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98|评论: 0

[原创] 一个与周昭王死因有关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7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与周昭王死因有关的历史探索
      在今广元市元坝区红岩镇天星村五组、嘉陵江西岸与剑阁县張王村交界处的巨大界石下方,有一块园形的沙土包,自古人称天子墓。见下(图1)。
未命名.jpg
      嘉陵江流经此地形成的长约三佰米、宽佰余米的水滩,也因此而称之为天子滩。见下(图2)               未命名fds.jpg
        据大清乾隆伍十一年的石碑记载:剑洲九十里许,地名天子墓有荒址传云观音阁,遗基宛在,但无祠宇,庙主刘姓闻其荒凉失祀,于是毅然兴建之。见下(图3
未命名.jpg
        此地的“天子墓” 中安葬的是那个朝代的那一位天子?至今却无人能说得清楚,早在公元一九七一年五月,笔者在原广元县三堆区邮支电局工作时,无意中听到一个相传为民国年间,说书人《书谱》中记载的故事。说的是“兴周灭纣之后”有一个天子,带领军队从陝西下来要到下河,(下游)的啥子地方去打仗。途经老眧化时因见二水合流河道宽阔,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决定征收当地“船拐子”的船来运兵。征来的船不夠用,还要限期钉制新船,新造的船中必须要为天子特制一艘精美壮观的大船。
又说:当年嘉陵江上的船拐子,多是以打猎、捕鱼为生,造船行船为业,他们中有的人终年吃住在船上,因而视船为命,就是死了做的棺材也像一只“船”。由于天子打仗,强征民船,且有征无还,不但不给报酬,反而限期连夜赶造,新造的船中必须要给天子特制一艘精美壮观的大船,完不成任务还将以延误战机论处。如此相逼,导至官民矛盾激化,这些凶悍的船拐子因懾于天子的军威不敢公开反抗,激愤之中则利用给天子钉制大船的机会,暗中在其底部,板与板之间的衔接处,减去了部份扣钉,只用胶液粘合,然后盖上倉板,将这个人为的安全隐患掩盖得天衣无缝。
大船钉制完工,天子登上新船,率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行至今元坝红岩寺时洽逢天降暴雨,船底在风浪的冲击下加速了胶液的溶化而致底板分裂,大量的江水湧入船倉而迅速沉没了。这位天子及其随行的王公大臣,均无一幸免地伴隨着这条被强征而来的大船,沉入了那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江水之中去了!天子淹死了,他所带的军队前不能前、回不敢回, 只得各奔东西四散而去,仅有一批忠于天子的侍卫,仍在沿江上下不停地寻找、打捞因落水而死的天子和大臣的尸体。
     几天之后,那位身着龙袍的天子遗体在嘉陵江拐弯处,即今所称的天子滩浮出了水面,被江水荡入岸边的沙滩上。据历代百姓传言:这位天子头朝南、足朝北,双手前伸、呈爬行之状。临近的乡民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正在寻找的官兵,并协助将其安葬在那块巨大的青石下方,同时立下了一块暑名为天子之墓的石碑。
     历经岁月风雨,碑墓已化为无形,唯有这个园型的沙土包至今依然存在,而且是越长越大,越长越高,无论嘉陵江江水再涨多大,总是淹不上这个世代相传的“天子墓”墓地。“人到天子马到院,帽子冲到紫金观”。是至今广元市境内,嘉陵江沿线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流”。其中的“马到院”、“紫金观”分别为天子墓沿江而下的两个小地名。
     据民间传云:当年天子带领的军队要到下河去打仗,兵船不足在今(昭化)大码头上筹办,军马增补则是在今剑阁县江口镇一带的山区征集。所征的马匹会集到今江口镇左侧,即嘉陵江西岸约一公里处的“石圈子”中喂养起来,以待大军到来时,作为贡品敬献给天子。
谁知这天子所乘之舟在红岩寺境内沉没了,天子被淹死了!那石圈里的贡马却无人笑纳了!人呢?人到天子墓中变成了尸体。马呢?马被当地的人卖了,将卖马的钱就地建起了一座道院,后人因念此地的道院与当年天子的贡马有关,特在前面增加了一个“马”字,故而称之为“马道院”,或“马到院”。
     “帽子冲到紫金观”,说的是当年的天子头带紫金冠、身穿九龙袍,淹死之后头上的“紫金冠”被江水冲到今元坝区陈江乡紫金村的一座山下,因此得名“紫金山”。后来的人们在此山顶上建修了一所“道观”,号称“紫金观”这“观”与“冠”为同音,其中隐含的就是这个攸久的历史典故
     为了探索和考证这个因沉船而死于江中的人,是不是天子?是那个朝代的那一位天子?由于岁月苍桑、年湮代远,现代的人们只知道是天子,而不知是个朝代的天子。有些传闻类似于神话,根本无法作为参考。故而只得根据当年(三堆坝)流传的说书人《书词》中提供的线索,从(西周)开始,逐步查阅相关史料。
     据《史记》《周本记》巻四中载: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时王道微缺,眧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注:(江上)译文中更称为汉水。《太平御览》卷(九0七)引及出土铜器铭文载:昭王南征荆楚俞两次,一次是眧王十六年,周师有较多俘获,二次是昭王十九年,还济汉水、丧六师、本人亦死于汉水中”。另据《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载: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没于水中而崩。
     根据以上史料,结合民间传闻中的天子死因,对比可见,二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当年的造船人,利用给天子钉制大船的机会,暗中在其底部,板与板之间减去部份扣钉,只用胶液粘合,人为地控制使时间,使其行数十里之外方才胶液船解,正好破解了《史藉》中“胶舟”如何进王的历史悬疑。如今的广元市元坝区红岩镇天子墓,埋葬的是否就是那位王道微缺,南巡不返,卒于(江上)的周昭王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应了解昭王十九年“还济汉水”,与今天的嘉陵江是否为同一水系。
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载:(汉水)有二源,东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水东流为是也。 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称“汉沔”。 见下(图4)
未命名.jpg
    西汉水与嘉陵江在今昭化古葭萌入汉的交汇处
     《汉志》载:“嶓冢山在陇西郡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境),为西汉水嘉陵江所出”。嘉陵江唐名也、古号曰 。《尚书、禹贡》称:“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此为梁洲贡道”。《辞海》称:嘉陵江为西汉水之正源,下游经垫江县(今四川省合川县)入长江,自古有垫江犀牛江之说。
     当年的周眧王究竞是“南巡”还是“伐楚”?是南巡中伐楚?还是专程伐楚?这个问题是一个事关三仠年前的历史悬案。历代史家对此争论不休,众说纷云至今并无定论!据权威性的历史文献《史记》所载为:“眧王南巡狩不返”。《帝王世纪》则是以“昭王德衰、南征剂于汉”而论。《水经注》(沔水)称:“昭王渡沔、中流而没,死于水”其中均未题到“伐楚”一事。
     “楚”为(周)之南国,地在汉、丹、浙之间,而汉水流域却在巴、蜀境内,故诗经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惟天有汉,分野巴蜀,东接南郡,南连广汉,西至陇西,北接秦川。西周初年,巴国受王室分封,立足(汉水),建都(阆中)。其地东至魚复、今(重庆市奉节县),西至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为周之南方屏障。
     当年的周昭王要是专程伐楚,其行军路线本应由今(湖北十堰)入长江而直达楚地,为何反而南征济于汉?如此南辕北辙,可见其震懾的目标并非仅楚一囯,而是南方诸国。正如尹弘兵先生《荆楚关系新探》(汉江论坛)2010年03期载:“昭王南征的对像,当为荆蠻或楚蠻,非楚国、亦非荆国,或殷商遗民”。而刘礼堂《江汉考古》(2000)年03期亦称:“周眧王南征的路线应是由南阳盆地绕到随枣走廊,活动地域集中在汉水以北以东,而其实的楚国位于汉水以南以西,故眧王之死与楚人无涉。”
     早在商、周时期,分布在汉水和大巴山一带荆蠻和楚蠻,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的“楚蠻”,在首领(熊绎)的带领下经汉江南下,至汉、丹、浙之间立国,号“楚国”。“荆蠻” 一部由荆襄北上进入巴蜀境内。这些部落的首领为了生存划地为界,占山为王,逐步发展成若干大小不等的独立王国。
     由此可见、当年的周昭王三年之内两番南征,其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集权统制,防止国家分裂的重大军事行动。“南征济于汉”实际是以(巴国)作依托,敲山震虎,安定南方。其行军路线由西汉水(嘉陵江)而下入长江,顺水行舟,横贯巴蜀和荆楚。今(昭化)古葭萌是其必经地,集居此地的苴族人更是他必须要交往的对像之一。
     由于这个民族掌握了当年快捷的水上交通工具,因此,强征民船扰害百姓,导致船人悪之,以胶舟进王的事自然就会发生了! 昭王南征不返,并非军事失利而是政治失德,与民争利最终死于“船人”之手,有违(周公)“唯王其徳”之用。周人基于国本,懾于祖训羞言其事,故以“南巡不返”卒而不赴告诸侯,讳之也!《史记》中的“王道微失”,《帝王世纪》“昭王德衰”皆源于此因。
     周昭王南巡不返,卒于何地?历代《史料》多是以(汉水)而论之,但汉水茫茫却无觅处,唯有战国末期(公元前235年)成书的《吕氏春秋 . 音初》中载:“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陨)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
      其中“亲将征荆”,是指当年的周昭王将亲自带领军队征讨南方的荆蠻。“反涉汉,是因(汉水)有二源,若是仅为征“荊”,应于东源涉汉。“反涉汉”,即是走相反方向的西源涉汉。“还反涉汉”与“还济汉水”为同理,表示第二次还是走的西源涉汉。
     “梁败”中的“梁”,应为古(梁州)的简称。见《华阳国志》(巴志)载:“俯壤华阳,黒水、江、汉为梁州。”《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 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
其中之意应为:周昭王南征,败于梁州,地在巴、蜀境内。“陨于汉中”。与“卒于汉水”为同一含意。所不同的是《吕氏春秋》把“卒于汉水”的笵围,缩小到一个特定的区域——汉中。总论应为:“周昭王南征,败于梁州,陨于汉中”。
     “汉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域归属变化频繁。早在商周时期,此地为庸国国土,周匡王二年,巴、秦、楚共灭庸,其地分属秦丶巴。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周显王时此地被蜀国占了。蜀国的北疆原与巴国接壤,占领“苴”地之后,拥有褒、汉而与秦分。
春秋时期,蜀王开明氏为了巩固北方领土,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治今昭化、广元一代的苴民。治地北与秦分,邑址在今老昭化“土基坝”,古号(土费城),又名(蜀汉中)。见下(图5
未命名.jpg
蜀汉中遗址
      周慎王五年(公前316314年),秦灭巴、蜀、苴,废国号改置为巴、蜀二郡。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分蜀汉中之北疆,置“汉中郡”,郡址在秦国一侧,即今陕西汉中。公元前235年,秦相吕不韦作《吕氏春秋》,笔下的汉中应为(蜀汉中)。
无独有偶,就在这个蜀王开明氏封其弟于汉中,命其邑曰葭萌的故址,“土基坝”沿嘉陵江而下,水路相距约三十公里的元坝区红岩镇,竞然就有一个历代相传的天子墓和天子滩。与《吕氏春秋》所载的历史地名十分吻合,其中“辛余靡振王北济”的方向,正好就是历代昭化、广元,北上陕西的路线。
     由此可见、今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红岩镇天星五组,嘉陵江拐弯处的天子滩,应该就是《帝王世纪》所载“胶液船解,王与祭公没于水中而崩”的具体位置。天子滩西岸的“天子墓”,究竟是葬着周昭王还是葬过周昭王?葬的是他的遗体还是遗物?这个问题还将取决于当年的王佑(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往返之间须要多久时间。所振之王与祭公,究竞是他们的遗体还是遗骸。
三仟年过去了,居住在嘉陵江沿线的历代人民群众,能夠在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将这个与天子有关的(墓),和那个水能载舟,也能复舟的(滩),一代又一代的流传至今,真可谓是一大功绩!
      笔者探索(红岩镇天子墓)的历史,全是以此地的民间传闻、碑文石刻为依据,结合历史文献,实地考查得岀来的基本结论。现将全文发佈于新闻网站,敬请相关文化学者,以及具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们点评、指正。
                                                                                                                                                            政协广元市元坝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特邀撰稿员):李均枝
                                                                                                                                      公元2012年10月29日
未命名.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