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40|评论: 22

[公告]“十大孝星”网上投票公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中市“十大孝星”网上投票评选公告

  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和谐巴中建设,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巴中市“十大孝星”评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商贸园区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评选表彰,并向市委、市政府推荐了“十大孝星”候选人选,通过评选领导小组的初评,并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确定了40名巴中市“十大孝星”提名候选人,现予网上公布(名单附后),欢迎广大干部群众踊跃投票。
  投票网址:,网上投票免费。
  投票方式:请在40名候选人中择优推荐10名正式人选,在同意的候选人对应姓名的方格内打“√”,每人每天限投十票,投票超过10人无效。
  投票日期:为2007年2月7日至2月10日,逾期不予受理。
  监督电话:(0827)5261360 (0827)5281780
网上投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7-2-8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2-8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em27][em27][em27]

发表于 2007-2-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选出我们心中真正的孝星。但值得说明的是,市上表彰奖励的“十大孝星”,以各县(区)、市直机关、商贸园区向市级推荐票数,巴中广电网(http://www.bzgd.com)推荐票数、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审查赞成票数的“三票合一”之和确定,向社会公示确定正式表彰人选,报市委、政府批准后表彰。

票数只起三分之一的作用,并不是票最多的人就一定能当上孝星!

欢迎大家参与!

票数只起三分之一的作用,并不是票最多的人就一定能当上孝星!

欢迎大家参与!

[原创]经常路过丰产乡,就是没仔细去瞧瞧

[原创]经常路过丰产乡,就是没仔细去瞧瞧

发表于 2007-2-8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投一票。支持孝星嘛

发表于 2007-2-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em17][em17][em17][em27][em27][em27][em27]

发表于 2007-2-8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再说

发表于 2007-2-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7-2-9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2-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2-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2-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2-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2-9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2-9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选办法

    评选工作坚持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的原则,按照自我申报、群众评议、组织审查、社会公示的办法进行。市上表彰奖励的“十大孝星”,以各县(区)、市直机关、商贸园区向市级推荐票数,巴中广电网(www.bzgd.com )推荐票数、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审查赞成票数的“三票合一”之和确定,向社会公示确定正式表彰人选,报市委、政府批准后表彰。

发表于 2007-2-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7-2-9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2-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巴中市“十大孝星”提名候选人事迹简介

 

雷华宗,女, 52岁,巴州区城区居民。前夫在孩子出生4个多月病逝,为照顾年事已高的公公,她毅然带着公公改嫁。1982年,后夫哥嫂先后去世,她主动承担了照顾3个侄子和后夫家高龄公婆的重任。2002年丈夫和公婆相继重病,她独挑家庭生计重任,同时还精心照料丈夫和公婆饮食起居,同时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使他们得到了尽快恢复。数十年来,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辛勤奔波,无怨无悔,3个不幸家庭组成的大家庭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和睦融洽、充满温馨。

王志华,女, 40岁,中共党员,巴州区巴州镇幸福院院长。不满18岁便来到幸福院,从一个普通的护理员到幸福院长,她视老人为亲人、为父母, 22年如一日,亲自为老人洗脸梳头,熬药喂饭,洗衣穿戴,换尿倒便,谈笑聊天,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心田干枯的老人,把生命的绿叶奉送给逝去的灵魂,22年共陪同近60名老人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先后被评为全市“杰出青年”、“学雷锋树新风活动青年标兵”,获得“敬老金奖”。

徐仕贵,男,48岁,中共党员,南江县杨坝镇罐坝村农民。全家8口人、6个姓。徐世贵自小过继在这样一个家庭。17岁时,因继父雷正映重病缠身,他主动放弃学业回家护理继父,直到去世。继父去世后,他主动为继母宋金秀招到老伴,陪伴晚年;继母去世后,他主动为后父找新伴,伴度余生。“为继母三更半夜买桔子、为后父百里跋涉购床垫”在乡里传为佳话,也是他孝敬老人的最好见证。作为抱儿子,三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孝敬三位无血缘关系的老人,让他们在无亲生儿女的情况下,仍能尽享天伦之乐。

石普德,男,38岁,南江县柳湾乡长河村一社农民。父亲早年去逝,母亲改嫁,与继父和一个聋哑、一个瘫痪的异姓兄弟组建了一个家庭。主动承担起孝敬老人、照顾残疾异性兄弟的重任,外出打工挣钱,每月定时给家里寄钱、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各季定期给老年人添置新衣服。为给母亲、继父和残疾兄弟治病,他先后7次带他们到成都、广元、巴中、南江等各地进行治疗,用去所有积蓄,并债台高筑。为缓解资金压力,方便照顾家里母亲和兄弟,他放弃打工,回家贷款开办超市,把母亲和残疾兄弟接来照顾,日复一日,无怨无悔。

林芝,女,19岁,南江县赶场镇西坝村农民。母亲生患怪病不能自由行动,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小小年纪就开始承担了全部家庭重担。1999年,为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弟弟,不得不辍学在家,操持全部家务和近3个人的农田活。7年来,她坚持每天给母亲端茶递水,擦洗身子,喂饭喂药。母亲病重去世,独自一人操办母亲的丧事,并按照母亲生前的愿望将母亲送老归山,让母亲含笑九泉,她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孝子之歌。

王述琼,女,38岁,通江县广纳镇石岭村农民。1989年她与向仲圣结婚,全家6口人,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两个儿女,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十分贫困。其祖母年逾九旬、婆婆60多岁,两位老人身体常年多病,先后都中风瘫痪。为了给两位老人治病,全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她支持丈夫出去打工挣钱还债,自己一人挑起了耕种6亩责任田和照料老小的重担。婆婆曾产生轻生的念头,她用真诚的语语劝告、安慰老人。丈夫在外患上结核病,她又主动劝其回家治病,没埋怨半句。她总是把饭菜煮得又软又烂,让老人能够吃得好;夏天点燃熏草驱逐蚊虫,冬天提前放好保温瓶,让老人能够睡得好;长年如一日地坚持为老人梳头、洗脸、洗脚、擦身、修指甲等,总让老人感到快乐温暖。

吴以祥,男,68岁,通江县诺江镇街道居民。他对双方老人都特别好,在自己亲身父母和岳父先后去世之后,他把这种孝敬就全部给了岳母。1999年,其岳母患肺病住院,他天天跑前跑后,细心照料。2001年,其岳母摔成脑溢血,颅骨手术后留下老年痴呆、全身瘫痪等后遗症,医生预言可能活不过一年。他不计较自己没分到一点岳母的拆迁还房,不顾虑自己也已身体多病,还主动说服妻子把岳母接到自己家住,并拒绝其他兄弟姊妹按月支付护理费,和妻子承担了服侍岳母的全部重担。在精心照料下,其岳母奇迹般活了下来,身体好转,病情稳定。

李正万,男,56岁,中共党员,通江县铁佛镇人,现任通江县铁佛镇敬老院院长。1991年任院长至今17年来, 既当管理者,又当炊事员和勤务员,几十年如一日尽心尽责为敬老院10多名孤寡老人服务。他根据各个老人的不同性格和身体状况,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照顾,经常与老人交心谈心,让他们摆脱孤独、感到快乐。他对每位老人的生日牢记于心,及时送上生日的祝福。逢年过节,他一家老小总是和院内老人一起欢度节日,让他们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为更好照料院内老人,不仅自己从没领过院里一分钱报酬,还把家中的部分钱粮补贴到院里。

向军,男,33岁,中共党员,通江县诺江镇人,现任通江县春在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其哥向健因工作业绩突出,曾被中组部表彰为“农村基层组织先进个人”,后因病去世,给他60多岁的老母亲带来沉重打击,随后患上严重怪病,并有生命危险。向军父亲也身患重病,两个妹妹均已出嫁,赡养父母的重任全部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母亲患病8年多来,他在尽职尽责干好工作的同时,一边为父亲寻医问药,一边带着母亲到处奔走查找病因、积极治疗。无论多大困难,他都千方百计去想办法、筹资金,为母亲看病治疗,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已花去医疗费3万多元,又筹借4万多元准备为母亲做手术。

吴桂英,女,51岁,平昌县坦溪镇大腊村农民。27年如一日地精心照料体弱多病的公婆、瘫痪在床的公公和身患疾病的丈夫。丈夫去世后,她改嫁了,有了一个新家。她本可以从此摆脱那27年的悲惨命运和贫寒家境,但她却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赡养着、照料着公婆一家人。她赤诚之心演绎了赡养公婆三代人的人间亲情。用她的话说:“改嫁不能改变对老人的孝心”。

何碧远,女,51岁,平昌县笔山镇楼石村六社农民。1981年婆婆突然双目失明,她把自己当做婆婆的眼睛。时常保持婆婆穿干净的衣服,睡干净的床单,经常帮助婆婆修剪指甲;每次上厕所,都要由她背,先给婆婆定好位置,让其蹲下,等老人方便结束,又背老人出来;每次走人户,她总不忘记把好吃的给婆婆带回去;她时常征求婆婆的要求,改变饮食结构,调整口味,满足婆婆的营养需求;婆婆每天有半夜喝开水的习惯,她总是耐心给老人倒热开水,并送到嘴边;特别是老人病重期间,她便与婆婆住在一起、睡在一起,细心照顾。25年来,她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直到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

鲁尚仁,男,43岁,平昌县西兴镇皇山村的村委会主任。自家已有93岁高龄的祖母和70多岁的父母要照料,还把村里的“五保”老人背回家,替他擦身子、捉虱子、换衣服,给他营养品,也让“五保”老人过上幸福安康的晚年。为帮助患“直肠癌”拉屎困难的老人拉屎,他用嘴含着塑料管向老人的肛门里吹肥皂水,有时还用手指在老人的肛门里抠屎。

张明荣,女,37岁,中共党员,巴中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干部。视老干部为亲身父母,十年如一日,为城区200多名老干部服务。为了适应老人们的活动兴趣和方便,她做到了活动中心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季季有比赛。她总是提前开门、延时关门,经常超负荷工作。坚持按时打扫卫生,提供开水,笑脸相迎,时刻关心老人们的冷暖;她主动为全市38名老红军、老八路、离休老干部妥善办理了后事,其家人非常满意,并积极为无儿女的生病老同志办理手续,并主动带领职工看望照顾和服侍他们,老干部们都称她是自己的女儿。张明荣非常孝顺公婆,她不怨路途遥远,经常回老家照顾,并专门请医生检查治疗,公婆去世的一切费用自己承担,没有要其他弟兄姐妹负责。

张满昌,男, 50岁,巴州区尹家乡水磨坝村农民。亲父早年去世,继父陈大富过继上门。哥姐相继成家分居,她和妹妹与父母住在一起。1981年,继父在生产队干活跌倒致残,年仅24岁的张满昌,从此成为家里唯一支柱。东拼西借筹集资金,徒步背着继父到各地求医。终因经济拮据,继父治疗未果,撂下了“半边风、残肢”的痼疾。成家后,与妻子一道,一边搞生产、一边拼命挣钱、一边照料继父。不似亲生,胜似亲生,20年来,他一直亲自给继父喂饭、清换衣服、聊天,还时常下厨,为继父做饭、做菜,精心照顾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的继父,从不抱怨。

李胜伟,男, 29岁,中共党员,巴州区渔溪镇财政所干部。母亲患有严重的间隙性精神病,童年时期,孩子们以此嘲笑欺负他,他就暗下决心快点长大,改变这种局面;中学期间,就开始利用暑假,做起小生意,为父母减轻负担;考上财贸校后,他包揽了学校厕所、教室的卫生打扫,并利用节日,卖电影票、擦皮鞋,挣钱供自己上学;毕业成家后,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患上脑萎缩、大小便失禁等病,因哥嫂在外务工,他毅然承担了照顾父母的职责,并发动妻子一起尽孝。几年来,为了父母治病,家庭虽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但他始终没有懈怠对父母的照料,夫妻轮班服侍,竞相服侍,给父亲喂饭送水、擦洗身体、聊天,成为夫妻共孝的一段人间佳话。

李建琼,女,36岁,巴州区曾口镇堰龙村农民。上有瘫痪10余年的公公,下有先天残疾的小叔子和正在读初中的一双儿女。她把孝顺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劝丈夫外出务工挣钱,自己一人操持全部家务和农活。她抛开公媳之别,亲自为公公换洗,服侍吃药。公公有轻生念头,她极力谈心、劝慰、制止。同时,她把孝心传递到子女身上,一家人其乐融融。

岳复升,男,现年65岁,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西华村4组,退休教师。自幼经历了生活的磨练,更懂得以孝敬回报父母。中学时,学校打牙祭吃肉,他都要将分给自己的那一份偷偷留下,下课后赶回家里给爷爷、婆婆和父母吃;高中毕业后,为了父母,他放弃了走出大山的机会,毅然决定在当地从事教书职业,每月定期从微薄的工资拿出三分之一给父母;成家后,带动妻子共同孝敬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细心赡养。在饮食起居上对父母无微不至,为父母病痛竞相奔走,父母生活愉快、精神饱满,均逾百岁;他与爱人以实际行动宣传孝道,让其学生、同事、邻里受到教育和感化,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孝星”。

康光菊,女,50岁,巴州区工商局南池工商所职工。公公年事已高,患有“肺气肿”、“心脏病”、“听力障碍”等多种疾病,公婆患有“高血压”病多年,主动要求住在农村。康光菊省吃俭用,把老家的房屋进行了全面修缮,在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引进了自来水,实施了路、厕、灶的改造,彻底改变公公、公婆的居住环境;为了丰富公、婆的文化生活,她自己出钱、出物、出力,开通了老家和附近临近农户的闭路电视,为公公配送了助听器;经常利用假期陪同老人出外旅游散心;为了老人的健康,保证定期组织健康检查,药物预防;每到节假日,都要回到农村,陪陪公、婆,为他们做饭、洗衣服,料理家务。目前,两位老人生活幸福、快乐。

施兰英,女,61岁,巴州区清江镇塘坝村农民。1978年公公患肺肿癌晚期,丈夫在厂里上班,婆婆体弱多病,她肩负了照顾公公和家务农活。为了给公公治病,他起早贪黑,每周按时到2公里以外的集镇去抓药。为了寻找治病良方,她曾徒步30多公里求医买药,使公公的生命一直延续了5年。2004年丈夫身患肺癌去世,她强忍失去丈夫的悲痛,强做笑脸,劝导婆婆,并象亲生女儿一样孝顺婆婆。她不怕苦不怕累,代种了邻居的土地,年养猪10余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还清了丈夫患病欠债下的4万多元债务,同时悉心照料婆婆,不辞辛劳,让婆婆安度晚年。

冯光菊,女,38岁,巴州区梁永镇街道居民。一家四代五口,二爷无儿无女跟随一起生活,公公年老体弱,丈夫因公致残,与轮椅为伴。一家两老一病全由她一人照料,无怨无悔。她团结邻里,受人称赞。他用平凡的人生,演绎了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传统美德。

李东,男,39岁,南江县电信公司客户经理。家庭贫穷,自幼被送养给别人。2005年,他拿出了一年省吃俭用的4000多元钱,让高龄的父母到重庆、苏杭、上海等地旅游,母亲心脏不好,不便行走,便背着母亲观看景点。2006年,母亲卧病不起,大小便失禁,他对母亲百般侍奉,天天背着母亲到医院导尿,亲自为煎药擦洗身子、陪母亲聊天。母亲走了后,父亲因忧伤也住进了医院,长期便秘,李东积极学习医理知识,烹调技术,坚持合理膳食、关心冷暖。在为人子女的几十年中,为自己的养父母赢得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交口称赞。

吴传菊,女,38岁,南江县兴马乡棕园子村农民。丈夫在外务工,婆婆一直多病,近6年一直风瘫在床。吴传菊孝敬公婆贴心入微,每天给她穿干净的衣服,用干净的床单,端饭送水,洗脸洗澡,请医买药,问寒问暖。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夏天,给她摇扇,冬天陪她睡觉,用盐水瓶装热水加自己的体温给婆婆取暖。一有空闲,便背上婆婆去院坝里晒太阳。为了老人看病,花光了她初嫁时的全部家产,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孝老事迹感动天地。

郑秀琼,女,36岁,小学文化,南江县光雾山镇大营村农民。为治疗公婆的精神病,15年来各地寻医徒步4万多公里。15年来,坚持每天按时为公婆洗脸、洗脚、擦身,每月为公婆洗1次澡,冬天暖和的时候,就将公婆背到院坝晒太阳。特别是2003-2004年,面对公婆瘫痪、公爹突发冠心病、丈夫不幸患上肾病、娘家弟媳出走,弟弟外出流浪,自己母亲和侄儿无人照顾,她勇挑重担,主动承担起两个家庭生产生活和老人的服侍奉养,执着坚毅,孝心远播。

陈建军,男,38岁,南江县竹坝铁矿工人。母亲早年去逝,由于家境贫寒,被迫缀学在家。1990年,到南江县竹坝铁矿工作,但父亲因积劳成疾,突然落下半身不隧的病根。为了照管父亲,又不影响工作,他把父亲接到厂里,省吃俭用,细心照顾,亲自为父亲擦洗身子,更换床单被褥,十多年如一日。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到处寻医问药,四处借债支付药费,还租了一块土地种菜卖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他从不给企业添麻烦。工作上他勤奋努力,团结同志,历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矿山职工、优秀班组长,2006年被全矿500多名职工一致推荐评选为“五好文明家庭”。

何修贵,女,56岁,南江县燕山乡燕山村农民。丈夫因病早逝,留下了未成年的儿女和70多岁的公婆,婆婆担心没了儿子今后生活无着落。为了消除公婆的心理顾虑,她坚持以孝为重,勤劳治家、对婆婆关爱倍至。婆婆身患重病后,经常便秘,她亲自用手指帮婆婆抠出硬块的大便,她坚持天天为婆婆洗身子,合理膳食,满足婆婆的要求。她的孝顺让人仰慕,前前后后有12位男子向她提亲,她把“孝敬婆婆”作为结婚第一条件,但终因没有对婆婆充满孝心的男子出现,守寡十多年。“以孝示公婆、拒绝改嫁”的孝道事迹盛传乡邻。

王安乐,男,60岁,南江县团结乡安山村一社农民。子女抱男到女家落户,一家6口,四世同堂。10年前,岳父生病去世后,他加倍孝敬岳母。在岳母90多岁时,岳母忘记了还有岁月的轮回,竟然在冬天要吃丝瓜,王安乐连日到旺苍县买回丝瓜,满足老人愿望。岳母曾3次在死亡线上挣扎,其他儿女建议为她准备后事,但在王安乐的努力下,四处求医,竟然3次将老人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今,老人已满102岁,身体仍然很健康。孝心供养了寿星。如今,王安乐的后代上行下效,尊老爱幼,四世同堂而和睦相处,成为远近文明的孝贤之家。

李香兰,女,49岁,南江县天池乡白顶村农民。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82岁高龄的婆婆,为中风的婆婆端屎端尿,洗澡擦背,无怨无悔。到处请医生到家里为婆婆看病,药品和营养品从未间断。为了给婆婆治病,她省吃俭用,赶集办事,从来徒步行走,一分分地积,一角角地奏,支付婆婆的巨额医疗费用。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生活过得幸福开心。同时,她还热心帮助村里的其他孤寡老人,帮助生产和料理家务,时常安排他们在自己家里吃饭。李香兰用她的孝顺和善良诠释了敬老的传统美德,赢得了社会尊重,乡村干部、左邻右舍都称其为“孝女”。

杨述华,女,40岁,通江县回林村二郎村三社农民。20年前,其公公李含光在给邻居帮忙修房时不幸摔成重伤,她和丈夫立即送公公去县、市人民医院治疗,在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公公治病就花费1600多元。她考虑婆婆性格古怪、丈夫弟妹尚小、公公生活又不能自理等,为更好照顾公公身体,主动将公公接到自己家里。丈夫要靠做农活和跑摩托挣钱养家,她基本全部承担了照顾公公的任务,无论是端茶喂饭、提尿倒屎、翻背擦身等任劳任怨,二十年如一日地细心照料伺候。

任祥祯,男,65岁,中共党员,通江县涪阳镇人,原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职工。他先后两次放弃调达县工作的机会,就近照顾父母。90年代中期,他连续遭遇母亲病逝、中年丧偶的沉重打击。为了能一心一意照顾好年老多病的父亲,他放弃晋升县级工资待遇的机会,请求县委同意回到涪阳街道工作,并多次拒绝了亲朋好友为他介绍老婆的好意,终身不续弦。他不顾自己也疾病缠身,对父亲始终做到精心照料、无怨无悔。同时,他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撰写各类楹联,大力弘扬孝道文化。

肖兰,女,45岁,通江县诺江镇人,现在通江县光达送变电有限公司工作。2002年初,其公婆患脑梗阻,精神恍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她拒绝聘请保姆,主动承担了照顾公婆的责任。她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对公婆尽心地伺候照料。一直以来,她坚持每天起床给公婆穿衣、伺候大小便、洗脸、梳头、翻背擦身;上班前,给老人打开电视;中午急忙回家作饭、喂钣;一有空闲便陪公婆说话、聊天;晚上公婆情绪不稳定时她总是耐心地安慰,使其入睡。

张志芬,女,46岁,通江县诺江镇清潭坝村农民。公公、婆婆都已年过八旬,公公患严重支气管炎,右耳失聪;婆婆双目失明已达15年,长期卧床不起。她对两位老人尽心地服侍和照料,婆婆从没因为卧床而生过褥疮,公公性格古怪有时痛骂她,她也忍着委屈。她用善良和孝心辛苦地照顾着两位老人最后的晚年生活。

朱学英,女,38岁,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七社农民。她丈夫身患残疾,无论是家务事和农活都主要是她一个人忙前忙后。1996年其婆婆身患重病,她通过精心照料使婆婆慢慢恢复了健康。2004年,公公在河北务工时突发脑溢血,她得知消息后立即四处筹借3000多元钱赶往河北救治公公,随后又筹借路费才把公公接回家中治疗。由于长期操劳过度,她患上严重胃病,但她却放弃了给自己治疗,仍全身心救治和服侍公公。

    符灵泽,男,35岁,家住平昌县响滩镇街道,个体医生。97年父亲去世,留下了高龄的奶奶、体弱多病的妈妈、聋哑的幺爸和未成年的弟弟妹妹。2003年,弟弟突发脑溢血意外死亡,2004年奶奶大腿骨骨折,面对灾难,他没有一句怨言,还主动劝慰、安抚奶奶、母亲、幺爸,主动承担起了全家9口生计重任,并以实际行动精心照料着老人,为他们端茶递水、洗衣做饭。幺爸是残疾人,没有成家,他利用到成都进货时机,带他出去玩

王毅,男,41岁,平昌县邱家镇人,平昌县邱家镇计生办主任。祖母91高龄,父母亲70多岁。几十年来如一日,赡养三位老人。他们夫妻以孝为道,铸就四世同堂,老人乐享晚年,夫妇热爱家庭,相夫教子,子女学业有成,家庭一片和睦。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他主动承担起对岳父母的照顾,岳父中风以来,他坚持了身不离床,小到端茶递水,一日擦试身体三、四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大到求医找药,住院治疗,他都没有懈怠。他和妻子含辛茹苦,关心备至,二老逢人便夸。

张义瑞,男,44岁,平昌县江口镇人,平昌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营销部主任。母亲中风瘫痪,妻子无工作,在经济十分困难下,仍四处举债求医问药三年如一日;继父双目失明10年多,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照顾老人,每天问寒问暖,端茶递水,抽时陪伴聊天,消除父亲的心理寂寞;晚上为父亲洗澡洗脚,伺候父亲按时休息。

何茂森,男,64岁,中共党员,平昌县江口镇人,退休干部。1982年,农村生活还未根本好转,他主动将母亲接到城里与他一起住,由他一人赡养。他带头做到,凡是家里吃过、穿过、享受过的东西,老人必须有一份;始终坚持不定期为母亲做常规疾病检查;母亲愿意回农村,就派车专门接送,回农村住定时保证医药、护理费;外出出差,都要召集家人安排老人的衣食和行走看护;妻子每天陪老人锻炼身体;生活上尽量照顾老人的口味和嗜好;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确保母亲安度晚年,

王宗文,男,64岁,中共党员,平昌县法院退休干部。出生贫寒,父母为他上学读书负债,参加工作成家后,与妻子商量首先帮助父母还清了债务;父母年老,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在精神上给予父母最大的慰藉;在回到父母身边,从不把自己摆在领导位置,积极操持家务;在父母病痛时,亲自守护料理;他自己不仅这样做,而且还在单位内组织带领干部职工弘扬孝道文化,组织发动干警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上困难。在单位,她为老人们建立了“老年健身活动中心”,陪老人们说说话、聊聊天。在整个法院内掀起了一股孝敬老人、关爱老人的热潮。

王超群,女,51岁,中共党员,巴中市委党校干部。1996年,王超群不顾家庭人口众多,地方狭窄,把公公婆婆从农村接到城里与她们一起生活;2003年,婆婆因疾病缠身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主动承担起公婆的饮食起居,坚持经常给公婆捶腿搓背、端茶递水、喂药喂饭、清理大小便,时常陪老人聊天,劝慰开导,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在她三年多的悉心照料下,没让老人得过褥疮,打破了“久病无孝子”的常理。

杜明建,男,52岁,巴中师范学校干部。父亲88岁,早年双目失明,母亲92岁,患严重风湿病瘫痪多年,生活都不能自理。杜明建为父母治病从未间断过,他进出医院和家里,都是背着父母。端茶递水、洗衣喂饭几十年如一日,特别是母亲卧床十多年,至今未生一个褥疮。同时,在精神上经常劝导和鼓励,使父母放弃顾虑,享受生活,父母快乐、开心,晚年幸福。

赵仕武,男, 67岁,巴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坝村村民。岳父80余岁高龄,双目失明多年,身边无儿女,一直以来,赵仕武主动承担了岳父家的责任田,解决了老人生活后顾之忧;2003年岳母病故,他把岳父接到自己家里一起住,白天干活,晚上照顾老人,得病马上请医生,他经常为岳父调整生活节奏、改善饮食质量,加强平时身体检查。岳父虽双目失明多年,但在他的照料下,老人依然过着幸福的晚年。

 

发表于 2007-2-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人感动,投票!!!

 楼主| 发表于 2007-2-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巴中市“十大孝星”提名候选人事迹简介

 

雷华宗,女, 52岁,巴州区城区居民。前夫在孩子出生4个多月病逝,为照顾年事已高的公公,她毅然带着公公改嫁。1982年,后夫哥嫂先后去世,她主动承担了照顾3个侄子和后夫家高龄公婆的重任。2002年丈夫和公婆相继重病,她独挑家庭生计重任,同时还精心照料丈夫和公婆饮食起居,同时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使他们得到了尽快恢复。数十年来,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辛勤奔波,无怨无悔,3个不幸家庭组成的大家庭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和睦融洽、充满温馨。

王志华,女, 40岁,中共党员,巴州区巴州镇幸福院院长。不满18岁便来到幸福院,从一个普通的护理员到幸福院长,她视老人为亲人、为父母, 22年如一日,亲自为老人洗脸梳头,熬药喂饭,洗衣穿戴,换尿倒便,谈笑聊天,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心田干枯的老人,把生命的绿叶奉送给逝去的灵魂,22年共陪同近60名老人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先后被评为全市“杰出青年”、“学雷锋树新风活动青年标兵”,获得“敬老金奖”。

徐仕贵,男,48岁,中共党员,南江县杨坝镇罐坝村农民。全家8口人、6个姓。徐世贵自小过继在这样一个家庭。17岁时,因继父雷正映重病缠身,他主动放弃学业回家护理继父,直到去世。继父去世后,他主动为继母宋金秀招到老伴,陪伴晚年;继母去世后,他主动为后父找新伴,伴度余生。“为继母三更半夜买桔子、为后父百里跋涉购床垫”在乡里传为佳话,也是他孝敬老人的最好见证。作为抱儿子,三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孝敬三位无血缘关系的老人,让他们在无亲生儿女的情况下,仍能尽享天伦之乐。

石普德,男,38岁,南江县柳湾乡长河村一社农民。父亲早年去逝,母亲改嫁,与继父和一个聋哑、一个瘫痪的异姓兄弟组建了一个家庭。主动承担起孝敬老人、照顾残疾异性兄弟的重任,外出打工挣钱,每月定时给家里寄钱、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各季定期给老年人添置新衣服。为给母亲、继父和残疾兄弟治病,他先后7次带他们到成都、广元、巴中、南江等各地进行治疗,用去所有积蓄,并债台高筑。为缓解资金压力,方便照顾家里母亲和兄弟,他放弃打工,回家贷款开办超市,把母亲和残疾兄弟接来照顾,日复一日,无怨无悔。

林芝,女,19岁,南江县赶场镇西坝村农民。母亲生患怪病不能自由行动,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小小年纪就开始承担了全部家庭重担。1999年,为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弟弟,不得不辍学在家,操持全部家务和近3个人的农田活。7年来,她坚持每天给母亲端茶递水,擦洗身子,喂饭喂药。母亲病重去世,独自一人操办母亲的丧事,并按照母亲生前的愿望将母亲送老归山,让母亲含笑九泉,她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孝子之歌。

王述琼,女,38岁,通江县广纳镇石岭村农民。1989年她与向仲圣结婚,全家6口人,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两个儿女,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十分贫困。其祖母年逾九旬、婆婆60多岁,两位老人身体常年多病,先后都中风瘫痪。为了给两位老人治病,全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她支持丈夫出去打工挣钱还债,自己一人挑起了耕种6亩责任田和照料老小的重担。婆婆曾产生轻生的念头,她用真诚的语语劝告、安慰老人。丈夫在外患上结核病,她又主动劝其回家治病,没埋怨半句。她总是把饭菜煮得又软又烂,让老人能够吃得好;夏天点燃熏草驱逐蚊虫,冬天提前放好保温瓶,让老人能够睡得好;长年如一日地坚持为老人梳头、洗脸、洗脚、擦身、修指甲等,总让老人感到快乐温暖。

吴以祥,男,68岁,通江县诺江镇街道居民。他对双方老人都特别好,在自己亲身父母和岳父先后去世之后,他把这种孝敬就全部给了岳母。1999年,其岳母患肺病住院,他天天跑前跑后,细心照料。2001年,其岳母摔成脑溢血,颅骨手术后留下老年痴呆、全身瘫痪等后遗症,医生预言可能活不过一年。他不计较自己没分到一点岳母的拆迁还房,不顾虑自己也已身体多病,还主动说服妻子把岳母接到自己家住,并拒绝其他兄弟姊妹按月支付护理费,和妻子承担了服侍岳母的全部重担。在精心照料下,其岳母奇迹般活了下来,身体好转,病情稳定。

李正万,男,56岁,中共党员,通江县铁佛镇人,现任通江县铁佛镇敬老院院长。1991年任院长至今17年来, 既当管理者,又当炊事员和勤务员,几十年如一日尽心尽责为敬老院10多名孤寡老人服务。他根据各个老人的不同性格和身体状况,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照顾,经常与老人交心谈心,让他们摆脱孤独、感到快乐。他对每位老人的生日牢记于心,及时送上生日的祝福。逢年过节,他一家老小总是和院内老人一起欢度节日,让他们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为更好照料院内老人,不仅自己从没领过院里一分钱报酬,还把家中的部分钱粮补贴到院里。

向军,男,33岁,中共党员,通江县诺江镇人,现任通江县春在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其哥向健因工作业绩突出,曾被中组部表彰为“农村基层组织先进个人”,后因病去世,给他60多岁的老母亲带来沉重打击,随后患上严重怪病,并有生命危险。向军父亲也身患重病,两个妹妹均已出嫁,赡养父母的重任全部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母亲患病8年多来,他在尽职尽责干好工作的同时,一边为父亲寻医问药,一边带着母亲到处奔走查找病因、积极治疗。无论多大困难,他都千方百计去想办法、筹资金,为母亲看病治疗,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已花去医疗费3万多元,又筹借4万多元准备为母亲做手术。

吴桂英,女,51岁,平昌县坦溪镇大腊村农民。27年如一日地精心照料体弱多病的公婆、瘫痪在床的公公和身患疾病的丈夫。丈夫去世后,她改嫁了,有了一个新家。她本可以从此摆脱那27年的悲惨命运和贫寒家境,但她却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赡养着、照料着公婆一家人。她赤诚之心演绎了赡养公婆三代人的人间亲情。用她的话说:“改嫁不能改变对老人的孝心”。

何碧远,女,51岁,平昌县笔山镇楼石村六社农民。1981年婆婆突然双目失明,她把自己当做婆婆的眼睛。时常保持婆婆穿干净的衣服,睡干净的床单,经常帮助婆婆修剪指甲;每次上厕所,都要由她背,先给婆婆定好位置,让其蹲下,等老人方便结束,又背老人出来;每次走人户,她总不忘记把好吃的给婆婆带回去;她时常征求婆婆的要求,改变饮食结构,调整口味,满足婆婆的营养需求;婆婆每天有半夜喝开水的习惯,她总是耐心给老人倒热开水,并送到嘴边;特别是老人病重期间,她便与婆婆住在一起、睡在一起,细心照顾。25年来,她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直到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

鲁尚仁,男,43岁,平昌县西兴镇皇山村的村委会主任。自家已有93岁高龄的祖母和70多岁的父母要照料,还把村里的“五保”老人背回家,替他擦身子、捉虱子、换衣服,给他营养品,也让“五保”老人过上幸福安康的晚年。为帮助患“直肠癌”拉屎困难的老人拉屎,他用嘴含着塑料管向老人的肛门里吹肥皂水,有时还用手指在老人的肛门里抠屎。

张明荣,女,37岁,中共党员,巴中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干部。视老干部为亲身父母,十年如一日,为城区200多名老干部服务。为了适应老人们的活动兴趣和方便,她做到了活动中心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季季有比赛。她总是提前开门、延时关门,经常超负荷工作。坚持按时打扫卫生,提供开水,笑脸相迎,时刻关心老人们的冷暖;她主动为全市38名老红军、老八路、离休老干部妥善办理了后事,其家人非常满意,并积极为无儿女的生病老同志办理手续,并主动带领职工看望照顾和服侍他们,老干部们都称她是自己的女儿。张明荣非常孝顺公婆,她不怨路途遥远,经常回老家照顾,并专门请医生检查治疗,公婆去世的一切费用自己承担,没有要其他弟兄姐妹负责。

张满昌,男, 50岁,巴州区尹家乡水磨坝村农民。亲父早年去世,继父陈大富过继上门。哥姐相继成家分居,她和妹妹与父母住在一起。1981年,继父在生产队干活跌倒致残,年仅24岁的张满昌,从此成为家里唯一支柱。东拼西借筹集资金,徒步背着继父到各地求医。终因经济拮据,继父治疗未果,撂下了“半边风、残肢”的痼疾。成家后,与妻子一道,一边搞生产、一边拼命挣钱、一边照料继父。不似亲生,胜似亲生,20年来,他一直亲自给继父喂饭、清换衣服、聊天,还时常下厨,为继父做饭、做菜,精心照顾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的继父,从不抱怨。

李胜伟,男, 29岁,中共党员,巴州区渔溪镇财政所干部。母亲患有严重的间隙性精神病,童年时期,孩子们以此嘲笑欺负他,他就暗下决心快点长大,改变这种局面;中学期间,就开始利用暑假,做起小生意,为父母减轻负担;考上财贸校后,他包揽了学校厕所、教室的卫生打扫,并利用节日,卖电影票、擦皮鞋,挣钱供自己上学;毕业成家后,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患上脑萎缩、大小便失禁等病,因哥嫂在外务工,他毅然承担了照顾父母的职责,并发动妻子一起尽孝。几年来,为了父母治病,家庭虽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但他始终没有懈怠对父母的照料,夫妻轮班服侍,竞相服侍,给父亲喂饭送水、擦洗身体、聊天,成为夫妻共孝的一段人间佳话。

李建琼,女,36岁,巴州区曾口镇堰龙村农民。上有瘫痪10余年的公公,下有先天残疾的小叔子和正在读初中的一双儿女。她把孝顺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劝丈夫外出务工挣钱,自己一人操持全部家务和农活。她抛开公媳之别,亲自为公公换洗,服侍吃药。公公有轻生念头,她极力谈心、劝慰、制止。同时,她把孝心传递到子女身上,一家人其乐融融。

岳复升,男,现年65岁,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西华村4组,退休教师。自幼经历了生活的磨练,更懂得以孝敬回报父母。中学时,学校打牙祭吃肉,他都要将分给自己的那一份偷偷留下,下课后赶回家里给爷爷、婆婆和父母吃;高中毕业后,为了父母,他放弃了走出大山的机会,毅然决定在当地从事教书职业,每月定期从微薄的工资拿出三分之一给父母;成家后,带动妻子共同孝敬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细心赡养。在饮食起居上对父母无微不至,为父母病痛竞相奔走,父母生活愉快、精神饱满,均逾百岁;他与爱人以实际行动宣传孝道,让其学生、同事、邻里受到教育和感化,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孝星”。

康光菊,女,50岁,巴州区工商局南池工商所职工。公公年事已高,患有“肺气肿”、“心脏病”、“听力障碍”等多种疾病,公婆患有“高血压”病多年,主动要求住在农村。康光菊省吃俭用,把老家的房屋进行了全面修缮,在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引进了自来水,实施了路、厕、灶的改造,彻底改变公公、公婆的居住环境;为了丰富公、婆的文化生活,她自己出钱、出物、出力,开通了老家和附近临近农户的闭路电视,为公公配送了助听器;经常利用假期陪同老人出外旅游散心;为了老人的健康,保证定期组织健康检查,药物预防;每到节假日,都要回到农村,陪陪公、婆,为他们做饭、洗衣服,料理家务。目前,两位老人生活幸福、快乐。

施兰英,女,61岁,巴州区清江镇塘坝村农民。1978年公公患肺肿癌晚期,丈夫在厂里上班,婆婆体弱多病,她肩负了照顾公公和家务农活。为了给公公治病,他起早贪黑,每周按时到2公里以外的集镇去抓药。为了寻找治病良方,她曾徒步30多公里求医买药,使公公的生命一直延续了5年。2004年丈夫身患肺癌去世,她强忍失去丈夫的悲痛,强做笑脸,劝导婆婆,并象亲生女儿一样孝顺婆婆。她不怕苦不怕累,代种了邻居的土地,年养猪10余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还清了丈夫患病欠债下的4万多元债务,同时悉心照料婆婆,不辞辛劳,让婆婆安度晚年。

冯光菊,女,38岁,巴州区梁永镇街道居民。一家四代五口,二爷无儿无女跟随一起生活,公公年老体弱,丈夫因公致残,与轮椅为伴。一家两老一病全由她一人照料,无怨无悔。她团结邻里,受人称赞。他用平凡的人生,演绎了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传统美德。

李东,男,39岁,南江县电信公司客户经理。家庭贫穷,自幼被送养给别人。2005年,他拿出了一年省吃俭用的4000多元钱,让高龄的父母到重庆、苏杭、上海等地旅游,母亲心脏不好,不便行走,便背着母亲观看景点。2006年,母亲卧病不起,大小便失禁,他对母亲百般侍奉,天天背着母亲到医院导尿,亲自为煎药擦洗身子、陪母亲聊天。母亲走了后,父亲因忧伤也住进了医院,长期便秘,李东积极学习医理知识,烹调技术,坚持合理膳食、关心冷暖。在为人子女的几十年中,为自己的养父母赢得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交口称赞。

吴传菊,女,38岁,南江县兴马乡棕园子村农民。丈夫在外务工,婆婆一直多病,近6年一直风瘫在床。吴传菊孝敬公婆贴心入微,每天给她穿干净的衣服,用干净的床单,端饭送水,洗脸洗澡,请医买药,问寒问暖。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夏天,给她摇扇,冬天陪她睡觉,用盐水瓶装热水加自己的体温给婆婆取暖。一有空闲,便背上婆婆去院坝里晒太阳。为了老人看病,花光了她初嫁时的全部家产,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孝老事迹感动天地。

郑秀琼,女,36岁,小学文化,南江县光雾山镇大营村农民。为治疗公婆的精神病,15年来各地寻医徒步4万多公里。15年来,坚持每天按时为公婆洗脸、洗脚、擦身,每月为公婆洗1次澡,冬天暖和的时候,就将公婆背到院坝晒太阳。特别是2003-2004年,面对公婆瘫痪、公爹突发冠心病、丈夫不幸患上肾病、娘家弟媳出走,弟弟外出流浪,自己母亲和侄儿无人照顾,她勇挑重担,主动承担起两个家庭生产生活和老人的服侍奉养,执着坚毅,孝心远播。

陈建军,男,38岁,南江县竹坝铁矿工人。母亲早年去逝,由于家境贫寒,被迫缀学在家。1990年,到南江县竹坝铁矿工作,但父亲因积劳成疾,突然落下半身不隧的病根。为了照管父亲,又不影响工作,他把父亲接到厂里,省吃俭用,细心照顾,亲自为父亲擦洗身子,更换床单被褥,十多年如一日。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到处寻医问药,四处借债支付药费,还租了一块土地种菜卖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他从不给企业添麻烦。工作上他勤奋努力,团结同志,历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矿山职工、优秀班组长,2006年被全矿500多名职工一致推荐评选为“五好文明家庭”。

何修贵,女,56岁,南江县燕山乡燕山村农民。丈夫因病早逝,留下了未成年的儿女和70多岁的公婆,婆婆担心没了儿子今后生活无着落。为了消除公婆的心理顾虑,她坚持以孝为重,勤劳治家、对婆婆关爱倍至。婆婆身患重病后,经常便秘,她亲自用手指帮婆婆抠出硬块的大便,她坚持天天为婆婆洗身子,合理膳食,满足婆婆的要求。她的孝顺让人仰慕,前前后后有12位男子向她提亲,她把“孝敬婆婆”作为结婚第一条件,但终因没有对婆婆充满孝心的男子出现,守寡十多年。“以孝示公婆、拒绝改嫁”的孝道事迹盛传乡邻。

王安乐,男,60岁,南江县团结乡安山村一社农民。子女抱男到女家落户,一家6口,四世同堂。10年前,岳父生病去世后,他加倍孝敬岳母。在岳母90多岁时,岳母忘记了还有岁月的轮回,竟然在冬天要吃丝瓜,王安乐连日到旺苍县买回丝瓜,满足老人愿望。岳母曾3次在死亡线上挣扎,其他儿女建议为她准备后事,但在王安乐的努力下,四处求医,竟然3次将老人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今,老人已满102岁,身体仍然很健康。孝心供养了寿星。如今,王安乐的后代上行下效,尊老爱幼,四世同堂而和睦相处,成为远近文明的孝贤之家。

李香兰,女,49岁,南江县天池乡白顶村农民。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82岁高龄的婆婆,为中风的婆婆端屎端尿,洗澡擦背,无怨无悔。到处请医生到家里为婆婆看病,药品和营养品从未间断。为了给婆婆治病,她省吃俭用,赶集办事,从来徒步行走,一分分地积,一角角地奏,支付婆婆的巨额医疗费用。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生活过得幸福开心。同时,她还热心帮助村里的其他孤寡老人,帮助生产和料理家务,时常安排他们在自己家里吃饭。李香兰用她的孝顺和善良诠释了敬老的传统美德,赢得了社会尊重,乡村干部、左邻右舍都称其为“孝女”。

杨述华,女,40岁,通江县回林村二郎村三社农民。20年前,其公公李含光在给邻居帮忙修房时不幸摔成重伤,她和丈夫立即送公公去县、市人民医院治疗,在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公公治病就花费1600多元。她考虑婆婆性格古怪、丈夫弟妹尚小、公公生活又不能自理等,为更好照顾公公身体,主动将公公接到自己家里。丈夫要靠做农活和跑摩托挣钱养家,她基本全部承担了照顾公公的任务,无论是端茶喂饭、提尿倒屎、翻背擦身等任劳任怨,二十年如一日地细心照料伺候。

任祥祯,男,65岁,中共党员,通江县涪阳镇人,原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职工。他先后两次放弃调达县工作的机会,就近照顾父母。90年代中期,他连续遭遇母亲病逝、中年丧偶的沉重打击。为了能一心一意照顾好年老多病的父亲,他放弃晋升县级工资待遇的机会,请求县委同意回到涪阳街道工作,并多次拒绝了亲朋好友为他介绍老婆的好意,终身不续弦。他不顾自己也疾病缠身,对父亲始终做到精心照料、无怨无悔。同时,他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撰写各类楹联,大力弘扬孝道文化。

肖兰,女,45岁,通江县诺江镇人,现在通江县光达送变电有限公司工作。2002年初,其公婆患脑梗阻,精神恍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她拒绝聘请保姆,主动承担了照顾公婆的责任。她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对公婆尽心地伺候照料。一直以来,她坚持每天起床给公婆穿衣、伺候大小便、洗脸、梳头、翻背擦身;上班前,给老人打开电视;中午急忙回家作饭、喂钣;一有空闲便陪公婆说话、聊天;晚上公婆情绪不稳定时她总是耐心地安慰,使其入睡。

张志芬,女,46岁,通江县诺江镇清潭坝村农民。公公、婆婆都已年过八旬,公公患严重支气管炎,右耳失聪;婆婆双目失明已达15年,长期卧床不起。她对两位老人尽心地服侍和照料,婆婆从没因为卧床而生过褥疮,公公性格古怪有时痛骂她,她也忍着委屈。她用善良和孝心辛苦地照顾着两位老人最后的晚年生活。

朱学英,女,38岁,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七社农民。她丈夫身患残疾,无论是家务事和农活都主要是她一个人忙前忙后。1996年其婆婆身患重病,她通过精心照料使婆婆慢慢恢复了健康。2004年,公公在河北务工时突发脑溢血,她得知消息后立即四处筹借3000多元钱赶往河北救治公公,随后又筹借路费才把公公接回家中治疗。由于长期操劳过度,她患上严重胃病,但她却放弃了给自己治疗,仍全身心救治和服侍公公。

    符灵泽,男,35岁,家住平昌县响滩镇街道,个体医生。97年父亲去世,留下了高龄的奶奶、体弱多病的妈妈、聋哑的幺爸和未成年的弟弟妹妹。2003年,弟弟突发脑溢血意外死亡,2004年奶奶大腿骨骨折,面对灾难,他没有一句怨言,还主动劝慰、安抚奶奶、母亲、幺爸,主动承担起了全家9口生计重任,并以实际行动精心照料着老人,为他们端茶递水、洗衣做饭。幺爸是残疾人,没有成家,他利用到成都进货时机,带他出去玩

王毅,男,41岁,平昌县邱家镇人,平昌县邱家镇计生办主任。祖母91高龄,父母亲70多岁。几十年来如一日,赡养三位老人。他们夫妻以孝为道,铸就四世同堂,老人乐享晚年,夫妇热爱家庭,相夫教子,子女学业有成,家庭一片和睦。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他主动承担起对岳父母的照顾,岳父中风以来,他坚持了身不离床,小到端茶递水,一日擦试身体三、四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大到求医找药,住院治疗,他都没有懈怠。他和妻子含辛茹苦,关心备至,二老逢人便夸。

张义瑞,男,44岁,平昌县江口镇人,平昌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营销部主任。母亲中风瘫痪,妻子无工作,在经济十分困难下,仍四处举债求医问药三年如一日;继父双目失明10年多,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照顾老人,每天问寒问暖,端茶递水,抽时陪伴聊天,消除父亲的心理寂寞;晚上为父亲洗澡洗脚,伺候父亲按时休息。

何茂森,男,64岁,中共党员,平昌县江口镇人,退休干部。1982年,农村生活还未根本好转,他主动将母亲接到城里与他一起住,由他一人赡养。他带头做到,凡是家里吃过、穿过、享受过的东西,老人必须有一份;始终坚持不定期为母亲做常规疾病检查;母亲愿意回农村,就派车专门接送,回农村住定时保证医药、护理费;外出出差,都要召集家人安排老人的衣食和行走看护;妻子每天陪老人锻炼身体;生活上尽量照顾老人的口味和嗜好;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确保母亲安度晚年,

王宗文,男,64岁,中共党员,平昌县法院退休干部。出生贫寒,父母为他上学读书负债,参加工作成家后,与妻子商量首先帮助父母还清了债务;父母年老,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在精神上给予父母最大的慰藉;在回到父母身边,从不把自己摆在领导位置,积极操持家务;在父母病痛时,亲自守护料理;他自己不仅这样做,而且还在单位内组织带领干部职工弘扬孝道文化,组织发动干警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上困难。在单位,她为老人们建立了“老年健身活动中心”,陪老人们说说话、聊聊天。在整个法院内掀起了一股孝敬老人、关爱老人的热潮。

王超群,女,51岁,中共党员,巴中市委党校干部。1996年,王超群不顾家庭人口众多,地方狭窄,把公公婆婆从农村接到城里与她们一起生活;2003年,婆婆因疾病缠身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主动承担起公婆的饮食起居,坚持经常给公婆捶腿搓背、端茶递水、喂药喂饭、清理大小便,时常陪老人聊天,劝慰开导,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在她三年多的悉心照料下,没让老人得过褥疮,打破了“久病无孝子”的常理。

杜明建,男,52岁,巴中师范学校干部。父亲88岁,早年双目失明,母亲92岁,患严重风湿病瘫痪多年,生活都不能自理。杜明建为父母治病从未间断过,他进出医院和家里,都是背着父母。端茶递水、洗衣喂饭几十年如一日,特别是母亲卧床十多年,至今未生一个褥疮。同时,在精神上经常劝导和鼓励,使父母放弃顾虑,享受生活,父母快乐、开心,晚年幸福。

赵仕武,男, 67岁,巴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坝村村民。岳父80余岁高龄,双目失明多年,身边无儿女,一直以来,赵仕武主动承担了岳父家的责任田,解决了老人生活后顾之忧;2003年岳母病故,他把岳父接到自己家里一起住,白天干活,晚上照顾老人,得病马上请医生,他经常为岳父调整生活节奏、改善饮食质量,加强平时身体检查。岳父虽双目失明多年,但在他的照料下,老人依然过着幸福的晚年。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