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 发表于 2012-11-5 21:55 
这是金山村一户千年的原住民----李姓家族的祠堂,约建于清代。
“李家祠堂”
一个跨越千年历史的家族的历史记录:“李家祠堂”位于金山村七组的雪坪,该祠堂约30平方米,它的四周及其屋顶全部用青石和青石板修成。在该祠堂的正面和左右两面大石碑。这些碑文不仅记载了李家原籍系雅洲罗纯白马泉人氏的事实,还记载了该家一代祖是金山村雪坪本地人,年轻时候到现在芦山县大川易门坎上门,三代祖时候重新回到雪坪安家,并返回本姓,到今天芦山县大川安家的事实和此后七代祖先的姓名;其八代祖是金仙寺庙护教神龙。尤其可贵是其中的有嘉庆十年(1805年)的碑文这样写道:兴周敕封大元帅,永镇西川保生灵;嘉庆十三年(1808年)碑文这样写道:常怀祖德,不忘根本。对这段历史可以做如下解读: 这些碑文大约记述了李家1100年的历史:其中李家八代人大约一百六十年,由于其八代祖曾经是金仙寺护教神龙,而金仙寺毁于明末,所以其一代祖最少应该是1500年前后的人。其二,其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风俗,那就是入赘他家的男子的后人在三代后可以恢复祖姓,所以其三代祖又改“易”姓为“李”姓。其三,“常怀祖德,不忘根本”这句话说明这李家祖先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其了不起在“兴周敕封大元帅,永镇西川保生灵”。“西川”作为行政区划名,开始于唐代,至公元757年,将原来的剑南节度使分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和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东川简称“东川”,剑南西川则简称“西川”。到了宋代,又设置了西川路。从此,“西川”一词便为人们所熟知。这“周”则是690年-701年武则天所使用的国号,这大致可以说明这户李氏人家的祖先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功劳,那就是帮助武则天“兴周”,所以被敕封为“大元帅”,其镇守范围是西川;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从武则天的“周”到嘉庆十三年已经是1100历史。其四,是这李氏人家大概属于行伍世家,从其祖先被封为“大元帅”到其八代祖成为金仙寺“护教神龙”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五,这个碑文同时说明金仙寺刘沟一带李家和熊家的姻亲。当然,这个祠堂的碑文还保存目前发现的和金仙寺相关的唯一文字记载,这个就弥足珍贵了。 祠堂,它的作用除了作为本宗族下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族亲们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的场所外;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族人“崇宗祀祖”,即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贤的重要场所。 对于祭祀文化,我是这样理解的:表面看来,这是好像是我们人间“受人钱财,替人消灾”时俗做法的克隆,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庸俗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古代人与神之间为了沟通而产生的活动礼仪。这一猜测纯粹一己之见,是在根据想象胡乱联系,凭空解读历史,虽然迎合了世俗心理,但是亵渎了祭祀文化。 其实,古人之祭祀主要出于一种崇拜,而这种崇拜就基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对自身之外的很多现象无法解释。今天,当我们拂去这些尘埃再来看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做这样的思考,说穿了,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要面临生死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思索如何面对生死的问题,死者今天或许就是我们的明天。设身处境的换位思考,如果死后得不到应该的起码的尊重,那么还有没有人愿意在需要舍命的时候舍命,有没有人愿意在需要付出的时候付出,有没有愿意甘愿为子孙后代无私奉献。我们每个人的家庭还会不会和谐,父母还会不会任劳任怨,子女还要不要孝悌忠信,进而言之,我们每个家庭,我们这个社会还是不是那样的和谐,诸如此类的问题倒是值得深思的。 儒家很早就开始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引导中国人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传家宝》及其《祭古墓文》正是这一思想的产物。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李洪楷身上儒家思想的影子,可以看到李家大院更深层次的文化,这就是和,从人和神的和谐到每个人内心的和谐,再到每个家庭的和谐,,进而就是社会的和谐。这或许就是中国人至今仍然对祭祀逝者乐此不彼的精神支柱,或许就是我们温饱和小康生活的来源。你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