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668|评论: 1

泸州:执著叩开追梦道上的新闻之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8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泸州:执著叩开追梦道上的新闻之花
——记叙永县新闻中心编辑、记者刘传福
 从业4年,每年发表文章不下10万字,足迹遍及叙永县2800平方公里的各个角落。  从业4年,办公室里,常备棉被、枕头、毛巾等生活用品,他常常将办公室当做自己的宿舍。
  从业4年,孩子的成长过程一次都没有完整见证,以至于女儿见到他时,心生“陌生”。
  驾着一辆红色的摩托,斜跨一个相机包,不论风里雨里,总是到处拍摄“精彩瞬间”,然后,急匆匆赶回办公室,坐在电脑面前,下载、处理图片,专心致志写稿、发稿。喝上一杯水,小眯片刻后,又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他,就是泸州市叙永县新闻中心编辑、记者,叙永县第三届劳动模范,被同行称为“新闻黑马”的刘传福。
  从接触新闻工作以来,他用一个新闻人特有的敏锐与执着,以一份勤奋与踏实,创作了一篇篇锦绣华章,记录了叙永发展史上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痴迷的执着 从“门外汉”到“专业人”的华丽转身
  刘传福生于该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读书年代,他便是学校的文学积极分子,随笔的散文、诗歌、小小说常常见诸各地报端。
  毕业后,他分配到观兴乡普兴小学任教。而当时的普兴村极其偏远而且冬天特别寒冷,条件非常艰苦。“整个冬天,大雾笼罩着学校,能见度不足50米。”回忆起往事,刘传福不禁心生感慨。一间宿舍、一个火炉、一张床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并没有放弃文学梦想。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窗前,摊出纸笔,抒发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没有网络,他买了一摞一摞的信封投稿;不通公路,他一趟又一趟奔波于场镇和学校之间。从教十余年,每年都要在各地刊物上发表各类题材稿件20多篇。
刘传福(右)在船上采访老渡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5月,他进入叙永县委宣传部上挂锻炼。从此,新闻梦想的种子便深深扎根在他的身上。新闻不同于文学,虽然在各大刊物上常发表文章,但体裁的区别还是让他遇到了难题。
  “写了很多新闻,但总是很难见报。”刚开始的一个月,刘传福总是摸不着新闻的门道。苦思冥想之际,他每天拿出各大报纸专研,终于摸出了门道:“新闻重在‘新’,即事件新,意义新。”这就需要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到达基层并进行深入采访。
  于是,一台相机,一辆摩托车,一个采访本,一支笔便成了他的贴身伴侣。他骑着摩托车下乡“找新闻”的身影,不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烈日的夏季都能随时看到。
  2009年10月,刘传福正式进入叙永县新闻中心担任编辑、记者一职。而此时的他,经过一年的反复磨练,已经实现了从“门外汉”到“专业人”的华丽转身。仅2009年就在各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400余篇。
  谈及成就,刘传福谦虚地而显得痴迷般地摆摆手:“这只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普通的梦想罢了!”
  难得的勤奋 常常将办公室当成宿舍
  最初,刘传福担任《叙永通讯》2、3版编辑。由于编辑部人手少、机构不全,采编合一。一个人既要负责编辑版面,也要负责新闻稿件采写和外宣工作,加班成为工作常态。周末尚且不能保证,遇到突发事件,更是“有家不能归!”
  2011年5月12日,为了深入挖掘叙永县少数民族文化——苗族拉婚,刘传福赶上最后一班车来到麻城乡,只身一人背着相机走了近2个小时的山路来到麻城乡柏香村。到达时,已经是晚上9点。没顾得上吃口饭,他急忙找到群众,在他们的带领下来到当日结婚的苗族小阿妹家感受苗家人独具特色的婚嫁仪式。
  13日一大早,他不顾倾盆大雨与送嫁队伍一起来到赤水镇南山村的苗族小阿哥家里,真切地感受了一场地道的苗族拉婚风情。整个结婚仪式进行完毕已经是下午3时,赤水镇到城里的客车已经收班,只好“打摩的”回到80多公里外的县城。3个多小时的摩托车程,抖得他浑身像散架了一样。但他顾不上休息,赶到办公室连夜将稿件撰写完毕上传到各大报纸编辑部。当他抬起酸痛的肩膀时,才猛然想起一整天只胡乱吃了几个“新娘粑”(糍粑,叙永民间结婚的时候新娘发给来宾,以沾喜气。),而此时,已经到了深夜。想到第二天早上的采访,他索性拿出一盒方便面,就着开水吃了,便抱出柜子里的被子和枕头,躺在沙发上呼呼睡着了。
  第二天,《四川叙永,阿哥阿妹拉“幸福”》的稿件便见诸各大报刊。“稿子发出来,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交谈时,刘传福时常流露出这种幸福感。
  2009年至今,刘传福一直保留着自己在办公室的行头。每周五,报纸必须编排完毕送往泸州印刷,赶上采写稿件来不及排版,或是突发事件,他在办公室一忙就是深夜一两点或是整个通宵达旦。有时候,很迟回到家里,不愿打扰家人,经常就躺在沙发上休息。
刘传福在采访路上
  近点,近点,再近点,到新闻发生的一线去,采写群众身边的新鲜事!这是记者的职业诉求,也是刘传福毕生的追求。不论多少艰难险阻,新闻发生的瞬间,总能看到他背着相机活跃在现场的身影。
  双脚始终行走在土地上,沾着基层的新鲜气息,他为该县新闻外宣工作作出突出贡献。2009年至今,刘传福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全国各地近百家报刊上发表稿件2000余篇,并成为新华社、人民视线、《成都商报》、《西南商报》等10多家媒体的特约摄影师、特约记者和通讯员。
  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山里娃娃爱上电脑》、《山村的脸在悄悄地变》、《万亩菜花别样美》、《面对干旱不低头》、《竹林散养珍禽,一只孔雀赚一千》等多篇作品分别获得宣传泸州市好新闻奖,并连续3年获得由该县县委宣传部表彰的外宣先进个人一等奖。
  不懈追梦 舍去“小家 ” 为大家
  新闻人身肩发展重任,下传政策,上呈民情,搭建沟通平台。然而,新闻人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著华章的同时,却常常会无奈“忽略”站在身后给予温暖的这个小家。
  从2007年底女儿出生,到现在已经快五岁了。但在女儿眼里,父亲是那么遥远而显得“陌生”,以至于见到刘传福时,叫声“爸爸”都是那么生硬。以前,“想伸手抱抱孩子,女儿就躲到妈妈身后,学做新闻的时候,女儿才仅仅几个月”。谈起家,刘传福显得更多的“对不起”。
刘传福在石坝彝族乡甜橙园中采访
  2011年春节,叙永县雪山关、擦耳岩等路段结冰,车辆很难通行。当得知这个情况后,他拿着相机又出了门。从来都很支持他的妻子忍不住了:“大过年的,你就不能消停一下,爸妈一会儿就来了团聚了。”刘传福连哄带骗般简单安慰几句生气的妻子,随之“咚咚咚”的脚步声便消失在走廊上。
  采访归来已经是晚上9时,刚一进门,看着全家人都坐在桌子旁等着,而桌子上的菜,都用大碗扣了起来防着凉。妻子赶忙过来接过他的相机包,“快去洗把脸,准备吃饭,菜都凉了。”说着,妻子红着眼睛转身到了厨房。
  他时常对着妻子说,一定要多抽时间陪陪家人;而妻子知道,这个她深爱着的男人,在追逐新闻梦想的道路上必定不会停息……
  三年多来,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很多事让刘传福深深地感动着;与此同时,一份责任也让他执著地坚守着……梦想之花,盛开在荆棘丛生而富有价值的从业道路上。
  2008年的一个夏天,他骑着摩托车爬上险峻的山路,以一篇《折翅天使,用双脚铸起坚强》的文章将断臂孩子坚守梦想的事迹传递到外界并引来央视记者搬上央视荧屏和全国观众见面,文章的主人翁黄金彬得到很多爱心人士的关心,被接到泸州外国语学校上学,目前已经顺利进入高校……
  2009年夏天,叙永一中文科高考状元张宗元由于家境贫困无力上大学的事迹经他报道,随即得到很多爱心人士的帮扶顺利进入人生的“象牙塔”。
  ……
  “这仅仅才是新闻追求的开始,前面的路还很长。”接受采访时,刘传福坚定地说。(张叶 摄影报道)
四川省 泸州网 努力打造一流的泸州新闻网络平台,泸州电视台官方网站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