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949|评论: 7

保胜金岗山“岳公爷” 的传说及史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保胜金岗山“岳公爷” 的传说及史实
一、 保胜金岗村岳升龙世系
据《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清史校卷296页,列传83岳钟琪》及彭山县志和岳氏家谱记载:
岳飞三子岳霖、岳霖长子岳琮永泰后裔,系由宜兴陈渡支径毗邻,因官迁甘肃庄浪永泰堡繁衍,俗称永泰世袭。传十九世孙岳镇邦(清代左都督绍兴总兵)岳镇邦长子岳升龙,岳升龙为四川提督。岳升龙次子岳钟琪,系岳飞二十一世孙。岳钟琪生于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卒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享年69岁。
岳钟琪是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武臣巨擘”岳钟琪历任松潘中军、永宁副将、四川提督、兼甘肃提督、甘肃巡抚、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授奋威将军、宁远大将军。封三等公、世袭罔替。雍正十二年蒹职削爵籍没、罚银70万两,斩监候(死缓),乾隆十三年起用,授四川提督,征剿金川,立功,复封三等威信公,免罚。
岳钟琪有七子:岳睿、岳田、岳芳、岳淳、岳全、岳沛、岳静。
岳睿世袭:岳廷杭、岳廷模、岳廷楷、岳廷枢。
岳廷枢世袭:第二代第四房廷枢生子五,岳烈、岳照(生子三维毕、维型、维堂)岳昆、岳耀、岳煜。第三代长房之四房(岳耀支系,居彭山县保胜乡金岗山。还有一部分流寓浙江省。)
岳沛世系:第二代第六房岳沛支系居住彭山县保胜乡金岗山。
根据《彭山县志·疆舆篇》24页记载:岳升龙、岳睿诸墓葬于保胜乡金岗山。岳钟琪、岳廷枢、岳炯、岳维城——俱于此附葬。因此,岳氏自岳升龙起有史记载六代人葬于彭山保胜金岗山。
二、家喻户晓“岳公爷”
四川省彭山县城西20公里的保胜乡有座金岗山,又称翔凤山。彭山县志《疆舆篇》载:“北平山西南有金岗山,又曰翔凤山,小泗沟在其西,山南有清岳敏萧公升龙……诸墓。”墓碑楷书阴刻:“皇清诰授敏萧公升龙……苗氏之墓。”县志记载之“敏肃公”碑文所刻之“敏肃公”是皇清授与岳升龙的尊称,由是人们习惯把“敏肃公”岳升龙和 “威信公”岳钟琪,尊称“岳公爷” 。而现实的人们只记得“敏肃公”岳升龙,而“威信公”岳钟琪却被世人淡忘了,这有其历史的原因。
民间流传“岳公爷”:身高六尺、高鼻梁、脸如冠玉、丰神俊朗、举止都雅、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人见人爱、人见人服、殊仗皆平。又有“凶神”说:岳公爷,好武,头如笆斗,眼似铜铃。惯便双锤,善用刀枪,百步穿杨,力大无穷、人见人怕、百战百胜。又有“福像”说:岳公爷,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头如斗、肚如佛,所到之处,寿禧福禄。
金岗山岳家后人岳治仁老人,听祖上传颂的歌谣日:
“忆昔少年日,所食尽膏粱。
肉必啖大肉,酒必饮巨觞。
手能格猛兽。足可逐奔狼。”
岳氏族谱有载:“岳公爷身长七尺二寸,临阵挟二柄铜锤,重百余斤,似韦陀转世,善骑射,寡言谈。”
民间的传说中把岳升龙和岳钟琪父子俩的事迹多有混为一谈,张冠李戴,相互交替的现象。就传说和史料考证,其多数传言是针对岳钟琪的,为了以证视听,确凿史实,本文就传说和历史逐一考证。以史为本,以物为证,以传说为辅,还原“岳公爷”的真实面目。全面了解彭山保胜乡金岗山岳氏祖坟的地貌概况,和岳飞·岳氏宗亲的来龙去脉,以及保胜的人文风物。
三、岳钟琪“丁忧”生恋金岗山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岳飞的二十世孙岳升龙在川任四川提督。“以母年逾九十、乞入四川籍。”年仅25岁的次子岳钟琪也随父入四川籍。次年,为平息战乱,加之岳钟琪自幼练武,熟读兵书,通晓军事,由文职捐纳同知改任武职。任松潘镇中军游击,镇守边疆。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其父岳升龙病逝,康熙赐谥“敏肃公”奉旨葬于彭山西北20公里保胜金岗山。遵依旧礼     时年岳钟琪南归彭山“丁忧”金岗,行孝道,守孝三年。
岳家自古是忠孝之家,早年岳钟琪的父亲“敏肃公”岳升龙为尽孝道,放弃总督的高官厚禄,请旨退位,回归故里金岗山敬孝祖母。为表孝道,岳钟琪与其兄钟瑞于次年八月敬立墓碑,其碑高1.8米,上楷书阴刻:“皇亲诰授四川提督敏肃公讳升龙、夫人苗氏之墓。”〔基碑一直保持至今。〕
金岗山古为凤鸟山,山势雄伟,好像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凤,俯卧在岳祖的墓后。身临其境,深感生气聚集流走于土中,调和着阴阳生发着万物,深晓风水学的岳钟琪对金岗山留恋望返,对康熙为其父赐封的风水宝地赞叹不已,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怀恋之情,百年之后,自己若能来此奉陪父母,也不枉此生一世。然而,时乖命蹇,以至他的归宿成了一个千古之迷,这是后话。
四、自术定乾坤
康熙57年,岳钟琪升为四川永宁协副将,五十九年,任南路军先锋,平判西藏。
雍正元年,任参赞大臣发师讨伐清海判乱。
雍正三年“复命兼甘肃巡抚”“川陕总督”。
雍正七年,平息雷波判乱。《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8册355页载朱批:“卿(岳钟琪)实朕肱心膂之大臣。”
1727年(雍正五年)6月初,岳钟琪坐镇成都总督府。一天中午,一逢头垢面衣衫烂缕的男子双手各握一块石头,在大街上一边赤足狂奔,一边沿街高声叫喊:“岳钟琪要率川陕兵丁造反了!“
官府迅速抓捕了那男子,细审讯原来是个疯子。但不能因为是疯子的话,岳钟琪就所之任之,他急忙写好奏折,希望澄清视听。这封奏折被雍正皇帝的朱批写得密密麻麻,不外乎是不相信谣传,并说了许多安抚岳钟琪的话。
1728年(雍正六年)靖州有秀才叫曾静的人,派遣其弟子张熙,授书岳钟琪,劝其联动反清,岳钟琪断然拒绝。
雍正十年(1733年)署大将军查郎阿论岳钟琪“骄蹇不法”又劾□纵贼。次年,大学士等奏拟钟琪斩决,雍正帝将岳钟琪打入死牢“斩监候”〔 死缓〕  。含冤的岳钟琪打入天牢候斩,引颈待毙的他思绪万千:自己祖籍河南汤阴,生于甘肃景泰青年入川,中年鏖战西藏,青海任职川陕总督,冤招“斩监候”。死后魂归何方?能否奉陪爹娘?!思前想后,不觉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每有探监的亲人来视,他总痛不欲生,生不能孝敬父母,唯愿死后有所归依。通晓“奇门遁甲术”的岳钟琪决定自术定乾坤。
“奇门遁甲术”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数术,是奇门、六任、太乙三大密术中的第一大密术。是《易经》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地理术。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常用来调兵遣将,姜太公用以辅佐文王,汉张良用以辅佐刘邦,三国蜀汉诸葛亮孔明用来摆下八封阵。大将军岳钟琪也不时用于战场出奇制胜。传说狱中一天,他占卜推算自己的墓地。推测的结果,为“杜门”,方为在西南。“杜门”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中的“隐门”。“杜门”有隐藏的意思,适合藏迹隐形,躲灾避难。若要隐藏真形不让人发现,“杜门”最适合。这一结果,让岳钟琪思虑良久,想了一套万全之策,告之来访的亲人,拟定了他死后的去处。
幸好雍正死得早,乾隆三年(1737年),51岁的岳钟琪在经历了5年的牢狱监禁后特赦回故里,在成都百花河潭北结庐村居,赋闲乡野。除种菜垂钓外,吟诗作画以自娱,著有《田园诗草》、《容斋诗集》等。
岳钟琪在成都百花潭过了十多年的平民百姓生活。他时常愁肠百结沉思起暮年之后的归宿之地,拜托了门下通晓墓葬的风水的弟子,前往川内各地,下罗盘择荫地。风水先生走遍了巴山蜀水,到了川南的“彭祖”故里彭山。在离彭山西20公里地(今邓庙乡)有座“圣寿云松”的寺庙,此地长松修竹,水曲山回,寺前毛河之水,远至邛崃流来,是“凤抢蛋”的藏龙卧凤之地。正要下罗盘定墓地之时,圣寿寺摇碑闪殿,隐隐传来:“圣寿象鼻顶珠,不如金岗神殿。”众人循声走近,原来是老和尚在传言,欲问其故,老和尚却突然消失不见。风水先生略沉思,莫不是“仙人指路” ,于是诸人沿毛河逆流而上,四方寻觅“金岗神殿”。 穿小泗沟,爬山越岭,走到金岗山七进寺,看见和尚把金子般出来清点,正在起收回殿。这七进寺好不雄伟,日夜金光闪烁,真乃“金岗神殿” !七进寺,小泗沟在其西,张沟在其南,左有莲花山,右有李大山,真是:“前有照,后有靠,层峦叠嶂,枕山面水,生气行于地中,发而生发万物。”好个龙脉福地。风水地理先生回成都百花潭向岳钟琪报告一路所见所闻,金岗山是康熙皇帝所赐的岳家祖坟地,自己死去若葬金岗山,也是了却了一生的宿愿 “叶落归根” 了。
五、陨落金岗
1748年(乾隆三年)三月,岳钟琪时年62岁,已在成都近郊百花潭闲居十多年了,时值史上的“金川之役”     。清政府师征大金川,久战无功,这才想起当年在金川洒下汗马功劳,已贬为平民赋闲乡野的岳钟琪。在边疆侵扰,国无宁日之际,乾隆皇帝决定重新启用岳钟琪,授予“总兵衔,至军(即四川提督),赐孔雀翎。”
大金判乱平息后,乾隆皇帝“上谕岳钟琪,加太子少保,复封三等公,赐号曰:威信,入觐,命岳钟琪在紫禁城骑马。”西洋近侍画师为岳画像。“免西征追偿银70余万,官其子岳田,岳芳待卫,赐诗褒奖之。”
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一个秋霄月色、万里天空净寂寥的夜晚。岳钟琪闲步出房看天象,突见流星划过天空,陨落在蜀南百里之外的方向。星宿坠地一瞬,他心惊肉跳,为之一震。心存疑虑的岳钟琪据星宿学得知:“二十八宿中,东方称青龙,南方称朱雀,西方称白虎,北方称玄武。自己出生在西北,自术墓葬在金岗山的右侧正是白虎山,于是派人暗地查找星宿的陨落地。经多方考证星宿陨落地在彭山县保胜乡金岗山一个名为“九头房”的菜园地。查访者立即组织人力探挖。当挖至一丈二尺八寸果然挖到一个约九斤重的陨星。庚即送到岳钟琪成都百花潭北结庐的村所,经多人过秤称重量不一,轻重波动。事隔数日,闷闷不乐的岳钟琪心神不定。在平判重庆陈琨倡乱的凯旋途中,不幸于二月二十八日,卒于资州(今四川资中)。岳钟琪墓葬于金岗山,陨星也亦从成都暗送回金岗山,暗藏于岳宗祠。至此岳氏宗系金岗山凡有重大事宜,必请出陨星供奉照明,相当于100瓦电灯光亮。周边三县(新津、邛崃、蒲江)成千上万的人,听说岳公爷的星宿下凡,都闻讯观赏。为保陨星,岳氏家族推岳钟琪六氏孙长房岳茂成对星宿实施保管。不幸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岳茂成家惨遭火烧房子,祸及陨星,其后陨星亮度减弱,只有几瓦电灯光亮度。解放后,岳茂成把宝物陨星交出献给国家,交由县文物管理部门保管。现存放于四川省博物馆。
六、金脑壳与四十八棺椁的传说。
相传,乾隆十年间一个月末之夜,天黑如漆,伸手不见五指。更鼓刚打过三更,成都四城门诊同时抬出四十八具棺椁,每门十二具,不吹不奏,不鸣鞭炮,神不知鬼不觉出城分别在四方安葬。这四十八具棺材中都有尸体,早在一月前等凑够了四十八具尸体后才装殓宾仪,其中有十二具直接安葬在彭山保胜的金岗山。这是何故?
因为传说岳钟琪死后,其首是金子做的头。据岳飞第二十八代世孙岳培兴说,先辈们传下来这样一说法:
乾隆皇帝在派岳钟琪平判金川的前夜,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京城内的金殿上一个骑黑驴的人从城墙上不知何故掉了下来。惊醒过来的乾隆皇帝立即召人破梦,道士说:“骑黑驴的将领中,唯有岳钟琪一个,皇帝心存疑惑,”不久传来噩耗,岳钟琪之故。乾隆帝沉思,这莫非是岳钟琪冤魂不去,文帝御批的“斩监候”有误,但又不敢轻易更改,做个金脑壳作陪葬品以示彰显,于是就找人做了一个12斤重的金子人头送成都,为密保皇帝钦赐陪葬的金头遭掘墓,成都四门才出现四十八具棺椁出城分葬于四方的神秘场景。另传,岳钟琪在平判大小金川后,在四川松潘被奸人杀害,割其首级,皇帝为保岳钟琪全尸安葬,才赐金脑壳安葬。
近年来关于岳钟琪“金脑壳”的传言愈演愈烈,盗墓者光顾岳家祖坟盗挖“金脑壳”的事件,屡屡发生。在2004年一深秋的夜晚,家住金岗山“岳衙门”的岳培兴家中的“黑虎”狂叫起来,冲向屋外左边的山坡上,咬着一个人的衣服不放,岳培兴循声追去,一看坡上站着五个人,背着铁锹、铁锤、钻子不类的盗墓工具,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明言说是来导找“岳公爷”的金脑壳的。我警告他们之后,他们才走了,象这样的事情,岳培兴已不止遇到十次、八次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借反对封资修,公然挖开了“岳公爷”的墓,听口音好像是成都一带的人,最后证实是金堂县人,问他们“为什么来金岗山来挖坟?”答:“只有金岗山埋的才是岳公爷的真坟”其中有个戴眼镜的老头,看他象通晓历史的先生。
岳钟琪暗葬金岗山的二百多年间,多次发生盗墓事件,墓地已是百孔千疮,狼籍遍地,岳氏后人多次恢复,屡禁不止。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个盗洞挖至六七米深,发现有三口棺材按不同的方向葬于坟中,且每个棺材中都有尸骨。岳家后人认为,一座坟中埋三口棺材不合常理。于是他们也认定这是传说中的岳钟琪暗葬金岗山十二具木中的一座三具棺材。再续挖时,见下层好几米处还是松土,但未见棺木了。只好复原了。
四十八棺中的“金脑壳”至今仍是一个迷。
七、金火镰与沉香木碗
岳钟琪世系岳世洪家传中,曾经保存有岳钟琪的两件随葬物品。一为金火镰;一为沉香木碗。传承了五六代人,世代视如珍宝。
金火镰仿古代击石取火的火镰,赤金做成,状如古火镰,与其古火镰不同的是,火镰打在火石上发出火星,靠火星引成火种,以燃灶薪火煮饭。而金火镰则是一对相接,便能发出火花。直接点燃柴草。有人说,此物来自青海、西藏,也有人说来自秦川。据岳家人亲眼见过的人讲,金火镰是装着油的,要不就装着煤气,里而肯定有机关,见者都视若珍宝。
沉香木碗。沉香木碗如普通饭碗大小,黄褐色,木质坚硬厚重,闻有香,味如药。岳钟琪专用沉香大碗刻有将军柱,细刻《钟琪供用》四字。据说,岳钟琪喝水、吃饭前都要用沉香木碗检验水中食物是否有毒。
留存到岳世洪手中的沉香木碗,被岳氏家族及周围乡邻当成是灵丹妙药。凡是谁家有人肚子痛、头痛,只要切片沉香去泡水喝,立马可止痛。东切西切,沉香木碗在民国年间就被肚痛、头痛的的人切来吃完了。
有人曾经问起过岳世洪家,金火镰和沉香木碗的来历时,岳世洪总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不愿明言,似有难言之隐。在他去逝的前夕,他才对儿子说出了金火镰和沉香木碗的来历,本是钟琪老祖的陪葬物品,是先祖出于爱惜而没法留下来的。因怕有人知晓钟琪老祖秘密埋葬在金岗山才不愿说出金火镰和沉香木碗的来历。
  
八、保胜的由来
自从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死后,雍正皇帝饮赐他为“敏肃公”,封地葬于金岗山的朝数十年间。每逢祭祀的日子岳家的子孙都会邀约数百人来祭拜祖上。这给未名的山村野地带来了少有的热闹景观。现今保胜场的场尾的黄桷树,就是当年岳钟琪的“系马桩”, 百年手,此地命名为“寄马店”。随“寄马店”的不断发展,因“岳公爷”是福将,凡人家中都爱挂他的像可保一方安泰,“寄马店”又演变成“保泰乡”。
岳升龙的次子岳钟琪,因雍正、康熙、乾隆都分别赐于他:“松潘镇中军、永宁副将。川陕总督、兵部尚书,授奋威将军、宁远大将军等。在岳钟琪收复边疆,平定判乱的战役中,屡战屡胜。“保胜者”今日之保胜也。
九、乾隆钦赐岳钟琪俏像佐证
一九八三年春,在省文物部门和县文物管理所等乡村干部十多人,齐聚于彭山县保胜乡金岗山村岳培兴的农家小院。车轮般轮番做岳培兴的思想工作。要他交出两张俏像画。这两张画像是乾隆皇帝,上谕钦赐西洋画师为岳的画像,另一张是岳钟琪夫妇的画像。可岳培兴说千道万都不愿上缴。省文物部门的同志出高价收买,两幅画像出十万现金。岳培兴说:“给一百万也不出卖祖宗。”岳钟琪的画像是岳氏家族的传家之宝,在清朝至今的两百多年间,每逢“清明会”岳家都要烧香请出跪拜。
画像来历说来传奇神秘,据岳培兴的祖父岳茂成亲口对岳培兴讲,此画像是岳钟琪安葬金岗山后的一个晚上,一个蒙面人趁黑悄悄送来画并留下:“画随墓主,世代保密”八个字。此后画象分别由岳氏家族之岳世银。岳绍仁、岳茂成、岳海云、岳培兴保存下来。文化大革命中,清查封、资、修、横扫牛鬼蛇神,岳茂成冒着牢狱之灾的风险才保留了下来。其后数十年再有面过世。随着国家的政治开明,近年来在“清明会”的时候才浮出水面,引出崇拜。
在省文管工作人员及政府领导的多方开导下,文物不仅仅是岳氏家族的传家宝,也是国家的历史文物,只有通过严密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手段,才能保障人物画像的妥善保存。流落民间随意收藏不加以科学的保护措施,不久的将来会毁于岁月的风化而变废。最后省文物部门满足答应岳培兴“复制一套自己保留”的要求,随后这两幅画像原件得以保存于省博物馆。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0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保胜金岗山“岳公爷” 的传说及史实

名片1.jpg


发表于 2012-12-4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些历史典故,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提到的“改土归流”,以前也读过不少此类文史,作个解释: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 央对西南地区的统 治。即使改流处﹐也还保留原土司的残馀势力﹐他们仍能不同程度地控制原来的属民﹐但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近代的改土归流事件有赵尔丰发动的著名的金川金川之役:
金川之役是清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激烈的体现,清朝末年,这一政策到达了另一高峰,此时英国由印度入侵西藏,西藏地方当局企图依仗英国独立。1906年,里塘、巴塘发生动乱,赵尔丰在率军平息动乱后被任命为川滇边务大臣,他为了防止英国对西藏的觊觎,决定将改土归流推行到藏区。1908年赵尔丰任驻藏大臣,西藏地方当局对此极力反对,并提出将"按照唐朝界址,统归于藏"恢复吐蕃疆域的要求。赵尔丰认为这是西藏"俨然自居敌国",遂率领巡防军攻克查木多(昌都),1910年推进到工部(今林芝首府八一镇附近)一线,着手对工部和波密地区(林芝、昌都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建立了查木多、江达等十多个县,更挥师向南,设置位于西藏最东南的察隅县。1914年民国政府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川边特别区,后改置为西康省,以康定为省府,金川之役及赵尔丰改土归流的成果得以最终确立。
位于泸定桥西头的康熙御碑横额上镌刻着"河山统一"四个大字,从这块碑前走过的不仅是千军万马,更多时间走过的是两岸的普通各族居民和行进在川藏茶马古道上的商旅。河山统一不仅依靠血与火的捍卫,更需要和平时期的维护。自沪定桥建成后,更多的大、小桥梁和公路穿越大渡河谷,两岸越来越多的人员和平往来、交流、杂处,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可能会遇见几个民族的乘客,彼此热情地打招呼、交谈,两岸的各民族在经历了千年的战争与和平后,终于成为了有机的统一体,大渡河已不再成为天堑。

发表于 2012-12-10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山还有如此盛名的地方,生活在彭山却第一次知道!惭愧!树郁天苍老师的《白鹭》好久出书啊?期待很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木林 发表于 2012-12-10 19: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彭山还有如此盛名的地方,生活在彭山却第一次知道!惭愧!树郁天苍老师的《白鹭》好久出书啊?期待很久了!

:handshake木林好,《白鹭》该书尚未付梓出版。出书一定送一本给你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