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739|评论: 0

[原创]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在戒律上的区别(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8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是世俗之人,对博大精深的佛教理论知之甚少。本文只想从人的本性出发,试着议论一下佛教僧众的“淫戒”问题。


五戒与十善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寮*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远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终极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沙弥尼十戒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条;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条等说。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二十岁至七十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居士戒

五戒(在家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出家戒 沙弥、沙弥尼十戒:正式出家而守持的戒律,开始学习远离世俗生活,主要是让年少、初出家的僧众学习。

离杀生;


离不予取(离偷盗);

离非梵行(离淫欲);

离妄语;

离导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

离非时食(离非食进食、过午不食);

离跳舞、歌唱、音乐、观看戏剧;


离庄严(美丽)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涂油、衣物、装饰品;

离(坐卧)高广大床;

离接受金银(钱)。

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去侵犯别人。 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产生并教流传于古印度,时间上大约在公元前6~5世纪时期。创始人为悉达多(公元前565~485),母系族姓为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兴起的时候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进入奴隶社会,但有的地方还保持着氏族公社的残余;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以城镇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起来。当时各国之间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来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年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或前5世纪~4或3世纪)\部派佛教(公元前4或前3世纪~到公元元年前后)、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后~7世纪)和密教时期(约7~13世纪初)。在后三个时期中还出现了很多在理论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别。

印度寺庙中的性文化

一提起印度的卡都拉赫和可纳拉克,人们立即会想到这里遍布的寺庙和寺庙里带有浓厚性色彩的雕塑和壁画。早在公元950年至1150年期间,在卡都拉赫就建造了许多寺庙,有30多座至今仍完好无损,其中最著名的是坎达利亚·麻哈杰娃庙──毁灭之神“湿婆”的殿堂。它的外部塑有624座以性为主题的雕像,内部还有226座,这些塑像按人体同等比例雕刻而成,古朴自然,栩栩如生。在寺庙内正中央,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直径约1.5米的阳具,据说,它会把一切不神圣的东西即刻毁灭掉。四面墙壁上绘有古印度贵族“拉甲”同普通妇女千姿百态的性交图。“拉甲”意为“给予快乐的人”,被认为具有神的力量,他通过性交将神力“传给”自己的臣民,同时作为交换,他从自己的臣民中取得长寿。在印度,至今仍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拉甲”借助于丰富的性生活已活到了100多岁的高龄。而在可纳拉克最有名的是“太阳神苏利耶”寺庙,在形态各异的群雕顶端,站立着聪颖的“太阳神”,它似乎在启迪着人们的智慧,赋予人们以力量,指给人们爱情之路。天地联姻初次去印度寺庙游览的旅行者,常常惊诧于这里众多的群雕及其裸露的狂欢和性描写。

印度寺庙中的“圣女”


印度有一种与其历史一样古老的传统:女孩子年纪轻轻便开始为寺院服务,成为印度教高级僧侣和婆罗门长老的性伴,她们被称为“圣女”。圣女一般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在衰老之前一直为寺院服务。年老的圣女开始退居幕后,为下一代圣女出谋划策。



尽管人们对她们恭敬畏惧,磕头碰地,但是,谁都清楚,那些高高在上的姑娘,究竟在充当什么角色。 “印度圣女”,是印度古老的佛教文化传统。








“圣女”不穿僧袍,日常生活也在自己家里。 只有寺院需要时,她们无条件地报到。 除了免费的性服务,其它的根本就用不着。



中国佛教是由印度传入

据史料记载,西汉末年,公元前2年(哀帝元寿元年)有“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录;东汉初年,明帝(公元58~75年)夜梦神人,以为佛,遣使西行,在西域抄回佛经42章,于洛阳城西雍门首建佛寺(白马寺),并有楚王刘英(明帝的异母弟)晚年喜黄老、学浮屠、斋戒祭祀,奉献黄缣白纨,“以助伊蒲塞(即优婆塞棗男居士)、桑门(沙门)之盛馔”等事。可见佛教在西汉末已引起某些人的注意,东汉初已有初步的流行,并且有少数居士、沙门存在了。

公元70年,楚王刘英以结交方士、造作图谶,被控告以密谋造反罪。这时候的佛教徒一般被人们视做方士一类,佛经也被当成谶纬来看待,这不仅反映了西域佛教的重要表征,也说明朝野人士对巫术化的佛教的一种认识。佛教之所以能站住脚,与两汉之际被称为道术的黄老之学和神仙方术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有很大关系,据《后汉书》记载:“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后王莽用符命,及光武尤倍谶言,士之赴趋时宣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也。”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某些僧协和反对“诵咒行术”、“半自然火”等异道行为,但仍不能制止这种趋向的发展。早期来华的知名僧侣,如安世高、支娄迦谶、佛图澄、昙无谶等,都同时以巫术见长。应该说,佛教的巫术化是佛教向大乖过渡的重要阶段,由此大乖佛教向多神主义发展。

佛教初来汉地,开始只是在上层社会的王室皇族、贵族地主中有些影响。在大城市中,不多的佛寺只是供西域来华的僧侣和商人们使用,在法律上不允许汉人出家为僧。至终汉之世,佛教尚未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因此,未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至于三国,研究般若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对《般若》的讲习在魏、吴两国都有相当的开展。但是,魏自曹操开始,将民间的鬼神祭祀作为“淫祀”加以禁止,并严格限制大规模的宗教活动,故魏境的佛教重视对戒律的译介,反映出相当数量出家的僧侣对内部纪委整顿和规范的需要,这都是与曹魏对宗教禁约有关系的。与之相对,孙权的东吴集团对佛教却采取了宽容与优待的政策,使佛教在江南一下子有了较大的发展,与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支持佛教是东吴王室的一个基本态度,并由此作为开端,成为六朝王室对待佛教的基调。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公元290年,晋武帝死,西晋皇室宗亲间爆发“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势力乖隙逐鹿中原,北部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分裂与混乱之中。此时,佛教却在后赵、前秦、后秦、北凉等大国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后赵帝羯人石勒(公元274~333年),提倡经学,起用士族,以汉文化教化各族民众;同时推崇神僧佛图澄,与狂乞者麻{礻需}、禅者单道开等,共以神异惑众,大兴佛教。氏族的前秦帝苻坚(公元338~385年),攻破襄阳后,以“贤哲者国之大宝”,俘名僧道安回长安,集“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后秦姚兴(公元 366~416年)击败后凉,迎鸠摩罗什入长安,集沙门5000,开十六国中文化最繁荣的朝代。匈奴酋长沮渠蒙逊(公元368~433年),称王北凉,畅通了与西域诸国的往来,他大力兴造佛像,又请来昙无谶译经,促进了佛教的普及,影响远及长安、建业,使姑臧成为西域佛学的重镇。

性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本能

性是人类的本能,凡是成熟的男女都难以抗拒性的诱惑,佛教界的僧众也一样不能例外。尽管中国佛教界有着上述各种清规戒律,但自从佛教传入中国那天起,僧众中淫欲之心并没有因为有严格的戒律就完全泯灭,故而,古往今来的僧人犯色戒在外保养女人者也就时常见诸媒体。

建议佛教界对此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僧人到底有没有依法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如果犯色戒或犯荤戒就不能成佛,唐王为何要取消少林僧人的荤戒?佛教发源地印度的高僧们为何可以享受男女之欢?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家人只要心中有佛,多行善事,不必拘泥小贱!

事实上,中国佛教的色戒一说带有儒家思想的浓重色彩,具有佛教的中国特色。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