纵观古街整体:破损严重亟待保护 记者采访当天,一辆运输建筑材料的货车在古街上行驶,街头有户人家正在修新楼房。记者发现,从上街到下街约六七百米的古街,街面的石块有相当部分已经破被过往的货车碾得破烂不堪,有段路面已被改成水泥路,而相当部分房屋包括单位和私人的,已改建成砖混结构楼房,而凡是维修旧房的大多也用砖来填充空处了,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古街的“古味”。而目前存在的古屋、老屋,不少已经不同程度破损,有的明显整体倾斜,有的有人居住,有的举家在外,而维护纯粹属于个人行为。 就街面损坏现象,当地百姓这样说,因为外面的公路太窄小,车不能直接从古街外围到达上街,因此车辆就通过新街再转行老街上,包括修灵官楼,在挽回一个古典记忆的同时,拖运材料的车辆也让老街面受伤。一些镇干部回忆说,几年前的原罗坝镇政府曾经发过通知并派人保护老街,不允许货车进老街,防止其碾坏街道,也要求居民不要拆老房屋,修新应如旧。但是约到2000年时车子就随便出入古街了。2000年前曾准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相关材料都准备好了,遗憾的是因考虑到镇上经费紧张,镇上主要领导没有拍板干。有居民说,现在的木料贵,能做大柱头的材料更难找,所以新修房都是砖房了。 据介绍,槽渔滩镇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响亮提出了打造眉山旅游大镇的目标,今年还做了古色一条街规划,也把新建的灵官楼定为“镇级保护单位”。这些都让人欣喜,但愿从此对古街有实质性的保护措施。 采访手记: 莫让古街自生自灭 71岁的古街居民张秀英的子女都在外地区工作,他们希望老人跟着自己住,而有位香港老板多次找她说要买她的房子,她都不同意,独自坚守着自己的木屋。古稀之年的罗学江和他的弟弟两家人也是子女在外,他们坚守着老屋。老居民车舟荣说,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住老街,有能力的都搬迁在外去建房了,故老街已经成了“老年人街”,路面又烂,更让人出行不便,应该维护或者改造——类似他们的老居民对古街怀着深厚的感情,也见到不断有外地人来旅游观光,而且1990年代有剧组来古街拍过《龙头老大》,引起过轰动,有的演员如牛丽现今已经成知名演员——但面对日趋严重的老街受损现象他们都无能为力,只能看好自己的木屋。若是放任古街自生自灭,也许在老街老人们百年之后,古街将荡然无存,而让眉山失去一个难得的人文景点。啥时候在保护古街时拿出“干货”来,我们拭目以待! 罗坝古街在原洪雅县罗坝镇(今已并入槽渔滩镇)场镇上,离洪雅县城以西约20多公里,紧邻青衣江,距槽渔滩仅2公里左右,周围多山,现是槽渔滩镇政府及派出所、工商所、信用社等所在地,它也因此成为槽渔滩景区的一部分。原罗坝镇与柳江镇、高庙镇曾同时被《眉山文物揽胜》一书列为历史文化名镇,罗坝古街在当今旅游潮中,引起了越来越多洪雅县外人的关注。记者于2006年12月中旬阳光和暖的一天,去感受了一番,这是记者最难忘的一次旅行,因为它给人的烦恼和惊喜都同样刻骨铭心。 去趟罗坝不容易:客运车辆久拖不出洪雅城 那一天,约11点58分,记者从眉山来到洪雅,刚下车就在洪雅车站搭上一辆线路牌标着到槽渔滩的客运车,车上没有其他乘客。这车缓慢地从站口通道行至站外公路左转驾驶十余米,便停下来等客,待上得几人后驶上宽敞通畅、直通青衣江新大桥、长约不到2公里的大道。与记者一样,有些肚饿、归心似箭的乘客以为这下该快走了,殊不知这车依然慢行,12点12分才到洪雅广场,12点29分到桥头八角庙收费站。折算时速最多为5公里!扣除两红绿灯等候,拖延出城时间至少20分钟。这途中其他车辆同样如此闲溜达一路上客,有的甚至转头回去上客,看见管理部门的车辆和人员时才行快些。到得罗坝时已是1点15分,全程综合时速不到20公里!哪位非自驾车和包车的游客受得了? 罗坝古街街口故事:灵官楼拆而复建,丧失文物保护资格 匆忙吞下一碗面条,记者便来到槽渔滩镇政府,在一位镇干部陪同下实地查看罗坝古街。 顺着青衣江岸,记者来到罗坝古街上街街口,只见一座崭新的、四柱支撑的重檐歇山顶式仿古木结构楼矗立街口,上书“灵官楼”几个镏金大字,显得蔚为壮观,楼下方则是一个通道,若是有道大门则跟古城池相仿了。这楼主体于2006年10月下旬落成,但因缺钱还未全部完工。据街道老居民和知情人士介绍,过去的灵官楼是罗坝古街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也在此。它坐北向南,无台基,高两丈余、横近三丈,建于乾隆道光年间。其重檐歇山顶式结构在川西南民间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清代只允许皇宫(室)建筑采用此形制,大约因过去这里山高皇帝远,才没被举报。因栉风沐雨百余年而巍然挺立,它在1986年被洪雅县人民政府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罗坝镇政府落实了专人保护并划定保护范围,1990年代进行过三次维修,但因椽、檩、壁风化日重,出现整体倾斜10多度,镇政府希望采取“落架维修”,曾上报需维修经费3万多元。2003年10月,县上来人调查,认为已经严重破败,影响过往群众安全,且已经失去原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于是将其撤消了保护单位资格并于11月拆除。而当地居民非常怀念和珍惜这个祖先曾留下的老古董。2006年,在85岁的老居民牟玉枝、60岁的金绍祥、60多岁的欧跃松三老人带头倡议和奔忙下,当地群众和一些单位纷纷捐款、捐米粮,按照记忆中的模样将其重建起来。虽然不是保护单位了,也让他们感到安慰和自豪。牟玉枝告诉记者,已经花三万多元,现在还差万多元的木材钱,有些焦愁。 从街面到屋顶:沧桑古街看点多 其街面是中间凸两边渐渐倾斜的鱼脊形石板街,街沿以条石铺坎。据说这是民国时一位驻地军官下令铺的;而罗坝古街则是清代时建的。保存较完好的老屋屋檐(从檐口到墙壁一两米的水平空间)的装饰形式记者见到至少四种:一类是凹弧形木块铺成,一类是凸弧形木块铺成、一类是笔直木板平铺成,同时还在檐口每隔一段距离垂一约尺许的雕花木柱,上面都有颗大钉(小铁环),据说是挂灯笼的物件。这里的老屋檐口装饰比柳江老屋的丰富得多,即使是著名的曾家园,其屋檐也用的最简单的笔直木板平铺法。而弧形木块需要迂制加工,因此更复杂也更美观。这里过去很繁华,水运发达,是乐山运盐、酒、布匹、粮食上雅安的必经地,可谓寸土寸金。因此其老房子一般都是面狭身长形,面即店面,前开铺后设旅店,天井非常小巧精致。 在石板铺就的罗坝街上和老房子中,大石块合砌成的长方形水缸很常见,跟仁寿民间整块石头掏挖成半圆、圆和方形缸殊异。其蓄水平时供生活所需,火情起时又是消防必需品。不过,街上的石缸大都已废弃,只有屋里的仍然沿用,有的缸壁已长满青苔和杂草,映衬着清水,给人深沉的凉意。沿街老屋到处可见顺墙搁放的小木船。有的在地上有的吊檐下。沿江有个别老屋的外墙上还横挂着约1米长的圆形蜂桶,就着冬日的暖阳,小蜜蜂嗡嗡地进出着。 纵观古街整体:破损严重亟待保护 记者采访当天,一辆运输建筑材料的货车在古街上行驶,街头有户人家正在修新楼房。记者发现,从上街到下街约六七百米的古街,街面的石块有相当部分已经破被过往的货车碾得破烂不堪,有段路面已被改成水泥路,而相当部分房屋包括单位和私人的,已改建成砖混结构楼房,而凡是维修旧房的大多也用砖来填充空处了,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古街的“古味”。而目前存在的古屋、老屋,不少已经不同程度破损,有的明显整体倾斜,有的有人居住,有的举家在外,而维护纯粹属于个人行为。 就街面损坏现象,当地百姓这样说,因为外面的公路太窄小,车不能直接从古街外围到达上街,因此车辆就通过新街再转行老街上,包括修灵官楼,在挽回一个古典记忆的同时,拖运材料的车辆也让老街面受伤。一些镇干部回忆说,几年前的原罗坝镇政府曾经发过通知并派人保护老街,不允许货车进老街,防止其碾坏街道,也要求居民不要拆老房屋,修新应如旧。但是约到2000年时车子就随便出入古街了。2000年前曾准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相关材料都准备好了,遗憾的是因考虑到镇上经费紧张,镇上主要领导没有拍板干。有居民说,现在的木料贵,能做大柱头的材料更难找,所以新修房都是砖房了。 据介绍,槽渔滩镇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响亮提出了打造眉山旅游大镇的目标,今年还做了古色一条街规划,也把新建的灵官楼定为“镇级保护单位”。这些都让人欣喜,但愿从此对古街有实质性的保护措施。 采访手记: 莫让古街自生自灭 71岁的古街居民张秀英的子女都在外地区工作,他们希望老人跟着自己住,而有位香港老板多次找她说要买她的房子,她都不同意,独自坚守着自己的木屋。古稀之年的罗学江和他的弟弟两家人也是子女在外,他们坚守着老屋。老居民车舟荣说,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住老街,有能力的都搬迁在外去建房了,故老街已经成了“老年人街”,路面又烂,更让人出行不便,应该维护或者改造——类似他们的老居民对古街怀着深厚的感情,也见到不断有外地人来旅游观光,而且1990年代有剧组来古街拍过《龙头老大》,引起过轰动,有的演员如牛丽现今已经成知名演员——但面对日趋严重的老街受损现象他们都无能为力,只能看好自己的木屋。若是放任古街自生自灭,也许在老街老人们百年之后,古街将荡然无存,而让眉山失去一个难得的人文景点。啥时候在保护古街时拿出“干货”来,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