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北川10月31日讯(记者 简文敏 张燕 蒋娜) 迎接盛会,涅槃重生的四川大地,处处呈现欢乐祥和。10月28日,四川新闻网记者小分队再次来到极重灾区回访。在北川新县城一座绣楼内,一群羌族妇女围坐着共绣一幅作品的场景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来采访过不下十次,印象中羌绣一般都是由绣娘独立完成,这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需要这么多人共同完成呢?”带着疑问,我们进行探访。
献礼 北川妇女自发刺绣感党恩
这是一幅长卷。长卷的东方,是一轮光芒耀眼的红日。阳光照耀下的是气势恢宏的山脉,吊桥、碉楼点缀其间,浓浓的羌族风情跃然而出。
“这副刺绣的主题叫‘党的光辉照羌乡’。”44岁的杨华利娓娓道来。4年多前的那场灾难,带走了杨华利7名亲人,她虽在灾难中活了下来,但望着支离破碎的家园,也曾一度绝望,“家在哪里,以后要在哪里生活?”杨华利说那是无数个午夜梦回、泪流满面后的自问。
北川重建,羌乡重生。很快,杨华利从悲戚中看到了希望,而羌绣,“真的就好像老祖辈冥冥中传授给我的恢复生产、创造新生活的法宝。”
“正是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我们灾区人民才迎来了新生。听到新闻里说党的十八大今年要在北京召开,我们就开始寻思:总想做点什么对党表达感恩之情。”杨华利动情地说,这个想法最初是由和她几位有着相似经历的北川羌族姐妹在闲话家常时萌生的。“可我们几个妇女能弄出点什么呢?除了羌绣别的也不会,我们当时就商定制作一副羌秀献礼十八大。”杨华利说,羌族妇女人人会羌绣,但羌绣是否精美、有意境全在最初的构图和画工,自己虽然画工不错,但面对如此宏大的题材,她还是不敢下笔。
创作 1.8米长卷绘出涅槃新羌乡
“你糊涂啊?我们可以找羌绣大师张桂熙和张再兰帮忙啊!”今年5月,一名绣娘的这番话提醒了杨华利。张桂熙是四川民间艺术(刺绣工艺)大师,她师从祖艺,曾遍访民间艺人,向多位专家、学者求教,深得民族服饰和刺绣文化精髓。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她和张再兰创立了极具东方魅力的现代民族文化品牌——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杨华利和她们相识是在2011年3月,那时北川兴建了羌族生活馆,从小就热爱羌绣、且绣工精湛的杨华利成为该馆的一名绣娘。由此,三人相识,并经常在一起研讨羌绣技艺。
得知此事后,张再兰和张桂熙非常激动。“这个创意太好了,羌绣古已有之,但没有党的保护,没有地震后党委政府的扶持,没有我们省委省政府鼓励羌族妇女‘传承文化、兴业创业’授之于渔的帮扶政策和产业思路,千万个羌族家庭不可能如此快地走出阴霾、自力更生,创造今天的新生活。”张桂熙当即决定,加入到她们的感恩创作中,并从北川绣娘中挑选了18位绣工一流的绣娘也加入进来。
从今年5月到7月,虽然天气炎热,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讨论作品思路、构图,偶尔还会因创作起点小争执。最终,经过精雕细琢,由羌绣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画师汪小麟执笔完成的一幅长1.8米(代表党的十八大),宽0.91米(代表建党91周年)的巨幅山水写意画卷在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顺利完成。
http://pic.newssc.org/0/12/40/01/12400146_981137.jpg
共绣 针针线线终成重生感恩图
谈及创作灵感来源,汪小粼说,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是个奇迹,在这场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中,他看到的是党的光辉始终照耀着灾后重建的全过程,没有党的领导,灾区不可能迅速崛起。而这幅作品正是寓意灾区万物复苏、羌族百姓安居乐业,党就犹如一轮红日始终引领着灾区人民奋发前进。
10月28日,北川新县城秋色醉人,在和煦的阳光下,整个城市越发显得暖意融融。
绣楼上,北川县城尽收眼底,清风、白云、远山、碉楼、以及日渐热闹的街道……清风穿过窗户,抚在杨华利们的脸上,额前的头发迎风而动。而她们并没有丝毫分神,随手拨开散发,循着图样运用着扎、挑、勾、别羌绣手法潜心刺绣,每一针、每一线都谨慎、考究。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为了尽快完成这幅长卷,绣娘们都放下了手里的其他订单,也正是因为是感党恩、绣献礼,所以羌族妇女们才会一改惯常的“独立刺绣”,采用多人共同创作的办法,“可以说,遭遇大地震,每一个羌族人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情愫深埋心底,所以,我们要一起来完成。”张再兰如是说。
在绣娘们的手腕翻飞中,针针线线都注入了羌乡儿女满腔情意的感恩图,模样正一点一点呈现。飞针走线里,融入了灾区人民劫后重生的感恩,传承着羌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浸透着羌族人民的坚韧与自强,绣出的是我们锦绣中华的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