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台县郪江古镇的一座千年道观——云台观内,有一块“道不外求”的牌匾。据当地人介绍,这块匾额是民国时期的军阀田颂尧当年在云台观驻扎军队时留下的。然而,田颂尧在何时将军队驻扎云台观,又是为何将军队驻扎于此,许多人并不了解。近日,记者走进云台观,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距郪江古镇仅有两公里。云台观建筑规模宏大,据《云台观碑记》记载: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道人赵肖庵入山,嘉定三年(1210年)建大殿三间,七年(1214年)取名佑圣观。明清时又多次扩建和培修,到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云台观已成为四川第二大道教圣地。 云台观由坐南向北的三重四合院相连而成,明代建筑有玄天宫,青龙白虎殿、圈拱门、三合门、石华表和玉带桥,清代建筑有香亭与钟鼓楼、藏经楼与朝经阙、降魔殿、灵官殿、九间房、城隍殿、观音阁、长桥亭、云台胜境坊和三皇观,加上其附属房屋,建筑面积很大。据了解,明清以来观内藏有大量文物,不过出于保护的需要现有部分文物在县文管所保存。云台观建筑布局严谨完整错落有致,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在翠柏浓荫中,其殿堂亭廊绵延一公里。 在云台观内的藏经阁下方的阶梯通道上方,悬挂着一幅“道不外求”的匾额,落款为“简阳田颂尧书詹少卿补书,岁次庚午年孟秋月”。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傅元发道长告诉记者,“道不外求”指的是道就在自己内心,不需要到外面去求,需要用道德观念去修炼。记者对照查询到,这块匾最早书写于1930年。傅元发告诉记者,由于经过很多年后,这块匾非常陈旧了,二十年前,后人又重新制作了一块同样的匾额替代了原来的匾额,由当时的道长詹少卿模仿以前的匾额制作出来,一直悬挂到现在。 当地人还记得当年田颂尧驻军云台观的情况。据长年居住在附近的安大爷告诉记者,云台观外华表附近的几排柏树,就曾经用来拴马,观外的一大片平地曾经用来作为赛马场,估计当年田颂尧曾经派兵驻守保护云台观。此外安大爷还介绍,几年前曾经从地里挖出来云台观的保护碑,相当于现在的界碑,从云台观外较远的地方挖出来类似于庙宇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可以证实以前云台观的面积比现在大得多。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得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境内军阀割据称霸一方。1927年3月,田颂尧在三台潼川就任29军军长,总兵力达6万人。田颂尧统领的29军以三台潼川为中心,占据着通江、南江、巴中、南部、仪陇、射洪、苍溪、昭化等二十多个县。29军利用其所占川西北26县防区的田赋税收,为了养活军队,如同其他地方军阀一样,田颂尧也在防区内实行田赋的“预征制”。各县的田赋由初期的一年三征激增到1931年的一年十四征,民国24年(1935年)田赋已预征到1971年)。 对于这段历史,三台县文管所文史专家左启认为,田颂尧驻军云台观是为了在云台观外修建公园,但修建公园是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征收云台观的税。左启介绍说,由于29军要养活6万人的军队,需要征收大量税收,所以只能搞出各种苛捐杂税。不过田颂尧也确实为地方做了一些实事,征税的钱,他用来修建三台到阆中、三台到射洪、三台到绵阳、三台到金堂的公路,就连现在的绵阳人民公园,也是那个时候开始修建的。可见那个时候的田颂尧,也确实为一方做了一些实事,也许,他想用这样的方法来完善自己内心的“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