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導入 2006年11月16日,天府早報以《14歲少年寫遺書給自己准備后事》為題,報道了丹棱縣14歲男孩陽陽(真名邱實)的故事。這孩子10歲時,父親因肥厚性心臟病去世﹔12歲時,他因突然暈倒被查出肥厚性心臟病﹔14歲時,他背著媽媽和奶奶,花了一周時間寫下一封遺書,願意在死后將所有器官捐獻出來。
天府早報的報道引發社會關注,很多人伸出援助之手。6年來,邱實一直靠藥物維持,病情得到控制。 時隔6年,邱實再次與天府早報記者面對面。昨日,這個身高1.69米、21歲的大男孩坐在成都市二醫院心內科病床上,說話時面帶微笑,看不出一點病態。 其實,患有嚴重的右室心肌病的邱實又查出了惡性心律不齊,一運動一緊張就會暈倒,急需安裝防顫儀以防猝死。但是,手術所需的由個人承擔的3萬余元費用還沒著落。他說,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如果不能活,死后一定要捐出所有可用器官。 病情加重 讀大學時暈倒又查出心律失常 去年,邱實進入四川省衛生學校藥劑專業學習。讀大二的他,平時就算住院,床頭都放著《有機化學》,“以前想過學護理,但想了想自己這病,要是病人需要搶救,我怕是還沒跑到自己先暈了。”說這話時,邱實笑出了聲。 這次到成都住院,是因為他在學校又一次暈倒。暈倒,對邱實來說是家常便飯,“這些年來,最嚴重的時候,早晨睜開眼就感覺心跳很快,呼吸不暢,緊跟著就暈過去了,一次持續1分多鐘,一天兩三次。” 市二醫院心內科主任劉劍雄說,邱實的病屬於右室心肌病,主要肥厚部位在右室心尖,在緊張、運動的時候就會因供血不足暈倒。要命的是,這次還查出他患有心律失常,“這極可能導致暈倒頻繁,甚至猝死。”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安裝植入式防顫儀。 最壞打算 手術費成難題不能活就捐器官 劉劍雄告訴邱實,不算手術費、醫藥費,單是一台植入式防顫儀,器材費就接近10萬元。 6年來,邱實與媽媽和奶奶相依為命。媽媽郭孝權是全家唯一的勞動力,靠在瓷磚廠做印花的微薄收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劉劍雄非常挂心這貧困的一家。他悄悄跟一家器械公司說明情況,希望對方可以給邱實捐贈一台防顫儀,“對方核實情況后,很快就答應了。”現在,協議已經簽了,隻等公司法律部的審核。審核一旦通過,邱實的手術就可以開始了。至於剩下的費用,除了醫院可以減免的,他們一家還得承擔3萬余元。“我已做好了最壞打算”,邱實說,如果實在湊不夠錢,那就活一天算一天,每天都陪著媽媽和奶奶,再把生病8年來的點滴記錄下來,把所有的感恩都留下來,“我盼著過年時,一家人能吃團年飯,我最開心的就是這時候。” 他仍然沒有忘記,如果不能活,死后要捐出所有可用器官。 一個期盼 盼著過年時,一家人能吃團年飯,我最開心的就是這時候 一個心願 如果實在湊不夠錢,那就活一天算一天。如果不能活,死后一定要捐出所有可用器官 鏡頭>>> 兒子彈吉他媽媽眼睛紅了 邱實的床頭,放著一把吉他,這是他幾年前買的。他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最喜歡彈的曲子是《光輝歲月》,曾憑一首《可惜不是你》被同學們冠以“憂郁王子”稱號。 抱著吉他,坐在床上,邱實開始了《光輝歲月》的彈唱。一旁的郭孝權,幾次背過身悄悄抹眼淚。 這個90后男孩,暗暗鼓勵自己努力活下去,“當我有能力時,一定會回報這個有愛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