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145|评论: 1

于丹非公众抵触实质 完全不必太尴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9 14:27 | |阅读模式
                                                               菁菁远山

核心提示:2012年11月17日晚,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后,于丹在被主持人邀请上台与大家分享感受时遭遇了其出道以来最尴尬的一幕:被轰下台。面对此情此景,于丹只是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至此,这位因“与时俱进”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并籍此拥有了一定程度上话语垄断权的“大师”级人物,终于领略到了屏幕之外“真实观众”的态度。于丹被观众轰下台,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现实存在的话语垄断的抗议。当于丹湮没于观众的一片嘘声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言论自由的渴望,这是一种表达欲望久被压抑后的突然爆发,是对话语垄断与独占者的强烈抵触,尽管他们剥夺是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于丹完全不必太尴尬

    ⊙菁菁远山


    2012年11月17日晚,于丹“大师”经历了其出道以来最尴尬的一幕。据《华夏时报》编委贺江兵爆料:“17日22点多,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此后,这种说法广被证实,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也出入不大,可以说这位因“与时俱进”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籍此拥有了一定程度上话语垄断权的“大师”级人物,终于领略到了“真实观众”的态度,而她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似乎也是个双关语,既是对昆曲的态度,也是对自己此时情绪的描画。大师就是大师,其表达的巧妙和老到确实令人膜拜。

    于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和精致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经过 “破旧产新”和“打倒孔家店”,那些从“文化断层”中攀爬过来的人听到这种阐释,确实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从批判到倾听,但有一点他们现在也许没有意识到,批判有批判的由头,赞美有赞美的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谁都可以进去掘金,那么选择性往往会决定掘金者的倾向性。不仅如此,诸如《论语》等国学经典,其思维跳跃幅度之大,逻辑断层目不暇接,它留给了人们过多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让古往今来多少人一生穷经皓首却不明就里,如果单从学术的角度上看,这些人治学的严谨态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自汉武以降,专制皇权将儒学视为正统,帝王便将其统治的合法性与一种学说绑持到一起,从此对儒家学说的解读就要坚持“政治正确”,这难免会给研究者预设一种“官方立场”,当统治者绑架了一种学说之后,“孔孟主义”、“孔仲舒学说”、“ 朱熹理论”便因势而生,研究者与专制皇权互通款曲,儒学研究进入一个高度垄断的漫长时代。但自上个世纪初的启蒙运动开始以来,人们往往将统治者连同他们的学说一起扫地出门,殊不知儒学不过是他们籍以统治的欺骗工具,法家才是他们实施统治的“葵花宝典”,这无疑是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文化从此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儒学的本身并没有欺骗性,但当统治者藉以利用并进行选择性发掘和整理,使其成为一种统治学说后,这种“政治儒学”便成了皇权合法性的包装,因为他们苦心孤诣于权术势上,却要将其所为用儒学来解释。而儒家学说是建基于“性本善”的角度上来思考家国问题的,其思维跳跃和逻辑断层比比皆是,这也从最大限度上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维护了皇权政治的稳定。

    于丹从1988年便活跃在影视传媒上,但真正成为“文化明星”还是在她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后。《于丹心得》一书自上市起一年内国内便售出600余万册,目前已译成30种语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包括中文繁体版、英文版、韩文版、日文版等。有人认为,于丹的成功,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传播工具亦不可或缺。有人说,于丹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位巨人,就是在中国独一无二、在电视传播领域具有某种“垄断”地位的中央电视台。是电视这个主流传播媒介的巨大影响力,造就了于丹的水涨船高。

    当然,于丹对《论语》等国学经典的解读是“与时俱进”的,她对现实和权力的曲意迎合往往成了其国学思考的“硬伤”,而当其以“文化使者”和“文化明星”的面目示人时,难免会散发着一种铜臭气,同时也与真正的学术渐行渐远了。因此,她必然会受到质疑和批评,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2007年,由十位博士起草的《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里,就有这样的诘问:“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昆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

    窃以为,于丹被观众轰下台,并不是人们要剥夺她的表达权,也不是人们认为她没有资格和水平来对老艺术家的表演“说三道四”,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现实存在的话语垄断的抗议。人们用唾沫和嘘声剥夺了于丹女士的表达权,这是一种民粹的表达方式,也是社会缺乏自由表达下的无奈之举。在一个文化资源处于高度垄断的社会下,资源分享处在一种极度不公的状态,那么当靠近资源的一方“说三道四”时,人们如果反感,他们的选择也就只能是远离。而当她在“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这种大众文化资源上“说三道四”时,“一切尽在不言中”也许就成了她唯一能表达的东西了。

    当于丹湮没于观众的一片嘘声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言论自由的渴望,这是一种表达欲望久被压抑后的突然爆发,是对话语垄断与独占者的强烈抵触,尽管他们剥夺是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因此,于丹不必尴尬,而最应该尴尬的却是赋予你独占地位的组织和机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