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课堂上孩子们的发言有了一定的深度,孩子们思考挺细致的,在学第一小节时,孩子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既然波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为什么要抛下祖国和人民呢?”就这个问题,我让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有学生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有学生说他可能在波兰待不下去,无法进行音乐创作。我趁势问:“那么肖邦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发展而离开祖国的吗?马上就有孩子想到了课文的内容,他说:“肖邦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他为了创造出更多音乐鼓励波兰人民,所以才离开祖国。”这样的思维也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又有学生说:“肖邦是用音乐做武器在和欧洲列强进行抗战。就像我国的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一样,音乐可以鼓舞更多人站起来反抗。”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他们的回答证明了对课文、对肖邦的真正理解。
第二课时中,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对《即使你远在他乡》这送别曲的创造填词也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老师对肖邦的用心良苦,帮助学生走进了肖邦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